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六十年前的"潘家弄小学"

孺子牛

<h3>1. 今天,九月一日,照例是中小学新学年开学的日子。<br></h3><h3>尽管现在老了,对于当过学生、当过教师的我来说,仍然是挺关注每年的“九月一号”的!<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2. 我特别关心在开学季中,背着崭新书包上学的一年级新生。因为,他(她)将从这一天开始,走上人生的一个新台阶。我看到这些孩子们灿烂的笑容,真为他们感到高兴!<br></h3><h3>这张照片,是我的小外孙读书的“上外附小”教室内的一个场景。</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3. 当我看到小外孙的“上外附小”教学大楼那个“高大上”的气派,不由得使我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小学,以及小学的一切、一切……<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p>4.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潘家弄小学”(惠蒙小学)。1956年的9月1日,我从这里起步,开始了我的学堂“求知”征程。</p><p>惠蒙小学,原先是一家私立学校,她于我进校读书那年转为公办,改名为“潘家弄小学”。然而,我们当时还是照旧叫她为“惠蒙小学”。</p><p>潘家弄小学,位于上海南市老北门潘家弄19弄2号。</p><p style="text-align: right;">.</p> <h3>5. 我们的学校,是一座正宗的弄堂小学。</h3><h3>她由两座两厢石库门楼房打通改建而成,她的内部: 天井、客堂、厢房及前楼等,都改成为体操房、教室、办公室。</h3><h3>学校的东、南,紧邻着居民房屋。学校的大门朝西开向潘家弄,学校的北墙外、是嘈杂的丽水弄。</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p class="ql-block">6. 比如,当我坐在一楼的“机动教室”(是一间底楼厢房)上课时,常常会透过窗外的木制“窗斗”、仰望着对面石库门(丽水弄87号)房子的门楣,那门头上镌刻着的“長流遠源”(应读作“源远流长”)四个字,曾给我留下深深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p><p class="ql-block"><br></p> <h3>7. 象这种情景,我看到多了之后,不但认识了许多“楷书”字。而且,由此也识了不少“隶书”、“篆书”字。<br></h3><h3>看来,多多观察周围的一切,也能增长知识。</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8. 我们刚进学校时,只上半天课。一般是在二楼的一间厢房教室上课。<br></h3><h3>当年我读一年级时,我的阿姐晚读书、与我同班,我的阿哥在此校上六年级,他常常是在二楼的前楼教室上课。</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9. 每天早上,我们会自觉地在校门口排好队,进入校门。由于校门口路窄人多,高年级的学长们会主动的担任纠察,保护低年级的同学先进入学校。<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10. 那时,我们常用的是木制的抽板式铅笔盒及铁皮书写垫板。<br></h3><h3>记得小学时,我们好象还没有用过圆规。</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p>11. 学校底楼的客堂,是我们上体育课的地方,边上堆着跳箱跳板与垫子,还有一架脚踏风琴。</p><p>我们的体育老师唐吉,常常是踏着风琴、奏的不知是哪来的“进行曲”,要我们无休止地“踏步踏”。</p><p>过了一、二年,听说他被“评”上了“右派分子”,不能给我们上课了,到卫生室专门给人“塌塌”红药水紫药水。</p><p>.</p> <h3>12. 尽管学校的条件比较简陋,然而我们的读书是十分认真的。<br></h3><h3>我们不需要老师“盯牢黄包车”,家中父母因终日忙于生计也不大“监督”我们的作业。</h3><h3>毛主席的教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我们在读书期间自觉执行的座右铭。</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13. 到了下午,我们多数是在住房稍微宽舒一些的同学家里集体做作业。这个,一般是五、六个同学组合在一起,我们称之为“开小组”。<br></h3><h3>因此,午后的1点到2点多,我们这一带的各条弄堂大多比较安静。</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14. 做完作业之后,同学们往往整理好书包,马上蹿到弄堂里开始“白相”。<br></h3><h3>男同学们大多是玩“撑骆驼”、飞“纸飞机”、打弹子、刮香烟牌子、盯橄榄核。到了高年级时,才结伴去人民广场踢足球。</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15. 女同学们,大多是玩“跳橡皮筋”、“造房子”、踢毽子、掼“米接子”或者“翻麻将牌”(注意!不是现今的“搓麻将”呵)。<br></h3><h3>由此,下午的3点到4点多,是各条弄堂“人声鼎沸”的热闹时光。</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16. 