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一一2017贵州避暑之旅(下集)

秦纤

<h3><br></h3> <h3>  七月二十九日上午九点俺老俩口从贵阳龙洞堡机场直飞荔波,仅四十分钟即抵达目的地,如果大巴车全程高速也得5个半小的车程(关键是提前2天都买不到贵阳发往荔波的大巴客票)。俺们下飞机后直接转车到小七孔景区入住民宿,荔波大小七孔景区现在的热门程度已经超过黄果树瀑布了,诺大的停车场暴满,售票大厅人山人海,这阵势看到就怕,干脆休息到下午四点多再去大七孔。</h3><h3></h3> <h3>  大七孔类似黄果树大景区的陡坡塘,精华都在小七孔,今晚养精蓄力后,明晨重点游览小七孔。</h3><h3></h3> <h3>大七孔的天生桥还是很有气势滴!</h3><h3></h3> <h3>  第二天上午游览了地处贵州南部荔波县的小七孔景区,在其长达12公里的山间峡谷里,集山、水、洞、林、瀑、湖、石多种景观于一体,融奇、险、秀、美为一炉,玲珑秀丽、美仑美奂,是喀斯特地貌中无与伦比的奇观。令俺目不暇接,大呼刺激、过瘾!</h3><h3></h3> <h3>卧龙潭</h3><h3></h3> <h3>鸳鸯湖</h3><h3></h3> <h3>这方便场所别具一格,颇有魅力。</h3> <h3>  水上森林中,石上盘根错节,枝间古藤缠绕。游人手攀曳藤、足踏盘根,沿河穿行,踩瀑践浪,有惊无险而趣味无穷。</h3> <h3>这种“水在石上淌,树在水中长”的奇景,人见人叹。</h3> <h3>  身临其境在这千姿百态的瀑布跌水面前,淙淙哗哗倾泻而下构成风情万种的动态水景极其震撼。瀑在路侧,人在瀑下,倍觉畅酣和亲切。瀑布溅喷的水雾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给游客以扑面凉爽和美的享受。</h3><h3></h3> <h3> 闻名遐迩的小七孔桥;九寨沟地震后,作为有小九寨沟之誉的小七孔景区一定会更热闹了。</h3><h3></h3> <h3>  七月三十一日上午离开小七孔景区前往我曾经工作、生活了二十二年的黔东南自治州。以往的同事、现在的朋友小宋(50多岁的人,应该是老宋,可我还是习惯称他为小宋,因为上世纪九一年我离开贵州时,他才是二十多岁刚刚进入恋爱青涩岁月的年轻人)从凯里开车到丹寨高速出口外迎接俺老俩口。</h3><h3></h3> <h3>  按照原来的行程规划,俺是准备直接到黔东南自治州首府---凯里市,第二天再去雷山县国家5A级景区:千户苗寨----西江。小宋建议西江我们已经去过多次了,还是到新开发的丹寨县万达小镇看看。有道理,遵命!</h3><h3></h3> <h3> 丹寨万达小镇是由万达集团作为对口扶贫投资了3亿多元建设的。小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侗族文化为内核,融商业、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涵盖吉尼斯世界最大水车、3000米环湖慢跑道、千亩花田、四大苗侗文化主题广场、鸟笼邮局、精品客栈、街坊、酒坊、米店、会馆和酒吧、影院等众多文化旅游功能。旨在打造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教”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综合体。</h3><h3></h3> <h3> 丹寨万达小镇还将丹寨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1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引入小镇,包括石桥古法造纸、国春苗族银饰、苗族锦鸡舞、苗族蜡染、芒筒芦笙祭祀乐等,在这里,你可以亲身感受到源远流长的非遗、民族文化与原汁原味的匠心精神。</h3><h3></h3> <h3>在这鸟笼里吃饭不知道会是何等的心情。</h3><h3></h3> <h3> 参观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万达小镇后,驱车来到丹寨县出产鸟笼的卡拉村吃土鸡。还没接近这个村寨,远远的就能看到山头上立着一只大鸟笼,道路两边的路灯都是鸟笼形状,到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鸟笼文化信息。</h3><h3></h3> <h3> 按照俺的老习惯,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要四处溜达溜达,时不时咔嚓一下。