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古桥知多少?

瘦竹

<h3>南川地处渝南边垂,山峰横亘,沟壑纵横,河流交错。大小溪河数百条,凤嘴江、龙川江纵贯全境汇流长江,半溪河贯穿城区。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南川人,从古至今在无数的大小溪河上修建过数百座桥梁。就古桥而言,就有几百座。这些古桥中,有石拱桥、石拱木亭桥、石墩木亭桥、石平桥、木平桥、木亭桥、石墩跳墩桥、铁索桥、天生桥等。因此,南川素有“桥乡”之称。</h3><h3>南川的古桥始建于东汉,发展于明朝,兴盛于清代。上千年来,勤劳智慧的南川人设计修建了数百座不同类型、不同形状、奇工壮丽的桥梁。这些古桥形态各异,或挺拔秀丽,或雄伟屹立,或长虹卧波,或桥桥相连,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它们跨于山水之间,横于溪河两岸,或长虹挂月,或威武雄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桥文化。既便利了交通、联通了乡村,又装点了河山,成为南川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h3><h3>南川古桥的建筑技术,有不少是南川、甚至是川渝黔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彰显了古代南川人的非凡智慧和才能。如南川古桥之冠的正阳桥,无论是桥的造型和规模,还是龙狮的雕刻工艺,都是南川古桥一绝。该桥建筑师是清朝晚期名振渝黔的建桥大师,他建的蔺市龙门大桥为古代长江第一桥,被列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一座桥,演绎着一段历史,传说着一个或几个动人故事,反映着一个地区的兴衰。</h3><h3>桥梁的建筑标志着一个地区在一定社会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南川的数百座古桥,凝聚着先辈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记载着他们的艰辛和奉献,是南川人文历史的见证。</h3><div>近几年,编者走遍南川的山山水水,河流小溪,踏看了现存的近两百座古桥。此美篇中的只是这些古桥的代表而已。</div> <h3>(一)、石拱桥</h3> <h3>南川的大小石拱古桥有上百座之多,其数量为古桥之冠,且寿命也最长。</h3><h3>这些石拱古桥中,有的是乡绅承头募资建造,有的是士绅独家出资修建,也有为积德行善而捐银建造,还有知县(今县长)招集乡绅、乡士、乡民筹资修建。无论怎么修建,都凝聚着先人的辛劳和智慧,拆射出古代南川人的聪明才智,以及高超的技艺。</h3> <h3>正阳桥</h3> <h3>正阳桥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始建,清光绪二年(1876年)竣工。正阳桥工期七年,耗资三万多缗,人工上亿个,捐资者近万人,一块约3平方米的碑刻18块。</h3><h3>正阳桥横跨滔滔大溪河,为南川第一桥。以前,桥上和两桥头是集市,桥两头有庙宇和多栋民房。因鱼跳电站砸坝于2000被淹于水下,棝水月份主要桥身露出水面。图为水淹后棝水时桥露出的沧桑景象。</h3> <h3>龙现桥</h3> <h3>水江龙现桥,又称“水江大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金为式募捐修建。桥高20余米,拱孔跨度22米。1935年修筑川湘公路从桥上通过。</h3><h3>大桥曾迎来刘邓大军入川,送走胡宗南中央军败逃南下,见证抗战时期川湘战备通道,改为人车通行至今。</h3> <h3>石良桥</h3> <h3>石良桥建于清光绪32年(1906年),桥长47米,拱跨度26米。石良河上的石良桥,连接渝黔,见证千年川黔茶马古道。数百年来,古桥上不知留下多少黔省力夫的足迹。</h3> <h3>三元桥</h3> <h3>龙川江上的三元桥,建于清乾隆年间,复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赵文碧捐建。桥上一边是观音、川祖神龛小庙,一边是土地菩萨庙。桥下河滩石臼形成于上亿年前,其面积之大,形态之美,实为罕见,甚为壮观,是难得的地质科普教育基地。</h3> <h3>普渡桥</h3> <h3>普渡桥,又名“永镇桥”、“虹济桥”,横跨于龙岩江上。修建于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明崇祯时邑人张文仲捐资重修,清道光二十二年知县唐金鉴倡修,道光二十七年重建。</h3> <h3>龙济桥</h3> <h3>龙济桥,于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由冯鲁山个人捐资修建。横跨于凤嘴江上,为凤嘴江上七大古桥之一。虽然历经百年沧桑,仍原貌依旧。