自从中国的容国团,特别是庄则栋、徐寅生等打乒乓球得了世界冠军后,我们在下午也常常打乒乓。<br></h3><h3>有时,在弄堂里搭块洗衣板打起来还觉得不过瘾,我们就跑到侯家路小菜场去打。</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17. 时常,我们也会以红领巾小队活动的形式,到老城隍庙商场或“豫园”去参加公益劳动。比如,捡地上的废纸垃圾、揩九曲桥的扶手栏杆等等。<br></h3><h3>因此,我对老城隍庙商场内的整个布局,自小就相当熟悉。</h3><h3>这张,是豫园老街的老照片。</h3><h3>照片的左边、是九曲桥南入口的扶栏,正前方、是“松云楼”、它的隔壁是“绿波廊”。照片的右边,依次是“光明花边绣品商店”、“绿叶摄影冲晒”、“桂花厅”以及“百花手帕商店”(文昌路2号),还可见文昌路1号的“大新照相馆”。</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p class="ql-block">18. 偶尔,我们在公益劳动之后,会去福佑路上的《文化电影院》(即“小世界”)看一场电影。那时,新闻纪录片、三分钱;故事片、五分钱。当然,我们是极少看电影的。原因只有一个,没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p> <h3>19. 这是我的小学毕业证书。</h3><h3>师恩不忘,现凭记忆列出名单:</h3><h3>校长,巢心仁、赵瀚增。先后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徐玉珍、苏文锦、陈吕根、唐吉、来美蓉、顾金双、朱锦辉、张云程…… 校工老伯伯,潘阿根。</h3><h3>记得我们在一、二年级时,学校里是没有电铃的。每次上下课,师生们能准时听到“老潘伯伯”的手摇铃的“叮铛叮铛”声。</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20. 1962年,我们自潘家弄小学毕业,我考进了尚文中学、阿姐考进了市十女中。</h3><h3>我当年的照片:</h3><h3>左、在潘家弄小学三年级时,摄于绿叶照相馆;右上、小学毕业前夕,摄于绿叶;右下、进入尚文中学时,摄于大新照相馆。</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21. 接下来,我要开列许多人名。这些,都是我脑海中几十年忘不了的记忆一一<br></h3><h3>我们班级的同学,住在小珠弄与光裕里的有: 刘元钦、樊玲玲、唐文菊、李贞娥、李光辉、陈文浩、余子良。(插图: 光裕里的后门,左为小珠弄)</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p class="ql-block">22. 住在人民路(及以西以北)、晏海弄、金门路、江西南路、丽水弄、潘家弄、积善寺街的有: </p><p class="ql-block">陆锦初、苏榴萍、吴大俊、杨名华、乐嘉耀、章炎彝、方惠青、陈沪金、江云霞、方秀珍、方世烈、李雅珍、周宝林、周萃英、刘金兰、纪友娣、徐招娣、李惠英、冯宝珍、王穗青、梅连初、吴金娣、吴金山、沈水娟。</p><p class="ql-block">这张旧照片,是位于河南南路人民路口东北角上的“人民绸布店”、即以前的“德源绸布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23. 住在萨珠弄的有: 杜顺英、郁爱娣、陈咬妹、陈咬林、沈伟炳、孙康生、王云娣、承志华、郑翠瑛、史文宜、徐银康、王淑珍、韩木根、瞿根发、辛伟华、陈秀兰、方秀妹、方秀金、方菊香、陈異生、鲁林凤、谢惠昌、潘爱娣、范华定。(这张照片,为部分房子已拆迁的萨珠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p><p class="ql-block"><br></p> <p>24. 这里,我插画一页: </p><p>萨珠弄的一段。</p><p>由于班里住在萨珠弄的同学最多,所以,在礼拜天或是暑寒假,萨珠弄的这块宝地,就成了我们这帮小伙伴玩耍的乐园。</p><p style="text-align: right;">.</p> <p>25. 这张照片,是侯家路福佑路口(在路口西望)。住在侯家路、福佑路、旧校场路及计家弄的同学,有: </p><p>沈乐君、赵曼生、陶菊芬、赵文媛、詹存珠、裘家豪、潘永康、刘金城、冯金贵、杨大伟。</p><p style="text-align: right;">.</p> <p>26. 这张照片,现在的河南路人民路金门路交叉口(也称之为“老北门”)(站在原“回风楼”位置、即现在的轨交10号线“豫园站1号口”,向北拍摄)。</p><p>当年,路口交警岗位背后的“人民银行”门口,是我们男同学相约去人民广场踢足球时的集合地点。</p><p>.</p> <p>27. 这张旧照片,是人民路四川南路交叉口的西边部分。</p><p>它的左边位置(即“南翔桥小笼馆”旁),曾是老同学余子良的爸爸开的修钢笔店。子良的爸爸,是个和蔼的大块头福建人,有一双挺能干的巧手。我小时候常去他店里坐着看看: 这,钢笔是怎么修的?~~我挺佩服他的!</p><p>.</p> <p>28. 这是我根据记忆画的潘家弄福佑路口(站在福佑路北望)。</p><p>潘家弄,是一条南北方向的弹硌路。它北起人民路,经过丽水弄、萨珠弄,南至福佑路。</p><p>我们的“潘家弄小学”,位于潘家弄的丽水弄与萨珠弄之间。</p><p>.</p> <p>29. 这是现今的潘家弄福佑路口,与我的上一幅画的位置是相同的。当然,两相一比较,已是面目全非了。</p><p>.</p> <h3>30. 本来,我们老家区域的丽水弄、萨珠弄、潘家弄、民珠街、小珠弄,大多是这样的石库门房子。