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携手攻坚克难;看今朝,浩荡乾坤共创科研硕果

向阳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总 目 录 </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篇)</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 前 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 青春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 成长篇</span></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篇)</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 获奖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 欢聚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 展望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ITER 大功率交直流测试平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ITER PPEN 高压变电站</span></p><h1><br></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  一. 前 言 </h1><p class="ql-block"> 话从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成立前的1965年1月说起,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委为了建设董铺岛,从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工所八室802课题组抽调部分科研骨干成立合肥分部,从事640-3激光武器电源研制任务,当时我们室的老领导季幼章、乐秀夫、许家治和郭增基(尊称:四大金刚)等人奉命来到董铺岛上进行大功率固体激光器的电感储能脉冲电源的研究。1970年12月安徽光机所成立,我们电源团队编为科研一室,下设101组(常温电感储能电源组),102组(爆炸磁流体发电组),承担国防建设和科研任务。197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成立,原安光所一室划为二室,成为我所今天的聚变电源研究与控制工程研究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二. 青 春 篇 </h1><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这些从合肥郊县插队的部分优秀知青、和从合肥市各个中学择优选送的初中毕业生,一个个怀揣梦想,踏进了这块科研圣地。年龄都在十七八岁,正值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来岛工作已逾45周年。忆往昔,峥嵘岁月,坎坷道路,朝夕不倦,上下求索;看今朝,年逾花甲,事业有成,岗位各异,辉煌相同。昨日的汗水,换来今日的甘甜;今日的欢乐,源于昔日的追求。45年的风雨沧桑与不懈努力,令人终身难以忘怀。</p> <h3>(1)1972年我室年轻的科研新兵—摄于 1974.2.14<br>第三排左起:张淮贤 彭奎 李向群 王大抗 段泽民 郑光华<br>第二排左起:吕本风 高成云 杨旭征 赵晓阳 张家玉 梁向阳 沈华<br>第一排左起:王永清 吴君闩 顾继座 杨道文 黄友祥</h3> <h3>(2)我室首批从长丰抽调的知识青年—摄于 1972.2.16<br>第三排左起:郑光华 李向群 彭奎 王大抗 <br>第二排左起:张淮贤 杨道文 顾继座 王永清<br>第一排左起:高成云 赵晓阳 张家玉 吕本风 </h3> <h3>(3)团结友谊—摄于 1973.9.16</h3><h3></h3><h3>我室欢送第一位推荐上大学的曾广杰同事</h3>第三排左起:王永清 吴君闩 顾继座 杨道文 <br>第二排左起:段泽民 彭奎 张淮贤 <br>第一排左起:王大抗 曾广杰 李向群 郑光华 <h3>(4)不爱红装爱武装—摄于1975.5.1<br>我室七朵金花 <br>第二排左起:杨旭征 张家玉 赵晓阳 高成云<br>第一排左起:沈华 吕本风 梁向阳</h3> <h3>(5)友谊长存—摄于 