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窑洞的日子 ——宜川壶口马家

壶口放牛娃

文/藏马萧蔷 <h3><br></h3><h3>在陕北住窑洞的日子-前言总结</h3><div><br></div><div>写这篇游记的时候,我正在进行我为期一个月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之旅。这第一周我呆在新加坡,属于超级休闲的状态,所以索性赶紧把陕北的游记写了,省得到时候都忘记了~</div><div>好吧,我现在正坐在一个美丽的游泳池边上码字,那真是相当滴惬意啊!</div><div>言归正传,照例先说一下这次旅行的背景。这次旅行是我们非常罕见滴全家出动,而且意义非凡啊!为啥呢?因为我们这次要去的地方,是老妈40年前插队的地方!40年的回忆啊,这次就是要去看看四十年前贫瘠荒芜的黄土高坡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div><div>再说一下行程;</div><div>十月一日:北京-陕西省宜川县城(宿宜川县城)</div><div>十月二日:宜川县-黄龙县-宜川县(宿宜川县城)</div><div>十月三日:宜川县-马家村 (宿马家村)</div><div>十月四日:马家村-壶口瀑布 -下熟畔村-马家村 (宿马家村)</div><div>十月五日-六日:马家村</div><div>十月七日:马家村-北京</div> <h3><br></h3><div>设备:佳能Eos5D相机;三个镜头17-40/4、135/2、35/1.4;外加一个宾得XR7胶片机。</div><div>接着还得说一下人员,我们这次的人员还是很多的,完全赶上一个小型旅游团了;</div><div>张老师:老爸的至交好友,同为老知青,我们这次住的马家村就是张老师当年插队的村子,这次来陕北主要是靠张老师的关系,因为他有着极其厚重的黄土情,曾经多次回陕北来,跟这里的人也很熟。</div><div>小马哥:马家村人,俺们这次旅行的大功臣,首先是司机,然后我们在这里的衣食住行全部都是由小马哥张罗的,那叫一个周到!</div><div>元儿姐:本人滴发小;</div><div>当然还有本人和老爸老妈了。</div><div>最后一个就是本次的特殊人物,元儿姐的闺女:四岁的桃子小姐了!</div><div>关于地形问题还需要说明一下,马家村离宜川县城比较近,大概开车半小时就到了。而老妈之前插队的村子叫做下熟畔村,则是离县城好几十公里的一个遥远的村子~</div><div><br></div><div>最后么当然是先来张图了,马大哥家窑洞。</div> <h3><br></h3><h3><br></h3><h3><br></h3><h3>在陕北住窑洞的日子-1</h3><div><br></div><div>十月一日早上5点我就开车从家出发了,带着大包小包滴行李、送人的礼物和一些旧衣服。六 点钟我们准时到达了张老师家门口,把行李搬上此次出游的金杯之后,我们就出发了!元儿姐这次准备得十分充分,连脸盆都带上了,连着小马哥和张老师带的酒啊 月饼神马的,装了半后备箱!当时我们还觉得咋这多捏?殊不知跟回来时的行李一比那简直就不在了。</div><div>这一路上我们主要走的是京昆高速,一路经过河北和山西,还路过了著名的平遥古城和王家大院。小马哥开车十分稳健,而且不知为啥,据说因为不收费而导致十分堵车的高速路居然没啥车,除了中间因为大车变道而导致的几次速度减慢以外,我们那简直就是一路狂飙直奔目的地啊!</div><div>在飚了900多公里之后,我们于下午五点半的时候就抵达了宜川县城。在那里和小马哥的媳妇和闺女汇合了。还认识了一位从北京到这里做生意的张老板。</div> <h3><br></h3><div>汇合之后那当然就是吃饭了,宜川县城到处都在施工,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座小型城市了。我们被拉到了一个**大酒店,叫了一桌子菜,那也是南北都有、兼容并蓄啊。不过依然还是有几个陕北 相对特色的菜,比如下面这个炒腌萝卜干。这个腌萝卜干上来老妈就一脸怀念了,说几十年前条件艰苦的时候每天就是靠这个下饭的。。。。当然,是干吃,不会有条件炒着吃的。</div> <h3>这个是陕北炒三丝儿,是为数不多的不辣菜品,很是清爽可口。陕北人民超级爱吃辣的,而且吃得都是混合型的,不但有红红绿绿的新鲜辣椒,还浇上大量的辣椒油,并且还放大量的花椒。。。。。那家伙可不是一般人能吃得了的!