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b>策展人语</b></h3><h3><b><br /></b></h3><h3> 杨雨南是河南摄影界最值得尊重的老前辈之一,她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为河南摄影事业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优秀摄影家。她曾经为学会和很多摄影人做过无数的展览,但从来没有做过自己的影展。杨雨南一生只有两个重要经历,当兵和摄影。</h3><h3> 摄影是一个记录的艺术,摄影术发明以来,影像就担负起纪录人类生存史的重要历史使命。摄影不但可以真实印记人类的容颜,体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他还可以纪录人类无比细腻的内心精神世界。回顾我们的生命历程,大到社会的发展变迁,小到生活的细节感悟,无论灾难幸福都贯穿着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而这些带有人类情感记忆的历史瞬间通过影像的纪录成为人类生命历程最为精彩的印证。这也正是当代摄影在纪录转型中注重的方向和特征。</h3><h3> 《战友》这个展览及文本是杨雨南在几十年摄影生涯中积累的经验和感悟的成果!她把战友当年的军装照和现在的生活照并置然后植入他们的感言形成一个影像装置以纪录一个跨世纪的情感事件!</h3><h3> "战友"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六十年代这些当年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走进军队这个大家庭,近半个世纪之后这六十多位六十多岁的老战友从天南海北聚集在一起共叙六十年代的战友情!这半个世纪的情谊渗透着亲情友情或许还有爱情……</h3><h3> 这三个"六十"的战友故事凝聚着一个时代的记忆!这些珍贵的回忆丰富了他们的生命质量并将伴随着这些鬓角斑白的老战友继续远行!</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 姜健</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河南省摄影学会主席)</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7-08-18</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写在前面的话</b></h3><h3><b><br /></b></h3><h3> 您试过把往事贴在胸口的感觉吗?你就几乎说不清楚是往事暖热了心,还是你的心暖热了那些往事。</h3><h3> 那么多的时光好像攸地就远去了,当你手捧着那些往事回首之时,已是三十年、四十年,或者五十年后的今天。如果你当过兵,这时候你的心里一定会浮现出两个字来:战友只有经历过军旅生涯的人,才知道这两个字在自己生命中的份量。</h3><h3>中国人民解放军68军203师,我和我的战友们在那儿共同度过了生命中最具光彩的一段时光。数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心灵的最深处珍藏着那段岁月,任凭许多记忆一天天、一年年地泛黄,任凭霜华染鬓,任凭时过境迁,那段岁月依然鲜活。</h3><h3> 我以此感谢摄影,也许这正是之后长期从事摄影工作的诸多原因之一。而我也常常在重新浏览这些照片时想到,照相拟或干脆就说摄影,恐怕原本就是要把现在拍下来留给以后看的。每当一个人或物被拍摄下来,他或它的影像实际上就被凝固在一个时间端点上,而当重新浏览这些影像,我们就等于站在时间的这一端实现了与过往的那个端点的链接。而在实现这种链接的那一刹那,你总会感到一种心潮的涌动,就像你看见自己小学毕业证上的照片,或者爷爷奶奶看见他们的结婚纪念照那样。我总以为这正是影像的神奇之处,它最直接地触动了我们生命之弦的颤动,而对于生命个体的意义来说,这种颤动其实已经超越了现实,超越了艺术,甚至超越了影像本身。</h3><h3> 这就是我要把这些生活照做成一个展览的初衷,如果做展览这个事件本身也可以看做一个艺术行为的话,那么我想说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除了体验到从未有过的艺术享受之外,更收获了难以称量的战友之情。我知道那些照片我展览行为的创作素材是他们从心灵的最深处捧出来的。是他们那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热情,使我想到摄影之途如此宽广,竟然还可以从没有人走过的地方踏出自己的脚印来。</h3><h3> 感谢才思超群的策展人姜健先生,是他发现了这个展览意义的深刻性,使我有信心将其呈现于此。</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杨雨南</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7年8月18日</h3><h3><br /></h3> <h3> 虽然雨南是我的"发小",但是在此之前我只知道雨南是一位著名的摄影家。这次雨南要搞影展托我写几句话,虽然我对摄影不懂,但受"发小"之托无可推辞,又因我有当兵的经历看过之后也感触颇多。</h3><h3> 照片是岁月的一面镜子,它可以神奇地让你在镜子中看到过去的自己。</h3><h3> 我在你们的镜子中,居然也看到了我自己。因为,我们是同龄人,而且,我也当过兵。我在野战军的基层连队当兵的时候,最盼望看到军队医院下来的巡回医疗队。那些青春无敌,英姿飒爽的女兵们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这风景给第一线的官兵们带来了心灵的抚慰,带来了精神的愉悦,带来了一无向前的勇气和信心。</h3><h3> 我在部队的医院接受过军医和护士们的治疗和照顾,是他们精湛的医术和精心的护理使我得以恢复健康,重回连队。</h3><h3> 虽然过去了几十年,那些当年的军医、护士、护理兵们的面影仍旧留在我的记忆里。</h3><h3><br /></h3><h3>而今天,你们在这里再现了自己的军旅青春。</h3><h3>军人的青春,永不褪色!</h3><h3>军人的英姿,永不改变!