1976.11.27<br>我室又增加了两位工农兵女大学生田似兰和李智秀 <br>第二排左起:田似兰 高成云 李智秀 梁向阳<br>第一排左起:何玉华 杨旭征 沈华 </h3> <h3>(6)英姿飒爽的女民兵<br>第二排:吕本风 杨旭征<br>第一排:赵晓阳 沈华</h3> <h3>(7)男民兵集中训练</h3> <h3>(8)女民兵们也不示弱、顽强训练</h3> <h3>(9)1973年12月30日我室团支部在1号食堂参加庆祝元旦文艺演出</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 成 长 篇</h1>(1)在200 MJ电感储能工作过的同志---1976年4月<br>第三排: 陈忠荣 李向群 彭奎 吴君闩 王前德 刘辛田 刘同福<br>第二排: 姚树宗 胡龙友 季幼章 刘桂荣 张华德 许家治 徐其铭<br>第一排: 梁向阳 吕本风 何玉华 王孟兰 沈友和 赵晓阳 杨军 黄启珍 <p class="ql-block">(2)二室北京电工所合肥分部802组最早参加(1969年)8号电感储能工作的同志</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郭增基 李谟祥 叶祖湘 林玉宝 永 许家治 刘同福 刘福国 徐其铭</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彭世万(班长)刘桂荣 林良真(技术总负责) 陈浩树 陈步东(连长)</p> <p class="ql-block">(3)季幼章、乐秀夫研究员领导的的802常温电感储能电源组同事</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黄诗言 王前德 张华德 关师傅(西安变压器电炉厂)王宗俭 刘同福 刘福国</p><p class="ql-block">第一排左起:乐秀夫 梁向阳 沈友和 赵晓阳 吕本风</p> <h3>(4)二室803爆炸磁流体发电组部分工作人员—摄于74年<br>第二排左起:张桂荣 匡靖安 刘厚祥 高成云 马幼芬 吴仁英 沈华 郭增基<br>第一排左起:邓伯芳 张怀贤 杨道文 王大抗 顾继座 刘登成 李逸松<br></h3> <h3>(5)802课题组同事—摄于 1976年<br>第二排左起:沈耐芬 梁向阳 赵晓阳 胡龙友 王前德 杨军 黄啟珍 何玉华<br>第一排左起:刘辛田 张华德 郭其森 刘同福 姚树宗 许家治 徐其铭</h3> <h3>(6)李逸松高级工程师带领的802组高压电源课题—摄于 1978年冬天<br>第二排:胡龙友 王立福 倪渐順 杨道文<br>第一排:李逸松 王孟兰 梁向阳 杨军</h3> <h3>(7)欢送陈忠荣离所-摄于 1978年<br>第二排左起:沈耐芬 吴仁英 田似兰 黄啟珍 冯士芬 赵晓阳 梁向阳 </h3><h3>杨军 王孟兰 何玉华</h3><h3>第一排左起:刘庆宪 刘保华 汪晓隆 郭沐 郑光华 陈忠荣 许家治 黄乔林 李谟祥 徐其铭</h3> <h3>镇所之宝8号电感储能线圈,为亚洲最大的储能电感。储能:200兆焦、电流:125千安、电压:560千伏。自1969年建成后,经过多年的科学试验及应用,对电感换流回路(压缩空气开关)开断技术,熔丝(爆炸金属丝)换流技术,爆炸开关保护技术,控制和测量技术进行了研究,保证了64-03打靶试验的顺利进行,为此发展了等离子体物理受控热核聚变,定向高能武器和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并应用到直流开关开断实验和大型同步发电机非线性电阻灭磁与过电压保护。电感储能大功率脉冲电源的继续发展,对科学技术,战略防御,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h3> <h3>1981年改造后的 2-1 控制测量室</h3> <h3>高压强流直流人工过零开断技术及其应用真空断路器主回路</h3> <h3>真空断路器和罗柯夫斯基线圈</h3> <h3>郭增基研究员(中间)和课题小组刘彦琴、段泽民、梁向阳与北京电器研究所同志留影</h3> <h3>郭增基研究员(左1)和课题小组刘彦琴、梁向阳与北京电器研究所同志留影</h3> <h3>303试验电磁炮弹丸质量30g,出膛速度3Km/s</h3> <h3>503圆膛电磁轨道炮弹丸质量50g,出膛速度3Km/s</h3> <h3>许家治(左1)与研制中心人员在303 实验电磁炮前 </h3> <h3>许家治与研制中心人员参加 “DC-2”电磁炮会议留影</h3><h3>后排左起:余元旗 黄河 ( )</h3><h3>前排左起:候海晏 潘垣 许家治<br></h3> <p class="ql-block">我所303EMG实验电磁炮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会及研讨会(DC-2会议)代表合影—1988年4月18-20日</p><p class="ql-block">我所代表:霍裕平 邱励俭 季幼章 潘垣 许家治 王川 胡素华 罗银妹 黄乔林 刘福国 史济行 黄河 等人参加会议。