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建水有个约定 —— 回乡记(终)

山和水

<h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或是地理位置上的,或是在心中深藏的。</h3><h3>建水,则是我在梦中都不曾忘记的地方。</h3><h3>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庙,有燕子洞和十七孔桥。还有天下闻名的过桥米线,有好吃到爆的木瓜粉、烤豆腐。</h3><h3>不过这里更是我单独与父母亲一起生活过数年的地方。这里有我的童年、也是我梦飞起的地方。</h3> <h3>这是我阔别42年后,映在眼里第一印象的建水。变化之大,让我有点不知所措。</h3><h3>多亏同学用车载着我绕城一周,才使我对经过42年变迁的建水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h3> <h3>建水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门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门。</h3><h3>当年我们在建水时,只有东城楼迎晖门,其它的三楼门,都是在这40年中重新修建的。</h3> <h3>建水古城的街道,清静、典雅、还有一种厚重感。</h3><h3>看着街道两旁的古色古香的民宅,往常习惯了快节奏的我,不知不觉中节拍变得慢了下来,</h3><h3>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惬意、自然。</h3> <h3>晨曦中的朱家花囩。</h3> <h3>朱家花园。40多年前,这里曾经驻扎着一个野战军医院,我相信无论是当年的医务人员还是住在这里的患者,都不会忘记这个素有"西南边陲大观园"之称的清代民居。</h3><h3>现在这里是建水的著名观光地之一。并于2013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朱家花园很大,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5千多平方米。</h3><h3>因为时间有限,急匆匆地穿堂走院,走马却没来得及赏花,好遗憾。</h3> <h3>久违了,建水城的东门朝阳楼、迎晖门,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比北京的天安门还早建了28年。</h3><h3>虽然经历了多次战乱和地震,如今依旧傲然雄伟,镇守着滇南一方。</h3> <h3>南门阜安门。</h3> <h3>西门清远门。</h3> <h3>北门永贞门。</h3> <h3>喜欢这两只汪汪。</h3> <h3>追寻儿时的记忆,顺着香味就到了临安饭店——建水的老子牌号。</h3><h3>这里的米线真的好吃,吃过了这里的味道,便是再也忘不掉。这里是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之一。</h3> <h3>吃米线时,抓一把薄荷放到碗里,浓浓的鸡汤配上爽口的薄荷,口味之经典,保准让你难忘。</h3> <h3>在建水,当然不能忘了吃汽锅鸡和烤豆腐,否则你一定会白来一趟。</h3> <h3>接过同学手里的木瓜粉,久违了的口感,冰凉滑腻,心肺顿时感到了清爽。</h3> <h3>建水的酸甜石榴、广石榴和酸角都是我的最爱。</h3><h3>广石榴的照片是美女同学从家里的树上摘下来的,现在正值丰收季节。那鲜的能滴出水的样子,仿佛能感到吃到嘴里的芳香。</h3><h3>只可惜这次回乡季节偏早,无缘品尝广石榴那独特的芳香。</h3><h3>值得一提的是建水的草芽,形状有点像我们常吃的白芦笋、它是长在水里的植物,吃到嘴里能感觉到一种独特的、用我们常用的形容词来说,是一种"大人の味"。不用说,这种味道吃了会上癔。</h3> <h3>清晨,寂静中的十七孔桥。</h3> <h3>十七孔桥,我们静静的等待,只为守住那瞬间升起的太阳。</h3> <h3>东方红、太阳升,终于等到了这一刻。</h3> <h3>看看现在的农村是什么样。</h3> <h3>暮色中的十七孔桥。</h3> <h3>被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享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h3><h3>建水紫陶街,这里聚集了紫陶的各种精华、整条街虽然不长,却充满了诗意和浪漫。