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掠影续十】延安王家坪‖蓬州闲士

夏威夷海景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nbsp;</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 今天(2017年9月9日)是毛泽东同志逝世41周年,谨以此文祭奠不朽英雄和那段光辉岁月!</b><br></h1><h3><br></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延安掠影续十】延安王家坪</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文•图 / 蓬州闲士</font></h1><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ed2308"> <b>■</b>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延安市吴起县)。</font><font color="#167efb"><br> 从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离开江西中央苏区的瑞金等地,踏上长征路,到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12个月零9天,行程25000里,纵横12个省,用顽强意志征服人类生存极限,沿途共进行380多次大小战斗,冲破国民党军的中央军和地方军阀部队共29个纵队(军)和3个师的围追堵截,表现出了压倒一切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br></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ed2308"> ■ 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r> ■ 自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至1948年3月23日在陕北榆林市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园则塔渡口乘船东渡黄河,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陕北延安战斗和生活13年。<br> ■ 延安,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革命的圣地!</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来源:2016年9月18日《陕西日报》第4版)</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 1936年,毛泽东在保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摄,八角帽是斯诺给毛泽东戴上的,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05—1972)在陕北保安为毛泽东拍摄一张戴八角帽的半身像。毛泽东戴着军帽,脸庞清瘦,但神情坚毅。</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该照片于1936年11月在巴黎《密勒氏评论报》上,配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访问记》发表,让全世界第一次看到清晰的毛泽东形象。与毛泽东同时被介绍给全世界的,还有中国工农红军的军帽和帽徽。其实,戴在毛泽东头顶的这顶军帽,是向埃德加•斯诺临时借来的道具。当时,埃德加•斯诺在拍照时建议毛泽东戴上一顶红军帽,更好展示红军形象,但毛泽东几乎不戴军帽。于是,毛泽东向身边的警卫员借了一顶,未料帽子太小,戴不进去,凑巧埃德加•斯诺也戴了一顶红军帽,于是,他接过埃德加•斯诺的帽子,拍下这张珍贵的照片。</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扩展阅读1</h3><h3><br></h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1936年埃德加•斯诺初访毛泽东</b></font></h1><h3><font color="#167efb"> &nbsp;</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美国作家和记者埃德加•斯诺(1905—1972),1928年首次到中国上海,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后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特约通讯员。1930年后,到中国东三省、内蒙古和西南各省。1933年至 1934年,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新闻系教授,并学习汉语。</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从北平出发,经西安赴陕甘宁边区,是第一个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记的西方记者。1936年7月8日,埃德加•斯诺在安塞县百家坪遇见周恩来。经周恩来安排,于11日抵保安,会见毛泽东。</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埃德加•斯诺记录了毛泽东给他留下的印象:“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他觉得在毛泽东身上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在“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 ——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斯诺形容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在保安的采访中,埃德加•斯诺知道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6日夜,埃德加•斯诺就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等问题同毛泽东进行长谈。后来许多夜晚,毛泽东回答了关于他个人生活经历和中国红军的历史。10月中旬,斯诺离开保安,经西安返回北平。</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37年10月,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发行。1938年2月中译本改名《西行漫记》,在上海用复社名义出版。此后,1939年、1960年6月、1965年初、1970年10月,埃德加•斯诺多次来华,受到毛泽东接见。</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70年12月18日,埃德加•斯诺和毛泽东进行了长时间的也是最后一次的谈话。</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72年2月15日,埃德加•斯诺在日内瓦逝世,弥留之际说“我热爱中国”。</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根据斯诺遗愿,埃德加•斯诺一部分骨灰于1973年10月19日运到北京,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167efb"> 埃德加•斯诺【来源:《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插图】</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埃德加•斯诺【来源:《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插图】</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埃德加•斯诺和妻子海伦•斯诺【来源:《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插图】</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6月版封面</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扩展阅读2</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斯诺《西行漫记》与毛泽东八角帽照片</b></font></h1><h3><font color="#167ef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nbsp;</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37年10月,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首次出版。这是关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工农红军情况的最早最详尽的报道,它向世人宣传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斗争情况,从而打破了国民党的长年封锁。1938年2月,上海租界内的抗日救亡人士以“复社”名义将该书译成中文,因当时所处环境而改名《西行漫记》。与此同时,斯诺还赶写了一系列关于红军的报道文章,寄往英美各国报纸发表。这些消息和文章又迅速用电讯传回国内,并在远东的许多报纸上刊发出来。斯诺还把他同毛泽东的长篇谈话全文连同苏区情况综述交给《密勒氏评论报》发表,并配发了毛泽东头戴红军帽的大幅照片。它像一枚巨型炸弹震动了中国和世界。一时间,从南京到北平,掀起了轩然大波。斯诺悄然访问苏区,来去无踪,而国民党军警宪特却丝毫没有察觉,这使蒋介石大为震怒。