探寻鄂邑先哲杨藻凤

jiayu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杨藻凤,乡宁人,生卒年月不详,只知是明末清初人。清朝丁亥(顺治四年)进士,顺治四年至十一年在汤阴县任知县,后升任四川庆阳府知府,又升钦差湖广督学道副使。<br></h3><div> “结识”杨藻凤,源于老年大学的授课。九月的一天,县文化研究会会长阎灵娣先生召集会里成员安排老年大学今冬课程,让各位老师分别讲授一课,内容就是我县《民国县志》中收录的文章。安排快结束时,转头对我说;贾妤,你也准备讲一课噢。随即翻开县志,说:就讲《宽居楼记》吧。我一听忽觉头大:一则,我从未曾接触过《民国县志》,更别说这篇文章了;二则听课的都是对我县文化有一定研究的前辈、老师,我能胜任吗,会否贻笑大方。但也无法说不,我勉强地说好。于是,带着一点重负、一些困惑开始学习、备讲。</div><div> 对于《宽居楼记》的作者杨藻凤,我县《民国县志》中收录的信息十分有限,只简单地介绍,进士,曾任汤阴县知县,后升湖广督学道副使。从学历上来说,他是我县有记载的元明清三代7个进士之一;从官职上来说,官至副省级的干部在现有的记载中也是凤毛麟角。那么,杨藻凤到底是乡宁哪里人,父辈为何,杨家还有后人在乡宁吗,会否是乡宁名儒杨笃先辈?这些谜团都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听说我县考古专家许文胜曾在乡宁石涧村发现过一口钟,记载着仓崖杨家的祖辈,我欣喜异常,就致电许馆长,许馆长随后就发来仓崖杨姓家族世系,八世竟然是“凤”字辈,但可惜的是并未发现杨藻凤的名字,许馆长说,十世不详,从生活的年代上推算,十世与杨藻凤生活的年代相吻合。但十世离八世中间只相隔一辈,古人避讳祖辈用字,十世名字中再用“凤”字,我想大概不可能。那他究竟是我县哪里人,还是不得而知。</div><div> 随后,我又致电河南汤阴县政协,对方积极查找,在汤阴清朝县志上查到,杨藻凤在任汤阴知县后,又升任四川庆阳府知府。我将此信告知阎主席,也引起不小的兴趣,决定有时间去庆阳进一步了解此人信息。她老人家是个急性子,没过两天就打电话给我说,明天就去庆阳。</div><div> 于是,10月初,我与阎灵娣会长、闫金铸老师、司机,一行四人驱车赶往庆阳市。车行十分顺利,中午12点在我县出发上高速,沿青兰线,横穿陕西,直奔庆阳市,全程用时不到四个小时。一路上,我不时地想,不知此行会否有大的收获,杨藻凤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不知当地的史料保存是否完整,能否找到更多的资料呢。</div><div> 庆阳是甘肃省省辖市。位于甘肃省最东部,陕甘宁三省区的交汇处,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庆阳市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4000多年前,周先祖不窋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先河。这里是“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的故乡,是中国“第一块旧石器”的出土地;这里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中医鼻祖——岐伯的出生地,在此成就了举世瞩目的《黄帝内经》……就在这样一块充满着浓烈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的土地上,我们心怀崇敬、感念之情,开始探寻鄂邑先哲之路。</div><div> 车子下了高速,提前联系好的庆阳市西峰区政协姜晓琴副主席和田野秘书长早已在高速收费站等待了。阎灵娣会长感叹道,人说天下政协是一家,真是不假。政协组织借助这个广泛联系的平台,可以串通很多历史渊源,解开很多历史之谜。跟随西峰区政协的车子进了安排好的宾馆,我们到宾馆休息片刻,随后便到餐厅吃饭。</div><div> 饭桌上,简单地寒喧之后,我们迫不及待地把话题引到杨藻凤上头。姜主席说,以前我们没有注意过这个人,知道你们的来意后,我们也查了一下史料,找寻了这个人的有关资料。据田秘书长说,庆阳市的前身在现在的庆城县,杨藻凤在当地任知府三年左右,现在的庆阳市留存的资料不多,估计现在的庆阳县资料比较多,待明天会有相关专家学者提供一些信息。</div><div> 晚饭后,我们在院中散步,初秋天气,加之刚下过雨,夜晚已有丝丝寒意,阴云遮月,朦朦胧胧……</div><div> 第二天,我们在当地政协姜主席一行的带领下,驱车去看一条元代的古道,说是一条,其实只是一段。据当地文物馆馆长介绍,这条古道是古丝绸之路的一条必经之道,长度及保存的完好度在留存下来的古丝绸之路中当属之最。