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父亲王泽积、山东省荣成市龙须島人、生於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二日(古历)卒于一九九七年七月廿七日(古历)享年七十四岁。曾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投身于新中国基础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一生。今天,他离开我们廿周年了,渐行渐远的淡出了时代的视野。只是不息的冲锋号角仍在时隐时现的在耳旁响起,呼唤和激励着后来人。</h1><h1>接受身边亲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前辈革命精神、传承先人优秀品德和良好家风,永葆红色江山是吾辈的历史责任,也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h1> <h1><font color="#ed2308">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了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利益工作的。……</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九三七年日寇铁蹄践踏了中华大地。在民族存亡关健时刻,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领导下,率领全国人民不怕流血牺牲,惊天地泣鬼神、奔赴抗日战场。中日之战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据史料记载:日方拥有年钢产量580万吨、飞机1580架、坦克330辆、火炮740门……而中国年钢产量仅4万吨、军工薄弱,仅能生产大刀、长矛和轻小武器。所以,出现了在影片中看到的血雨腥风、艾红遍野的惨烈悲壮画面。中国人民是以伤痕累累的胸膛,扑向日寇带血的刺刀……战火漫延到胶东大地。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提出了“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组织了自己的军兵工厂。父亲当年二十岁又是远近闻名的大工匠,便积极投身参加了革命队伍。</h1> <h1>父亲是个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勤劳勇敢、拼命工作不怕困难的渔民后代。五岁丧母、八岁就挑起家庭生活重担,每天要上山挖野菜、打猪草、搂柴草、照看三个妹妹,还要下海拾荒填补家用,童年饱经生活的艰辛;十二岁就做工学徒,先后到过威海、文登、乳山、海阳、大连等地,学习铸件、煅打、车、刨、铣。二十岁时己是八级钳工(最高级别)、五级车工,在当地远近闻名。进了兵工厂,凭着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和八级大工匠的技艺,他装卸了无数的炮弹、炸药。用土法翻砂制作手雷、手榴弹、地雷。改造缴获敌人的枪支、子弹。及时有力的支持了胶东地区和全国的抗日战争。父亲的眼睑下一直残留着炸弹的碎片,他和胶东兵工厂的战友们冒着隨时献身的危险,迎来了抗日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一九四六年父亲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h1><h1><br></h1> <h1>全国解放后,胶东軍区兵工厂做为军工工业中坚力量,为全国基础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父亲被按排到烟台机床附件厂,提了干,为行政十六级国家干部(正县级)和八级钳工大工匠。并被保送到烟台地委党校,系统的学习了党的理论基本知识,同时也达到初中文化毕业。<br>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奠定了他一心一意为党工作,党指向哪就冲向那的坚定信念,没有个人利益,不怕艰难困苦,忠诚党的事业。他终生保持着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表里如一的工作态度,勤俭持家艰苦扑素、吃苦耐劳、身先士卒、先人后己、爱护同志、永葆工人本色的精神,深深影响和教育了我们后人。<br>父亲不善言辞,但他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人民无限的爱,是他最大的闪光点,也是千百万共产党人的缩影。</h1><h1>无条件的执行党的决定,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父亲先后创建六个工厂,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定的组织观念。1958年调至济南化肥厂筹建工作、1959年任化肥厂机械厂厂长书记;1961年省劳改局机械劳改大队大队长;1962年参加省社教工作团赴惠民专区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调研;1964年抽调到贫困地区支援三线工业建设时间为三年;1966年文革时,省委决定援建干部全部落户所在地。父亲没有怨言,立刻举家全部由济南市迁往惠民县;1964年l任县拖拉机厂厂长,将修理厂扩建成配件制作和组装拖拉机的中型企业,成为惠民县的龙头企业。在全民皆兵的年代里,父亲亲自监督和制作一支半自动步枪,献给党的生日;197O年在一片荒蕪的葦子沼泽地里筹建惠民发电厂,初具规模后又调任惠民地区化工机械厂厂长书记。