他气急败坏地把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召到南京去作交待,并对西安宪兵和警察进行了重新改组。</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抗战之声(《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版插图)</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 1936年,毛泽东和他青年时期的老师徐特立在保安(来源:中国青年网)</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自右至左)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合影(来源:2016年9月18日《陕西日报》第4版)</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和小八路谈话(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延安王家坪全景(民族画报社赵利摄)</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延安王家坪小学</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延安王家坪风光</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中共军委和红军总司令部驻地</b></font></h1>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革命旧址</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王家坪革命旧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1937年到1947年期间,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和红军总司令部(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所在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这里居住。旧址现为南、北两院,南院是政治部,北院是司令部。</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王家坪位于延安城西北方向(宝塔区西北约4公里处),隔延河与城相望,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军委和总部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各解放区军民坚持了14年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日寇投降后,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在这里指挥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中央军委礼堂(民族画报社赵利摄)</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王家坪南院有军委礼堂。这是一座土木石结构的平瓦房,整个礼堂可容纳200多人开会。</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中央军委礼堂由三五九旅木工伍积禅设计,1943年建造。军委总部的大型会议、晚会等集体活动都在这里举行。</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中央军委礼堂(民族画报社赵利摄)</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1943年12月,为了交流大生产运动经验,八路军总部在这里举行欢迎劳动英雄大会。朱德代表总部向劳动英雄致欢迎词。他说:世界上真正的英雄是广大的劳动群众。在我们解放区,依靠广大群众的自力更生,才有今天的丰衣足食。</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1945年8月15日,部队在这里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大会。</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旧址</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167efb"> 华侨是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对象。随着大批华侨奔赴延安,1940年9月,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成立,会址初设文化沟(今大砭沟)内,1942年夏移至王家坪。</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这里也是延安侨联俱乐部的所在地,延安侨联经常在这里举行报告会、联欢会和文化娱乐活动。</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1947年3月,延安侨联由这里撤离延安,迁往河北平山县西北坡附近的李家庄。</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旧址简介</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会议室(民族画报社赵利摄)</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旧址</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会议室(民族画报社赵利摄)</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王家坪军委总政治部会议室内墙壁上挂有当年拍摄的很多照片。朱德总司令经常在此召开重要会议,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彭德怀、叶剑英当年也住在这里。</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序列</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167efb">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私人代表赫尔利(摄于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会议室)</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毛泽东与王震交谈(摄于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会议室)</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1946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杨步浩提议下,延安县川口区六乡人民给毛泽东敬献“人民救星”大红金匾(摄于延安王家坪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会议室)</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1946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延安人民向毛主席、朱总司令献匾(来源:中国延安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中央军委战地工作考察团出发前合影(摄于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会议室)</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延安王家坪毛泽东旧居</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 <font color="#167efb"> 1946年1月,毛泽东由枣园搬到王家坪居住。这里原由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居住,毛主席搬来后,王稼祥便让给了主席住。在这里,毛泽东先后写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8篇。</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毛泽东旧居简介</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46年毛泽东在延安(来源:中国延安网)</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林彪同美军观察组的谢伟思等在王家坪合影(来源:中国延安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1946年毛泽东与大儿子毛岸英在延安王家坪(来源:人民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延安王家坪毛泽东旧居前柳树与石桌</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毛泽东在延安的居住地,依居住时间顺序,分别从凤凰山(1937年1月13日至1938年11月20日)到杨家岭(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到枣园(1943年10月至1945年12月),到王家坪(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18日)。</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从延安王家坪撤离,转战陕北。