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节,怎么过?

古木令

<h5>背景音乐||美丽的神话(胡歌)</h5><h5>配图||开疆拓土</h5><h5>图片来自网络</h5><h5>原创||开疆拓土</h5> <h3>  织女牵牛心相印 牵牛被贬下凡尘</h3><h3> 织女心丝织云锦 牵牛辛勤把田耕</h3><h3> 仙女游戏碧莲池 两情相悦定终身</h3><h3> 男耕女织得龙凤 王母怒拆有缘人</h3><h3> 牛皮作靴承人美 金簪划河情两分</h3><h3> 妻哭夫喊天亦恼 王母恻隐网开恩</h3><h3> 万千喜鹊搭天桥 七七相见留遗恨</h3><h3> 鹊桥相会离别苦 千古流传情义深。</h3> <h3>  伴着这个季节的细雨绵绵,每个人都会有一丝伤感,也许是淅沥沥地秋雨湿透了夏日浮躁的心,也许是凉飕飕地秋风带走了夏日火热的情。秋天是个令人惆怅和激情退烧的季节,经过漫长的夏日炙烤,天气凉爽使人猛然惊醒,过了这个季节一年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还有那么多目标没有实现,还有那么多承诺没有兑现,还有那么多真情没有还完……。红尘相遇后的信誓旦旦,一见倾心后的恩爱缠绵,就像一片孤叶在风中慢慢飘落,再想弥留终归要落地。恰在此时七夕这个充满期待和浪漫的节日在恼人的秋风细雨中走来。 </h3> <h3>  七夕,起源于汉代,最早是为了祭祀织女和牵牛两个星宿。七夕也叫乞巧,每年这一天妇女们就会聚在一起切磋技艺,比试女工,情窦初开的少女会乞求前辈教授一些女儿家的本事。这一习俗在民间已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后来,民间将牛郎织女的故事与之串联,并正式成为古代妇女的节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h3> <h3>  现代,七夕的蕴意进一步得到延深。并被赋予中国式情人节的美誉。过节也不再是过节,而是添加了诸多现代元素。提前一个月商家们就开始炒作,都想借助情人节的势头和人们的慷慨大方着实火上一把,挣它个盆满钵满。痴男怨女们对中式情人节的追捧更是达到了极致,微信朋友圈里关于节日的信息几乎要刷爆屏。热衷于过节的人们都有一种期待,希望七夕那天喜鹊能衔着鲜花和礼物飞来,结果如愿的感受到了天荒地老,不如愿的自叹已是昨日黄花。现在的七夕,就连吃瓜群众都难独善其身,一些人干脆由过去的排斥,逐渐成为一个准参与者,助长了这个节日的不断延烧。在这个,本该是情人们勾肩搂臂背靠廊桥,手指星空看银河识星座,感受鹊桥相会之美,之苦、之乐的日子,气氛却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带着喧嚣。这个节日真的快乐吗?</h3> <h3>  七夕作为传统节日,不仅仅是鲜花和浪漫那么肤浅。它是有情人之间感情的年检,也是对开出的爱情支票再次确认和背书,更是对勤劳和坚贞不朽品质的颂扬。假使鹊桥依旧,而鹊桥相会的人貌合神离,各怀心思,那么即使鲜花再艳,红包再大,礼物再贵重,过这个节也更多的是取悦和敷衍。很多人只是一味的跟风,殊不知这个节日的由来和千古流传的意义。作为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牛郎织女的爱情也算是经历了波折和磨难。由于他们对自由的向往,执着追求爱情的积极态度,面对阻力才会如此从容不迫,故事满满的正能量,值得现代人深思。牛郎织女的爱情虽然过程艰辛,结局凄美,但能被千古颂扬,可见古往今来人们的爱情观,道德观,做人的普世价值还是能够产生共鸣的。</h3> <h3>  七夕的故事,始终贯穿于劳作。证明自古以来不通过辛勤耕耘的人是换不来幸福的。织女在朝思暮想牵牛回归天庭的时候,并没有因为自己是王母的孙女,就采取茶饭不思、卧塌不起、撒娇撒痴的软磨死缠方式来博得同情,而是用巧手不停的编织叠叠云彩,用劳动来点缀自己的生活,这样既缓解了相思之苦同时也感动了王母,终于争取到和众仙女一起下凡游玩的机会。也才有了后来和牵牛重续前缘的故事。再说牵牛被贬凡间投胎农家,也没有因为父母的故去,哥嫂的虐待刁难就自暴自弃,而是陪着老黄牛披荆斩棘,耕耘于田间,且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因为牛郎勤劳善良,心中始终保持着普通田园人家的那份恬静,才得到金牛星的帮助,碧莲池畔有情人才终于见面。</h3> <h3>  七夕,追求的是男耕女织,相敬如宾,儿女成群,粗茶淡饭的田园生活意境,是现代都市的人们不敢想像也无法奢求的。但通过这样一个节日可以使我们时刻保持清醒。为了家庭幸福和婚姻美满,每个人都必须勤奋敬业,肩负起自己的责任,面对灯红酒绿,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常思那段来之不易的爱情,对感情充满信心。常念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为家庭任劳任怨。如此过节甚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