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二十几年前去西安,外国人很多,但大都是去看兵马俑的。到华清池景区,发现外国人只有日本人,且数量不比中国人少。看到几位日本年轻女子在巨幅长卷白居易的《长恨歌》前看得很认真,当时我想,她们看得懂吗?今天我明白了,那是她们的一种膜拜。</p><p>后来听说日本有3个疑似的杨贵妃墓。80年代有一位日本少女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代,并拿出一些文物来证明。后来陆续有一些美女们都自称是杨贵妃的后代,就连日本名躁一时的电影明星山口百惠也说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代。我当时听了挺纳闷的,杨贵妃是我们中国人,怎么日本人要说是她的后代?带着这个问题我查了一下历史,果然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按照陈鸿的《长恨歌传》再来看白居易的《长恨歌》,会得到一种新的解读。</p><p>杨玉环原为李隆基儿子寿王的妃子,被李隆基看中,要了过来,为避乱伦之嫌,将杨玉环送入尼姑庵中带发修行3年,才接到身边。</p><p>唐明皇对杨贵妃爱之极深,诗中写道: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自从有了杨玉环,其他的妃子都不喜欢了,万千宠爱只在杨贵妃一个人身上。</p><p>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有砖家认为根据诗句,唐明皇与杨贵妃第一次行房是在华清池。</p><p>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整天沉迷于男欢女爱,对国政都懒的理会。杨家也是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兄弟姊妹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当了宰相,引朝中不满。天下人羡慕:逐叫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终于引发安史之乱。</p><p>政变发生后,朝庭向四川峨眉山逃去,在路过一个叫马嵬坡的地方,发生兵变,乱兵将杨国忠杀掉,并一致要求杀掉误国的杨贵妃。唐明皇没办法,只好赐死杨玉环。诗中写到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混乱中杨贵妃的首饰抛洒的到处都是。又说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这里说的其实是唐明皇并未亲眼看见杨贵妃的死,回看血泪相和流是唐明皇的想象,因为是赐她自缢身亡,并不存在血泪相合流的情景。</p><p>当时执行死刑的是唐明皇的宫庭卫队,平时与杨贵妃的关系不错,他们私放了杨贵妃,并造了一个假墓回来复命。</p><p>到了峨眉山后,情势略为稳定。唐明皇又陷入了对杨贵妃的思念之中。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可谓是日思夜想。</p><p>安碌山叛变平息了,朝庭返回长安。回到长安一年后,唐明皇决定将杨贵妃尸骨迁回长安,然而却发现: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这时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死有了一丝怀疑。</p><p>唐明皇对杨贵妃仍是极度思念。看见任何东西都会想到她: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以致于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p><p>由于在马嵬坡没有找到杨贵妃的尸骨,所以唐明皇又有些疑惑杨贵妃是否真死了。于是派出人员全国密访。诗中写到: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总之全国各地均未查到。</p><p>其实安史之乱中,杨贵妃隐名埋姓,流落到了一个妓院里,为了生存当了一名妓女。此时,白居易采用了虚幻的描写手法: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皇帝的一位密探找到了这里。听说唐朝的使者来到,杨贵妃赶快迎了出来,风吹仙袂飘飘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尽管物是人非,但仍是风韵依然。</p><p>杨贵妃含泪向使者说明了她的遭遇,使者要回去复命,要杨贵妃拿一个证明。杨贵妃拿出了自己的随身物品:唯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但安史之乱后,杨贵妃的东西许多散落在民间,使者认为这些东西不足以证明,要她拿一件只有她和唐明皇知道的东西。杨贵妃说,有一年的七夕,她与皇上一起来到长生殿: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他们双双对天起誓: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p><p>唐明皇听到使者说的话,知道杨贵妃确实还活着。既便是死了他也能接受,将来在天上还能相见,唯有她当了妓女是不能接受的,唐明皇恨杨贵妃对爱情的背叛。因此: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p><p>后来,唐明皇让鉴真和尚东渡时,将她带到日本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