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 西藏 心之所向

山路弯弯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前,电影《农奴》让我们初识了西藏,初识了这里的雪山,草原,江河,湖泊,寺庙,喇嘛,和这里有着虔诚信仰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伴着成长,对西藏的认知日渐积累。走进西藏,便凝集为我们的愿望,我们的梦想,我们的追求与向往。随着年龄和季节之秋日益临近,这种情感与日俱增,这种渴望渐行渐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藏梦,但不是每个有着西藏梦的人都可以踏上高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近年,我们相伴浏览了诸多南北城市山川秀丽风光。基于身体和恐高心理,却一直未能圆了西藏梦。妻不止一次感慨道:今生最大心愿,就是走进西藏,站在宏伟的布达拉宫广场,轻轻摘下触手可及的白云,尽情拥抱灿烂明媚的阳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理想,是一种潜在的力量,会激励你为实现它而拼搏、而翱翔。漠河归来,状态尚好,于是乘兴背上行囊,带着希望、带着梦想,相牵奔向西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block 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block 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block"> 高反不是病,却能夺人命。提前连续喝了半月红景天,也不能贸然行事,只得且慎且行,缓缓渐进。</p><p class="ql-block ql-block ql-block"> 第一站:青海西宁。浅高原地域四天时间养精蓄锐、休整适应。</p><p class="ql-block ql-block ql-block ql-block"> 西宁市区海拔2300左右。行走活动基本无异常反应。</p><p class="ql-block ql-block ql-block ql-block ql-block"> 西宁市民多数信仰伊斯兰教。清真寺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ql-block ql-block ql-block ql-block 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著名东关清真大寺。</p><p class="ql-block"><br></p> <h3>  </h3><h3><br></h3><h3> 次日,前往青海湖。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位于青海省内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泊,水面面积4200多平方公里。</h3><h3> 青海湖二朗剑景区,平均海拔约3200米。或是前几日活动量大,加之一早乘大巴出行,她出现高反症状,轻微胸痛头疼。</h3><h3> 中国第一大湖,极目远眺蓝天白云、海天一色……。</h3><h3> 随后前往金沙湾、金银滩草原。</h3> <p class="ql-block"> 达玉部落在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达玉民俗村,是由不同地域的藏族氏族群体汇聚形成的一个土著游牧部落,系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环海八族”之一.现在这里有达玉民族文化村。</p><p class="ql-block"><br></p> <h3>  </h3><h3> 到了青海,不能不到塔尔寺。</h3><h3>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也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这里先有塔,后有寺,故称之为“塔尔寺”。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h3><h3> 初建时只有一座圣塔,几经扩建,现有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占地面积600余亩。</h3><div> </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塔尔寺门口有一组塔,是为纪念佛祖一生中的八大业绩而建。第一座塔叫莲聚塔,是为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第二座塔叫菩提塔,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成佛;另外还有一座塔叫做降魔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宁稍事休整,继续进发——坐上火车去拉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卧铺车厢为密闭型。每车配备制氧供氧设备,同时显示实时海拔高度和空气含氧量。随着海拔高度递增,列车逐渐开始供氧,故并无明显高反。各趟列车翻越唐古拉山时间均为夜晚,乘客在睡梦中安然无恙通过高原无人禁区。</p><p class="ql-block"> 西宁出发,天路上一路驰骋,经德令哈、格尔木、那曲,约21小时,到达日光城拉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火车上与辽宁丹东进藏游客相遇,成了朋友。 他们此行目的——珠峰大本营。 </p><p class="ql-block"> 拉萨站台上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拉萨市海拔3646.31米。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酒店位于拉萨雪新村路口,举目可及布达拉宫白宫红墙。努力压抑终于圆梦西藏的喜悦心情,无遐欣赏天高云淡的秀丽风光,唯一能做的是以平静的心态,坦然面对高反挑战。</p><p class="ql-block"> 庆幸的是,我俩均安然无恙!潜心准备的专门对付高反失眠的感冒黑白片,亦未派上用场。</p><p class="ql-block"> 还值得庆幸的是,满大街都是川人、川腔、川味儿,“成都小吃”、“双流肥肠粉”、“自贡冷吃兔”、“荤豆花”、“冒菜”、“串串儿”随处可见,甚至让你质疑到底身处西藏还是四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藏语中,错为湖、拉为山、曲为河、藏布就是大江大河。</p><p class="ql-block"> 西藏,不仅有雪山江河湖泊自然景区、更有香火缭绕的寺庙景区、源远流长的历史景区。</p><p class="ql-block"> 千百个人来西藏,有着千百个不同理由,也有着千百种不同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有的,为了追寻高原雄鹰蓝天白云下翱翔苍穹、自由自在的久违梦境;有的,为了心中那一抹绛红、一份虔诚,在诵经呢喃、经桶唧唧、藏香缭绕中寻觅心灵的归属;有的,为了一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诗文而寻着六世活佛足迹,去感悟仓央嘉措四百多年前那段心路历程;有的,为了雪山的巍峨、草甸的广阔、冰川的险峻、江河的汹涌,义无反顾背上行囊;有的,为了民风的淳朴、眼神的笃定、青稞的芳香、锅庄的豪放,而忘却自我放歌高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没有理由。或者说根本不需要理由,就为了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就为了圆上这个魂牵梦绕的西藏梦!</p><p class="ql-block"> 不为刻意求佛,一切顺其自然。在拉萨市区,入乡随俗,多次转经道上顺时针方向绕行布达拉宫;步行倘徉于八廓街圣道,拜谒了大昭寺、小昭寺、下蜜寺,游览了罗布林卡和内地和汉族信徒膜拜的财神庙——扎基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东侧“巴嘎噶林”三座白塔。由于身处红山观景台,故未能拍到红山白塔。此图为过街白塔、药王山白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名副其实的艺术宝库——布达拉宫,不仅是拉萨的象征;更是青藏高原的象征。是古代藏族建筑艺术之精华,也是世界著名宫堡式建筑群。以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旷世之宝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坐落于海拔3700米的红山上,表述着藏族人民超凡的智慧和厚重的历史。 它外观13层,高110米,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组成。 经历1300年历史,布达拉宫形成了占地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殿高115.703米,是西藏规模最大,样式最全的宫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掌心合十,心情无比兴奋、舒畅;所有的艰辛付出和渴望与期盼都在这里得以释放。</p><p class="ql-block"> 翘首仰望,殿宇巍峨、金顶入云、重重叠叠、曲径回廊;可叹那拔地矗立的凌空气势,可赞那天上宫阙般金碧辉煌!</p><p class="ql-block"><br></p> <h3> </h3><h3>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2001年5月22日建成,坐落于布达拉宫广场南端。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而建。</h3> <p class="ql-block">  宗角禄康公园东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宗角禄康公园湖面,拍摄布达拉宫倒影的最佳场所。</p><p class="ql-block"> 宗角禄康公园,在布达拉宫的背面。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在布达拉宫扩建中,在此地大量取土,故积水而成潭。</p><p class="ql-block"><br></p> <h3>  </h3><h3> 雨后地面积水,成就了布达拉宫水中倒影,自我感觉拍摄效果良好!</h3> <h3>  </h3><h3><br></h3><h3> 大昭寺,藏语为“觉康”,又名“祖拉康”,是藏传佛教信徒朝圣的终点。在他们的心中,大昭寺之神圣,已经超越了布达拉宫。不论从地理位置上,还是在藏传佛教信徒的心目中来说,大昭寺都是名符其实的藏传佛教圣地和中心,在藏传佛教史上拥有极其崇高而圣洁的地位。</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昭寺之所以是朝拜者的圣地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主殿内供奉着一尊享有世界上最为罕见之尊荣的释迦牟尼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七世纪时文成公主从唐朝长安带到西藏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金佛就供奉在这里。