</p> <h3>我室研制的四台直流脉冲发电机是我国最大的直流脉冲发电机组。每台脉冲发电机组额定输出电压500V,额定输出脉冲电流50KA,储能560MJ,脉冲功率达到20MW,每台脉冲发电机组通过串并联可以达到最大输出2000伏电压或输出200KA脉冲电流。<br>直流飞轮发电机于1978年底完成设计,1980年至1982年为土建施工阶段及安装工艺的准备,1983年开始安装,1984年进行了空载调试。1986年11月四台机组完成负载调试,发电机最大脉冲功率20000千瓦,额定空载电压500伏,最大负载电流50000安,总功率为80MW。<br>迄今为止,该四台直流发电机组是我国最大的直流测试平台,除为我所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提供电源外,还为电感储能,强磁场实验,低压电器实验提供大功率大能量脉冲电源。多年来还承担着国内直流设备、低压开关的检测项目试验,并在直流快速开关的动热稳定试验和极限分断能力测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br><br></h3> <h3>1980年至1982年为土建施工阶段及安装工艺的准备图为8-2电机大厅地质勘察打桩测试时参加人员留影</h3><h3>前排右2为地质专家奠基人一机部张有岭高级工程师,</h3><h3>前排左1为基建办丛培茂主任<br></h3> <h3>参加8-2电机大厅基础建设的工作人员在打桩机设备前合影 摄于1977年</h3><h3>前排左起5为合肥分院闫常久副院长、</h3><h3>前排左起6为合肥市水文地质研究所刘勇所长</h3><h3>前排左起10为基建办丛培茂主任</h3><h3>后排右1为地质勘察打桩测试员王金鹏工程师<br></h3> <h3>当年地质勘察打桩测试员王金鹏工程师</h3> <h3>二室电机组同志欢送工程师周小龙(第一排中间)离所,在8-2电机大厅前分别留影</h3> <h3>八号工程竣工电机组同事在电机大厅前合影<br>后排:乔岸红 刘福国 杨全文 黄诗言 王永清 黄乔林</h3><h3>中排:郑光华 周敏忠 李自淳 史济行 许成金 许贤善 乐秀夫 李汉明</h3><h3>前排:姜允 沈耐芬 罗银妹 李智秀 黄望淑 李漪莲 杨玉兰 贺旦莉 胡萍</h3> <h3>乐秀夫研究员与电机组人员合影 摄于1986年<br>第3排:许成金 许贤善 李汉明 郑光华 王永清 乔岸红</h3><h3>第2排:乐秀夫 刘福国 杨全文 李自淳 周敏忠 黄诗言 史济行 黄乔林</h3><h3>第1排:姜允 李智秀 黄望淑 李漪莲 杨玉兰 胡萍 贺旦莉 罗银妹 沈耐芬</h3> <h3>霍裕平所长带领安徽省王郁昭省长和科学院周光召院长莅临8-2电机大厅</h3> <h3>李自淳研究员与稀油站小组同事黄望淑 李智秀 杨全文 李自淳 姜允</h3><h3>许贤善</h3> <p class="ql-block">八号工程竣工会议二室代表和会务组同事</p><p class="ql-block">后排:乐秀夫 季幼章 刘奕昆 邱励俭 王若琊</p><p class="ql-block">前排:赵学四 王乔莲 赵晓阳 冯士芬 于琦 朱慧娟</p> <p class="ql-block">电机大厅工作人员静候八号工程竣工会议代表莅临二室</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刘福国 乐秀夫 许成金 黄诗言 周敏忠 季幼章 郑光华</p><p class="ql-block">第一排:李汉明 贺旦莉 李智秀 冯士芬 罗银妹 胡萍 黄望淑 </p> <p class="ql-block">8号工程竣工验收留影:</p><p class="ql-block">后排:冯世芬 季幼章 乐秀夫 曲毅常</p><p class="ql-block">前排:赵晓阳 朱慧娟 于琦 梁向阳</p> <h3>八号工程竣工验收留影:</h3><h3>左起:张子银 徐其铭 李凤楼 陈忠荣 王金鹏</h3> <h3>我室第一位硕士生车广圆(左1)与指导老师季幼章及许家治、王利平留影</h3> <h3>1991年12月15日0时14分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成功,我所为秦山核电站31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研制生产的转子灭磁及过电压保护装置获得了成功。