</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延安王家坪毛泽东旧居前毛泽东与毛岸英谈话的石桌</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在王家坪毛泽东旧居旁的柳树旁,有一张毛主席和儿子毛岸英的合影。这是师哲为毛泽东父子拍摄的。照片的下面有一张小石桌和几个小石凳。这是当年毛泽东和毛岸英谈话的地方,也就是从这里毛泽东送儿子去上劳动大学的。</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46年1月7日,毛岸英从莫斯科毕业后回到延安,与自已分别了20年的父亲团聚。4月初的一天下午,父子俩进行了交谈。毛泽东对儿子语重心长地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但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这是不完全的。你需要上另一个大学,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有,这就是“劳动大学”。在这个大学里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于是,毛岸英遵照父亲的教导,去吴家枣园上了“劳动大学”,成了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吴满有的一名学生。在农村这所“劳动大学”里,毛岸英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各种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学会了耕地、点子、施肥等主要农活,而且了解了农村社会情况,同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感情。秋天,毛岸英背着自己生产的小米,身穿粗布衣、头扎白羊肚毛巾,面孔黝黑,用一双带着厚厚老茧的双手,给父亲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毛岸英回来后,被分到中宣部工作。</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毛泽东旧居卧室</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延安王家坪毛泽东旧居内陈设</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167efb">1947年3月14日撤离延安前,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保卫延安的部队新四旅的张贤约、黄振棠、程悦长等负责同志,同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反复阐明放弃延安的重大意义。中央决定放弃延安,许多人想不通,在会见中,同志们激动表示,要誓死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延安!毛泽东笑着说:你们的这种决心很好,延安是要保的。我们在延安住了10年,挖了窑洞,吃了小米,学了马列主义,培养了干部,指导了中国革命,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延安,延安不能不保。但是,延安又不可不弃。因为蒋介百调集了23万军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有飞机、坦克、大炮,而我们保卫延安的军队只有两万多人,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两万多人一下子要消灭23万敌人是有困难的。毛泽东用过去革命战争的实例,反复说明作战不在于一城一池之得失,主要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毛泽东说,今天放弃延安,就意味着将来要解放西安,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国。毛泽东还指示说:我们的战术是“蘑菇战术”,就是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山沟里团团转,把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拖得精疲力竭,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予以歼灭。现在你们的主要任务是拖住敌人,让他们陷入这里拔不出脚来。除了你们,再加上我毛泽东,还有新华社,我们一起留在陕北。</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毛泽东的话,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信心。临结束时,毛泽东又嘱咐说:回去以后,要给战士们讲清楚撤离延安的道理,告诉大家,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是要回到延安的。毛泽东把同志们送到门口,一面和大家握手,一面笑着说:好啊!我们下次在哪里见面呢?可能不是延安了,也许是南京、上海或者是北平吧!</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历史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英明预见,国民党1947年3月19日占领延安,中国共产党于1948年4月22日收复了延安,敌人占领延安仅一年一个月零三天,延安又回到人民手中。</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延安王家坪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旧址及周恩来旧居(民族画报社副社长赵利摄)</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王稼祥旧居</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h3><h3><font color="#167efb"> 1938年8月初,王稼祥在此居住,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和八路军政治主任,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39年1月,兼任中共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font> </h3><h3><font color="#167efb"> 1946年2月,由于伤病复发,王稼祥从王家坪离开延安,再次赴苏联治病。</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 &nbsp;1943年,毛泽东与王稼祥在延安(来源:《王稼祥提出“毛泽东思想”概念》,中国广播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ed2308"> 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这篇文章中,率先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是王稼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2周年和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6周年而撰写的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论著,1943年7月5日写就,1943年7月8日延安《解放日报》第1版发表。</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中共抗战经费从何而来》(2017.7.11日《作家文摘》第3版)</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陈云、王稼祥等在延安(左起:王稼祥、陈云、吴玉章、邓发、王明、博古、张闻天)(来源:中国网)</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朱德、彭德怀旧居(尚在维修中)</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1940年10月,叶剑英、朱德等参加在延安王家坪召开的军工生产会议(来源:《情报战线显身手》,邓小明、唐光龙,中国郴州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与谢伟思(右四,美军观察组成员)在延安王家坪合影(来源:《6位外国人看毛泽东:令人极感兴趣而高深莫测的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font></h3><h3></h3><h3><br></h3> <h3> <font color="#167efb">毛泽东、彭德怀在延安(来源:《美国记者镜头中的延安笑脸 毛泽东与亲密战友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彭德怀在延安保卫战前作动员(来源:中国青年网)</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叶剑英旧居</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叶剑英旧居简介</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1944年,毛泽东、叶剑英在延安王家坪(来源:《叶剑英一生工作生活珍贵照曝光》,中国新闻网)</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1947年,叶剑英在延安作形势报告(来源:《叶剑英一生工作生活珍贵照曝光》,中国新闻网)</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中共中央延安王家坪警卫班</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中共中央延安王家坪警卫班</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延安王家坪总参通信班旧址</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八路军总部防空洞</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多次轰炸延安。