相传这是按照释迦牟尼本人塑造的,且由他亲自开光,全世界只有三尊,分别为:八岁、十二岁、十六岁(十六岁等身像原在印度,后因宗教战争沉入了印度洋),所以十二岁等身像最为宝贵,这尊金佛金身,稀有难得,众生千里迢迢,一步一叩首,只为求得一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众生只管善良 吾佛自有考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寺中有一根“牙柱”。人们把在遥遥千里朝圣途中而殁的朝圣者牙齿敲下来,带到大昭寺,楔入这根柱子,以遂死者生前愿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几百年来,众多的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个长头地磕到这尊佛像的脚下,以表达对佛的虔诚极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  </h3><h3> 时至今日,每天仍有数以千计的信徒在这尊佛前顶礼膜拜,佛前的石板被信徒的身躯磨擦得像镜子一样光滑。</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的寺院,它不单供奉佛祖。一直以来,它做为藏传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包括有少儿的人格教育、心灵教育(即慈悲心与智慧的教育)机构,同时传承藏医藏药的研究及行医场所。而且包括孤儿的收容扶养培育,老人的救助养老送终慈善机构,因此深受民众的爱戴。 藏民会把自己一生80%财富捐献给寺院。</p><p class="ql-block"><br></p> <h3>  </h3><h3><br></h3><h3> 小昭寺,位于拉萨八廓街以北约500米处,是拉萨名胜之一,通常与大昭寺连称“拉萨二昭”而驰名于世。 小昭寺建于公元641年,相传是由文成公主亲自奠基建造的,位于拉萨古城以北,与大昭寺相距约1千米,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h3><h3> </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昭寺是汉语称谓;小,是与大昭寺相对应而言;昭,是藏语“觉卧”的音译,意思是佛。寺内供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赤金像及众多的佛像和唐卡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八廓街原街道只是单一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族人称为“圣路”。现逐渐扩展为围绕大昭寺周围的大片旧式老街区。也顺应市场,成了商业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扎基寺”位于拉萨市北郊的扎基路上,是全西藏唯一的一座财神庙,寺庙虽小,但香火十分鼎盛。“扎基拉姆”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全西藏最灵的财神。</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藏民不点烛燃香。经朋友指点,我们入乡随俗,去扎基寺也提前准备了香草、柏树枝、白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煨桑炉内添上香叶柏枝,向“扎基拉姆”奉上白酒,以示敬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藏族地区,每家每户都备有桑炉,在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桑面(糌粑面)等物,献酒洒浆,跪拜叩首,添嘛呢箭杆。煨桑的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也会十分高兴。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祈福的一种形式,希望神会降福于敬奉它的人们。</p><p class="ql-block"><br></p> <h3>  </h3><h3><br></h3><h3> 罗布林卡俗称拉萨的颐和园,是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风格园林。</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经过二百多年的扩建,全园占地36万平方米,园内有植物100余种,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的、古迹最多的园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藏族人非常喜爱牦牛。这是位于拉萨市北京中路铜质的牦牛雕塑,称之为“高原之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我初衷,就她的身体而言,到达拉萨则是胜利,不主张前往林芝或其他地区。因为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口,比拉萨高1400米,其后果未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生,总该有冒险,总会有挑战。三日之后,毅然有备出行。或许是意念的力量、或许是“高原安”的效果,随车抵达山口,双足落地,仅短暂头重脚轻飘飘然而已……</p><p class="ql-block"> 此关一过,一切不在话下。