列为南川区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福南桥</h3> <h3>福南桥,原名“镇江桥”,建于清同治二年(1864年)。1936年川湘公路从桥上通过。上世纪90 年代礁化厂建在桥头,福南桥见证了现代工业的兴衰。</h3> <h3>长安桥</h3> <h3>长安桥,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5年)。乾隆甲辰年因南川地震桥基震裂;咸丰四年(1855年)又遭地震,咸丰五年(1856年),又受水灾。咸丰九年(1861年)鲜维东与伯祖鲜体儒共同出资重建。1939年遭日机四次轰炸,其炸痕依稀可见。长安桥是凤嘴江上多灾多难的古桥。</h3> <h3>虹飞桥</h3> <h3>大溪河支流的虹飞桥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桥长40米,桥宽5.9米,拱跨度36米,桥高14米。上世纪90年代末鱼跳电站砸坝虹飞桥被淹,棝水季露出水面。</h3> <h3>(二)、石拱木亭桥</h3> <h3>石拱木亭桥,桥身为石拱,桥上为木做廊亭。这种桥造价高、投资大、工期长,但经久、实用、美观。以前,南川的石拱木亭桥有数十座,但由于诸多因素,如今保存的已不多。现较为完整的有鸣玉的靖安桥,山王坪的鱼泉桥。为保存亭架,有的桥身分异处。如永生桥廊亭移在烈士陵园保存,回澜桥的廊亭移在文化馆保存。</h3> <h3>靖安桥</h3> <h3>鸣玉靖安桥,又名“盐巴桥”,古称“鸣玉桥”。始建于明朝,清朝咸丰八年(1859年)由陈永恩、张大伦、周凤文承头募资重修。因涪陵大绅、盐商陈万宝捐盐数十担,故俗称“盐巴桥”。靖安桥现保存完好。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八仙桥</h3> <h3><br></h3><h3>八仙桥建于清朝中期,因竣工后有七男一女八人从桥上经过,认为是八仙踩桥。八仙桥因故而得名。廊亭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拆除,同时改造了桥身。√</h3> <h3>拆迁到烈士陵园保存的桥亭。</h3> <h3>永生桥</h3> <h3>永生桥,原为“永安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元年,原为木桥,清嘉庆六年(1802年),由黄天衢、陈朝升、杨云峰三人捐、募修建为石拱木亭桥,县令彭覆坦捐廉倡建,并易名“永生桥”。上世纪60年代因南Ill到铁村的公路从桥上经过,将桥亭拆迁到烈士陵园保存。</h3> <h3>清源桥</h3> <h3>清源桥,又叫“长生桥”。建于清光绪4年(1879年),由尤姓人家捐钱修建。清源桥竣工踩桥时,县太爷见风和日丽,河水清透,逐取名“清源桥”。</h3> <h3>城西回澜桥</h3> <h3>回澜桥木亭拆迁到文化馆保存</h3> <h3>城西回澜桥,原名“僰火桥”,现称“新桥”,位于白塔下的凤嘴江上,始建于明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县应士龙倡仪重建,次年竣工。清道光十一年(1832年)邑令刘观渡改名“回澜桥”,是凤嘴江上七大古桥之一。为南川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桥上木亭于1959年因修南(川)涪(陵)公路时拆迁至县文化馆浴凫池畔复原保存。</h3><h3><br></h3> <h3>鱼泉廊亭桥</h3> <h3>鱼泉石拱廊亭桥,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清咸丰《南川县志》载,知县冀宣明为桥题额。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平澜桥</h3> <h3>鸣玉平澜桥,俗称“粮食桥”。建于清朝咸丰五年(1856年),由建桥大师陈永恩掌墨修建。桥长65米,桥面宽7.1米,桥高约25米。赶场天为集市,交售农副产品,故称“粮食桥”。上世纪70年代初因修鸣玉到峰岩的公路拆除桥亭。</h3> <h3>乐善桥</h3> <h3>乐善桥,建于清朝光绪十七年(1892年)。横跨鱼泉河,相连石墙、中桥两乡镇。桥上亭内左右各有一石刻牌坊,设有小庙,庙内神龛为石精雕。因公路从桥上通过,桥亭被拆除。</h3> <h3>(三)、石墩木亭桥</h3> <h3>培济桥</h3> <h3>培济桥,俗称“板板桥”,建于清朝光绪十二年(1885年)。桥为石桥墩、木桥梁、木桥板、木瓦桥亭。桥亭中端是佛楼,过去有菩萨20多尊。因多年失修,于2016年复建,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南川唯一的古桥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河图大桥</h3> <h3>河图大桥,一墩两孔,石桥墩,圆木桥梁,木瓦桥亭。桥上一面是店铺,一面是休闲椅形状的护栏。上百年来桥上一直开设铺店,有餐馆、客栈,有日杂店、百货铺。