万元熙所长亲临现场,与我们一起工作,一起熬夜,一起经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br>下图左起:梁向阳 万元熙院士 核电站徐俊栋 李自淳</h3> <h3>等离子体所建所30周年许家治与严陆光院士夫妇合影</h3> <h3>1998年二室欢送许家治光荣退休留念</h3> <h3>EAST 国内首创大电流爆炸开关及失超保护系统:电流 20千安、</h3><h3>电压10千伏、分断时间100微秒</h3> <h3>国内首创中心粒子和微波调制电源:电压100千伏/100安、上升时间60微秒</h3><h3>起始时间:2008年—2013年</h3> <h3>下图描述:左边是二室电机大厅,曾经工作的地方,方形和三角形寓意我所团队甘于奉献、团结协作、锐意进取、争创一流的等离子体所人的精神,中间主题是EAST中国热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男孩托举着小太阳寓意着我所热核聚变能以探索、开发、解决人类无限而清洁的新能源为目标,后继有人,前途无量,最终定会实现几代聚变工作者的梦想!</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下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四. 获 奖 篇</h1><h3></h3><h3>高压强流直流人工过零开断技术及其应用真空断路器1985年9月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获奖人员:郭增基 刘彦琴 梁向阳 郭相玉 李逸松 刘登成 白明霞 王川 胡素华</h3><br>高压强流直流人工过零开断是进行受控热核聚变反应研究中的一项关键的供电技术。其真空断路器灭弧室是二串三并的六个真空泡子,利用一组预先充电的电容器,在断路器分闸后的一定时间内加入一个与原电流反向的脉冲电流,使电流过零,从而使断路器电弧熄灭,电路开断。通过试验且得出了人工过零电路参数匹配关系,并成功地实现了高压强流直流人工过零开断。单个灭弧室的开断电流为15-19千安,正向恢复电压为15-19千伏,燃弧时间为6.6-8.5毫秒,电寿命做到372次。该项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br> <h3>本人有幸参加【高压强流直流人工过零开断技术及其应用真空断路器】科研项目,获得科学院重大成果嘉奖,排名第三。</h3> <h3>中型托卡马克HT—6M聚变装置及实验系统。成果编号: 113334871001获奖等级:198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人员:郭文康 姜同文 许家治 翁佩德 舒炎泰 王肖蝶 李忆馥 范淑平 叶跃林 刘保华 周永诚 周丁发 刘岳休 顾云 罗家融<br>起止时间:1980年2月至1986年12月<br><br>该成果设计思想先进,立足点较高,物理参数选择正确,质量优良,是国内先进的,在世界内属八十年代同等规模装置中能较好从事综合研究的装置之一。运行两年来性能稳定,诊断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可靠方便。已进行七项物理实验,在国内外发表十多篇论文,得到国内同行的好评和国际聚变界的关注。为我国核聚变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该装置电源系统为二室研制。</h3> <h3>1MW高频脉冲发射机高压脉冲调制电源1989年11获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奖二等奖获奖人员:刘正之 潘永东 冯志 段泽民 郭相玉 李小宾 章元德 程济昌 刘彦琴<br>从1983年7月至1988年4月我室承担了一兆瓦高频脉冲发射机高压脉冲调制电源的研制,该任务是为受控聚变一兆瓦离子回旋加热试验研制的关键设备,电源系统采用电感储能经无触点大功率高压强流快速开关切换电路,高能氧化锌非线性电阻进行能量转换,产生满足一定技术要求的大功率高压脉冲电源,分(三档)输出。该高压脉冲调制电源设计思想新颖,技术先进,调节灵活。<br><br></h3> <h3>303 EMG实验电磁炮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br>获奖人员:潘 垣 任兆杏 许家治 王永诚 黄河 李佳民 高大明 舒炎泰 李丽娟 陶德英 徐玉珍 张束清 刘彦琴 刘志刚 王穗荣</h3> <h3>连发电磁炮和 503圆膛电磁炮的研制和实验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br>获奖人员:任兆杏 宁兆元 刘保华 许家治 秦文汀 沈克铭 刘彦琴 王永诚 李佳民 武松涛 高大明 李格 张束清 陈思跃 张寒红</h3> <h3>大型发电机转子的非线性电阻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978年为解决我室4台2万千瓦直流脉冲飞轮发电机组灭磁保护问题,当时负责该项目的季幼章、乐秀夫等经过理论分析和模拟试验,率先把高能ZnO引入到该发电机的灭磁回路作灭磁电阻用,创造了我国第一次将ZnO非线性电阻用于发电机快速灭磁的新纪录,取代了传统的SiC电阻灭磁保护方式,发展了发电机转子快速灭磁保护技术。