</p><p class="ql-block"> 三天时间里,以八一镇为基地,游览了秀美的巴松措、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鲁朗林海、尼洋风光、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迦巴瓦峰……一路行一路雨,在大家几乎彻底失望无缘目睹南迦巴瓦峰尊容的时候,却意外雨过天晴,有幸隐约拍到主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br></h3><h3> 川藏公路的重要关口——米拉山口海拔5013米</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或是意志毅力的能量,或是预防及适应的效果,高原反应没那么可怕,往往心理压力大于实际状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米拉山口雕塑。众多经川藏318国道骑行进藏勇士在此歇息、拍照留念。此关一过,如释重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林芝地区把当地地标性建筑——尼洋阁,打造成了集挖掘、保护和展示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体的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h3>  秀美巴松措。藏语为绿色的水。湖面海拔3700多米。位于巴河上游高峡深谷里,是一处神湖和圣地。</h3> <h3>  巴松措湖心岛。</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八一镇,是林芝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人民解放军开始在此建设,故得名“八一”。八一镇所在地原名为“拉日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鲁朗林海,云山雾海里的森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深受藏族崇拜的巨石。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它们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 </p><p class="ql-block"><br></p> <h3>  </h3><h3> 川藏路骑行者,带着勇气和毅力,从成都出发,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百折不挠,向着既定目标奋进。此图为途中修车补胎。</h3><h3> 他们,带给你怎样的震撼和怎样的启迪!</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全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平均深度5000米,最深约6009米,流经印度,则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p><p class="ql-block"> 沿江供游览景区120公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南迦巴瓦峰,它还有另一个名字"木卓巴尔山",其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所以它被称为"羞女峰";同时,因不曾有人成功登顶,亦称之为“处女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藏分为前藏、后藏两个区域,前藏辖拉萨、昌都、青海玉树州、四川甘孜州、云南迪庆州等城市及周边地区,后藏辖日喀则及整个藏西北地区。历史上前藏为达赖的地盘,后藏为班禅的地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朋友告诉我,到了西藏,最好走走后藏。未去过日喀则,很难理解后藏与前藏的地理风俗与宗教差异。</p><p class="ql-block"> 清晨七点出发,沿着拉萨河一路前行。经过曲水县城,从“雅鲁藏布江大桥”开始翻越海拔5030的岗巴拉山和4998的羊卓雍措山口。</p><p class="ql-block"> </p> <h3>  羊卓雍措湖,简称“羊湖”,西藏三大圣湖之一。距拉萨西南70多公里。</h3> <h3>  </h3><h3> 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h3><h3> 这是我们在羊卓雍措圣湖边,为我们的大家庭平安健康所潜心垒砌的玛尼堆。</h3> <h3>  羊卓雍措湖,面积678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441米。</h3> <h3>  </h3><h3> 羊卓雍措出发,跨越四千三百多米的斯米拉山口后就来到了卡若拉冰川的冰舌下。冰舌前沿海拔有五千六百多米。</h3> <h3>  </h3><h3> 卡若拉冰川观景区,海拔五千二百多米。</h3> <h3>  电影《江孜之战》、《红河谷》拍摄地</h3> <p class="ql-block">  一路紧赶慢赶,下午四点半,到达日喀则。</p><p class="ql-block"> 日喀则,西藏第二大城市,距今已有500年历史,是当年后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扎什伦布寺是西藏日喀则地区最大的寺庙,为四世之后历代班禅喇嘛驻锡之地。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格鲁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最宏伟的建筑是大弥勒殿和历世班禅灵塔殿。