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林琦传奇

于向国

<h3>谈起高考1977,我总会联想起两个人,一个是大人物,另一个是小人物。高考1977已经40年了,写大人物的文章太多了,我就写写小人物的故事吧,他叫林琦,是我大学同班同宿舍的同学。</h3> <h3>林琦的父亲是民国时期的大学生。林琦是在民国时期出生的,他还没有满月中国就改朝换代了,北平也变成了北京。</h3><h3><br /></h3><h3>林琦中学是在北京四中上的,这可是京城最顶尖的中学之一,50年代有很多国家领导人的子女就读四中,林琦是平民子弟,他完全是靠学习成绩考入四中的。</h3><h3><br /></h3> <h3>林琦上初三的时候,文革来了,他失去了在四中读高中的机会,获得了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机会。他们这些生活在伟大领袖毛主席身边的北京知青被派到毛主席曾经生活过的陕北延安地区,住进了当年八路军将军们住过的窑洞。</h3><h3><br /></h3> <h3>林琦在陕北插队的生活很简单,早上带着两个窝窝头和一点盐,就上山去放羊了。<br /></h3><h3><br /></h3> <h3>在陕北的山沟里,羊在啃草,他在啃书。羊把山上的草啃光了,他把高中的书也啃完了!他还不过瘾,又开始啃大学的课本。稍微了解一点文革史的人都知道,那时候插队知青中坚持读书的人极少,能坚持学数理化的人更是极少中的极少数,林琦真有点奇怪?</h3><h3><br /></h3><h3>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在期盼着什么?</h3><h3><br /></h3> <h3>1977年八月,中央和小平做出一个历史性的决策:全国恢复高考!马上恢复:冬季考试,春季入学!</h3><h3><br /></h3><h3>己经在宁夏当工人的林琦终于等来了他最期待的时刻!</h3><h3><br /></h3> <h3>高考因为文革停了十年!很多老三届的人已经结婚生子了。听说高考恢复了,他们抱着孩子去报名参加高考!</h3><h3><br /></h3> <h3>1977年的冬天,林琦和全国几百万考生一起走进考场,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全国高考!我也是于1977年12月10日在新疆走进了高考1977的考场。</h3><h3><br /></h3> <h3><i>我们班的历史文物:朱卫东教授1977年的高考准考证。</i></h3> <h3>高考成绩出来了,林琦获得了355的高分,比我这个新疆奎屯高考状元还高出46分!林琦有点神奇!</h3><h3><br /></h3> <h3>下表是保存在交大档案馆的珍贵文物:1977西安交大计算机77班的高考成绩。当时只考四门:数学,物理化学,语文,政治。林琦的成绩是355分,平均88.75分,其中数学是103分!</h3><h3><br /></h3> <h3>1978年2月,我们77级的大学生入校了。林琦比我晚到一天,他走进宿舍和我们简单的打了声招呼,按名字找到自己的床位,很麻利的安顿好了行李,然后就一个人坐下来打开了书本,和谁都不说话,仿佛宿舍里没有其他人似的。</h3><h3>他比我高,比我瘦,比我帅,口音比我的正,眼睛也比我的大!</h3><h3><br /></h3> <h3>在第一次全班同学会议上,班主任老师宣布林琦为计算机77班的班长,我很高兴班长和我一个宿舍,以后办事就会方便吧?</h3><h3><br /></h3><h3>当了班长就要组阁,林琦问我想不想当文体委员?我心里一阵欢喜,能考上名牌大学已经很牛了,如果再能在全国精英们中间混个一官半职,那是多么光鲜的事情,回新疆吹牛的资本又大了!</h3><h3><br /></h3><h3>但是77级的大学生是一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家伙们,对学习以外的事情没有兴趣,包括谈恋爱什么的。我对当文体委员的兴趣只维持了几分钟就消失了。我问他为什么要挑我当文体委员?他说:新疆人能歌善舞,所以选你。结果,我当选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直属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一系计算机专业77级班的文体委员,而且连任了八个学期!但林琦却只当了一个学期的班长。</h3><h3><br /></h3><h3>当时,我们在学校坚持一条基本路线不动摇: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晚上如果你不去教室或者图书馆,别人会认为你有毛病!林琦是我见过的第一个在大学里点蜡烛的人。学校有规定,晚上到点就拉闸。他很有经验,书包里备着蜡烛。