</h3> <h3><br></h3><div>还有一个比较清爽的菜是这种绿色的豆腐干,据说是另一个县城的特产,豆子的味道很浓郁,我干掉了不少。</div> <h3><br></h3><div>陕北人和山西人一样,一般都是用面食当主食的,我们今晚的主食就是这种酸汤面,由于提前叫老板少放了辣椒,这个还勉强可以接受,味道不错,主要是面很劲道。</div> <h3><br></h3><div>晚上的住宿问题居然还比较难解决,因为十一的关系,县城的大小旅馆全部被自驾过来看壶口瀑布的游客占据了。最后还是小马哥出动了关系,找到了一个养老院的内部疗养院,还是全新的没有住过人的,我们这才算是安顿了下来。住下来之后才惊喜地发现,这里的热水真是超级好啊!赶紧趁着能洗澡好好洗一下!</div> <h3><br></h3><h3><br></h3><h3>在陕北住窑洞的日子-2</h3><div><br></div><div>第二天,本来我们想直接去村儿里了,但是在小马哥的媳妇和张老板的坚持下,我们开始了黄龙县一日游。</div><div>先整了一顿超级丰盛的早餐,豆浆+包子+无数小菜,这一顿又再一次见识了陕北人民吃得到底有多辣。。。早餐小菜还全是辣椒啊!这面还真是香,导致我吃了N个包子~为出游打好了基础!</div><div>陕西省黄龙县,是和宜川县交界的小县,人口很少,据对当地情况熟悉的张老板说,大概全县仅有几万人口,但植被覆盖情况很好,都是原始森林。车子行驶在林间小路上,看着周围茂密的树木和到了秋天开始变得五颜六色的山顶,感觉真是惬意啊!</div> <h3><br></h3><div>今天是张老板开车带我们玩,我们先是来到了一个叫做“花石崖”一个小型的石窟,基本分三层,第一层有两个石窟,石窟里原本供奉着的菩萨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墙上的浮雕和一些字。说是大明宣德年间的,佛像的面目很安详。</div> <h3><br></h3><div>洞外的石壁上还刻了一个石碑,也写了很多铭文,只不过因为裸露在空气中所以都风化模糊了。</div> <h3><br></h3><div>二层的石窟非常难上,先得爬一个砖砌成的台阶,然后再四角并用滴爬上去。。。。费了我们老鼻子劲了!上去以后我们很惋惜滴发现,不管是洞内还是洞外的佛像,脸都被削掉了。。。。真是太遗憾了!!!不过还是能够从石壁上的刻上看到。</div> <h3><br></h3><div>这个二层的石刻,最起码要追溯到宋朝去了!并且看洞内的浮雕,不管从残存的鲜艳的绿色,还是一些西域风格的图案比如骆驼和云纹,我都觉得它们是唐代的东西。而墙壁上菩萨的脸型也和下面明代的菩萨长得不太一样。</div><div>值得庆幸的是,这里显然还是有人打理和拜祭,希望以后不会再遭到什么破坏了。</div> <h3><br></h3><div>石窟的第三层那是根本没有上去的路了,我们只能从下面看到两个黑洞洞的洞口,至于里面有什么就不得而知了,难道有悬棺?!</div> <h3><br></h3><div>下得山来,老爸居然在附近的小河边发现了一片沙棘,上面的沙棘果密密麻麻的而且都熟透了,吃起来味道很不错!</div> <h3><br></h3><div>石窟的下面是一个迷你型的小村子,只有三户人家,房子还是那种黄泥糊的,房门口晒着蘑菇条、茄子条神马的。问了一下才知道,人家村民都是只有在收庄稼的时候才会住在这里一阵子,其他的时间都是住在县城里的,怪不得破成这样呢!</div> <h3><br></h3><div>从花石崖出来,我们就奔山上去了,越往高处走秋色就越发浓郁,路边都是红红黄黄的颜色,像调色盘一样。张老师说如果再过一个月来那山上的颜色可是美得不行了!</div><div>我们的下一站是山顶,这地儿叫摘星台,原来是个土匪窝,有个寨子,但是现在只剩下寨门了。</div><div>在停车场看到野生海棠果,很小,但是味道还可以。</div><div><br></div><div>穿过寨门,往上爬了二十分钟,我们就来到了摘星台,这其实就是四个石头柱子托着一个圆盘,就像个石桌一样。不过站在上面还真有点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可惜今天天儿不是特好,只能凑合留个影了。</div><div>从摘星台上下来就又过了饭点儿了,即使早上吃了很多但我们依然还是饥肠辘辘了。但是路上我还是没忘了让张老板ting张老板就开车拉着我们进了黄龙县城,带停下来,拍了一张山路秋色,好美!