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本次展览按照时间线索,划分为九个部分,从人类文明鸿蒙初开的时期,直到我们创造的当今世界。主题分别为:开端、最初的城市、权力与哲学、仪式与信仰、贸易与侵略、适应与创新、邂逅与联结和我们制造的世界。各种展品既按照时间顺序摆放,又以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为引导,体现了一种宏大的整体史观。通过大英博物馆100件(组)难得一见的藏品,向人们讲述一部悠久而丰富的浓缩世界史。</h3><div>这次的相册中记录了其中大部分的展品</div> <h3>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开展已两个多月了,趁今天天气凉爽,赶紧来参观</h3><h3><br></h3> <h3>八点不到,离开馆还有一个多小时,馆外早已排成了蛇形长队</h3> <h3>虽然人多,但博物馆的组织工作还是做得很到位的,有保安管理队伍,有提示牌告知等候时间</h3> <h3>越排越近了</h3> <h3>就快排到门口啦</h3> <h3>别以为进馆了就能参观了,还没到呢,展馆在2楼,接着排队</h3> <h3>上了2楼了,快了,再耐心排一会就到了</h3> <h3>终于进来了,赶快跟随我一起来逛展厅吧!进门见到的就是这个埃及的木乃伊</h3> <h3>鸟形杵(石)</h3><div>公元前6000—前2000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省</div><div>◆用于研磨芋头</div><div><br></div><div>◆可能是仪式或节庆用具</div><div><br></div><div>◆人类种植和加工食物</div><div><br></div><div>◆游牧到农耕的转变</div> <h3>抽象牛头纹碗</h3><h3>公元前5600—前5200年,伊拉克北部阿尔帕契亚地区</h3> <h3>埃及化妆品调色板</h3><div>公元前4000—前3600年,埃及</div> <h3>早期写字板</h3><div>公元前3100—前3000年,伊拉克南部</div> <h3>王后的里拉琴</h3><div>约公元前2500年,伊拉克乌尔城址</div> <h3>印度河流域印章(石)</h3><div>公元前2500—前2000年,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哈拉帕</div><div>◆刻有神秘符号</div><div><br></div><div>◆盖在黏土上</div><div><br></div><div>◆重新发现已消逝的印度河文明</div> <h3>印度河文明在巅峰时期涵盖了超过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及印度邻近的地区。印度河文明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走向了尾声,此后被遗忘了3500年。直到19世纪时,包括这件展品在内的一批印章被送到大英博物馆,印度河流域的遗址发掘也随即展开。</h3> <h3>米诺斯时代信徒像(青铜)</h3><h3>公元前1700—前1450年,希腊克里特岛</h3><h3>◆青铜时代的米诺斯文明</h3><div><br></div><div>◆青铜原材料来自东方</div><div><br></div><div>◆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黑暗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希腊化时代</div> <h3>拉美西斯二世雕像(花岗岩)</h3><div>约公元前1280年,埃及象岛库努姆神殿</div><div>◆拉美西斯二世:最闻名的埃及君主之一</div><div>◆埃及的黄金时代<br></div><div>◆雕像:彰显帝王丰功伟绩的纪念碑<br></div><div>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出现了王朝统治。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的法老王,于公元前1279至前1213年间在位。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统治者,埃及在他的统治下迎来了国力昌盛、君临天下的黄金时代。