我们也以他为榜样,经常点蜡烛学习。第二天上课时,课桌上还经常是蜡迹斑斑。结果,我一个学期下来就变成了近视眼,他一点事没有。</h3><h3><br /></h3> <h3>我经常和他一起晚自习,很快就发现他根本不务正题,尽搞一些和课程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内容。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问他在搞什么?他总是笑而不答。终于有一天他被我逼的坦白交代了:他准备考研究生!而且已经报名了!我的妈呀!大一的课程已经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了,我们的班长却神闲气定的要一步登天?荒唐!实在是荒唐!</h3><h3><br /></h3><h3><i>下图是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的一张准考证。</i></h3> <h3>第一个暑假开始了,大家归心似箭,宿舍人去屋空,只剩下林琦一个人准备考研。</h3><h3>署假结束后,我们在宿舍里分享着各地土特产和暑假见闻,唯独不见林琦。这才想起来他去参加文革后第一次全国研究生考试了,也不知道结果怎么样了?</h3><h3>几天以后,林琦乐呵呵的出现了,问他为什么这么乐?他说终于考完了,可以轻松一下了。从那一刻开始,他的话开始多一点了,我们才觉得他是个正常人。</h3><h3>又过了数日,林琦咧着大嘴回到宿舍,除了笑还是笑,我们一下明白了:他被录取了!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录取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研究生!我第一个跑出宿舍,告诉全班同学这个惊喜的消息,我手舞足蹈,就好像是我考上研究生一样。</h3><h3><br /></h3> <h3>1977年12月,他参加了文革后<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一次</b>高考,考进了西安交大计算机专业。<br></h3><h3><br></h3><h3>1978年8月,他参加了文革后<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一次</b>研究生考试,考进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h3><h3><br></h3><h3>1978年10月,他又被国家选中,成为文革后<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一批</b>公派出国研究生。</h3><h3><br></h3><h3>三个第一都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1977年12月到1978年10月)完成的!这样的人估计全国也就十几个吧?</h3><h3><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span></h3><h3><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人民日报》以“林琦速度”为题专门报道了他惊人的成就速度。</span>林琦成了我们班,我们系,我们交大,乃至全国77级大学生中的一个传奇!</h3><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3> <h3>1979年,林琦结束了在北京半年的出国培训,走进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开始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生活。</h3><h3><br /></h3> <h3>那个年代通迅很落后,我们一直都没有关于他在英国留学的消息,但是他一直都是我们班的英雄,一直都是我们谈论的主角。</h3><h3><br /></h3> <h3>后来,我从交大本科毕业分到了北京。他从英国博士毕业后回到了北京。他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我在电子部计算技术研究所(15所),两个所相距不远。</h3><h3>有一次林琦来我在15所的家吃饭,我很重视这次家宴,忙碌了半天,引起住在我对门的娄勤俭的注意。娄勤俭是华中工学院77级的,和我同一天分到15所。我当时绘声绘色的告诉娄勤俭关于林琦的传奇,想让娄勤俭把我看的更高一点。娄勤俭平谈的对我说:"我原以为你很聪明,和林琦比,你只是个小聪明而已"。娄勤俭现在是陕西省委书记,是我们母校的地方官。娄勤俭后来出任了江苏省委书记。