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坑贝古村

他山石摄影

<h3>  坑贝村依山傍水,前有西福河,后依后龙山, 村子本身又是“外圆内方”。“圆”的是村前半月形的消火塘,“方”的是池塘背后四平八稳的村落。人居住在中间,就是天、地、人三才具备。</h3><h3> 坑贝村后部,有一栋两层高的碉楼。这座清代碉楼,是为防范匪贼而建, </h3><h3> 古村民居都是高耸的“镬耳墙”,其真正的名字叫“封火墙”。过去到处是禾秆,极易起火蹿上邻家瓦头。镬耳状山墙,可以有效阻止火势蔓延。平时高高的镬耳山墙将清风引入两侧长长的巷道,透过门窗,流入屋中。可以清凉。</h3><h3> 旗杆石也称旗杆夹,是用来固定旗杆的基座。祠堂门口竖立一对旗杆的,必是家中或家族中的人考中了举人、进士。</h3><h3> 村里遇到一个老人,把我领到村里祠堂,他拿来一张泛黄的地图,上面描绘的是明清曾经的坑贝村。</h3><h3>  走进坑贝村,你会感受到这里的古朴,石板街、木牌匾、镬耳房,明清古院、碉楼,还有随处可见的鸡、鹅。这里保留着的古风,让你窥见历史的痕迹。 2017年3月21日到此游览。</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1P 坑贝村依山傍水,前西福河,后依后龙山, 村子本身又是“外圆内方”。“圆”的是村前半月形的消火塘,“方”的是池塘背后四平八稳的村落。人居住在中间,就是天、地、人三才具备。</h3> <h3>2P 走进坑贝村,你会感受到这里的古朴,石板街、木牌匾、镬耳房,明清古院、碉楼。</h3><h3></h3> <h3>3P 坑贝村里老百姓晾晒衣服还是架起的竹竿上。</h3><h3></h3> <h3>4P 古村旗杆石也称旗杆夹,是用来固定旗杆的基座。祠堂门口竖立一对旗杆的,必是家中或家族中的人考中了举人、进士。</h3><h3></h3> <h3>5P 古村里的老祠堂大门上贴满了对联。</h3><h3></h3> <h3>6P 古村里的老宅。</h3><h3></h3> <h3>7P 古老的祠堂没有很好的保护,看到一个女人正在这里养鸡。</h3><h3></h3> <h3>8P 走进坑贝村,你会感受到这里的古朴,石板街、镬耳房,明清古院、还有随处可见的鸡、鹅。</h3><h3></h3> <h3>9P 这里的古朴在其他古村是没有这样的感觉。</h3><h3></h3> <h3>10P 古村里居住的村民已经很少了,只有老人和漫散的鸡在游荡。</h3><h3></h3> <h3>11P 古村小巷里的石板路在讲述着历史的记忆。</h3><h3></h3> <h3>12P 这是古村后面的碉楼,主要是用于瞭望敌情。</h3><h3></h3> <h3>13P 在古村后面的一栋在建的楼房上面俯瞰古村景色。</h3><h3></h3> <h3>14P 在古村后面的一栋在建的楼房上面俯瞰古村老宅,</h3><h3></h3> <h3>15P 古村民居都是高耸的“镬耳墙”,其真正的名字叫“封火墙”。过去到处是禾秆,极易起火蹿上邻家瓦头。镬耳状山墙,可以有效阻止火势蔓延。平时高高的镬耳山墙将清风引入两侧长长的巷道,透过门窗,流入屋中。可以清凉。</h3><h3></h3> <h3>16P 在古村后面的一栋在建的楼房上面俯瞰古村老宅。</h3><h3></h3> <h3>17P 古老的“镬耳墙”,房顶上长满了枯草。</h3><h3></h3> <h3>18P 古村小巷里仍然居住着一些老人。</h3> <h3>19P 古村里的老街道。</h3><h3></h3> <h3>20P 祠堂前面是晾晒衣服的竹竿架,地下只有几只鸡在觅食,这就是坑贝村独有的古朴原始风貌。</h3><h3></h3> <h3>21P 走出古村,透过一片长满枯荷的水塘,只有高高的“镬耳墙”在告诉你这里的过去。</h3><h3></h3> <h3>22P 这是祠堂看护的老人给我展示的坑贝村古代记载的建筑平面图,当时的坑贝村规划的非常合理,前面是半圆的水塘,后面是一排排整齐的民居房,有祠堂、d书房、碉楼、砖塔、庙宇。这样的规划在岭南地区也是凤毛麟角。可惜年代久远,有的已经不复存在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