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千圆道观位于大邑县西部的花水湾镇境内、锯齿山麓千佛山间。地处芦山、邛崃、大邑三县交界处,距大邑县城35公里,海拔1600余米。因道观所处的山麓本地称为千佛山,山中有圆觉洞,千圆道观以此得名。</h3> <h3> 千佛山较早时期因寺而名为圆觉山,属邛州。按照《邛崃民国志庙观》记载:“川溪发源圆觉山,圆觉洞亦在圆觉山。查圆觉山在城西北隅百里而遥,上至乱包山羊儿子岗,直接陶王坝,横至天池,下至斗溜子,绵亘四十余里。与北界天全之横山岗,西界天全(应为芦山)之镇西山接连”。此处所述的圆觉山当属现在的千佛山。</h3> <h3>而道观所遗存的清代碑刻显示,千佛山之名于清代已启用。如道光甲申年之《培修千佛山神路暨装刻神像》碑,大清同治五年碑有言:“盖闻千佛名山,圆觉古洞,累朝历代,实称胜地。何期数十年来。一旦竟成凄凉荒所。深惟可叹矣”。</h3> <h3>千圆道观原为圆觉洞,历史悠久。据《圆觉洞碑记》:“寺始建于明季,重修于清代,增饰于民初,素称胜景……”。圆觉下洞的摩崖石刻经考古专家初步认定,大部分亦刻于明代,如十二圆觉像、文殊普贤像、青狮白象石础等。</h3> <h3>下洞西侧右岩上的赵公明执鞭骑虎摩岩造像,高约4尺,宽5尺,造型生动刀法明快,经四川省文管会考古学家鉴定为明代造像。赵公明,亦称赵玄坛,道教护法神之一,又是道教供奉的武财神。秦时得道于终南山。汉代张道陵天师入鹤鸣山精修时,命其守玄坛,玉帝遂封其为“正一玄坛元帅”。</h3> <h3>可见,明代时佛道便共存于此山,或佛道盛衰,随时转移。如《邛崃民国志庙观》曾举例言明佛道寺观之变迁:“可考者唐之天庆观,明为天庆寺。宋之崇道观,明为天台寺。以此类推,佛道盛衰亦随时会为转移。庙之兴废,可想而知”。</h3> <h3>道观旧时曾盛极一时。大清同治五年碑刻记载:“……竟有古洞存焉。但见千花台上现出如来真像,白玉龛前端座诸佛慈容……乃今洞宇巍峨,焕然一新,灵鹫山之幽雅,梵王宫之华丽,不过如是哉!”</h3> <h3>千圆道观所处的地理位置一直为人所称道。大清道光十年碑记载:“登此山者,北望出(此字本为氵十耒十昔,是现今的<出十阝>江)水,南望天台,见其衔远山,吞长江,气象万千,若隐而若见。佥曰邛属之六观备于此矣。”上洞有诗赞曰:“洞开圆觉却烟低,第一名山第一奇。层层路转幽人塌,迭迭峰回骚士居。云迷古树猿猴戏,雾锁长林竹鸡啼。借问仙缘何处所,桃花落尽水流溪。”好一派仙山景象。</h3> <h3>然而地灵还需人杰。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道观碑刻一再强调此意。大清同治五年碑载:“……观其山,察其势。但见群峰环拱于当前,龙盘虎踞其左右,古称名胜,言不谬。斯地也,非人杰而不灵,无功行焉得居此。”</h3> <h3>大清道光十年碑更是感叹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理:“不然复斯世之破屋颓垣,欲求再造,而无後人者,何可勝道哉?”如碑刻所载的振兴此庙的禅师庞氏后裔,“十余年苦心勤俭,积腋成裘,兼以生平功高德重,品行超群,远近檀越无不仰望,凡有作为一举而功果即成。”</h3> <h3>继庞氏之后,徐福堂道长于大清同治五年接管此庙。后古宏忠道长于1937年左右上山,守护道观至195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邻近居士刘琼花、幸文英、李其珍、郑家银、阮贵英等上山培修庙宇,十多年间恢复了先天殿、八角仙楼、三丰祖师殿、七真大殿、龙宫殿、雪花顶殿、望川亭等殿宇。</h3> <h3>1996年正式开放后,交由张信明道长管理道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培修。2002年,陈明昇道长主持道观庙务,积极培修山路及殿宇。在5·12汶川大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中,七真大殿、三丰祖师殿、八角仙楼等先后被毁,后重建综合楼---有无山居。</h3> <h3>2015年,李至昇道长(法名又叫定禅)主持道观庙务,着手恢复重建玉皇殿、云霄洞(原三丰祖师殿)、云舍(原石仙船)、三清殿(原先天殿)、万佛顶的莲花塔等。为了信众及游人的安全,积极培修上山公路、停车场及殿宇之间的各段山路,有的还在建设中。道观胜景的重现指日可待。</h3> <h3>玉皇殿</h3> <h3>云霄洞</h3> <h3>云舍</h3> <h3>正在修建的三清殿</h3> <h3>李至昇当家现住袇房</h3> <h3>培修的山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