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见风流,云胡不喜

鹿小小

<h3>  一说"风流","鸡冻"!一双男女,风花雪月,放荡不羁,牡丹花下,做鬼都风流……你且呵呵吧!这是名副其实的伪风流!</h3> <h3>  真正的"风流"是一种美德风范!记录魏晋名士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的风流宝典《世说新语》,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展现给后人:名士风流是崇尚自然、超然物外、清峻通脱、潇洒率真的"风流自赏",是名士必风流。这种"真名士自风流"的魏晋风度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孕育出了一大批"风神潇洒,不滞于物"的风流名士,流光溢彩,源远流长,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也在《论风流》一文,对"真君子真风流"据《世说》为基础作以新诠释:必有玄心;必有洞见;必有妙赏;必有深情。冯老先生对"深情"的解释为有情而无我,他的情与万物的情有一种共鸣;他所有的情感,也许是对于宇宙人生的情感。现代汉语词典对"深情"的解释为感情深沉;隐藏很深的真情;深厚的感情。我这种粗人见识浅薄,对"深情"的理解仅限于:对人对物存在深厚的专情,不多情也不滥情,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娇玫万朵,独摘一枝怜;满天星斗,只见一颗芒;人海茫茫,唯系你一人"。如此深情,再加之"玄心、洞见、妙赏",正是"小女好逑"的极品风流男。既见君子,云胡不喜……</h3> <h3>  云胡不喜头号风流男--&quot;童星出道"的司马光。说起司马光,其砸缸救友的事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一砸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砸,不仅砸出了重生的鲜活生命,更是砸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史学的一股新泉。正如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睿智自若的司马光在20岁时就一举高中进士,从此入仕,历仕四朝,官至宰相。司马光一生笃诚好学,温良谦恭、恭俭正直,得谥号文正,其为人品格堪称儒学教化之典范,历来受人景仰。</h3> <h3>  要说俸钱禄米哪朝高?历朝历代数宋朝。宋朝绝对算得上中国历史上最开明最繁荣"最可爱"的朝代,科学文化上创造了光辉的成就,物质生活上又是极大丰富,所以无行中兴起了一股以豪华奢侈为荣、以朴素节俭为耻的"盛世之邪风"。这股邪风吹啊吹,吹进了司马光同期知识分子的心中,蒙蔽了他们多年来苦读诗书的原动力,不再"为我大宋崛起而读书",更重要的是为"书中自有黄金屋"。随着奢靡世风的每况愈下,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谋得一官半职,挣得一沓沓厚厚的"交子"后,不由自主就迷失在"置豪宅,买名车,包二奶"的灯红酒绿中!</h3> <h3>  然鹅,众人皆醉我独醒!大权在握的司马光,不但对白花花的国家财产从无贪念,甚至还把皇帝赏赐给他的金银珠宝,也全部捐出来作为谏院的办公经费,或用于接济亲朋好友,从未想过为自己为家人留下一分一毫,这恐怕在历代士大夫间也绝无仅有。</h3><h3> 视金钱为粪土,视享乐为耻辱。一代宰相、四朝高官,司马光的"豪宅"得多么美轮美奂啊!现实很残酷。司马家的"豪宅"坐落于"贫民窟"的陋巷里,尚能遮风挡雨,虽不及杜甫很忙的宅院"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那般破旧,但与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身份而言,这宅院有够特立独行的,然鹅以俭为德的房主却满足得很!在其编篡大作《资治通鉴》时,酷暑难当的盛夏着实让大作家没了思绪。砸过缸的司马叔叔灵机一动,于是乎在自家宅院下挖掘出一个凉爽安静的地下室,这也许就是现在用于纳凉的防空洞前身吧,总之穴居其中,文思泉涌,笔耕不辍。这个"小安乐窝"却被那些奢靡腐化的世俗小人,看在眼里是如此滑稽穷酸,讥笑在狗嘴里谁谁是"穴处者"。正所谓狗眼看人低,有眼不识泰山,曾被他们嘲笑的这位"穴处者"在此耕耘出了价值连城的史学巨著!</h3> <h3>  大史学家司马光笔下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地道出了司马叔叔怡情悦性的心境。当时朝中大肆流行享乐和奢侈的生活,包二奶养小三的公务员比比皆是,有的人甚至娶了好几个小老婆。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司马光"独树一帜",始终恪守着"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不纳妾、不蓄妓,只娶一个老婆张儒秀,"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三十余年。因为张氏无法生育,曾多次偷偷的给司马叔叔纳妾蓄妓,但他都坚决敬谢不敏。后来因为没有子女,在张氏的一再坚持下,他收养了哥哥的儿子司马康,作为养子续后。</h3> <h3>  三十年生死两茫茫。体弱多病的张氏香消玉损,司马光悲痛欲绝,更让人闹心的是家中实在拿不出银两用于下葬,无奈之下家徒四壁的司马家变卖掉仅有的几亩薄田,才得以让爱妻入土为安。你可能会不解一位四朝高官啊,能穷到这番地步?司马叔叔所躬奉的几代君主王侯,都很器重他的才气,但"道不同,不相为谋",司马光因坚持"无为而治"反对变法而退官隐居,退官就意味着家中失去了固定工资的收入来源。归隐后,司马叔叔就开始着手写史书《资治通鉴》,期间也曾得到宋神宗的赏赐,但大部分钱财他都花费在搜集书籍资料和救济书生上,自己和家人恶衣菲食,不留余财。 在司马光看来,钱财乃身外之物,自身拥有的俭朴清白形象和节操,才是他留给后世子孙最珍贵的宝物和遗产。 </h3><h3> 这遗产贵如随珠和璧,让司马光倾尽一生在守护,在传承!这遗产就是他秉持一辈子"俭能立名、奢必自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人生理念。这遗产就是他以"俭"为主线谱写的司马家规《训俭示康》。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把这份贵重的遗产承继给儿子司马康:只知行乐,随处纵欲,那是糜烂;什么东西都要据为己有,那是昏聩。淡泊俭朴是一种美德,人要勤学修德,力戒奢侈,洁身自好,廉洁自律。司马先生一生所追求"淡泊中见真淳,俭朴中露风骨"的风流,在一代又一代后人的陶染和传承中,成为了千家万户家风家规的精神标杆。</h3> <h3>  司马光一生是穷困潦倒的,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是学富五车的。司马叔叔怀揣着"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览"的热忱,躬身亲为,宵衣旰食,殚精竭虑,历时19个漫长春秋,详实记载1362年间16个朝代兴衰更替的经验教训,终成长达294卷、300多万字的历史巨著,成就"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宋神宗感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钦定书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在给宋神宗进献此书时,一并附上了一道奏折《进通鉴表》:"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意思是,老臣我如今骨瘦如柴,老眼昏花,牙齿都快掉没了,什么事情转身就忘,整个人的精气神都被这本书给熬干了。每每读到这里,我的眼泪啊,总是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感动并折服于中国士大夫的风流品质中!</h3> <h3>  千年已过,物是人非,但他的玄心,他的洞见,他的妙赏,他的深情,却永垂青史,历久弥新,犹如镶嵌在历史璀璨天幕中的明星,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映照着前行的方向……</h3><h3> 天地悠悠,风流如昔。既见君子,云胡不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