为防备轰炸,中央军委组织工作人员与绥德、米脂县的石匠,共同开凿了此防空洞。</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1941年,叶剑英总参谋长由重庆返回延安,曾在此居住了一个多月。</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1947年,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时,毛泽东曾在此洞防空和办公。</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八路军总部防空洞简介</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冈野进旧居</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冈野进旧居简介</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冈野进(日本名:野坂参三)(来源:《日共前领袖野坂参三传奇》,宗文,《小康》杂志2014年12月中旬刊)</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冈野进,1892年(明治25年)3月出生于日本山口县萩町(现称萩市),原名野坂参三,日本共产党创建者和领袖之一。由于在国内领导反战运动,曾多次被捕。出狱后,野坂参三被任命为日共产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3月,野坂参三随周恩来、任弼时从莫斯科来到延安。到延安后,野坂参三化名“林哲”,并将自己的日本名字改为“冈野进”,任八路军总政治部顾问,参加创建和领导日本工农学校和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支部,从事对侵华日军的宣传和对日军俘虏的教育工作。1943年7月,冈野进在延安发表《告日本士兵书》,号召打倒日报帝国主义,建立日本人民政府。1945年4月,冈野进以日共代表的名义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建设民主的日本》的演说,阐明了日共反对帝国主义的坚定立场。</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抗日战争胜利后,冈野进于1945年9月离开延安回国。</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46年4月,当选为众议员。1955年,当选为日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6年7月,当选为参议员,此后连续4次当选。</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77年辞去参议员职。1958年8月日共第七次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1982年第十六届日共大会后,辞去中央委员会主席职,任名誉主席。</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93年,野坂参三去世,享年101岁。</font> </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h3><h3><font color="#167efb"> 1959年,邓小平和野坂参三在一起(来源:百度百科《冈野进》)</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离开中国后,1959年,野坂参三来中国出席国庆10周年庆祝活动。在中国访问期间,野坂参三乘专机由北京飞抵延安,两次参观了曾住过的窑洞。故地重游,野坂参三在窑洞里动情地说:“这是我的第二故乡”。<br></font></h3><h3> <font color="#167efb">著有《野坂参三选集》《风雪历程》等书。</font><br></h3><h3><br></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王家坪桃林公园</b></font></h1><h3><br></h3> <h3><font color="#167efb"> 王家坪有一处别致的公园,叫桃林公园。桃林公园是当年军委与总部在此办公时开辟建成的一个娱乐场所,占地12亩,因园中遍布桃树而得名。园内有露天舞场、篮球场、养鱼池、俱乐部等。</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桃林公园简介</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桃林公园风光</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桃林公园风光</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桃林公园石桌</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桃林公园内连翘</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桃林公园风光</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家坪桃林公园跳秧歌的延安市民</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 中央在王家坪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font></b></h3><h3><font color="#167efb"> ■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14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军委和总部在此举行了庆祝抗战胜利大会。</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45年9月,朱德在军委会议室会见苏军贝鲁诺索夫中校,并进行了会谈,之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局,建立东北根据地。这次会谈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件鲜为人知的重大事件。</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在毛泽东旧居门前的石桌向父亲汇报了学习情况。</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中央航空第八大队35中队机长刘善本上尉,不愿为蒋介石打内战,驾驶B24式530号飞机起义,从重庆飞抵延安。延安总部在这里举行欢迎晚会,并称赞刘善本驾机起义的义举。</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47年3月,彭德怀主动请缨,要求暂时指挥在陕北的两万军队,保卫党中央,毛泽东非常赞同。1947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组成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习仲勋任副政委。彭德怀带领西北野战军抓住战机,以少胜多,一连打胜了著名的青化砭战役、蟠龙战役、羊马河战役、沙家店战役等,经过七战七捷,共歼敌三万余人,粉碎了蒋介石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部由这里撤离,转战陕北。</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延安革命纪念馆</b></font></h1>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延安革命纪念馆俯瞰(民族画报社赵利摄)</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延安革命纪念馆</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王家坪延安革命纪念馆面积5500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大、内容丰富、历史价值高、感召力强、图文并茂的大型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内展出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再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年在延安的光辉业绩,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在延安革命13年的经历。</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延安革命纪念馆</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延安革命纪念馆创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展厅正门上方“延安革命纪念馆”七字系郭沫若书写。</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毛泽东铜像</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毛泽东铜像</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馆前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着毛泽东铜像。铜像由著名雕塑师程允贤设计,高5米,重约3吨,连基座通高8.15米。