今日看来,不过是条羊肠小道,车辙痕迹尚清晰,石头路上的斑驳青苔,点点锈迹,都在诉说着当日不尽的繁荣与今日无边的沧桑。同行的有当地政协委员、庆阳市师大的马院长。车行途中,马院长抽暇给我们讲述了杨藻凤的许多事迹,说其任期仅三年,但贡献却不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勤政有为</h3><div> 顺治是清朝的第一任皇帝,每一次朝代的更迭都伴随着战火频发,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杨藻凤于顺治十四年任庆阳知府,当年就恢复了合水县城(合水当时是庆阳府下辖的一个县)。顺治十五年督修了庆阳府城,顺治十六年修建了合水儒学、阜城察院。顺治十六年,重修了明代嘉靖年的《庆阳府志》。在他任期,前任府官拖欠的债务也全部缴清。在《合水县志》里他自己撰写的《修复合水县城记》一文中记载道,当时,他奉命守庆阳,辞行之日,同朝诸友有两种反应:一是忧,“庆地土广民贫,率多逋负,邑无城垣,号称难治,子往其勉旃。”一是贺,“子有为有守,盘错可试,必能治庆,子往其勉旃。”一忧一贺,无论是忧是贺,庆阳当时的苦难深重,出守者的有为多才从中都可略见一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廉洁奉公</div><div> 历史无法重现,只能通过留存下来的些许文字,来读悟前人。从杨藻凤留下的文字中,从志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在河南汤阴县任知县时,曾撰文《宽居楼记》,言称修楼只因“官廨年远,阴雨飘摇,穿我屋如注,日星下临,照我床如筛,风湿浸渍,久已成恙,不得已乃建斯楼。”修楼所用资料,“未尝费民间一瓦、一木、一钱也。”落成,命名曰“宽居楼”,取义对己必严,对民须宽。在甘肃庆阳任知府时,曾带头修建了辖区合水县城。在《修复合水县城记》中,记载合水因“自先朝寇乱,官民弃疆不守,近二十余年。长吏露处华池邮亭”。城内“满目蒿蓬,城垣坍塌,门禁倾颓,官衙民舍略无存者”。建城资费,他带头动员同知仇羽明,推官王馨谷各捐俸银200两,助工2000名,拨米100石,真谓“不动正项,不科民钱”。取材“伐木于山,采石于涧,填瓦于陶,鸠工四方”,九月七日动工,十月二十六日告成,“官入居之,民之携筐箱挈妇子接踵至者如归市焉”。两地父母官,两篇文章,一种情怀,一份挚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爱民如子</div><div> 清初,庆阳府辖一州三县,明末战乱频仍,庆阳府连遭兵燹,许多地方所余残民,十不存一。而朝廷向庆阳征收的赋税,却一点也没有减少。人口数量稀少,经济凋弊,尤其是宁州、安化、合水三州县,老百姓无衣无食,啼饥号寒,卖儿鬻女。宁州土地贫瘠,多年发生自然灾害,老百姓耕作无望,四处流亡。虽然荞麦种植还有一定收获,但却无法变卖,即使勉强以低价销售,也远远无法交清赋税。在这种困苦情况下,不要说一般老百姓,就是贡生、生员之中,竞然也有人卖儿鬻女。宁州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简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时,杨藻凤拿出自己的俸禄,代替宁州的百姓上交赋税。“宁州诸生贫不能输者,捐俸代纳”,《庆阳府志》中只寥寥数字,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便跃然纸上。</div><div> 庆阳一行,我们对杨藻凤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丰满了杨藻凤在我们脑海中的形象,但世事总不尽完美,在清顺治《庆阳府志》中对杨藻凤的介绍是:山西乡宁籍,江南兴化人,由进士顺治十四年任。杨藻凤是出生在江南,还是随父到了江南,其父是做生意离开乡宁,还在在江南做过官,这些问题现在都还不得而知,历史的疑云依然在头顶弥漫着……</div><div> 返途中,大家都感慨万千,我鄂邑大地地杰人灵,从古至今人才辈出,多少外出任职的官员,都在任上做出过显著的贡献,这样的“关键少数”,在每个朝代的历史风云变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人应借助这种榜样的力量,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在构筑中国梦的伟大征程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div>

杨藻

阳府

庆阳

庆阳市

乡宁

合水县

顺治

宁州

政协

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