</h3><h3>或许,这就是雨南举办这个展览的意义吧。</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杨东明</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h3> <h3><b>是什么拨动了我们的心弦</b></h3><h3><br /></h3><h3> 在艺术美学中我们总爱把审美分为艺术的和非艺术的两种,尽管这两种审美之间有一道无形而且非常含混的界限,我们在平时的审美实践中,却大多能够从感觉上清晰地把握两种审美的不同。譬如一张故人的生活照有时候会使我们热泪盈眶,但无论怎么感动我们总知道那不是艺术体验的结果,而多为对故人的怀念之情所致。然而,走进杨雨南女士的这个展览中,奇特的事情就发生了,好像只在一瞬间,我们就被领进了一个超越现实,乃至超越影像本身的境界。我们好像并不太刻意地去追究影像中的主人公是谁或者我们是否熟知,那些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照被放在一起,莫名地就使我们从现实的事件及情感中超脱出来,默默地品味着、思考着、欣赏着,并由此进入到一种纯粹的艺术时空里,令审视者心海荡漾、浮想联翩。那么,是什么在此刻如此轻易地就拨动了我们的心弦呢?我们是怎样被领进艺术审美的天地之中呢?</h3><h3>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就是时间,我觉得除了通常谈及的时间具有验证真伪、考验意志、打磨伤痕等许多功能之外,其更强大的是它与生命相关联的一面。任何生命都是具有一定时间长度的,光阴不再,被看作相关生命思索的永恒感叹,而摄影则实现了人类留下某个时间截面影像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作为被摄对象的照片其实可以被看作生命片段的影像。那么当我们站在同一个人的两个生命片段的影像之前,其实就是站在了一个虚拟的时光机器里,在这里,我们看的已经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时间,时间的两个特定端点中间的这一段在画面上找不到的空白,是我们作为欣赏者展开审美联想和想象的巨大空间,而在这样的心理活动中,我们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审美经验为依据,产生了美学家所说的移情作用,艺术美感由此而生。当然这并不是说移情作用会使我们把照片中的某个人当做自己,而是由彼及此,在欣赏者心中,是有一个自己与照片中的人物同时浮现的。所以我说,欣赏杨雨南女士的这个展览,你最好与那些照片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熟悉,这样你就可以进入纯粹的艺术欣赏体验,从而获得对时间与生命之间密切关联的体悟。至于这种体悟引发了什么样的思考,那当然是因人而异的。走出展厅或者合上画册,是更加坚定地奔向自己既定的人生目标,还是珍惜当下而纵情山水之间;是拨响久未谋面老友的电话,还是干脆立即驱车前往那个梦中常常念叨的老地方,这都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儿了。我当然相信如果这些照片中的人你大都熟悉,甚至是他们其中的一位,您一定会从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或感动,那么这时您的审美就进入了前面所说的那种介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混沌地带,不过这时候您根本就不会在乎这些,因为那都是美学家的事儿,而您需要的只是那份弥足珍贵的战友情谊和生命体验的快感。</h3><h3> 作者的确是用时间两个端点上影像的组合创造出了一个个新的艺术审美对象,她用时间拨动了我们的心弦,让我们从时间与生命的关联中体悟人生的意义,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创作。在第一次听她说到要搞这样一个展览的时候,我立即想到多年之前看到的一则电视报道,国外的一拨艺术家把自己吊在展览馆的墙壁上作为展品,我从那时知道了行为艺术。如今看到了这个展览和画册,体味到作者吸收了行为艺术的理念,只是用影像代替了现实中存在着的人,藉此表达自己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摄影作为艺术表达方式的强大,它至今仍然有着广阔的等待开拓的表现空间。我认为这个展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及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珍藏着许许多多的老照片,或者干脆就说就是被我们用相机贮存下来的那些时间的端点,如果有办法将它们重新组合起来,使观赏者进入到纯艺术的审美状态,我们不是又开拓出了一片摄影艺术的崭新天地吗!</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宋聚岭</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著名评论家,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7年8月19日</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br /></h3> <h3><b>作者简介</b></h3><h3><b><br /></b></h3><h3>杨雨南 1951年出生河南开封 祖籍河北</h3><h3>1969年 服役于68军203师师宣传队、师医院</h3><h3>1973年 河南医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资料员</h3><h3>1977年 河南省美术摄影展览办公室专业摄影</h3><h3>1978年至2011年 河南省群众艺术馆专业摄影 研究馆员</h3><h3>现任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法人、副主席兼秘书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