原有一世达赖和历世班禅的灵塔,在“文化大革命”中,五至九世班禅5座灵塔遭到破坏,1980年以后重建五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弥勒殿位于寺院西侧,殿高30米,中间供奉着1914年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主持铸造的鎏金青铜强巴佛,即弥勒佛的坐像。踏进弥勒殿门厅,内侧墙上文化大革命时期留下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万万岁”字迹依然隐约可见。</p><p class="ql-block"> 弥勒佛的坐像高26.2米,蹲坐在高达3.8米的莲花基座上,威武庄严。铸造这尊佛像,由此 及110个匠,花费4年时间才完成。共耗黄金6700两、黄铜23万多斤。佛像眉宇间白 毫镶饰的大小钻石、珍珠、琥珀、珊瑚、松耳石1400多颗,其它珍贵装饰为数更多。是世界上最大的铜塑佛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扎什伦布寺内建有灵塔,其中,四世班禅罗桑曲吉坚参的灵塔最为豪华。 建这座灵塔殿堂,用了4年多时间,在公元1666年修成,塔身高11米,花费了黄金2700余两,银子33000多两,铜78000多斤,绸缎9000余尺,还有珊瑚、珍珠、玛瑙、松耳石等共7,000多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释颂南捷——是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灵塔祀殿。</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朋友,对“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这个名字并不陌生。甚至对他传奇一生略知一二。</p><p class="ql-block"> 班禅大师于1989年元月28日圆寂。为建好灵塔祀殿,国家拨出 6424万元,黄金614公斤,白银275公斤。历经三年时间,1993年9 月4日,第十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灵塔祀殿开光盛典在扎什伦布寺隆重举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座白塔,代表着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中最主要的三个阶段。这三座白塔里则藏着经文。围着白塔顺时针转一圈就相当于把存放在其中的经文诵读了一遍,转得次数越多就表示对佛祖越虔诚。转单不转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该寺最宏伟的建筑是大弥勒殿和历世班禅灵塔殿。</p> <h3>  </h3><h3> 扎什伦布寺之行,不足两小时,却将给我们留下永远难忘的回忆。不是因为庄严宏伟富丽堂皇的宫殿和不计其数的黄金宝石,而是近距离瞻仰到了十一世班禅活佛——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尊容。</h3><h3> 没有圣洁多彩的哈达经幡迎佛,没有教徒僧众万人空巷的顶礼膜拜,许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可就在我们进入扎什伦布寺十来分钟时间,有幸看见了你日渐成熟的佛体,有幸目睹了你友善和蔼的微笑。</h3><h3> </h3> <h3><br></h3><div> 一切不由刻意而为,一切皆有因果缘分。非有累世的福德因缘,岂能有三五米对视而过……。</div> <p class="ql-block">  从日喀则返回拉萨途中,访问了桑珠孜区年木乡罗林村。该村是从外县整体迁来的扶贫搬迁村。村民西藏民主改革前世代为农奴,原住地自然条件恶劣,曾经因为一场大水将全村房屋一扫而光,政府决定整体搬迁到现在的地方,并免费为每户村民建造上下两层的房屋一栋。</p><p class="ql-block"> 全村开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形成了以观赏 后藏家庭民俗风貌、藏式银饰及特色产品采购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模式,实现了本地村民就地就业、就地增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进入院门,一层是牲畜的活动及圈养场所,二层是主人的生活区。这是藏民居住房屋共同模式。各家经堂、活动室、卧室、厨房。厨房放置一个顶着烟囱的炉子,烧水、做饭、取暖,多功能合一,炉顶上放着松油和供游客和家人食用的糌粑;活动室,朝阳的墙边一排五彩艳丽的沙发,既可供客人就坐休息,在夜晚还可做留宿客人的床 。</p><p class="ql-block"> 燃料主要是牛粪,(据说还有无烟煤)。夏天晒干的牛粪饼跺码得整整齐齐。墙上到处贴着牛粪饼。谁家牛粪多,谁就是土豪。</p><p class="ql-block"> 就餐时,主人会端出糌粑,每人发一个小碗,自己凭食量取炒熟的青稞粉,和着牦牛油,右手四指揉捏成团,拿在手里食用。吃完用手指把碗里去清理干净,最后把手指嘬干净,有时还备有炒熟的青稞粒、煮熟的土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地婚俗除一夫一妻外,一妻多夫(必须是亲兄弟)和一夫多妻(必须是亲姐妹)的类似姻缘,在后藏属正常现象,也是教义所允许的;据说一妻多夫的好处是家庭财产不会因为兄弟结婚分家而分散。</p><p class="ql-block"> 一夫多妻,大多都是一家的长女和她的姊妹们共招一夫。姐妹一个也不出嫁,大家共赘一夫。一是不分散劳力和家产;二是大家都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永不分离;三是虽是亲姐妹,但其中一个在智力、相貌、才能等方面要比姐或妹弱一些,弱者不管出嫁或留家都不妥,而强者出留都占优势的情况下,采取姐妹共招一夫,谁也不嫁,大家共持家业;四是在家族中、亲属中和村落中普遍认为这样的家庭才是个大家庭,才是个人丁兴旺、家境殷实的好家庭。