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落的村庄

晨曦

<h3>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黄土高原腹地里遥远的一个小山坡。那里有蓝蓝的天、那里有白白的云、那里有一道道梁、那里有个一道道沟、那里有我童年的梦想、那里有我青涩的记忆、那里有我儿时的欢乐、那里有我成长的迷茫、那里有我走出大山的渴望、那里有我奋斗的足迹…</h3> <h3>  这个小山村叫红墩村,陕西省神木市北部的一个山村。神木市,现在外人听起来非常羡慕的一个地名,陕西第一县,已跻身于全国百强县,率先实现全民免费医疗,率先实现15年义务免费教育。可红墩村远离乡镇,远离县城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山大沟深,资源枯竭,“交通基本靠走、通讯靠基本吼”的一个贫瘠的地方。</h3> <h3>  红墩村子不大,只有20几户人,都是白姓。听老人们讲也不知道哪个年代,也不知道从哪里来,弟兄三人逃荒来到这里开荒种地,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这里地处塞外,地理偏远,荒凉贫瘠,无人经管。因为这里秦长城和明长城的烽火台遗址较多,且黄土地里含三氧化二铁较多,呈褐红色,祖辈们把烽火台称为红墩,慢慢地烽火台下的这个村子就叫红墩村了。</h3> <h3>  这个村里,我是祖辈来这里的第六代。村子里自然条件不好,矿山资源及水资源枯竭,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种地养羊为生。成年靠天吃饭,风调雨顺了就五谷丰登,丰衣足食,遇到天灾就会不仅人会饿肚子,就连家畜也跟着遭殃。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进入90年代,随着西部大开发,神木抓住发展机遇,利用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很快富了起来,政府把偏远落后的村庄实行整体移民,红墩村搬离了大山…… </h3> <h3>  曾经的校园……村子很穷没办法办学,村里只有小学4年级以下的班,一直以来都是民办教师代课。到5年级了就要去20里以外的乡完全小学就读,所以村里娃一般上到4年级就辍学了,过去很少有通过上学考出来改变命运的娃。我是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老师一再给父母说不能屈才耽搁人才,父母也想望子成龙一直供我读书,所以我是第一个凭考学走出山沟的娃。</h3> <h3>老师的办公室兼宿舍</h3> <h3>  我们的教室~学生很少,1到4年级学生就在一间窑洞里,一个老师是全能型的代全科~嘿嘿~过去只有语文和数学,再就是玩,也算是体育课?!</h3> <h3>  看亮点~黑板上面有时代特色的烙印,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h3> <h3>碓臼,见过吗~知道它的用途是什么吗?这是靠人工,把少量的粮食加工成米或面的工具。</h3> <h3>石磨,主要靠驴、牛等家畜拉动,把谷物粮食加工成面粉,大户人家基本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石磨。</h3> <h3>石碾,也是靠驴、牛等家畜拉动,把粮食谷物加工成米的主要工具,全村人共用,逢年过节时要排队使用~</h3> <h3>  父亲出生的窑洞,是我爷爷继承我老爷爷的家产,已有百年的历史,历经沧桑,不知承载了多少辛酸苦辣,不知养育了几代儿女~</h3> <h3>  我出生的窑洞,已破烂不堪~据说,我父亲成家时穷的没有自己的安身之地,我出生的地方还是借我二爷爷家的窑洞~</h3> <h3>  勤劳致富这个词在我父亲身上得到更好印证,通过他的努力建设了自己的家园,一个整洁的农家小院。这个小院是我避风的港湾,是我成长的乐园,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经常在梦里出现。2000年,我在崔矿分到房时,就把父母接出来和我们一起住,到现在已经17年没有人打理这个小院,荒草丛生,荒落塌陷,父亲每每回去叹气惋惜~</h3> <h3>  我家曾经的油漆门窗,为了省钱还是我利用假期的时间自己刷的~</h3> <h3>  曾经的猪圈~永远刻骨铭心的记忆!为了供我读书,母亲喂了一个老母猪,每次生下的猪娃,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照应,只为卖个好价钱~</h3> <h3>  家里荒芜的家具~有我学习用过的书桌,还有那盏煤油灯……(我上高中前村子里是不通电的哦~)</h3> <h3>  父亲曾经精心经营的果园,有杏、桃、梨、海红、栆~果园不大却给我们一家增添了多少希望和欢乐~</h3> <h3>  院子对面坡上的那颗老杏树,曾经承受多少风雨,承载着几代人的故事。当初树上树下都是我们孩提时代的游乐场……现如今,只留下主干,但它依然坚强不屈~</h3> <h3>  村子的山坡上开满各种各样的不知名状的野花~</h3> <h3>  如今,红墩村已经荒落在历史的年轮里,荒落在时代的发展中~现在只有逢年过节给祖先上坟祭祖才回去一下。或许,之后的第八代、第九代永远也不会想起那个小山村,红墩村只能是个概念而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