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眼看世界①——千年都江堰

Tina

<h3>我会遇见最好的山水,最好的人</h3><div>它们所在的地方都是我的祖国</div><div>是我能够听见星座之间对话的庙堂</div><div>而我在这里,在这样的时辰里</div><div>世界把山水荡漾给我看</div><div>它有多大的秘密,就打开多大的天空</div><div><br></div><div>轻轻地踏上久仰大名的都江堰</div><div>叫我如何能够不恭恭敬敬,不小心翼翼</div> <h3>战国时期,刀兵峰起,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统一。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h3><h3>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h3><h3>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李冰率领蜀地各族民众,创造性地修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h3> <h3>古时候的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十分严重,李白的著名诗篇《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h3><h3><br></h3> <h3>都江堰的成功修建,不仅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从此被誉为“天府之国”,而且历经2273年的风风雨雨,依然长盛不衰,始终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今天还成为世界级旅游热点地区,于是在距离它修建的几千年之后,我会站在金刚堤上心潮澎湃,为祖先的智慧而骄傲感慨!</h3> <h3>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和金刚堤、人字堤、离堆和众多分流岛等部分组成。</h3><h3>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h3> <h3>都江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h3> <h3>鱼嘴分流,是都江堰最巧妙和伟大的构造之一,它位于都江堰水利枢纽的上游,左侧为外江,右侧为内江。</h3><h3>内江河床低于外江,口宽也远低于外江,枯水期时,水流缓慢,遵循“水往低处流”的原则,整个岷江水60%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生活用水;丰水期时,流速较快,江水先从口宽较大的外江泄洪,60%的洪水排入外江,减轻了内江的防洪压力。</h3><h3>远处的四个湖心小岛(也是李冰设计修建),改变了水流的方向,利用科学的水力学原理使得江水翻滚起来,将江水中80%的沙石甩到外江,防止沙石进入内江阻塞河道。</h3><h3>这就是高明的“四六分水、二八排沙”。</h3> <h3>宝瓶口(左侧河口)和离堆(右侧江心岛)</h3><h3>宝瓶口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流量。</h3><h3>当宝瓶口的进水量饱和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纳。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巨大效益。</h3><h3>宝瓶口旁的这座小山叫离堆,它使内江水经过一段流程后水势便于控制,水质进一步澄清。离堆顶托江水,创造了飞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宝瓶口的瓶颈效用,保证了成都平原的防洪和灌溉。</h3> <h3>离堆山上的伏龙观,镇住了水下的恶龙,可传说中的那条龙,曾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小伙,他误吞了龙珠,最终幻化成龙。</h3><h3>二郎神就住在玉垒山上,他既身为天神,便依照天庭律法,施展法力将龙锁在了宝瓶口的水底,并于离堆建一道观以作镇压。</h3> <h3>隔江远眺玉垒山,一片清幽阔气,典雅的玉垒阁若处子娴静,竟不知在秦汉以前,这座山还没有如此美丽的名字,那时叫作湔山。可见,都江堰大大改善了这里的自然环境,让人们安居乐业,更增添了许多浪漫的情怀。</h3> <h3>分流后的岷江水,泥沙得以疏导,绝大部分排入外江,内河水量稳定,水质清澈。</h3> <h3>岷江水长久的滋润着两岸植被,草木郁郁葱葱,万物生生不息。</h3> <h3>望着安澜桥上如织的人流,我陷入了恍惚,一座古老的木吊桥,却把千年的时空联结,是秦时的明月投影在今时的水波,亦是现世的人们聆听着战国的马蹄。</h3> <h3>玉垒山里藏着松茂古道,是成都平原连接松潘和茂县的惟一通道,是古时候通往“蛮夷地区"的道路。</h3><div><br></div> <h3>感怀于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后人为他们建起了二王庙。</h3><h3>位于岷江右岸玉垒山坡的二王庙,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因此后人便称之为“二王庙”。</h3> <h3>从玉垒山下来,穿过了古色古香的老街,一座古典华丽的廊桥跃然眼前。</h3><h3>廊桥我并不陌生,在我们家乡福建常常可见风雨廊桥,可这一座桥,却因为它的华丽大气引起了我的注目。</h3><h3>史载,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大修都江堰,修缮完毕,丁宝桢打开钱库和粮仓查看,钱粮均有积余,那一万多两银子该怎样处置,丁宝桢陷入了沉思。最后他选择了建桥,用一万两银子沟通了内江两岸的文明。</h3><h3>一座木结构、瓦盖房廊、飞檐翘角的“通济桥”在内江上横跨而过。从此,南来北往的行人脚下有了一条平稳的道路,他们在过桥时总要驻足深深的望一眼奔涌的江水,轻轻地呼唤一个人的名字。</h3> <h3>历经千百年的风雨,又有多少事物能够像都江堰那样长盛不衰,保持原来的模样?</h3><h3>其实这南桥也已多次损毁,历经数度重建、修缮,从绳桥,到吊桥,再到水泥木结构混合的雕梁画栋、飞檐翘壁的壮丽廊桥,细思这名胜古迹的艰难历史,不禁感叹于宇宙星河之中,每一个人,每一段时光,都是多么渺小,而微不足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