</p><p class="ql-block"> 这种风俗,存在的根源一是封建农奴时代的土地制度和劳役制度;二是严酷的地理环境引起的生存压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深秋季节,寒冷和风雪将如期而至。他们将面临最严酷的冬季。如果你有过时的、闲置的衣物,他们期待你的支持和赠与……</p> <h3>  </h3><h3> 来匆匆,去匆匆,皆因情系布达拉宫。2017年8月13日即将离开拉萨,踏上归途,酒店临窗抓拍留念。</h3> <p class="ql-block ql-block 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block ql-block"> 西藏归来,恋上独处。试图以此让自己把心归零,让情平静。</p><p class="ql-block ql-block ql-block ql-block"> 沏上一杯热茶,静坐屋顶平台。近观袅袅升腾的气息,远眺轻轻漂浮的白云,尚未平静的心绪,依旧不由自主飞向远方……</p><p class="ql-block ql-block ql-block ql-block 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block ql-block ql-block ql-block ql-block"> 闭上眼睛,总有他们的身影在脑海里清晰显现——</p> <h3> (部分照片源自网络)</h3> <h3>  </h3><h3> 原地磕长头——殿堂之内或外围,教徒们与信徒们身前铺一毯,赤脚原地不断磕长头,只是不行步,与行进中的磕长头一样,带着或还愿,或祈求保佑,赐福免灾因不同心理意愿,而犹入无人之境;教徒们认为在修行中,一个人至少要磕一万次。</h3> <h3>  一群人,一路风雨,一个目标,一起上路,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不畏艰险,仁心坦然,一经上路,义无反顾!</h3><div> 信仰己经融入朝拜者的血液中,不可逆转。不管他是生在什么地方,也不管他距拉萨有多远,能在佛祖前虔诚地顶礼膜拜,是一生中最重要、最伟大、最崇高的愿望。每一个人的一生中,至少会有一次踏上朝圣的路。一些虔诚者,哪怕远在数千里之外,卖家中全部家产,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手戴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他们都是一丝不苟地磕着等身头,一步一头地磕过来,历时数月数年者有之。一路行乞,风餐路宿,所经历的辛苦和艰难,可想而知。但是,这些朝圣者,一旦踏上了朝圣的路,便没有一个会遇难而退。信仰是他们灵魂中的一轮永恒的太阳,给了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无穷力量,让他们从精神上升华为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div><div> </div><div> 但肉体毕竟是脆弱的。许多的朝圣者会因为种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而永远地倒在了朝圣的路上。在西藏,朝圣者永远是受人尊敬和爱戴的,若是有人死在朝圣的路上,同伴们便默默地把他天葬或者水葬,然后再带上他的一颗牙齿重新上路。即使他是一个孤独的朝圣者默然地死在路上,经过他身边的朝圣者也会像他的同伴一样,把他埋葬,然后再带上他的牙齿上路,带来大昭寺,嵌进古老的“牙柱”里,表示人身虽死,依然完成了朝圣愿望。</div><div> 虔诚之至,千里不遥,坚石为穿,令人感叹。就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坚强信念,步步趋向圣城拉萨。</div><div> </div><div>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生,什么是苦,什么是累?什么是幸福……?</div><div> </div> <h3>  </h3><h3> 盛情盛装向佛去 敢问央央几时还!</h3> <p class="ql-block">  请仔细观察八廓街头此位信徒的独腿,请仔细观察额头上的癍痕和那坚毅的神情!不知道他从何而来,也不知他一路经历过何种艰难困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不知道这组照片,能带给你何种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亲眼所见的场景。一路磕着长头而来的小女孩,目睹她的年龄、她的容颜、她的形体、以及与她年龄极不相称的神情、熟练、坚毅、虔诚,不禁潸然泪下。我向她母亲发问:这就是她应有的童年吗?这就是她的快乐、她的幸福吗?</p><p class="ql-block"> “藏人的幸福感,并不来自于财富,而是依靠信仰。”她微笑着告诉我:财富都奉献佛祖了,磕长头走过漫长的路,佛祖看见了,那便是幸福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取向,每个人有自己的信仰追求。</p><p class="ql-block"> 千里迢迢朝佛,尽献拳拳之心。见过青藏高原一路磕长头朝圣,也见过峨眉山匍匐跪拜金顶求佛。</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信徒为修来世;汉传佛教信徒求佑今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无论为了来世,还是为了今生,请供奉好离你最近的、即修来世、亦佑今生两尊佛——你的父亲、母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谢观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