他在北方建立新都,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称为派拉姆西城(Pi-Ramesses),意即“拉美西斯二世之家”。他的这尊雕像手持弯钩和连枷权杖,头戴双王冠,表明他统治着一个包括上埃及与下埃及的大一统国家。</div> <h3>沬司徒疑簋(康侯簋)</h3><div>公元前1100—前1000年,中国河南省</div> <h3>奥尔梅克面具(绿玉)</h3><div>公元前900—前400年,墨西哥</div><div>这件面具尺寸太小,不能戴在脸上,可能是首饰或头饰的一部分。面具出自奥尔梅克人之手,与古埃及人一样,奥尔梅克人也建造金字塔,将死者的尸体制成木乃伊。因为对这一地区有着上千年的影响,奥尔梅克文化被称为中美洲的“母文化”。</div><div><br></div><div><br></div> <h3>大洪水记录泥板</h3><div>公元前700—前600年,伊拉克库云吉克(尼尼微)</div><div>◆泥板上的楔形文字</div><div><br></div><div>◆世界上最早的史诗</div><div><br></div><div>◆亚述国王的图书馆</div><div><br></div><div>◆早于诺亚方舟的大洪水故事</div> <h3>塔哈尔卡的沙伯提俑(花岗岩)</h3><h3>约公元前664年,苏丹努里</h3><h3>◆随葬俑,继续为死者服务</h3><div><br></div><div>◆出土于库施国王塔哈尔卡之墓</div><div><br></div><div>◆库施对埃及文化的吸收</div> <h3>北美水獭形烟斗(石)</h3><h3>公元前200—公元400年,美国俄亥俄州</h3><h3>◆霍普韦尔人</h3><div>◆美洲原住民的吸烟历史<br></div><div>◆烟斗可能在仪式中有重要作用<br></div><div>◆表现的动物或为灵魂向导<br></div><div>这件形如水獭的烟斗是从一个叫“芒德城”(Mound City)的地方出土的,这是一个由24座坟冢组成的墓葬群。这些烟斗上的动物可能是当时人心目中的“灵魂引导者”。使用这个烟斗抽烟的人会发现,他们正好与水獭四目相对。</div> <h3>迪蒂摩斯墓碑</h3><div>公元前100—公元100年,埃及</div> <h3>奥古斯都头像</h3><div>公元1—40年,意大利</div> <h3>密特拉屠牛像(大理石)</h3><div>公元100—200年,意大利</div><div>这座雕像表现了密特拉神身着东方式样的裙子,正在刺穿一头公牛的喉咙,一只狗和一条蛇舔舐着公牛流淌的血液。<br></div><div><br></div><div><br></div> <h3>阿拉伯铜手</h3><div>公元100—300 年,也门</div><div>这件青铜手是献给神灵塔拉布·里阳(Ta’lab Riyam)的供品。里阳是也门的一个山丘城镇,塔拉布是当地人民的守护神。一些不同寻常的细节——比如内凹的指甲和骨折过的小指,显示这只铜手可能是由真人的手翻模浇铸制成的。手上的铭文记录了一位名字也叫塔拉布的信徒向神献上这份供品,祈求好运。</div> <h3>犍陀罗佛陀坐像</h3><div>公元100—300年,巴基斯坦犍陀罗</div> <h3>莫切武士造型壶(陶)</h3><div>公元100—700年,秘鲁</div><div>南美洲第一个国家组织很可能是由莫切人建立的。大约公元100到700年间,莫切人生活在如今秘鲁境内。这个陶壶的造型是一个年轻的男性武士,他手持盾牌和棍棒,可能是上层社会的一员,因为莫切人十分尊崇武士阶层。莫切贵族的坟墓中出土了大量此类容器。</div><div><br></div><div><br></div> <h3>索福克勒斯半身像</h3><div>约公元150年,意大利拉齐奥地区</div> <h3>阿马拉瓦蒂大佛塔雕刻</h3><div>公元200—240年(雕刻年代),印度安得拉邦阿马拉瓦蒂</div> <h3>萨珊国王狩猎盘(银)</h3><div>公元309—379年,可能制于伊朗</div><div>◆猎杀牡鹿象征恢复秩序</div><div><br></div><div>◆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的萨珊帝国</div> <h3>唐代墓葬俑(陶)</h3><div>约公元730年,中国河南省</div><div>◆墓主刘庭训生前曾任高官</div><div><br></div><