</div> <h3><br></h3><h3><br></h3><h3>在陕北住窑洞的日子-3</h3><div><br></div><div>接着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做“桃园大酒店”的小饭馆儿,说这里的土鸡拌面非常有特色!</div><div>大家都饿的要命的结果就是又点了一堆。。。。在这里必须要说一下悲催的张老板,因为他一丁点儿辣椒都不能吃,所以基本上他跟我们吃的这两顿,就吃了两根儿黄瓜。。。。还带着我们吃香的喝辣的,真是太不容易了!</div><div>先上来的酱野猪肉,没吃出啥特别的来,就是特别的瘦。</div> <h3><br></h3><div>接下来上的是硬货,辣椒炒羊肉粒+荞麦面馍馍;羊肉粒里面放了孜然,炒得非常香,而馍馍蒸的很柔软,吃的时候用勺子把羊肉粒装进馍馍的“小碗”里,香!以至于十个馍馍很快被我们干掉了,赶紧又要了六个。</div> <h3><br></h3><div>然后这次的重头戏就来啦,土鸡焖面!!!!一个脸盆那么大的碗被放在了桌子上,热气腾腾滴面条盘在里面,香气扑鼻!鸡肉在这里其实仅仅是点缀和调味品而已, 重要的还是面、大串大串的青色花椒和两种辣椒。两种辣椒,一种是辣椒酱,另一种是生辣椒炒的。面很干,很劲道,给力!</div> <h3><br></h3><div>看看这盘子的比例,其他盘子那都不在了!</div> <h3>香喷喷滴面条和土鸡!<br></h3><div>由于饿得狠了,所以。。。我们点多了,接下来的两个菜我们基本都没肚子吃了,最后只好打包。但依然不妨碍介绍它们的特色。</div><div>首先是一道终于不辣了的菜-烤包子;</div><div>其实就是另类馅儿饼。不过这个烤包子的馅儿需要特别介绍一下,因为它们是用茄子和豆腐做得,味 道还是比较清淡的,可怜的张老板一点儿辣椒都吃不了,所以整顿饭就指着这道烤包子了。</div> <h3><br></h3><div>最后一道菜也是非常有陕北特色的,叫做:洋芋擦擦;其实就是一种土豆丝儿,这个做法也很奇怪,是用土豆丝儿和面一起滚,然后放到锅里蒸熟。整个口感是很软的,陕北人把这个当一种主食吃。我个人其实对这个不太感冒滴。</div> <h3><br></h3><h3><br></h3><h3>在陕北住窑洞的日子-4</h3><h3><br></h3><div>第二天的旅程就此结束了,我们回去赶紧洗洗睡了,因为第二天就要去马家村住真正的窑洞啦!!!好期待好期待!!!</div><div>第二天俺们起的很早,早饭么自然还是得本地特色-----胡辣汤!!这家的胡辣汤应该算是不辣的,再配上肉夹馍,饼非常香脆。</div> <h3><br></h3><div>在去窑洞之前,我们先干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儿,那就是-----逛超市!因为被告知,山上蔬菜水果有滴是,就是木有肉。。。。因为当地人不喜欢吃~~~这个饮食习惯真是太奇怪了!于是我们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买了一大块肉、一块卤水豆腐、一瓶油、调味料若干。</div><div>搞 完这些,小马哥就开着载重量更大的金杯上路了。在此还得说一下黄土高原的特性。在几十年前,黄土高原的生活条件还十分之艰苦,因为特殊的地形,能种庄稼的 地都在高原上面,当地人称“原上”,但是水又都在山沟里,也就是原下,这就导致了人们都需要住在原上。而我们这个县城因为在黄河边上,所以属于“沟里”。 所以到马家村,我们就需要开车爬到“原上”去。而马家村又是宜川县户口乡少数几个没通柏油路的村子之一,所以小马哥就必须要开着俺们这辆快要超载滴金杯, 爬非常陡峭的土路,挑战性那是极其的大呀,而对于我们来说,那就变成“摇煤球儿”啦~~</div> <h3><br></h3><div>好在这段路并不长,半个多小时后,当我们来到原上 后,一个完全不同的景象就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原上密布着苹果园和梨园,有的地方还种着新鲜的花椒,而没有种植果树的地方则密布着绿色的灌木。这完全出乎我 的想象啊!要知道我老妈一直给我灌输的概念那就是一个高原上的沙漠的感觉,而这完全是个绿洲么!</div><div>还没进村儿呢,这“上面有人儿”的好处就 体现出来了,因为这时候正是梨子的收获期,村民基本上全家老小都出动到果园里去摘梨、包装、装箱了。于是在我们看着满树的苹果梨都快流出口水来的时候,小 马哥果断把车停在了路边,然后。。。就直接冲进了一个梨园里!给我们要梨吃去啦!</div><div>俺们二话没说,果断跟了出去,这时候小马哥已经开聊啦,张老师也碰到了熟人,于是他们聊,我们就开始参观。