</h3><h3>夜游紫陶街,陶醉在这古朴典雅的陶艺氛围之中,也是别有一番情趣。</h3> <h3>这里的紫陶形态各有千秋,精品自然价格不菲,能遇到自己喜爱的紫陶也是一种缘分。</h3><h3>只可惜当时忘记了拍照,下面的两组照片来自于网上截图。</h3> <h3>建水的夜晚好浪漫。来自彼岸的灯火,就像置身于梦幻之乡。</h3><h3>只是天公似乎想要我们回忆起所有的"云南之怪"(风雨来得快),突然电闪雷鸣,不过这里是雷声大雨点小,等我们跑回紫陶街,又在一家紫陶店里小歇之后,便是云开雾散,只留下空气中湿润的芳香。</h3> <h3>西门洞外的景象,一派生气盎然。</h3><h3>清晨,总看到有轻烟缭绕的现象,询问后,才知是在准备烤豆腐用的炭火。这里也是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之一。</h3> <h3>建水的街巷交错纵横,路面都由青石板铺成。</h3><h3>记得儿时走过的青石板路又光又亮,虽说现在的石板地都已被翻新,但基本上还保留了当年的风貌。</h3><h3>走在这些青石板路上,任遐想飞翔。这里有古老的故事,故事的内容由你去想象。</h3> <h3>建水的古街老巷中,分布着近百口古井。</h3><h3>最有名的则是这口溥博泉,俗称大板井。因这里的泉水"水味之美,冠甲全滇",所以被誉为"滇南第一井"。</h3><h3>建水就是以这种独天之厚,造就了自己的陶文化,食文化和茶文化。</h3> <h3>赋打油诗一首:</h3><h3>红井街上古井旁,</h3><h3>绳痕道道锁沧桑,</h3><h3>抚台引颈朝相望,</h3><h3>井中又见天一方。</h3><h3>这口古井的地理位置虽然不在红井街上,但因红井街是我心中核心所在,所以在这里我把街和井都概念化了。"此井非彼井,次街非彼街"。熟悉建水的朋友们,请原谅我。</h3> <h3>刚到建水,便急切地去寻找儿时住过的老宅和学校。</h3><h3>儿时的记忆既熟悉又陌生,也多亏身边有两位外省来的同学一路陪伴,使我在寻家的路上多了一点依靠。</h3> <h3>寻找当年的四小。发现目标。虽然门匾上写着某酒店的名字,还是执着地走了进去。</h3> <h3>小院深深,曲径通幽,石板地上只有我一人的脚步声在回荡。</h3> <h3>走到大堂,终于被酒店的工作人员拦住。再往里走就是客房了。</h3> <h3>抱着不确定的心情按照原路返回,不能肯定这里就是我曾学习过的地方。</h3><h3>后来听同学说,我们的学校当年曾在土主庙内,现在也已得到了重修。而这次贸然闯进的酒店,则是小学同学当年住过的旧址。</h3> <h3>看看那里是不是?同学又发现了新目标,结果还是以不确定而告终。</h3> <h3>发现了新校址。当然这里巳找不到记忆中的四小。</h3><h3>我记忆中的四小,曾长着一棵又粗又大、又高又壮的老榕树。当时我们张开双臂,也需要好多人才能围住。</h3><h3>只是那时的我们不懂事,经常用小刀在树上钻小洞,并用流出来的胶液去稻田里粘蜻蜓。如果能粘到"老大"(是一种个头非常大、且全身通红的蜻蜓),着实能美滋滋地高兴一天。</h3><h3>后来听同学说,那棵老榕树早在多年前就已枯死。听到这个消息委实地难过了一阵。</h3><h3>现在想起来当年老榕树上流下来的胶液,一定都是老树的眼泪,每当想起这些都会感到难以控制的心疼。如今只能抱着满满的愧疚之心去真诚的忏悔了。</h3> <h3>继续往前走,终于找到了父辈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如今这里变成了一家餐馆。</h3> <h3>这里是寻找父辈足迹的第一站。</h3><h3>我记忆中这个池子里的水很清,里面还长了很多的荷花,花开时有黄色的和粉色的。池子边上还有一棵高大的无花果树。有时,还会"趁人不备"一个人溜进来钓金鱼、摘无花果…。</h3><h3>留心地看了一下,已经找不到无花果树的踪影、水池里也长满了厚厚的一层水苔.…。我记忆中的圣地已经荡然无存了。</h3> <h3>这个小院的对面,则是我童年时代的"家"。看似门脸儿不大,里面的院落却很大。</h3><h3>遗憾的是昔日的大院子如今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丝毫看不到往日印象中的"辉煌"。</h3> <h3>这条通往后院的小路以前没有走过。</h3> <h3>以忐忑的心情走到了曾经的院子,找到了曾经的"家",遗憾的是此时正被层层封锁。</h3> <h3>终于看到真面目。时隔近半个世纪,这座老宅仍然像一位慈母,静静地守护着她的儿女。只是,她更老了。</h3> <h3>这里曾是家里的后院,现在也被磊上了一堵墙。</h3><h3>妈妈曾用这口井里的水煮饭做菜洗衣裳。墙的里面曾是一块菜地,妈妈在那里种的南瓜覆盖了整个小坡。