</h3><h3><br></h3> <h3>1983年林琦在巴黎看望我们计算机77班的另一个才子党卫东。在巴黎留学的党卫东硕士很穷,只能用方便面招待班长林琦博士。你看他俩瘦成什么样了?</h3><h3><br></h3> <h3>我们对林琦以后的生活了解很少。</h3><h3>他结婚时没有告诉我们。</h3><h3>他女儿出生时没有告诉我们。</h3><h3>更让我们想不通的是:他女儿上了耶鲁大学的时候,他也没有告诉我们,我们一点光也没沾着!</h3><h3><br></h3> <h3>我上一次见他是2014夏天,我们班在美国硅谷的同学聚会的时候他来了。</h3><h3><br /></h3> <h3>高考1977四十年了,我们和老班长林崎又在北京见面了,这次是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里,他接受央视的采访,内容仍然计算机技术!</h3><h3><br /></h3> <h3>采访他的是央视著名主持人路一鸣,是西安交大的博士毕业生。路博士比林博士小25岁左右,相互之间不认识,更不知道彼此还是校友。</h3><h3><br /></h3> <h3>我和路一鸣很熟,他一至称我为大师兄。采访前我把林崎的背景告诉了他,他很惊喜!</h3><h3>惊:林琦太传奇了!</h3><h3>喜:林琦是他的大师兄!</h3><h3><br /></h3> <h3>采访后,路博士开始称林博士为大师兄了!路博士不再称于学士为大师兄了,改称我为于师兄了。</h3><h3>每次我向交大的师弟师妹们介绍我们计算机77班的同学时,我在师弟师妹们心中的地位都会下滑!以后我要在这方面管控一下了,不然后果很严重!</h3><h3><br /></h3> <h3>四十年过去了,中国好像什么都变了,林琦好像什么都没变。</h3> <h3>第一个没变:职业<br /></h3><h3>林琦进交大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去英国留学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搞的是计算机技术,去美国硅谷搞是计算机技术,高考四十年后的今天,他还在搞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有这么大的功能吗?让他四十年不受任何诱惑!</h3><h3><br /></h3> <h3>第二个没变:外表</h3><h3>真的,他的身材和面孔一点没变!这是为什么?计算机有这么强大的功能吗?让他这个68岁的人看上去还是那么年青!</h3><h3><br /></h3> <h3>第三个没变:初心<br /></h3><h3>他前几天在央视接受采访时告诉路一鸣博士:他文革前就对电子技术和电子玩意很痴迷,在宁夏当工人时就爱上了电子计算机!计算机真有这么大的功能吗?让他四十多年都不忘初心!</h3><h3><br /></h3> <h3>高考1977已经40年了,那是一个历史的拐点,为中国科技和经济起飞打下了第一桩!77级的大学生们成为了国家的栋梁,其中一位还当上了共和国的总理!</h3><h3><br /></h3><h3><i>这是我们同宿舍的合影:工人,农民,军人,学生和兵团职员,一群完整的工农兵学员!</i></h3><h3><br /></h3> <h3>高考1977已经过去40年了,林琦在计算机技术的最前沿坚持了40年,过了40年枯燥的日子!你说这是奇怪?还是传奇?</h3><h3><br /></h3> <h3>借林琦在央视接受采访的机会,我们班在京的同学聚在一起,纪念高考1977!我们计算机77班的第二仼班长毛文林和第三任班长李联宁也专程赶来了!</h3><h3><br /></h3> <h3>1978年林琦考上出国研究生后,他和毛文林和李联宁就没有见过面。在纪念高考40年的时候,西安交大计算机77班的三任班长终于在北京相聚了!</h3><h3>他们三个人都是在民国时期出生的。</h3><h3>他们的父亲都是民国时期的大学生。</h3><h3>他们都是老三届。<br /></h3><h3>他们都是77级的大学生。</h3><h3>今天的他们,一个是科学家,两个是教授。</h3><h3><br /></h3> <h3>这张照片完整的反映了高考1977的年龄组合:</h3><h3>五个人是40后,两个人是50后,还有一个60后。</h3><h3>一个科学家,五个大学教授,一个高级工程师。</h3><h3><br></h3> <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高考40年,77有传奇。</b></h3><h3><br /></h3><h3><i><br /></i></h3><h3><i>注:大部分照片都是我们班保存的和我自己拍的,还有几张是合法下载的,不涉及任何版权问题。<br /></i></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