铜像名为“高瞻远瞩”,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1997年1月13日,在中共中央、毛泽东进驻延安60周年纪念日,毛泽东铜像落成揭幕。</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延安革命纪念馆大厅雕塑</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战友情深》雕塑(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font></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战友情深》雕塑描述的是:1935年,刘志丹看望在清涧河口镇战役中负伤的老战友谢子长。</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ed2308">在陕北,有两个传奇式的人物谢子长和刘志丹,他们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font><font color="#167efb">基于他们在历史上的突出贡献,现如今的子长县和志丹县也因他们的名字而命名。其中,谢子长逝世后,毛泽东曾三度为其题词,并称其为“民族英雄”。</font> </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谢子长(来源:共产党员学习网)</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谢子长(1897—1935),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陕北红军及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被群众誉为“谢青天”。谢子长在长期征战中多次负伤,于1935年2月21日因伤势恶化,与世长辞,时年37岁。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谢子长逝世后,为不影响陕北根据地军民情绪,防止敌人乘机袭击,中共西北工委决定保密: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家属和战友们不着孝服,不戴黑纱。</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谢子长的遗体被秘密安葬在离灯盏湾二十多里远的一个山沟里。西北军委的布告文件,仍签署谢子长的职衔姓名。同年5月上旬,安定、延川解放,逐公布谢子长逝世的消息。</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1939年,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将谢子长遗骨由阳道峁迁往子长家乡枣树坪安葬。毛泽东为谢子长烈士墓撰写了碑文,并两次为烈士题词。</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1939年6月23日,毛泽东为烈士题词:“谢子长同志 民族英雄”。不久,毛泽东又为烈士题词:“谢子长同志 虽死犹生”。同时,为谢子长墓写了277字的碑文。</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1939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九),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接见了谢子长亲属谢绍彦和子长县代表白卓武,勉励他们继承烈士遗志,革命到底。</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谢子长逝世10年后,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为谢子长在瓦窑堡修建了陵墓。1945年2月19日,举行了隆重的移葬公祭,毛泽东再次为谢子长墓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中共中央西北局敬献的挽联上写着:“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中央其他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刘伯承、贺龙、彭真等也为烈士题词。</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第一任馆长王志厚:谢子长带领家族参加革命,在1930年前后牺牲了8个人,其中包括2个哥哥和6个侄儿侄女。同时,谢子长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几乎全部的财物。</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2009年9月,谢子长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毛泽东三度为谢子长题词并撰写碑文(来源:网络)</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刘志丹(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font color="#167efb"> 刘志丹(1903—1936),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人,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在晋西北迭克敌军。1936年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3岁。为纪念刘志丹,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font><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 刘志丹逝世7周年时,毛泽东亲笔题词:“群众领袖,人民英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崔振林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 刘志丹逝世7周年时,周恩来亲笔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崔振林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1936年2月7日深夜,毛泽东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白治民家的这张桌子上,写下著名的《沁园春•雪》(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当时整个西北高原冰雪覆盖,既雄伟又壮丽,冰冻了的黄河别有一番独特景象。毛泽东来到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面对银装素裹的大好河山,回顾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不禁豪情满怀,写下了壮丽诗篇《沁园春•雪》。</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毛泽东《沁园春•雪》手稿(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167efb"> 毛泽东《沁园春•雪》(来源:《纪念毛泽东〈沁园春•雪〉创作八十周年》,清涧县人民政府网)</font></h3><h3><b><br></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沁园春 · 雪</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毛泽东</b></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h3><h3> <font color="#167efb">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通:馀)</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原作:原驱)</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 装,一作:银装)</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扩展阅读</h3><h3><br></h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沁园春•雪》揭谜</b></font></h1><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关于《沁园春•雪》写作于何时何地,1945年11月11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刊出柳亚子的和词“小序”中注明:“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家、学者,如邓叙萍《谈毛主席诗词的一点感受》(《解放军文艺》1957年第7期)、木将《〈沁园春•雪〉论丛》(《语文》1957年第4期)、刘绶松《谈毛主席诗词》(《武汉大学学报》1957年第9期)等都说这阕词写作于1945年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期间。英国记者罗伯特•培恩在他的《毛泽东—红色中国的统治者》中,更说此词为毛泽东1945年8月28日在延安至重庆的飞机上写的。事实并非如此。</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82年春,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杜建国会同毛泽东原警卫员贺清华、白海山,沿着当年东征路线查访,并对照毛泽东原来的秘书高治,陕西清涧县老干部白焕儒、白克明等的回忆,查明毛泽东这阕词是在1936年红军长征途中,住在陕北清涧县袁家沟白治民家写的,时间是2月7日深夜。