div>◆作为随葬品的唐三彩</div><div><br></div><div>◆文官在唐代的重要性</div> <h3>玛雅祭坛</h3><div>约公元763—822年,洪都拉斯科潘</div> <h3>婆罗浮屠佛陀头像(石)</h3><div>公元780—840年,印度尼西亚爪哇岛</div><div>◆伟大的佛教古迹婆罗浮屠</div><div><br></div><div>◆佛教通过贸易网络传入爪哇</div><div><br></div><div>◆与南亚的早期佛像风格近似</div> <h3>加洛林象牙雕板</h3><div>约公元800年,可能制于德国亚琛</div> <h3>湿婆和雪山神女像</h3><div>公元900—1000年,印度比哈尔加雅</div> <h3>瓦斯特克女神像</h3><div>公元900—1521年,墨西哥帕努科河</div> <h3>日本铜镜</h3><div>公元1100—1200年,日本</div> <h3>伊费头像</h3><div>公元1100—1400年,可能来自尼日利亚伊费伊温里亚丛林</div> <h3>刘易斯棋子(海象牙)</h3><div>约公元1150—1175年,发现于刘易斯岛,可能制于挪威</div><div>◆含78枚棋子</div><div>◆方尖碑状的兵卒棋和人物形象棋<br></div><div>◆创始于印度的国际象棋<br></div><div>◆传播过程中棋子角色的地域差异<br></div><div>这些棋子是在苏格兰的刘易斯岛发现的,一共有78颗。象棋源自印度,后来经过中东传入欧洲。随着象棋的传播,棋子也发生了变化。印度象棋有“战象”,欧洲棋盘上则出现了王后和主教这样的新棋子。刘易斯象棋中的王后代表了当时欧洲统治者妻子们所扮演的重要的公共角色——她们常常为国王出谋划策,所以刘易斯岛棋子中的王后是若有所思的谏官形象。</div> <h3>日本武士刀</h3><div>公元1200—1250年,日本</div> <h3>圣尤斯塔斯圣物匣</h3><div>约公元1210年,瑞士巴塞尔</div> <h3>元青花盘(釉瓷)</h3><div>公元1330—1350年,中国江西景德镇</div><div>◆史上最成功的奢侈品之一</div><div><br></div><div>◆为了出口中东而创制</div><div><br></div><div>◆钴料可能来自伊朗</div><div><br></div><div>◆为符合国外市场的喜好而改变风格</div> <h3>希伯来星盘(黄铜)</h3><div>公元1345—1355年,可能来自西班牙</div><div>◆中世纪西班牙先进科技的体现</div><div>◆可以导航、数学计算、占星、显示时间<br></div><div>◆结合欧洲和伊斯兰教元素的装饰风格<br></div><div>◆星名和月份名出自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和西班牙语<br></div><div>这件科学仪器叫做星盘,可用于航海、天文学、占星术,还可用于计时。星盘源于古希腊,并由中世纪西班牙的伊斯兰和犹太学者做了改进。星盘上用希伯来字母刻写了西班牙和阿拉伯语的铭文,表明星盘当时可能为一位犹太学者所拥有。</div> <h3>圣杰罗姆像</h3><div>公元1400—1450年,希腊克里特岛</div> <h3>朝鲜粉青盘(日本修缮)</h3><div>公元1400—1500年,朝鲜半岛</div> <h3>印加金羊驼(金)</h3><div>公元1400—1550年,秘鲁</div><div>◆羊驼驯化于印加帝国</div><div>◆提供劳动力、肉、毛和肥料<br></div><div>◆用于献祭仪式<br></div><div>在公元1500年左右,印加帝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统治着安第斯山脉周围近5000公里土地上超过1200万的人口。在收获和播种时节的献祭仪式上,这样的羊驼模型经常同活的羊驼一起被敬献给神。它们还随贵族的孩子一起被埋于山坡,以取悦山神。</div> <h3>龙耳玉杯</h3><div>公元1417—1449年,中亚</div> <h3>贝宁饰板:奥巴与欧洲人(黄铜)</h3><div>公元1500—1600年,尼日利亚贝宁城</div><div>◆人类最早有意识制造的物品之一</div><div><br></div><div>◆起源于非洲</div><div><br></div><div>◆砸开骨头以获得骨髓脂肪</div><div><br></div><div>◆帮助进化</div> <h3>丢勒《犀牛》(木版画)</h3><div>公元1515年,德国纽伦堡</div><div>◆画中为印度赠送葡萄牙的犀牛</div><div>◆含画家想象的成分<br></div><div>◆木版画的流行<br></div><div>丢勒生活在德国城市纽伦堡。