★1982年12月科学院成果展览时,该项目受到了水电部水电建设总局的重视,提出了与我所进行合作,签订了协议,至此将这一技术逐步推广应用到水电、火电发电机转子快速灭磁和过电压保护上。★1983年将高能氧化锌非线性电阻快速灭磁应用到工业电站,首次在安徽花凉亭水电站1万千瓦水轮发电机上进行了高能ZnO阀片灭磁试验获得成功。开创了我国首次把ZnO用于工业电站发电机灭磁的先河。★1985年,我所将该项技术推广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应用到国内大中型电厂如葛洲坝、白山、刘家峡水电厂,黄台、沈海、华鲁火电厂以及秦山核电站等。★1999年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为所里创造效益上亿元。</h3> <h3>大型发电机转子的非线性电阻灭磁与过电压保护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br>获奖人员:季幼章 潘垣 王川 贺旦莉 乐秀夫 夏维东 黄河 刘正之 李自淳 黄乔林 史济行</h3> <h3>换流熔丝及压敏电阻用于大型汽轮发电机灭磁与过电压保护1990年 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br>获奖人员:李自淳 薛彦廷* 陈珠夸* 邱志明* 顾祖训* 刘福国 赵晓阳 鲍定尝* 史济行</h3> <h3>新型组合移能开关和氧化锌压敏电阻用于灭磁过电压保护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br>获奖人员:冯士芬 李自淳 孙淑清* 许成金 钱维良* 彭辉 葛荣春* 史济行 王林森*</h3> <h3>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h3> <h3>HT6M-托卡马克等离子体平衡的1MW快响应反馈控制1996年11月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人员:</h3> <h3>串级补偿脉冲发电机1997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h3> <h3>HT-7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奖种等级:1998年12月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人员:翁佩德 谢纪康 王绍华 高大明 毕延芳 何也熙 刘正之 刘根成 潘引年 许武年 李佳民 王穗荣 许家治 辜学茂 王金荣 王进华 廖子英 吴维越 乐秀夫 孙世洪 李成富 张祥勤 方自深 虞清泉 刘霞 邱宁 周士国 陈灼民 傅鹏 李亚宏</h3> <p class="ql-block">大直流双向晶闸管开关成果等级:院级主要完成人员:傅鹏 温家良 李定 高格 田宇奇* 黄大华* 汤伦军 王林森 梁向阳 秦品健 何诗英 王毅</p><p class="ql-block">起止日期:2000年至2003年</p><p class="ql-block">内容摘要:该成果用于核聚变实验装置的等离子体击穿和超导磁体的第一级失超保护,是电源系统中的关键设备之一。在国内外没有该类型产品的情况下,我们开发了此大直流双向晶闸管开关。该开关主要由晶闸管、电阻、电抗器、电容器、及控制器等组成。在开关拓扑上使用了新颖的结构,使得开关结构合理,所有元器件实现了国产化。在研制中解决了直流下的多并联晶闸管导通问题、大直流在晶闸管中的均流问题、动态参数对开关快速关断所引起的瞬态问题。开关电气参数:开断直流感性电流 15kA ;开断电压2.5kV ; 动作时间 小于2毫秒 。该开关可以应用于各种大直流回路系统中,作为系统的保护,或需要高电压产生电弧和等离子体的大电流装置中。