因为是假期,所以真是全家老小全部出动收获啊,小朋友也不例外!注意这满坑满谷滴梨!</div><div>梨子们为了保持美丽,都是套着纸袋的,这纸袋也都是大牌设计捏。</div> <h3><br></h3><div>在张老师叙旧完毕、俺们一人吃了一个巨美味的苹果和巨甜的梨、并且顺走了N箱梨之后,俺们又上路了,过了一会儿终于来到了我们今后几天的家----马大哥家的窑洞!</div><div> </div><div>几十年来的陕北人 民生活习惯其实现在都因为经济条件的改善而有所改变了,首先我们听说的是,现在原上的村子里,常驻的人家越来越少了,张老师说马家村这个大村子,在四十年 前的常驻人口有100多户,但现在搬得只剩下十几户了,其他人都搬到县城居住,仅仅在侍弄果园的时候才上窑洞来住上几天,而年轻人们更是很少回到村子里来 了。所以别看马大哥家的窑洞很大,是“三居室”,有三口窑,真正家具齐全常住人的就只有中间那口,其他两口窑,包括边上房子的两间房,都是杂物间。</div><div>因为这个生活习惯的改变,很多窑洞都废弃了,从我们的窑洞看出去,除了其他家的窑洞和村里标志性的大槐树之外,就能看见好几口废弃的窑洞。</div> <h3><br></h3><div>把俺们带来的所有生活用品都从车上搬下来,安顿好之后,我们就出门了,出门干嘛去呢?嘿嘿,自然是解决午餐问题,去地里拔菜!当然,要顺便参观一下马大哥家的果园。</div><div>首先当然是要去看看村儿里的标志,这棵足有四百岁高龄的老槐树,那真是一个枝繁叶茂啊!!</div><div>这棵树到底有多大呢?来,小桃子上!咱们来个对比照吧!<br></div> <h3><br></h3><div>正值金秋,除了路两边的苹果和梨之外,还有大棵的柿子树上面挂满了累累的果实,而菜园子里那更是姹紫嫣红了。</div><div>过 了没多会儿,我们就来到了马大哥的果园,这时他家的梨已经都收获完毕了,只剩下树上一些个头太小的没有摘下来。而树下则堆着一堆堆挑拣剩下的梨,马大哥说 这些所谓“不合格”的梨们的下场就是卖给果汁加工厂,价格非常便宜只有几毛钱一斤。我们一看,这不都是好的么???多可惜呀!仔细一问才知道,太小的不能 要,这很正常,太大的也不合格!只能挑选大小适中的,并且品相不好的也不能要!这可真是浪费的说!</div><div>看这满坑满谷需要挑拣的梨子们,元儿姐您可真是掉梨堆儿里了,名副其实!哈哈。</div><div>苹果们现在还没有收获,因为这几天正是“下袋”的时候,苹果长出来之后,为了保持品相好,是需要套袋的,它们比梨更加娇贵,是需要套两层袋的,一层红色的半 透明袋子套在里面,另一层不透明纸袋套在外面,收获之前需要先下掉外面的不透明纸袋,保持红色的袋子套在苹果上再呆一周左右,这样的话本来不见光,长得白 色的苹果就可以变成美丽的胭脂色了。下袋之后还需要在地上铺上一层反光材料,以保证苹果“上妆”均匀。这真是学问很大呀!<br></div><div>我们才不管那些呢,除了从不合格品相梨堆儿里挑了好几个以外,还搞了几个早红的苹果。并且在果园儿里马大哥种的菜中间拔了几颗白菜萝卜,那真是满载而归的说!!</div> <h3><br></h3><div>回家的路上,小马哥半路又从一位村民手上截留了一把香菜,并且不知道去谁地里摘了西红柿、茄子、葱,还拔了一个有我胳膊那么粗的大萝卜!得,几天的菜都出来了。</div><div>回来的路上我顺便观测了一下拍夕阳的地点,还被满地的酸枣儿树扎在了PP上。。。。疼。。。。不过点儿已经踩好,过俩小时在这里拍就可以啦。</div> <h3><br></h3><h3><br></h3><h3>在陕北住窑洞的日子-5<br></h3><div><br></div><div>折腾完了,都两点多了,得赶紧解决今天的重大问题:午饭!</div><div>很快,几位大厨就商量好了今天的吃食,那就是---柴锅饸饹面。</div> <h3><br></h3><div>当然,先 得解决吃水问题,马大哥回来就干了这件事儿,之前说到,几十年前,原上的村民们吃水是很困难的,因为水在沟里,都得用驴去驮水,但是现在完全不用啦,政府 已经把水从沟里引到了原上。就在大槐树旁有个水站,只要拿桶去打就好了,这不,马大哥就用拖拉机整了这一大桶,一桶是一吨水,十块钱,这可是名副其实的矿 泉水呢!</div><div>对于马大哥来说,这样的生活就很幸福啦。</div> <h3><br></h3><div>马大哥的儿子又去买了一袋面,这做饭就开始啦,窑洞外面有一个灶和一口大柴锅,窑洞里面也有,所以大家就分工合作,小马哥在里面做肉和卤,马大哥滴儿子就负责在外面压面条。