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 人生总要去一次西藏,不跟风,只随心!

罗文世

<h3>  那曲至格尔木,全程820公里,预计时间在13小时以上,翻越唐古拉山和昆仑山,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一直以来都是自驾西藏最为艰苦路段,沿途的补给、食宿很少,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路途长,不确定因素太多,我们已做了充分的准备,美女老婆带来的高压电饭锅提前准备明天早餐兼中餐(排骨炖莴笋)。早晨5点准出发(又比昨天提前半小时)。离开前说说对那曲的映象:极差,满天的灰,到处挖得乱糟糟的(在大搞建设),住宿特贵,好一点都在400元以上,一般都要300元,没办法,人家地理位置在那,不论你是出、还是进西藏都得在这里中转,如果在往前一点就只有安多县,听说比那曲还要高(一是海拔高4700,二是住宿高600元以上,有时还找不到房间)。</h3> <h3>  由于那曲至安多这一段时区间测速(70公里),加之又是晚上开车,都不敢开快,安全第一。开始出城就因主干道修路,而标识又不明显,还一度走错2公里。大约开了40分钟,有一个江西的自驾车队(约9台车)超了上来,多年的驾驶经验告诉我,单飞出行的车辆,遇上这样的车队,那就是缘分,果断加入到车队中。(记得去年2车自驾稻城亚丁时,途中从稻城过乡城县到香格里拉有段高山路也是跟着一个车队走,省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到安多县城天刚刚亮,加油是必须要做的,听说从安多县往前要到沱沱河(400公里)才有加油站,万一在唐古拉山上遇上堵车没有油可加,情况可想而知。</h3><div> 出了安多县,一路爬升,迎面太阳升起,景色非常美,海拔越来越高,9点过到达唐古拉山口,此时气温才4度,大家基本上也没有高反症状。只是搓板路太多,路上大车渐渐增多,平均也就是在50码。站在唐古拉山口有玄幻难测的一日四景,上山时还能看到雪峰之上伸手可摘的白云,到了山口又乌云密布。下车拍照只能用匆忙来形容了(今天820公里还是有压力)。</div> <h3>百度百科时间:“唐古拉”,藏语“高原上的山”,由于终年风雪交加,又号称“风雪仓库”。唐古拉山是长江和怒江的分水岭,又叫当拉山和当控岭,山体宽150公里以上,海拔多在5000米至6000米之间,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亦是青藏线109国道的最高点。</h3> <h3>继续赶路,往前走了约50公里,来到了我国海拔最高的兵站——“唐古拉山兵站”(海拔4860米),兵站前面1公里有一个私人加油站(好像没有开门)。因忙于行车,也可惜没有拍下“兵站”近照。“兵站”不远处就有一个火车站(可能也叫“唐古拉山”火车站吧)。今天5点出发到现在(11点左右),每个人只吃了点糖果,这下应该把提前准备的排骨炖莴笋拿出来享用了。哈哈,在海拔4800多米的唐古拉山上吃午饭,也许这一生也就这一次了。</h3> <h3>在这慢长的行驶中,多数时间里都美女老婆的地理科普时间,唐古拉山兵站出来约十多公里,看到一路标:“格拉丹东”又普及一番,还要求停车拍照,说是以后教学上可以用上(多有责任心教师,赞!)。“格拉丹东”是唐古拉山脉的主峰,海拔6621米,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长江源沱沱河的发源地,下游为可可西里无人区,是藏羚羊等濒危野生动物们怡然自得的巨大牧场。</h3> <h3>青藏线上标志,西藏和青海分界线。</h3> <h3>过了雁石坪镇(此处可以住宿、加油),小镇不大,多数为四川人开的馆子。达到沱沱河时大约是下午2:30分,一路比较顺利,所幸没有遇上堵车。到加油站加好油,直奔长江源江主席所题的“长江源”三个字就在G109边上1公里,好多自驾游车辆因工功课没做好,而错过。</h3> <h3>沱沱河镇</h3> <h3>长江源</h3> <h3>长江第一桥</h3> <h3>沱沱河再往前就是可可西里无人区了,根据前期做的旅游功课,真正能够一睹藏羚羊的风采还真的是要看缘分了(如同进藏第二天在梅里雪山看到的日照金山一样),我们也都很期待。当看到沱沱河自然保护站的路标时,我们家小同学异常兴奋,可在这里几百公里的无人区行驶100多公里也没有见到藏羚羊影子。</h3> <h3>远看快到“五道梁”了,激动的心情又冷下去了。走着走着前面出现不太长的车辆停车,心想真的遇上堵车了,此时距格尔木还有320公里,反正刚在沱沱河加满油,最多就开点夜路吧。停下车后,陆老师下车往前去探情况,不到2分钟,只见他一路小跑(天啦,4000多的海拔呢!),冲着我们喊!快下车!快下车!前面有藏羚羊要过公路,所以车辆不准过,下车看藏羚羊!真是与藏羚羊有缘!顺着保护区管理人员的手指的方向看去,一群藏羚羊突然闯进大家的视线,由于距离较远,只见它们体形娇小,有点棕黄色样子,看起来是一大家子(管理员说是一个家族共有61只)。沿着铁路线轻盈奔跑、跳跃。可惜的是,这次没有带400的镜头出来,拍的照看上去不是那么清晰。不过借来的望远镜这下就派场了,大家轮翻使用,一睹藏羚羊在无人区奔跑。基本上所有停下来的车都开走了,看藏羚羊也跑远了,我们依依不舍离开。看到小同学开心样子,此行,还真是不虚。</h3> <h3>沿途还看到一些插在公路和铁路两旁的管子,科普一下:科学家们称为:“热棒”,它是科学家们解决青藏公(铁)路穿越“千年冻土”区攻克的一大难,运用了简单的物理知识:当外界气温高时,液态氨受热发生汽化,上升到热棒上端,通过散热片向空气散热,气态氨冷却又液化成液态氨,下沉到棒的下部。如此往复循环,不断地将路基中的热散发出去,从而使路基的温度基本不变,保证了路基的稳定性。</h3> <h3>一睹藏羚羊的风采后,我们沿昆仑山脉远端的雪山、冰川而下,过“五道梁”、“不冰泉”、翻越“昆仑山口”,晚上9点安全底达格尔木,全程16小时。</h3> <h3>昆仑山口</h3> <h3>远处为昆仑山谷冰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