当丢勒在公元1515年制作这幅绘犀牛版画的时候,他已是当时的版画大师了。印刷术改变了文字和图像的传播方式——这张版画在丢勒在世时就已经售出四到五千份。事实上,丢勒从未见过真正的犀牛,这幅画是他根据对犀牛的描述和国外发来的速写完成的。</div> <h3>花卉纹伊兹尼克陶盘</h3><div>约公元1570—1580年,土耳其伊兹尼克</div> <h3>基督像</h3><div>公元1600—1700年,印度果阿</div> <h3>复活节岛双头人面界标</h3><div>约公元1600—1800年,智利拉帕努伊</div> <h3>复式显微镜</h3><div>约公元1650—1700年,荷兰</div> <h3>柿右卫门瓷象(釉上彩瓷)</h3><div>公元1650—1700年,日本佐贺县有田市</div><div>◆结合朝鲜技术、中国装饰和日本审美的釉上彩瓷</div><div><br></div><div>◆工匠想象中的象</div><div><br></div><div>◆在西方市场大受欢迎</div><div><br></div><div>◆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至欧洲</div> <h3>什叶派宗教游行仪仗</h3><div>公元1650—1700年,伊朗</div> <h3>夏威夷编篮头盔</h3><div>公元1700—1790年,美国夏威夷州</div> <h3>毛利扁棍</h3><div>公元1772年,制于英国伦敦</div> <h3>小猎犬号上的精密计时器(黄铜、钢、桃花心木)</h3><div>公元1795—1805年,英国伦敦</div><div>◆载着达尔文环游世界的小猎犬号</div><div><br></div><div>◆为海上航行设计的天文时钟</div><div><br></div><div>◆以伦敦格林尼治时间为基准计时</div> <h3>爪哇皮影戏偶(彩绘皮革和牛角)</h3><div>约公元1800年,印度尼西亚爪哇岛</div><div>这个角色叫舍罗婆(Sarabha),是《罗摩衍那》里神猴军队中的一名将士,他协助罗摩王子将其被罗波那魔王拐走的妻子悉多给解救出来。《罗摩衍那》探讨了混沌与和谐之间的平衡,这个故事在南亚和东南亚依然盛行。</div> <h3>葛饰北斋《漫画》</h3><div>公元1814—1878年,日本</div> <h3>殖民地银行纸币</h3><div>公元1839年,毛里求斯发行,英国伦敦印制</div> <h3>维多利亚早期茶具</h3><div>公元1840—1845年,英国斯塔福德郡特伦特河畔斯托克市</div> <h3>索维面具</h3><div>公元1880—1886年,塞拉利昂歇尔布罗行政区</div> <h3>俄国革命瓷盘</h3><div>公元1921年,俄罗斯圣彼得堡</div> <h3>苏族儿童服饰</h3><div>公元1923年以前,北美洲</div> <h3>阿富汗战争挂毯</h3><div>公元1979—2005年,阿富汗</div> <h3>战争盾牌</h3><div>公元1990—2000年,巴布内亚新几内亚瓦基河谷</div> <h3>二维码(快速反应矩阵码)(油墨,布)</h3><div>公元2017年,中国</div><div>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一维条码(条形码)存储数据的局限性,人类发明了二维码。目前世界上有几百种二维码,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是“快速反应矩阵码”(QR Code),它是1994年一家日本公司为了追踪汽车零部件而发明的。不同于以往人类创造的有形物品,显示二维码的一方纸片或者屏幕是它唯一的物质形态。这些小小的方块包含无尽的信息,可以说是当下信息化时代的结晶。</div><div>这一方蕴藏了无尽信息的二维码仔细一看,原来这个二维码是由此次展示的100组展品图像组成,这也是本次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中的第101件展品。是不是很惊喜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