</div> <h3><br></h3><div>先得把火升起来,这个窑洞的院子里垛着很多很多的柴火,马大哥说都是果园子里剪枝的时候剪下来的果树枝子,好家伙,俺们这吃得是名副其实的果木烧饭啊!</div> <h3>面很快和好,水也烧开啦,开始压饸饹!这个压面机那家伙就是大气!要不是配着大柴锅还真是不好弄。<br></h3> <h3><br></h3><div> 看到这个景象,我顿时就想起中央九播过好几次的那个纪录片《面条之路》来了,哈哈,面下锅咯,准备吃饭咯!</div><div>各位大厨又用刚摘下来的蔬菜做了几个凉拌小菜,再配上俺们从北京拉过去的牛栏山二锅头和可乐。卤么是炖肉豆腐再加上刚摘下来的胡萝卜辣椒和香菜,这桌子也很丰盛的说!</div> <h3>好丰盛的午饭啊!!!我们就在院子里吃,敞亮。</h3> <h3><br></h3><div>吃完饭之后,大人们就坐在院子里聊天,桃子小盆友去看动画片了,我跟元儿姐没事儿干,索性就来拍几张窑洞小清新艺术照吧。</div> 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 <h3><br></h3><div>在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我们就出发去拍日落了,说是我们,是因为队伍还挺庞大的,我拍照,老妈给当助手,张老师也要去,结果小桃子这个拖油瓶也就跟着了,其实后来他们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div><div>本来我以为高原上的日落应该非常容易拍,只要找好地点就可以了,谁知道因为黄河的关系,地平线附近总是聚集着比较厚的云层,太阳落到那里就再也不出现了,所以我只拍到了悬在半空,还没变成鸭蛋黄的太阳,稍微有些遗憾,不过光影还是十分美丽的。</div><div>而落入云层之后,就只剩一个小角了,我只好换了135镜头,取个近景,就当是记录下这黄昏的美丽颜色吧。<br></div> <h3><br></h3><div>当太阳不再出现之后,我们就开始跟着张老师拜访村民了,首先来到的是村支书的家里,院子很大,而且是5居室,最难得的是居然有自来水@!!!</div> <h3><br></h3><div>支书家的位置更高些,门口还有一棵弧度优美的树,配着落日后的余晖,也很美。</div> <h3><br></h3><div>天渐渐黑了,支书家点起了灯,从窗户中透出的灯光打在窑洞的墙上,很安静。</div> <h3><br></h3><h3><br></h3><h3>在陕北住窑洞的日子-6</h3><h3><br></h3><div>张老师还领着我们参观了他四十年前初到马家村的时候住的第一口窑洞,我还帮他和窑洞拍了张合影作为留念,而此后的几天他也依然住在这里,重围旧时光。</div> <h3><br></h3><div>天越来越黑,幸亏我带了三脚架,赶紧趁着最后一丝天光拍下了支书家的大院子,高级窑洞啊还有电视天线捏!</div><div> 窑洞院子中的光影</div> <h3><br></h3><div>回到我们的窑洞院子里,这边的灯也亮了起来,大家坐在院子里正唠嗑呢,俺们今天摘的一堆蔬菜水果还放在院子里没有收走。</div> <h3><br></h3><div>在窑洞的第一个晚上,我居然得到了一个惊喜!那就是漫天的星星!!我赶紧拿起三脚架,开始拍!</div><div>正好灶上生着火,映在窑洞院子的墙上,配上星空,别有一番美。</div> <h3><br></h3><div>这时元儿姐也想起来个好玩的事儿,她们来的时候带了一些烟花,正好趁这黑漆漆的没有路灯的晚上放,我也正好拍个光绘,可惜被拍的人太没经验了,烟花都烧完了也没画出什么靠谱的图案来。</div> <h3><br></h3><div>我突发奇想,也用手电光绘一下窑洞,结果搞出来个像水帘洞的效果,还挺逗。</div> <h3><br></h3><div>这一晚,除了洗漱有些不方便外,我们睡得很温暖。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这个窑洞的科学设计。陕北的 窑洞都是在半山腰挖出来的,先把山削掉一块,铲出一个平台充作院子,然后再往里挖出“房间”,也就是窑洞。人都说窑洞是冬暖夏凉,那真是一点儿也不夸张, 夏天就不用说了,洞里肯定比外面凉快,这冬暖么就得依赖设计科学的“供暖”系统了,其实就是炉子。窑洞挖好之后,如果要住人的话,那第一件事儿要干的就是 盘炕,其实就是搭床,就是用黄泥搞成泥砖,然后磊起来做成炕。而这个炕头呢必须得砌个炉子,炉子、炕和房顶之间有一个烟道通着。