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那是在1980年5月下旬,部队应地方政府的请求,为避免和减少自然天气对人类及农业的损害,也为农业的增产,由我部派出三门高射炮支援地方的消雹降雨工作。</h3><h3> 连里决定由三名78年老兵带三名80年新兵去完成此项任务。我是三名新兵中的一个,入伍半年就能得到上级的认可和信任,很是兴奋和自豪。😏</h3><h3> 我们不是炮兵,而我们勤务连确有三门高射炮在篮球场边放着,开始并不知道其用途,还以为是为防空的。</h3><h3> 被选中的六人,经过两天的速成式训练,对高射炮的结构,性能,和操作有了个初步的掌握,之前我是从未摸过此炮的。</h3><div> 55式37毫米高射炮于1955年定型,是我军装备的第一种国产高射炮,是仿造前苏联的产品。该炮为单管,弹夹5发装弹,弹仓容弹量为10发,可手动和脚动连发射击,有效射高3000米,用于打飞机,直升机和空中飞行器,也可平射,有四个轮子可由汽车牵引。现早已被双管37毫米高射炮所取代。</div><div> 我和老兵打起背包,带上我俩一个月的米,面,油,坐上拉高射炮的牵引车,由连长带队出发了。</div><h3> </h3> <h3> 我们去的太谷县的这个村子,现在早已记不起啥名了。连长与大队领导交接后,大队决定把炮放到村里打麦场(那里比较开阔),连长交代完任务后就坐车走了。</h3><h3> 我和老兵被安排在大队部院里的一间小屋住下。</h3><h3> 第二天,民兵营长来了,这是个个子不高,看上去很精明的,40多岁瘦削的男人。他领来三个民兵,是来配合我们操作高射炮的。(一门高射炮应由五人操作)</h3><h3> </h3><h3> 大队还专门安排了一个厨师为我们做饭。我们就把粮食和伙食费都给了厨师,这省去了自己做饭的麻烦。厨师是个非常和善的胖老头,早年就在饭店里干厨师,不知什么原因回到了村里。他把我们拿去的大米都换成了白面,他了解了我俩都是北方人。山西的面食是很有名的,况且又遇上个厨师。😊胖师傅每天换着样的给我们做着我都没听说过的,不下十几种面食,现在能想起来的有:拨鱼,刀削面,扯面……另外吃饭的还有个县里派到大队指导农业生产的技术员。</h3><h3> 我和老兵很悠闲,不用出早操了,可以睡到自然醒。😄但当兵的大都没有睡懒觉的习惯,我到现在都是如此。</h3> <h3> 静谧的村庄上飘着缕缕炊烟,村外的田野里郁郁葱葱。树梢上一只喜鹊在”喳喳“”地欢唱着,路边几只母鸡悠闲地觅着食。</h3><h3> 我与老兵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欣赏并熟悉着周围的环境。不时遇上去劳作的村民,村民们见到当兵的也并不感到惊讶,周边的驻军很多。那时百万大裁军还没开始呢,一到星期天,太谷县城满眼都是解放军。</h3><h3> 民兵们与我们操练了几天后,就都忙去了。除了干农活他们也有训练任务。有一天,民兵们打靶回来存放武器,正遇上我俩在院子里,就说还剩点子弹要不要打,我俩当然高兴了。于是,我接过民兵递过来的全自动步枪,这种枪我也是第一次摸,这枪是63式,我国仿造前苏联sks半自动步枪生产的56式基础上设计生产的,与56式冲锋枪相似,容弹量20发,1969年生产,因性能不太可靠,现役部队1978年撤装。我拔下弹夹,压上10子弹,抬头看到院里大树上正有只鸟,于是,拉枪栓,瞄准,击发,枪响,鸟飞。😜……这时,胖厨师听到枪声出来了,板着面孔对我说:“不能这样啊会出事的,你知道子弹飞到哪儿了”。我们听他这么说,只有灰溜溜得走出院子。(后来知道胖师傅以前也是老民兵)😓</h3><h3> 来到村外的开阔地,对着百米开外的水渠坝体上的大字进行射击。一民兵问我:“你小小年纪,枪怎么打的这么好?”(当时我只有17岁)</h3><h3>我掩饰着内心亢奋,平静地说:因父辈是军人,自己又是在部队大院长大的,枪是少不了玩的。</h3><div> 过了几天,一个坏消息传来,在另一个村子的炮点,一名老兵出事了。事情如同我们几天前的再版,也是民兵训练回来的枪和子弹,也是在院子里,所不同的是射击目标是个绑在木桩上的一个吹起来的保险套。子弹穿过了保险套,越过了院墙,飞出了760多米后,在弧线下落时击中了一个在农田里劳动的姑娘,子弹从后面穿过了大腿。