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再不吃鱼</h3><div> 平日我最爱吃鱼,尤其活鱼,清蒸或清炖,那叫一个鲜美。一桌子人几箸子下去,只剩下鱼头和骨架了。一般情况下,这时候其他人都会罢手,只有我把鱼头也夹过来,独自享用,边吃边加一句:”吃鱼先摘头嘛”。有了这句俗语坐底儿,我的吃相即使再疯狂也可以顺理成章。我吃鱼头的时候,习惯吮一吮骨头,味就在这一吮间,那真叫一个享受。</div><div> 比我更爱吃鱼的人,我真的见过。一次宴会上,还没等我觊觎一眼鱼头,就听有人说:”吃鱼先摘头嘛”。听见这句话,我就暗叫”坏了”。果然,这家伙不仅手快,而且吃相夸张,吧嗒吧嗒地吊人胃口。他吃鱼在气势上就胜我一筹,秋风扫落叶一般势不可挡,对,是势不可挡。即使他不用筷子夹,鱼头也应该是人家的,因为鱼从端上桌子的那一瞬间开始,就被他以一种气势牢牢罩住。看吧,他吃鱼头不象我还咂巴咂巴滋味,人家连骨头一起嚼碎,典型的一个吃肉不吐骨头的主。同桌最怕遇上这样的高手,除了兴叹,不会让你捞到半点便宜。还有更高的高手,我没见过,只是听说。鱼从右嘴角进去,鱼刺马上从左嘴角出来,仿佛脱粒机,流水化作业。这情形我只在动画片中见过,是用鱼刺梳头的汤姆猫。因此,我猜想,传说中会流水化吃鱼的高手,也许是位象猫咪一样可爱的女生。这种推测尽管毫无根据,我还是坚信一定是女生。因为,恐怖总会被人无端地想象到恐怖的极致。</div><div> 面对劲敌,我只有心理无比阴暗地盼望一根鱼刺儿卡住他的喉咙,但这结果根本不会在吃鱼高手身上出现。鱼刺卡喉的事倒成了我一位同事的人生杰作。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他的一句话几乎成为经典。</div><div> 那时,我们去北京出差,住在晋州驻北京办事处。松软的大白馒头吃下两个了,服务员才端上一盆清炖鱼汤,就是这盆汤,差一点没把我的同事折腾熟气儿。鱼刺很细,但卡的太不是地方了。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都很热情,说用馒头噎吧,随着吞咽动作,鱼刺离开喉咙,下到胃里就好了。办法听起来可行,不妨一试。谁知又吞下俩大白馒头,鱼刺儿还像生根一样,不愿离开。这可苦了我的同事,胃里早已经饱胀,总不能再吞馒头噎吧。于是,又有人支招,喝醋能软化鱼刺儿,鱼刺儿软了,或可顺势下肚。其实这主义最馊,咧着嘴把两大碗醋勉强喝下,没把鱼刺儿软化了,我同事倒软化了。他推开众人,不无愤怒地说:”谁再提喝醋,我把他从楼上扔下去”。</div><div> 最后还是我陪他赶到医院。医生用一块纱布包住病人的舌头,然后让病人自己用力把舌头拽出来。在口令的遥控下,趁病人拽出舌头时,医生将一把弧形钳子伸进他的嘴里。动作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要反复试上好几次,病人和医生的动作需要尽快磨合到默契。医生的弧形钳每次伸进嘴里,都会听到病人的一声干呕。说实话,除了病人和医生,这状态,这声音,逗得在场的任何一个人都想笑,但又都不能笑,就这样强忍着,一直忍到可以当作故事回味时,才终于笑出了声。鱼刺儿取出来了,同事坚持要看一眼收费单,然后愤愤地说了一句话,差点没把人笑死:”这么小个屄玩意儿,比整条鱼都贵。下半辈子,老子再也不吃鱼了”。</div><div> 这件事不知咋的被赵本山听到了,当成创作素材编进了小品。”鱼刺就别吃了,那回我吃鱼刺就被卡住了吗。拿馒头噎,用醋泡都不好使,最后上医院用镊子镊出来的吗”。我看到这个小品时,就想跟那位同事澄清一件事:”兄弟败走麦城的事儿,哥们可从没跟任何人提起过,准是驻京办事处的狗崽子们泄露了机密”,这话却一直没机会说出口,只是后来,听说那位同事果真再不吃鱼了。[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