天气冷的时候,每天都至少 要使用那么几次炉子,烧炉子的热度就随着烧火的烟,顺着烟道路过炕,然后从房顶出去,这就是人工自助供暖系统了,既烧了暖气、又烧水做了饭,然后还无油烟 火气困扰,那是相当科学!</div><div>不过惟一的缺点就是。。。这一口窑只能有一个炕。。。。这就意味着我们每天都得睡通铺了。所以我们安排的是女生一口窑,男生一口窑。</div> <h3><br></h3><h3><br></h3><h3>在陕北住窑洞的日子-7</h3><div><br></div><div>第二天的早饭是白面儿大馒头就咸菜,这边的面粉那就是香啊!馒头也很大个,我爹吃得可高兴了。</div> <h3><br></h3><div>吃完早饭,我们就上路了,这一天的天气不太好,但我们依然还是按照事先的安排出发了。今天的安排是先去看看著名的壶口瀑布,然后去我老妈四十年插队的村子---下熟畔村寻访一下故人,再去其他村子里看看小马哥的姐姐。</div><div>依然是小马哥开车,下山快啊,半小时之内我们就来到了壶口瀑布边缘。好么这一眼望去,全是车!!!这真是让享受了几天小镇和乡村清净生活的我们太不适应了。可是壶口瀑布这个地方毕竟还是需要参观的,于是我们只好跟着车流来到了入口处。</div><div>这 时候我们就充分感受到了有“地头蛇”相随的好处了,原来小马哥在昨天就已经找了镇上的人给我们批了个条子,直接让我们成为了VIP人员,不但不用花门票 (一人96块呀!),而且还把车直接开进了景区里面!然后小马哥在这一路上还不断滴跟人打招呼哈拉着,其中有维护秩序滴警察、景区工作人员、停车场工作人 员以及景区内供人合影留念的毛驴之主人等等。。。。好么,充分体现了“我们上面有人”啊!</div><div>进来的时候很爽,但是进来以后那就是上面有人也不管用 了,因为整个景区全是人。。。。。。。。。。。。。。顿时我就没心情参观了,只是完成任务滴给大家都拍了照,和瀑布 留了影,就完事儿了,只随便拍了一壶口 旁边的一个瀑布,因为人比较少~~~节假日千万别去大景区啊,真心添堵啊啊啊!</div> <h3><br></h3><div>很快滴溜达了一圈,我们就从壶口出来了。又开了一段路,这就要吃中午饭了,于是我们停在了高柏公社,找了个小饭馆吃饭。此时的天气更加不好了,居然下上雨了。。。。</div><div>小 马哥真是太牛了,这里也有他的亲戚,我们来吃饭的这个饭馆老板的父母居然是小马哥的表姐神马的!!!于是商务午餐又变成了家庭聚会。。。而且吃完了之后我 们又顺便拜访了他们家,取走了酸菜一大瓶、西红柿土豆南瓜葫芦若干若干。。。。。不得不再次感叹,这上面有人真是好啊!!</div><div>在车上又装了几麻袋之后,我们又出发了,这次真是直接奔着下熟畔村去了。</div> <h3><br></h3><div>由于这些村子都是在不同的山头上,所以就连小马哥这个地头蛇也仅仅是知道方向不知道具体位置,于是我们一路上都是边问边走的。路上的风景不错,可惜天不太好。开了半个多小时,绕来绕去的,我们才总算远远地看到了村子的影儿。</div><div>什么叫看山跑死马,看到村子之后,我们又开了四十多分钟,才总算是到了!!!</div> <h3><br></h3><div>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本人从小听到大的这个下熟畔村。这个村子有个双胞胎”哥哥“,叫做上熟畔村,这两个村子是紧紧挨在一起的,但是这个村子距离附近比较大的村子,也就是高柏公社,则有着20公里的距离,我们开车还开了四十分钟呢!</div><div>而我老妈四十年前来这里插队的时候,那可是什么都没有啊!走路全靠腿,要是去高柏公社得先从山上下到沟里然后再爬上山。。。</div><div>据 老妈说,四十年前,这个村子大概有十几户人家,就跟马家村一样,全村都一个姓,那就是基本全部姓宁,不知道是不是宁财神的本家。而四十年前的村子,仅仅靠 种田维生,我老妈他们一拨人来了以后没地方住,住的都是关牲口的窑洞。当时村里养着狗,而且狗都很凶,吃水都得靠驴子到山下沟里去驮,驮一趟水来回得四十 分钟。</div><div>而现如今的村子可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陕北相对比较干旱,尤其是原上,并且日照时 间较长,土质可能也比较特殊,温度有比较低,所以特别适合生长苹果和鸭梨。种出来的红富士个儿大味美,酸甜可口,大鸭梨就更棒了,酥脆猴儿甜,煮梨水那是 连冰糖都不用放!而下熟畔村这里的气候又比马家村那边又要低两度,所以苹果梨的质量就更好,也卖得更贵。所以小马哥说他们村儿现在都比马家村的人有钱。