</h3> <h3>陡溪桥</h3> <h3>陡溪桥,又名“玉成桥”、实名“王成桥”。两墩三孔,于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5年),由当地士绅王启成出资修建。现已成危桥被封闲,禁止人行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待维修。</h3> <h3>二郎桥</h3> <h3>二郎桥,位于龙川江支流的峡谷溪流,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民国六年(1918年)重修。桥长36米,桥宽4米,桥高12米。桥亭上有神龛,塑有菩萨,为南川区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三河桥</h3> <h3>三河桥,又叫“高寿桥”,因处于三河交汇处而得名。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0年)。该桥横跨于孝子河峡谷,全木结构。</h3> <h3>(四)、木亭桥</h3> <h3>金佛山木亭桥</h3> <h3>金佛山木廊桥,位于金佛山南坡半山腰,始建于清朝中晚期,重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h3> <h3>顺德桥</h3> <h3>顺德桥,又名“孝泉桥”,俗称“南门桥”,位于南川古城南门处,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复建于2011年。</h3> <h3>(四)、石平桥</h3> <h3>石平桥是南川数百座古桥中最多的一种古桥,尤其是乡间小溪最为常见。石平桥全为石材结构,主要建于明、清时期,也有不少建于明朝以前。石平桥因是石头构筑,寿命长,不易坏,且不需维修,可谓一劳永逸。南川的古石平桥。有一共同点,即桥石粗大,做工精细。有的一块桥石长7米,宽1.2米。重达30余吨。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时代,如此30余吨重的石头是怎样架上桥的?现代人想都不敢想。如同</h3><h3>“金字塔”、“悬棺”,同样是一个秘。</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狮子坝石平桥</h3> <h3>狮子坝石平桥,又称“狮子坝大桥”,位于太平场狮子坝黎香溪上。</h3> <h3>佐江桥</h3> <h3>佐江石平桥,所谓“左江”,就是龙川江上游发源地来于两条溪河,一条来源木凉,位于右面;一条来源兴隆万福,流经左家楼,位于左面,故称“右江”。</h3> <h3>石牛溪石平桥</h3> <h3>石牛溪石平桥,因跨于石牛溪而故名,建于清嘉庆年间。</h3> <h3>龙岩河石平桥</h3> <h3>龙岩河石平桥,又名“踏水桥”,建于唐代,桥墩29个,桥长70余米,是南川最长的石平桥,</h3> <h3>(五)、铁索桥</h3> <h3>铁索桥,又称“吊桥”。就是用几根铁链跨河固定在两岸,铁链上铺设木板并固定在铁链上。铁索桥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贵州、川西等地。南川在金山镇片区也有几座铁索桥,都是横跨在柏枝溪上。金佛山水库的修建,这些铁索桥也将随着水库的建成而淹没于水下。</h3> <h3>将军峰铁索桥</h3> <h3>将军峰铁索桥,因位于将军峰下的柏枝溪上而得名。修建时间不详。</h3> <h3>烛台峰石平桥</h3> <h3>烛台峰铁索桥,位于金佛山南麓的头渡烛台峰前。金佛山水库建成蓄水将会淹没。</h3> <h3>五郎铁索桥</h3> <h3>五郎铁索桥,跨于金佛山南麓的柏枝溪上,因由彼岸的弟兄五人修建而得名。金佛山水库建成蓄水后将会被淹没。</h3> <h3>(六)、天生桥</h3> <h3>天生桥是天然形成的桥,也是最古老的桥,它形成的时间在上百万年。上百万年以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些奇异的桥。</h3><h3>大自然也造福南川,在山间沟壑给南川铸造了一些天生桥。这些天生桥既是当地通行的要津,又是一道风景,险、奇、壮、丽集聚一身,各领风骚。一座天生桥,一处壮丽的景观。</h3> <h3>龙川江天生桥。</h3> <h3>龙川江天生桥,又名“四海螺桥”。该天生桥由四尊似海螺形状的石头排列于河中形成于桥。清朝嘉庆八年(1813),桥上还建有木亭,供人休闲。</h3> <h3>天星沟天生桥。</h3> <h3>天星沟天生桥,又名丁家咀天生桥。1986年版《南川县志》载,丁家咀天生桥为远古时代自然形成,拱跨度13.7米。桥长50米,桥面宽</h3><h3>20米,桥高7米,是一座天生石拱桥。</h3> <h3>金佛山天生桥</h3> <h3>金佛山天生桥,与丁家咀天生桥一样,是南川境内又一座200多万年前第四纪冰川运动时自然形成的桥。是过去从南坡到金佛寺的必经之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