</p> <h3>EAST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研制2007年11月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h3> <h3>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的研制2008年1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h3> <h3>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超导托卡马克创新团队2013年12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br></h3> <h3>获奖名称:4600兆伏安聚变四象限有环流变流系统设计及单元研制奖种等级:于2015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br>获奖人员:傅鹏 高格 陶骏 许留伟 宋执权 黄懿赟 黄连生 周奇 张明 黄海宏</h3> <h3>获奖综述:<br>二室自1978年至2017年获科研成果奖49项;</h3><h3>自1985年至2016年6月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85项,2016年至2017年待批准专利50项;</h3><h3>二室自1978年至2017年已培养硕士130名,博士67名,博士后1名;现在读硕士、博士、博士后计41名。</h3><h3>从上述各装置的电源系统研发建设中,无不浸透着二室几代聚变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他们为我所四代受控热核聚变电源装置的发展,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电源研制经验,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留下了雄厚的科研成果的积淀,取得了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光辉成果。<br></h3> <h3>欢 聚 篇<br>1985年7月刘桂荣老班长回所看看</h3> <h3>二室老同志王孟兰(左2)、刘庆宪(左4)、倪渐順(左5)于2016年4月24日“回家”看看</h3> <h3>2004年8月24日二室年轻人为季幼章老师举行七十寿诞纪念</h3> <h3>2004年8月24日二室年轻人为季幼章老师举行七十寿诞纪念</h3> <h3>举杯</h3> <h3>祝福</h3> <h3>许愿</h3> <h3>畅饮</h3> <h3>欢唱</h3> <h3>2017年5月二室年轻人为季幼章先生举行八十寿诞纪念</h3> <h3>2017年5月二室年轻人为季幼章先生举行八十寿诞纪念</h3> <h3>2017年9月为王金鹏夫妇举行八十寿诞纪念</h3> <h3>当初的年轻人见了面感觉特别亲切,有说不完的话儿</h3> <h3>呵呵,七朵金花少了3</h3> <h3>老领导冯士芬大姐亲自为王金鹏老乡布置生日宴</h3> <h3>寿宴准备就绪</h3> <h3>来宾与寿星合影</h3> <h3>来宾与寿星合影</h3> <h3>来宾与寿星合影</h3> <h3>展 望 篇<br>ITER 国际区介绍二室承担的ITER磁体电源包括:400KV交流脉冲高压变电网络、无功补偿、变流系统、直流开关网络。其中大部分电源设备为非标产品,为此,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科技部973项目的支持下,耗资近8000万,搭建了一个大功率电气设备测试平台,用以完成ITER 电源系统的各种测试,目前该测试平台逐渐发展为国际领先、国内最大功率的特殊电气设备检验中心,赢得了中外多方的认可。ITER国际区电气测试大厅功能:是组装、集成和电气测试14套大型ITER变流器设备的实验室,全部电气测试并合格后,于2016-2018年期间陆续交付到法国的ITER组织总部。测试大厅还可作为大型的电源开放平台,具备为国民经济多种行业(高铁、航天)技术发展提供特种电气测试的服务能力。<br>2009年12月28日,风和日丽,在阵阵爆竹声中,我所ITER电源实验室建设工程开工典礼在所区隆重举行。<br>下图为:实验大厅基础建设钢结构外景-摄于2010年2月</h3> <h3>2012年1月 ITER 直流测试平台主变压器(66KV/420V)进行吊芯安装</h3> <h3>2012年7月16—18日ITER变流器采购包初步设计评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评审专家和代表还认真听取了我所15名技术人员关于ITER变流器采购包初步设计原则、设计方案及设计进度安排等内容的汇报。我所李建刚所长、傅鹏副所长、ITER项目办主任陈俊凌以及二室相关研究人员均参加了此次会议。