春天开着灿烂的黄花;秋天,园子里结满了累累硕果。</h3><h3>长大后我喜好南瓜,归根结底这个缘大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h3> <h3>怀着少许失落的心情走出院子,却有一个惊喜在等待着我们。</h3><h3>儿时听父亲说当年朱德总司令曾经来过建水,不曾想朱总的故居竟会如此近在咫尺。在身边同学的惊叹声中,我们走进了朱总旧居陈列室。</h3><h3>这位同学之所以会惊喜,因为这里也是他曾经住过的家。旧地重游,此时我们的心情都是感慨万分。</h3> <h3>同学的家就在二楼。</h3> <h3>当年的朱总司令一定也喝过这口井里的水。</h3> <h3>这是我通往上学的路。</h3><h3>当时经常会有水牛晃着铃铛从这条路上走过。雾濛濛的清晨,经常会从朦胧中看到一位拾粪的老人,弯着腰,将大坨大坨的、还冒着热气的牛粪拾起。</h3><h3>多少年来,这幅淳朴的象米勒油画般的画面,从此就再也没有从我的记忆中消失。</h3> <h3>沿着每天上学的路,终于走到了建水一中的大门口。</h3> <h3>在同学的驱车带领下,我们进山继续寻找父辈们的足迹。</h3><h3>这里已经没有了往日热气腾腾的迹象,留下的那些残墙断壁,也在逐渐地往原生态靠近。</h3><h3>记得当年随着大军进山以后,每天坐着班车上下学,虽然辛苦,每天仍然兴奋的像只活蹦乱跳的兔子。我喜欢这里绿绿的山,和那些被果实压的弯了腰的石榴林。那时的我真是胆大包天、经常一个人进山采蘑菇,挖山菜,甚至还一个人翻山越岭到山那边的医院去游泳,去会亲访友……</h3><h3>重返故地,感慨万千,当年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无疑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了永恒的烙印。</h3> <h3>几十年前,这里巳是人去楼空。留下较完整的建筑物是部队宣传队的住处。</h3><h3>影坛重镇李雪健、徐光明当年就是从这里走向银幕、而后又从银幕走向了世界。</h3> <h3>在曾经威武无比的司政大楼前留个影。现在这里的居民是一户老乡和4条凶猛至极的大狗。</h3> <h3>无论如何都想看一看这条米轨铁道。</h3><h3>记得当年晚饭后,会和父亲远足到这里来散步。那时小火车来往的间隔较长,沿着小铁轨漫步,随时向父亲"汇报思想"。有时话题涉及的面极广,谈到人生、谈到理想。爸爸是我最大的理解者。那时汇报的内容多是烦恼,而长大后汇报的内容则变成喜多忧少。</h3><h3>后来,我就像是沿着这条铁轨走向了社会,走到了海外,而父亲则把我的背影目送到很远很远,直到他再也看不到的地方。</h3> <h3>捧一把红河建水的泥土,献给我亲爱的父母。</h3><h3>这些都是父母熟悉的泥土、同时也是熟悉父母的泥土。这里有红井街老院的泥土,有父亲日夜工作过的司政大楼前的泥土、有水打营十七孔桥边的泥土,还有云龙山上的红泥土。</h3><h3>现在它们已代表我的爱,永远陪伴在我亲爱的父母亲的身旁。</h3> <h3>这次的建水之旅,是我的童年捨梦之旅,也是我寻找心灵之旅,人们都说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就是故乡。我的故乡一个在建水、一个在心上。</h3><h3>在这里我找到了往日的温馨,这里有与父母亲一起生活的幸福回忆,也有与同学们共同学习的点点滴滴。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记述着当年数不清的故事。作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这种回家的感觉,真好。</h3><h3><br /></h3><h3>最后,再次感谢朋友们和同学们,感谢你们陪我一起走过这些街街巷巷、陪我一起故地重游、陪我一起回味着在记忆中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切、成就了我在最深的红尘里与梦中的故乡时隔42年的重逢。</h3><h3>记得一位资深战地记者曾经说过,生命的意义所在,是对过去的记忆力,对当下的把握力和对未来的想象力。愿我和我的朋友们,都能沿着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把握今天,并坚实地走向明天。</h3><h3><br /></h3><h3>再见了建水、我的第二故乡,我还会回来的。</h3><h3>借用一句话来做结尾:这世界上有一千种等待,最好的那一种叫做来日可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