杜建国还就此写了《〈沁园春•雪〉咏雪词的写作经过》一文(刊发于《重庆文史资料》第11期)。</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载2004年2月22日《羊城晚报》)</font></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毛泽东题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毛泽东题词:“为群众服务”(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转战陕北</font></b></h1> <h3><font color="#167efb"> 1947年3月,毛泽东在撤离延安前于王家坪留影(来源:中国延安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途中(来源:《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历史解析》,2017年3月18日《榆林日报》)</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 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途中(来源:《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历史解析》,2017年3月18日《榆林日报》)</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 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在转战陕北的途中与老乡一同吃饭(来源:中国延安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周恩来、陆定一在转战陕北行军途中(来源:《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历史解析》,2017年3月18日《榆林日报》)</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后,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等亲自指挥下,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确定的“蘑菇战术”,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与比自己多达十倍的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邓宝珊的几十万军队在陕北高原周旋,不断地调动敌人,使其始终无法准确获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的位置,而不得不往返奔波,疲于奔命,造成补给等方面的严重困难,士气低落。而人民解放军则选择有利时机和地形,寻机歼敌,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重点进攻的基础。</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1947年毛泽东在小河村通讯连院(来源:中国延安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从1947年3月撤出延安起,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坚持转战在陕北,物资供给等各方面条件极端艰苦,与敌周旋环境极其险恶,从容地指挥着西北和全国各个战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行动,真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决定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斗争意志和胜利信心。</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1947年7月,毛泽东和随同转战的机要人员在小河村合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崔振林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1947年10月,周恩来、陆定一、任弼时在陕西佳县神泉堡(来源:《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历史解析》,2017年3月18日《榆林日报》)</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转战陕北期间,党中央在陕北高原一次次转移,与敌人周旋。1947年10月10日,在陕北佳县神泉堡,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的</font><font color="#ed2308">《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font><font color="#167efb">宣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八项基本政策。</font><font color="#ed2308">这个宣言第一次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称,第一次以宣言的形式郑重向国内外宣布“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1947年,毛泽东在陕北察看军事地图,指挥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来源:中国延安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48年3月23日,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在望,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从吴堡县川口渡口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临县,到达晋绥解放区,再前往河北平山西柏坡。</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48年4月21日,延安重新回到了人民手中!</font></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跟随延安中学转战陕北(2017.8.4日《作家文摘》第11版)</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中共历史是最大的成功学》(2017.7.11日《作家文摘》第1版)</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中共历史是最大的成功学》(2017.7.11日《作家文摘》第5版)</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 <font color="#ed2308"><b>■</b>本文照片除署名外,由作者本人2017年4月摄于延安王家坪。文中选用了民族画报社赵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崔振林拍摄的部分照片及有关网站、报刊的照片,在此一并致谢!</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br></h3><h3><b>【参考资料】</b></h3><h3> 1.《中央红军到达陕北》,2016年9月18日《陕西日报》第4版</h3><h3> 2.《1936年10月22日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人民网</h3><h3> 3.《毛主席在延安的艰苦岁月》,《解放军报》记者卜金宝 2015年1月28日《解放军报》第11版</h3><h3> 4.《毛泽东与陕北延安的父老乡亲》,许顺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3><h3> 5.《蒋介石唯一一次到延安:被毛泽东所住窑洞震惊》,人民网</h3><h3> 6.《6位外国人看毛泽东:令人极感兴趣而高深莫测的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3><h3> 7.《谁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大众网</h3><h3> 8.《王稼祥提出“毛泽东思想”概念》,中国广播网</h3><h3> 9.《纪念毛泽东《沁园春•雪》创作八十周年》,清涧县人民政府网</h3><h3> 10.《日共前领袖野坂参三传奇》,宗文,《小康》杂志2014年12月中旬刊</h3><h3> 11.《特稿:刘志丹与谢子长的战友情》,董玉梅(延安革命纪念馆文博副研究员),中国红色旅游网</h3><h3> 12.《谢子长同志生平》,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3><h3> 13.《谢子长—位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李秦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3><h3> 14.《刘志丹: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3><h3> 15.《评刘志丹的一生》,支绍曾,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3><h3> 16.《转战陕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3><h3><br></h3><h3><br></h3>

延安

王家坪

毛泽东

年月日

斯诺

谢子长

埃德加

革命

王稼祥

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