</div><div>所以村儿里的部分人也都搬到高柏公社或者县城去居住了,整个村子的常驻人口只剩下了七八户,而且人家全部都从窑洞里搬了出来,在山梁上盖上了大瓦房,不过就还是长得窑洞的样子而已。</div><div>我们到达村子里之后,看到的就是十几户大瓦房和大院子,只是因为苹果到了下袋时间,大家白天都去地里忙了,所以走了几户人家都没有人。最后才来到了一户有人的人家,看看人家这大瓦房!</div> <h3><br></h3><div>这家的主人正好是老妈认识的人,也一眼认出了老妈,于是我们立刻就被请进屋里聊天了。这屋里跟窑洞还是有一些区别,但是总体来说有炉子、炕都是差不多的。</div><div>习惯使然,即使是砖瓦房了,他们家也依然只有门口才有窗户。不过显然比窑洞还是要亮堂了很多。</div> <h3><br></h3><div>在 屋里坐了一会儿,老妈问了问一些故人的情况,都了解了之后我们就要求去老妈插队的时候住过的窑洞参观一下。这位宁大叔就带着我们出发了,首先走到了半山 腰,然后顺着一条密布杂草的小路,沿着一溜儿废弃的窑洞走到了最里面。好在这个窑洞貌似还短期内有人居住,不过也已经破得无以复加了。。。而在我们以为这 就是老妈他们住的窑洞之一的时候,大叔又带着我们冲进了一蓬连路都木有了的。。。真的到胸口的杂草中。。。。。。然后就告诉老妈,你们当年那个窑洞已经进 不去啦,草太多啦。。。。。</div> <h3>而另外一口,老妈他们睡觉的窑洞,就更是只能远远看一眼了,因为。。。。连路都没了。。。。。。。。。窑洞口的草都恨不得两米高了!</h3> <h3>看完两口窑洞后,我们又参观了另一个已经弃之不用的窑洞,房屋院子还在但显然不住人了,这个窑洞挖的跟航空洞一样。。<br></h3> <h3><br></h3><h3><br></h3><h3>在陕北住窑洞的日子-8</h3><h3><br></h3><div>参观完窑洞们,我们又回到宁大叔家里聊了聊,大叔又送了两大麻袋的土豆子和南瓜,这次拿的土豆子很是特别,我之前都没见过,是紫色的,蒸出来特别特别的面,当地人叫”乌洋芋“。我还顺手帮这家人照了个全家福,也帮老妈和他们照了合影。</div><div>照完相,我们就离开了下熟畔村,也终于完成了老妈故土重游的心愿。</div><div>之后的拜访不是很顺利,一个是天气又开始不好了,另外就是我们拜访的人没有在,不得已,我们只好提前回到了马家村。</div><div>今儿天气不太好,只能在家烧烧火,烤烤土豆红薯了。</div> <h3><br></h3><div>马大哥判断了一下,发现我们今天拿回来的南瓜里有一些是葫芦,但是说蒸了也能一样吃,所以我们就把今天的”战利品“收拾收拾,每样都搞出来蒸了一锅,那是相当不错。</div> <h3><br></h3><div>再加上小马哥蒸的大馒头,和昨天做得炖肉,今晚的晚饭可真是丰富啊!</div> <h3><br></h3><div>第二天我们干了两件大事儿,第一件就是去不合格梨堆儿里拣梨、装箱,然后再帮马大哥给苹果下袋,这次是直接下掉红色透明塑料袋。而第二件事儿就是 ------炖土鸡!!!没错就是炖土鸡!小马哥出面,在村子里买了两只土鸡,然后由大厨老爸出手把它们干掉、拾掇好,就扔进锅里炖了,但是因为买的两只 鸡太老了。。。所以炖了5个多小时!所以炖鸡也变成了今天的一件重大事件。</div><div>由于干了这两件事儿,而且我的脚还不小心崴了,今天白天就没怎么拍照。不过能帮马大哥做一些农活还是很开心的。</div><div>关 于给苹果下袋这个活,还真是一个非常难的事儿,袋子是在苹果刚长出来的时候套上的,到现在它们长大了除了一个把儿还露在外面之外,其他的地方那都是牢牢滴 卡在袋子里的,有的 长得大的苹果还把袋子绷得紧紧的。所以下袋,这个劲儿小了根本拽不下来,但是劲儿大了又容易把苹果也一起拽掉了。。。。尤其是它们越大 越容易掉。。。本人一开始干的时候基本上一棵树都能掉仨果子,后来一棵树也得掉一个,把马大哥给心疼的,这一个苹果就得值3块钱呢~~</div><div>干了农活之后的这一天过得是很快的,黄昏很快就到了,我也收拾收拾,到另外一个观察好的地点拍日落,今天的日落很美,太阳也落得更低一些,今天用了135,感觉还不错。这是我们窑洞对面的山坡。</div> <h3><br></h3><div>拍了一些片子之后,精选出一张,眩光很美,就跟有四个太阳似的。</div> <h3>在陕北住窑洞的日子-9</h3><div><br></div><div>10月6日,也是我们在陕北的最后一天了,今天我终于有机会拍到了日出,而且还是很美的朝霞,也不枉我拖着肿的跟包子似的脚还爬了半天坡儿~</div><div>五点起床,在满天星斗中扛着三脚架爬到了踩好点儿的拍日出地点,又被酸枣刺儿扎了两下之后,站定,开始等。