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9月1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刘俊、护士长胡银清及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医师刘国彬到我院指导培训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及注射治疗;ERCP、EST、ENBD术;超声内镜检查;ESD术、EMR术。</h3> <h3>是日早晨,刘俊主任、胡银清护士长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讲课。<br /></h3> <h3>州内多家医院的医生、护士都参加了此次学习,并全程观摩镜下手术治疗。</h3> <h3>刘俊主任为大家带来了《十二指肠镜下治疗的新进展》。</h3> <h3>胡银清护士长给大家讲解了《ESD术护理技术配合探讨》</h3> <h3>精彩的讲课内容提升了大家的专业知识,为ESD术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的发展铺垫了理论基础。</h3> <h3>随后,刘俊主任和艾辉主任一行人前往消化内镜中心做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h3><h3>刘俊主任分别指导了我科张艳虹、普学才医生进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h3> <h3>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术的检查报告</h3> <h3>与此同时,胡银清护士长为参加此次学习的护理人员现场演示和培训了消化内镜的保养及相关手术器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h3> <h3>在消化内镜中心完成了三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术后,便紧锣密鼓地前往我院导管室进行了三例ERCP术,并成功的为两位患者取出胆总管结石,实施了ENBD术。</h3> <h3>ERCP术+EST术造影成功提示胆总管下端多发结石</h3> <h3>成功的取出了四枚胆总管下段结石</h3> <h3>ENBD术</h3> <h3>下午三点半开始,昆医附二院刘国彬医师为三名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患者实施了超声内镜的检查。</h3> <h3>超声提示胃底粘膜下病变突破固有基层,需实施外科手术治疗。</h3> <h3>食道粘膜下病变0.6*2cm,局限于粘膜下层,可内镜下行ESD术。</h3> <h3>升结肠粘膜下层病变0.3*0.6cm,局限于粘膜层,可实施EMR术。</h3> <h3>超声内镜检查后由刘俊主任亲自上阵操刀为两位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患者进行镜下手术。</h3> <h3>内镜下为食道粘膜下病变进行了完整的粘膜下剥离术,取出2*0.6cm的间质瘤,并用钛夹和软组织夹对创面进行了封闭,手术一气呵成,无出血情况。</h3> <h3>剥离出来的食道粘膜下肿块。</h3> <h3>升结肠粘膜下层病变行EMR术,完全切除病灶,软组织夹封闭创面。</h3> <h3>升结肠病变大小为1.2*1cm,EMR完整切除。</h3> <h3>超声内镜(EUS)是将内镜和超声相结合的消化道检查技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当内镜插入体腔后,在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同时,可利用内镜下的超声行实时扫描,可以获得胃肠道的层次结构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h3> <h3>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也是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ESD与剖腹手术及以往EMR等内镜治疗方法比较,具有1、创伤小,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h3> <h3> 内镜下粘膜切除(EMR),是指于病灶的粘膜下层内注射药物形成液体垫后切取大块粘膜组织的方法。EMR避免了常规活检方法摘取粘膜组织标本太小,对许多病例未能作出正确诊断的缺陷,它是治疗癌前期病变及早期癌有效而可靠的方法,已成为早期癌和临界病变的首选诊疗方法之一。其优点是能增加切除的面积和深度,达到根治的目的,主要适用于部分无蒂息肉、平坦或浅凹陷型息肉、平滑肌瘤、早期癌(包括食管、胃、结肠早期癌)的切除,安全可靠,并发症少,使早期胃肠癌肿病人非手术治愈成为可能。</h3> <h3>超声内镜检查、ESD术和EMR术新技术的成功开展得益于医护间的默契配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刘俊主任和胡银清护士长的大力协助。该技术的开展在为我州增加一个新治疗项目的同时,也弥补了我院相关领域的空白,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