化机厂的筹建难度更大,两手攒空拳。父亲骑着自行车,日夜奔波在厂里、县里,.和地区、省厅,用半年时间就成功的立项、建设、,投产。产品由省厅统一调拨全国各地。他为惠民县基础工业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忆父亲二三事<br></font>省扶持贫困地区工作团成员都是省委抽调的厅处级领导干部到贫困县扶持工、农业生产,都面临着级别高职务低的高职低配问题。父亲坚决无条件的服从组织按排,表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强烈的组织观念。,父亲经常说:跟组织上讲价钱、要条件,挑肥拣瘦是最可耻的事。就是天大的困难和事,也必须先把自己的工作干好!<br>惠民县委按级别给他分配一套大住房。他却改成四间房,自己住一间。另三间分给其他同志住。我兄妹五个也都十多岁了还得插腿睡在上下二层床上。父亲在很多单位当过领导,我们也从来没住过超出20平米的住房。隨着企业的发展,新工人都分二间房了,可厂长家仍是20平米。当时很不满意也很不理解父亲的做法。<br>父亲让子女们都去锅炉房的炉碴堆上拣煤核。我们冒着呛人的烟尘,挑拣着冒着火星的通红烫手的煤焦核……弟弟妹妹的双手和手背上都冻烫的血肉模糊,流着脓水连铅笔都不能握,不能做作业,急的直哭。我也和父亲争吵过。后来,工人们讲出了父亲让儿女拣煤核的真像后,我哽咽了,欲哭无泪,把此事深深的埋在心里。原来是厂子里新增煅压设备和空气锤,扩大了生产规模。但烧铸铁坯件的煤焦炭却有限量定额指标。他用煤核代替焦炭,还为工厂节省了资金,但有谁知道在这铸铁烈焰中,燃烧的还有父亲的苦心和兄妹的热血汗水……这就是父亲!<br>1963年济南的初冬,马路上舖了一层厚厚的雪。我看见一个中年人仅穿一身秋衣裤从大货车里跳下来,走进我们家。原来是离家半年,去惠民专区搞四清的父亲回家啦。司机告诉我们:父亲下乡搞四清所住的农户家中生活很艰难,工作队撤走时,父亲把被子、毯子、衣物都留给了农民,只剩一身秋衣裤。在家人的怜惜责难声中,当时父亲只说一句话:老百姓太苦啦!</h1><h1>l,</h1> <h1>1965年父亲从惠民专区回济南家中时受伤了。我看到他屁股两侧有多处血疱,血肉模糊疼的直冒冷汗……。原来是在惠民县,他与马县长(省工作团)访贫问苦时,不忍心农民家中艰难生活,两个人都把自己的粮票、布票和身上全部的钱都分给了贫困户。结果是两人都无钱买车票回家,就骑着自行车自惠民至济南,近四百里土公路,不吃不喝的骑了一天一夜。两人屁股上磨的疱累疱,留下了永久的伤疤和铭心的记忆。事后,老哥俩还开玩笑,戏称马县长为"老马猴屁股"<br>八十年代,干部们提职晋级涨工资啦。父亲把指标让给了其他年轻干部并找到组织部说:我的级别和工资比县委书记都高,千万不能再涨啦。一直到他光荣离休、离世,四十三年的国家干部行政十六级和奖状。<br>父亲光荣离休后,退掉住房,迁回原籍居住。按照国家规定要有一笔数目不菲的按家费、护理费、生活津贴等等,父亲却说:当前,国家这么困难,企业改制、工人下岗。坚持不要分文,廉洁自律不给国家添负担。</h1><h1>写到这里,眼晴己模糊注满泪水,但我心里清楚的看到,父亲是在践行伟大领袖的教导:<font color="#ed2308">我们共产党人好比是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font></h1> <h1><br></h1><h1>父亲的一生,沒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之举。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默默的为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奉献着。他正直、诚实、勤劳敬业,吃苦在前、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心中装着党的事业、工人群众利益,为人民鞠躬尽瘁。无愧于“焦裕禄式好干部”称号。<br></h1><h1>苍天凄雨流不完儿女们无尽的悲恸,</h1><h1>流云飞鹤带不去我们儿女永远的牵掛。</h1><h1>亲爱的父亲,您的血液在代代生命中延续,您的高风亮节、您的风范、您的优秀品格,良好的家风,子孙后代坚定的传承。可以安息啦,父亲!!在天之灵佑护您的后代,未竞的事业自有后来人!</h1> <h1>深深的缅怀亲爱的父亲!</h1> <h1>胶东軍区軍工资料。</h1> <h1>胶东軍区軍工资料。</h1> <h1>制作的手榴弹、手雷。</h1> <h1>胶东兵工厂资料。</h1> <h1>兵工资料。</h1> <h1>胶东軍区嘉奖令。</h1> <h1>光荣离休。</h1> <h1>父亲、母亲在一九八二年。</h1> <h1>王泽积长子王焕进童年。</h1> <h1>次子王焕席。</h1> <h1>三子王焕永。</h1> <h1>四子王焕新。</h1> <h1>女儿王新丽。</h1> <h1>一九七一年全家照。</h1> <h1>王焕进家合影。二00三年摄</h1> <h1>王焕席家合影。2OO3年摄</h1> <h1>王焕永家合影。2O11年拍摄。</h1> <h1>王焕新家合影。2OO3年摄</h1> <h1>王新丽家合影。</h1> <h1>全家照。</h1> <h1>摄於一九九五年春节。</h1> <h1>父母与孙王斌在惠民。</h1> <h1>父亲与孙辈合影。</h1> <h1>王焕进与儿孙。2017年初摄于威海家中。</h1> <h1>王焕席一家。摄於二O一六年</h1> <h1>孙辈王晓燕一家。摄於2O17年</h1> <h1>孙辈王蓉蕙一家近照。</h1> <h1>父亲一九九二年离休返原籍后,在海草房老屋里与子妹们会面交谈。</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