</h3> <h3>2013年11月29日进行了22.5KA金属封闭母线试验</h3> <h3>短路容量为100MVA的大功率短路脉冲变压器</h3> <h3>PF环流电抗器(PKDCSKL-1.5-27500-0.25)</h3> <h3>2014年3月为ITER研制生产的第一套PF变流器正在加紧安装</h3> <h3>ITER变流器180 MVA/250 kA集成测试平台(97 kA稳态测试平台)<br>ITER变流器集成测试平台可进行设备稳态测试,主要由1台参数为66 kV/ 1.05 kV 82 MVA的变压器,4台参数为1.42 kV/27.5 kA的整流器,1台参数为1.42 kV/55 kA的旁通,4台参数为27.5 kA/ 200µH的电抗器,2台参数为2 kV /55 kA的直流隔离开关,6台参数为12 kV/22.5 kA的交流母线等设备组成。其测试能力如下:交流测试:※ 输出电压可在1kV到80kV 范围内调节;※ 最大容量:180MVA;※ 热稳定电流:97 kA(有效值)/2s;※ 动稳定电流:250kA(峰值);※ 稳态连续电流:2*22.5kA。直流测试:※ 稳态1500 V/60kA或3000 V/30kA;※ 最大脉冲电流:200kA/200ms;※ 最大输出电压:3000V;※ 输出功率可任意调节(0~300 MW),满足测试需要。<br></h3> <h3>450 kA交流短路脉冲测试平台交流测试平台是由110kV高压变电网络和100MVA大功率短路脉冲变压器组成,其测试能力为:动稳定电流(峰值):450kA;最大输出电压:400V;热稳定电流/持续时间:150kA(有效值)/2s;稳态连续电流:22.5kA(60 mins/per day);输出功率可任意调节。</h3> <h3>ITER PF 变流器正在试验</h3> <h3>大功率电气设备检测中心,包括:450 kA交流脉冲测试平台、2kV/500kA直流电源测试平台、ITER变流器180 MVA/200 kA集成测试平台(97 kA稳态测试平台)、120 kA传感器测试平台、100 Mvar/72 kV TCR+FC型SVC无功补偿及滤波系统测试平台、400MW/200 kA直流脉冲发电机组六个不同功能的测试平台。</h3> <h3>2017年3月3日—5日,经过三天紧张而有序的CNAS专家组的评审,评审管理组和技术专家组依据CNAS-CL01、CNAS-CL11、CNAS-CL52等相关认可规则文件,通过听、看、查、问、考的形式,检查了实验室的质量体系建设、改进情况,同时现场验证了实验室的检测技术能力。大功率检测中心顺利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实验室现场评审。</h3> <h3>大功率电气设备检测中心,获CNAS认可,为国际领先、国内最大功率的直流电源测试平台以及国内最大的交流短路脉冲及稳态测试平台。</h3> <h3>ITER无功补偿及滤波系统测试平台承担了ITER RPC&HF 控制系统、晶闸管阀组、相控电抗器及与变流器联合运行等多项测试。同时该测试平台为ITER PF变流器性能测试及ITER 电气测试中心直流测试平台试验提供动态无功补偿、谐波抑制和电压支撑,有效抑制大功率负荷对我所电网的冲击,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br>下图为:100 Mvar/72 kV TCR+FC型SVC无功补偿及滤波系统测试平台</h3> <h3>二室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研制生产的14套PF变流器即将完成全部测试试验,陆续启程运往法国卡达拉舍 ITER 基地。</h3> <h3>2017年10月4日,在举国上下欢度国庆六十八周年、中秋佳节之际,我室部分同志还在法国卡达拉舍 ITER 现场加紧工作。我们向陶骏,李金超夫妇、江加福、郭斌,叶玉龙、范仁晶、郑婧致致以节日的问候!</h3> <h3>傅鹏研究员带领的二室团队展示了电源人聪明才智和过硬本领的风采。</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结 束 语</p><h3>回顾二室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史,也是一部与我所共同成长的发展史。如今的二室,一座座试验大厅拔地而起、一套套新型设备高耸竖立,这已成为我所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张享誉海内外的名片。二室的全体人员,在党的“科教兴国”方针路线指引下,在所、室领导的指导与支持下,凭借ITER热核聚变发展契机,他们将继续携手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再创科学发展的光辉成果,实现中国梦,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感谢阅览!</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