</div><div>不一会儿天边就红了起来,慢慢把云彩染成了红霞,我开始不停滴按快门,不过可惜选的这个拍照地点,它的前景还是杂乱了一些,而且可能由于黄河的缘故,日出时的空气透明度还是有些差,所以拍了半天最后只选了三张凑合的。</div><div><br></div><div>日出前</div> 日出后 <h3><br></h3><div>日出拍得挺成功,我又拖着包子脚心满意足滴回到了窑洞,今天由于脚肿的更加厉害了,所以不能去果园帮忙下袋了。我就负责看家,其他人去帮马大哥干活,顺便摘我们要带回北京的苹果去了。于是我就趁着温暖的阳光,用带来的胶片机记录了这个窑洞小院儿的一些影像。</div><div>我们窑洞上面的路,烟囱的出口也在那里,我们做饭的时候就会看到路上在冒烟,嘿嘿。</div> <h3><br></h3><div>院子里的枣树上结满了大枣,都没人吃,风一刮就啪啪往地上掉。。。。俺们刚到的时候还特稀罕,整了几颗吃,后来发现满山的枣树都这样。。。就开始视而不见了。</div> <h3><br></h3><div>我们那天摘回来的蔬菜水果们被放在了水缸上</div> 窑洞里 老爸在树下晒太阳 <h3><br></h3><h3><br></h3><h3>在陕北住窑洞的日子-完结</h3><div><br></div><div>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大队人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了N箱水果,我家要了12箱,张家要了30箱,好么金杯车立刻超载了。。。。</div><div>这时候又有客人来拜访了,就蹲在院子里跟张老师聊了起来,还额外带来了几箱梨,在聊的过程中得知他们现在的生活都很好,靠着果园子年收入能有十万左右。当不用照顾果园的时候,去县城打打零工,也是有进项的。</div> <h3><br></h3><div>今 天黄昏的时候没有去拍夕阳,不过我还是趁着太阳还没有西斜,赶去果园里拍几树没有套袋,特别红的“秦冠“苹果,这种苹果目前是被淘汰品种,如果说主流的红 富士是3块钱一斤的话,这种”秦冠“只能卖几毛钱一斤,所以当地老乡是不对它们进行什么管理的,都是随它们长,然后mai'gei卖给榨果汁儿的厂子。因 为它们皮厚,又容易面,不如红富士甜脆可口。而对我来说么,红彤彤滴才更好入镜!</div><div>今儿的天又格外的好,看看我们这喜人的苹果们!</div> <h3><br></h3><div>我来拍苹果,老爸也没闲着,他这次的工作就不是弄梨和苹果了,而是----摘柿子!在这收获的季节,除了苹果梨之外,村儿里的很多棵柿子树上也挂满了累累的果实,这里的柿子不像北京的柿子那么大,而是小个儿的,一个也就跟小桃子的拳头那么大,而且柿子树都非常高,老爸和小马哥又是用梯子又是爬树的,才搞了两箱,这些柿子回来以后放在阳台上,现在都变软了,咬个小口,一嘬,甜甜的果肉就都进了嘴巴,一口一个,好吃好吃!</div> <h3>一颗枯死的树桩上生长的出来的图腾,煞是漂亮!</h3> <h3><br></h3><div>回去的路上,天超好,大丛的野花在路边疯长,真喜庆啊!</div> <h3>村儿里的大槐树在蓝天下显得如此繁茂啊,让我再看一眼吧,明儿就要走了,我会想念你的老槐树!<br></h3> <h3><br></h3><div>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我们就出发离开了这美丽的马家村。虽然此次的时间很短,也没有拍多少片子,但是感触还是很多的。</div><div>第一点那就是这个所谓的”黄土高坡”已经彻底变成了环境非常好的绿色植被,并且可以想象,再过5-10年,应该就能变成森林啦!</div><div>第二点么就是,秋天真是来陕北玩的黄金季节,因为各种大丰收各种吃啊!</div><div>最 后一点么就不是那么正面了,其实虽然生活条件改变了很多,但条件对于城里人来说依然是不可谓不艰苦的,尤其是上厕所和洗澡的问题,目前还是无法解决,这个 还是限制了一些比较在意居住环境的人来旅游的。当然,对于我们这种”上面有人“的人来说那其实并不是什么问题,无非就是住几天窑洞,开车下山去县城洗个澡 么,嘿嘿。</div><div>总结一下么就是,陕北的人都很淳朴,陕北的秋天物产太丰富,陕北的面很香,黄土高原的环境很好!下次有空再来玩吧!</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