自2001年起,已全部拆光,现在,已成了“福佑门小商品市场”、地铁10号线豫园站“1号口”及“人民路越江隧道入口处”。<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31. 我们“潘家弄小学1962届”的同学,毕业后大都四散纷飞。特别是经过文革动荡、居住区域先后全部拆迁,能保持联系的较少。<br></h3><h3>这是一张难得的部分师生合影(摄于浦东塘桥、1968年春节):</h3><h3>前排左起,陈文浩、杨名华、方世烈、潘永康、周萃英。</h3><h3>后排左起,李光辉、陈吕根(高年级时的班主任)、来美蓉(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音乐老师、亦师亦母)、李贞娥、樊玲玲、郑翠瑛。</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32. “潘家弄小学”出来的兄弟俩,阿哥与我(1973年春节、摄于外滩)。<br></h3><h3>阿哥于1964年赴北京工作,定居北京至今。</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33. 去年的6月13日,我们目前能联系上的几位小学同学,相约在黄河路的“杏花楼”小聚了一番。<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34. 我们这些同学,大多分别了几十年。期间,有的去淮北或皖南、有的去北大荒或中原、有的在深圳有的在上海。现在老了,白首相聚,自有讲不完的话。<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35. 请饭店的服务员帮助拍了一张合影。</h3><h3>左起: 李光辉、李贞娥、周萃英、唐文菊、樊玲玲。</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36. 去年12月4日,萨珠弄的老邻居140多位,在九江路“悦来酒家”大聚会。于是,我老家光裕里1号的几位老友们又见面了。当然,其中有我们潘家弄小学的四位同班同学。<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37. 现在,每当我来到老城隍庙,我就会情不自禁的朝潘家弄走去。</h3><h3>尽管,潘家弄小学早已荡然无存。但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块地方……<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38. 在潘家弄小学求学的六年,使我由一个无知小孩成长为奋发少年。这一段的人生经历,也培养了我的孜孜不倦、努力向前的孺子牛精神。<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p>39. 现在,我们已年近古稀。然而,这些回忆,我的感觉还是甜蜜的。我们应该在回忆中,感受到现今的快乐、现今的幸福!</p><p style="text-align: right;">.</p><p><br></p> <h3>40. 特别说明:</h3><h3>我在本“美篇”中,列出了不少名单,为的是希望能寻找到许多失联的老同学。如有知晓者,万望告知。十分感谢! <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2017.9.1.深夜。</h3><h3>.</h3> <p class="ql-block">41.一年后的补记:</p><p class="ql-block">本《美篇》首次发表于2017年的9月2日,至今已过去整整一年了。</p><p class="ql-block">去年的今天,我们已联系到的同学为李贞娥、樊玲玲、唐文菊、周萃英、李光辉五位。</p><p class="ql-block">自此《美篇》发表之后,我们陆续联系到了潘永康、郁爱娣、陈秀兰、刘金兰、方秀妹、方秀金、方菊香、辛伟华、郑翠瑛、方世烈、詹存珠、杨名华、孙康生、史文宜、陈咬妹、王淑珍、周宝林等共十七位老同学。</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的队伍,已壮大为二十二人了。</p><p class="ql-block">可见,《美篇》的力量真是强大!帮助我们联系上了多位失联五十多年的老同学,谢谢《美篇》!</p><p class="ql-block">这次,郑翠瑛专程自香港来沪、樊玲玲专程自深圳来沪、刘金兰中断北戴河旅游提前返沪。同学们于2018年8月28日相聚在“杏花楼”(黄河路店)。</p><p class="ql-block">可见,岁月的流逝,并没有磨灭我们同学之间的友情。反而,使我们更加增强了互相的思念和情谊!</p><p class="ql-block">潘家弄小学的故事,必将延续!我们的老同学,仍然抱着满腔的热情,期待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8.8.31.补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p> <p style="text-align: right;">本篇文字撰稿: 孺子牛,</p><p style="text-align: right;">本篇插图作者: 孺子牛,</p><p style="text-align: right;">本篇照片: 孺子牛.网络。</p><p><br></p>

潘家

小学

我们

福佑

同学

萨珠

照片

丽水

玲玲

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