地方上想压着不让部队知道,怕老兵受处分。后来部队还是知道了,老兵受了处分,地方上也对受伤的姑娘做了妥善的安排。事后自己好不后怕,也是庆幸自己那一枪没出事。😰</div><div> 一天的下午,三个民兵来找我们,说去他们的果园玩,还可以摘些🍎苹果。我俩就带上挎包跟着去了。到了果园,看到又红又大垂涎欲滴苹果时,也没多想就摘了两挎包。正要走时,跑来一人,涨红着脸质问我们,谁让你们来摘的,我们转头向民兵,那人对着民兵说要去找他们营长去告状。后来,民兵营长把那三个民兵好一顿的训,虽然没找我们,但我认识到这是违反纪律的,心里很是惭愧。😪</div> <h3>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来到6月下旬的一天中午,我和老兵正在伙房吃午饭,大队部的人喊我们接电话,电话是县消雹降雨指挥部打来的,通知我们立即向指定空域炮击。我俩放下碗筷,跑出门看着黑沉沉的天空,马上穿上雨衣,每人扛着一箱炮弹,向着打麦场跑去。炮弹是我们提前准备好了的,就怕紧急时来不及。之前每发炮弹是封装在塑料筒里防止受潮。这种炮弹不是普通弹,它的弹头内装有碘化银,到空中炸开后可以使冰块融化变成水滴落下。炮弹有两种,12`和9`炸,用来针对不同高度的冰雹云层。实际上提前割开炮弹防潮筒是不对的,弹药一但受潮就无法在空中爆炸,落下后会给地面上的人,畜,物造成危害。后来也听说了,有一次炮弹在空中没炸,落到地面爆炸了,没伤着人。我俩跑到炮位后,赶紧摘下炮衣,老兵装弹到仓,他坐在一炮手位上负责高度和击发,我坐二炮手位上负责方向。(因配合的民兵上山采石没法通知,只能我俩将就了。)老兵装填好10发炮弹开始击发,震耳欲聋的炮声响起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跑来看热闹。</h3><h3> 阴云密布的天空开始下起了小雨,村民们兴致勃勃地站在雨中,丝毫没有要回去的意思,就像是过年在看戏。😃</h3><h3> 老兵打完10发又去装填满,然后再击发,两箱炮弹快打完时,上山采石的民兵听到炮声跑回来了,并陆陆续续地扛来大量的炮弹。高射炮打得更欢快了。</h3><h3> 炮弹出膛声震的耳朵生疼,自己只有闭着嘴,咬紧牙关坚持着。后来才知道,应该张大嘴,使里外的压力平衡耳膜才不会受伤。当时地方政府对参加消雹降雨的军人给予每人2角/天的保健费,一个月是6元,这在当时可是不少钱了,跟我每月的津贴一样了。别小看那6元津贴,每月除了抽烟,买香皂,牙膏,洗衣粉外,还能存2元😃</h3><h3> 雨还在下着,这会已不像刚开始打炮那样,能看到炮弹在空中炸开后似一朵朵盛开的棉花。当时是向着一个指定的空域炮击的,下起雨后就看不到炮弹的爆炸点了,时间一长就有乏味。我就向老兵提议,可否把炮调到85度角转着圈打,老兵说行,他就把炮管摇到85度,我就摇动方向轮,高射炮开始转着圈地“轰”“轰”“轰”向空中乱射着,民兵们不停顿地压上炮弹。退出的弹壳甩的很远,老兵大声的喊着村民离远点,怕甩出的弹壳伤着村民。</h3><h3> 雨滴落到炮管上发出“呲呲”声并伴着升腾的热气,高射炮周边满地的炮弹壳,也不知道打了多少发炮弹。(憋了快一个月了)😃</h3><h3> 正打的欢着呢一个大队部的人跑来说:“指挥部来电话了,让你们1点停止”抬腕看表1:20分了,马上停止了炮击。(那时候戴块手表是很🐮牛的,看老兵照相时还特意露出腕上的表😄)</h3><h3> 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打麦场是架了电话线的,因为没有多余的电话机,只有在打炮时才把大队部的电话机拿来接上。而这天因为着急,电话机就没顾上拿来。</h3><h3> 我们也知道,地方消雹降雨指挥部是跟机场联系好了的,哪个时间段的哪个空域是不允许飞机飞行的。</h3><h3> 也就过了几分钟后,空中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抬头仰望,阴云密布的天空看不到飞机在哪里。虽然天气挺凉,但经过这一个多小时的紧张操作,我的脸上还是流淌下了汗水,额头上还似有丝丝冷汗冒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