这不,来采风的女画家顶着酷暑把真正的苗寨风光收入画中。</h3><h3></h3> <h3><br></h3><h3></h3> <h3> 俺们吃的就是这散养的斗鸡哦,味道真是那个鲜又嫩呐。啧!啧!活在尘世间60多年,还是第一次品尝这战斗鸡。</h3><h3></h3> <h3> 丹寨县卡拉村是贵州省的“鸟笼编织艺术之乡”。这里的村民全部都是苗族。许多原住民以编织鸟笼为业,编制技艺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具特色的民族村。</h3> <h3> 俺的朋友小宋在贵州人之中,是比较有经济头脑的。他早就意识到仅靠那点微薄的工资性收入,只能维持温饱。想要达到小康甚至步入中产阶层,要么当官,要么经商。因此数年前他就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开设了几家银饰商店,而且是自产自销。由于店面地段好、银饰品种丰富上档次、质量可靠。所以生意越来越好,店铺越开越多。这不,他对卡拉村特产的鸟笼产生了兴趣,说不定,这又是一个商机。</h3><h3></h3> <h3> 饭后,俺们再一次来到万达小镇,这次是去斗牛场观赏斗牛、斗羊、斗鸡比赛。</h3><h3></h3> <h3>斗牛前必须要进行祭祀仪式,而后斗羊、斗鸡、斗牛。</h3><h3></h3> <h3>这斗羊也蛮有意思的,挑战者会直立起来,然后冲向另外一只羊。</h3><h3></h3> <h3>斗鸡场面非常持久,当然,输的那只鸡其命运恐怕就是下酒菜咯。</h3><h3></h3> <h3> 压轴戏是斗牛,在黔东南自治洲的民族风情中,斗牛是最有特色的项目之一。斗牛在黔东南各地历史悠久,独具特色,被誉为“东方斗牛”。这种牛体形魁大,性格凶猛,好斗性强,是专门为来“打架”的。在凯里、丹寨、麻江、雷山、黄平、台江县一带称为苗族斗牛。无论大小节日、集会都有斗牛活动。</h3><h3></h3> <h3> 不过今天的斗牛时间不长,5分钟左右就决出胜负。四十多年前,俺下乡在贵州省三穗县农村当知青时,曾经亲眼目睹两头耕(水)牛在田坎上持续鏖战了近2个小时,牛的眼睛都是通红通红的,那才叫一个刺激啊!</h3><h3></h3> <h3>斗牛后,胜者凯旋前须向观众鞠躬致意,可怜啊!牛头顶上已经是鲜血淋漓了。</h3><h3></h3> <h3> 下午回到俺曾经工作、生活了近20年的凯里。此次贵州避暑之旅,在贵阳和凯里两地,吃、住、行,自己没有淘一分钱,全部都让热情好客的亲戚朋友们统包了,真是惭愧!这是俺站在下榻的宾馆客房窗口前,对着外面拍的照片。</h3><h3></h3> <h3> 第二天上午小宋驱车带俺老俩口来到丹寨县“古法造纸之乡”——南皋乡石桥村。石桥古法造纸技艺源于唐代,是村里的苗族先民利用当地丰富的枸树皮、杉根为原料制作,石桥白皮纸看上去朴实无华,但其具有柔韧性好、吸水性强的特点。石桥古法造纸技艺在2006年5月作为皮纸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3><h3></h3> <h3></h3><h3><br></h3> <h3> 这个苗族村寨里居住着250户人家,而以造纸为生的就高达40余户,是名副其实的造纸村。尽管现代造纸业越来越发达,手工造纸不太赚钱,但村里的这一传统工艺一直保持完好至今。</h3><h3></h3> <h3> 目前主要生产以白皮纸和彩色皮纸为主,纸质好,特别是彩色手工纸在全国绝无仅有。部分彩色皮纸还销往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区。被用来做贺卡、手提包、装饰店面等。</h3><h3></h3> <h3>此民间工匠功夫厉害了,一次能制成2张成品皮纸。</h3><h3></h3> <h3> 纯手工制作的花草纸,原材料是山上采割来的野花,晾干后由心灵手巧的农家姑娘依据材质的形状搭配成型,然后再附上一层半湿的皮纸合二为一。据说,此类工艺品纸张出口到东南亚市场,销路非常抢手。</h3><h3></h3> <h3> 中午返回凯里,在市体育馆周边的忠诚牛瘪城吃黔东南特色一一牛瘪火锅,这还是俺平生第一次品尝。</h3><h3></h3> <h3> 牛瘪是牛胃和牛小肠之间的未消化物,据说宰牛之前一周,要给这些山上散养的黄牛喂食最好的草料和中草药,以求得上好的牛瘪原料 ,俺第一囗吃的味道有点怪,赶紧喝一口茅台洒,再吃感觉来了,后面越吃越爽囗味蕾大开,酒足饭饱后,心满意足地回宾馆休息。</h3><h3></h3> <h3> 抵达第二故乡黔东南自治州首府一一凯里的第二天下午(八月一号),小宋驾车与俺老俩口前往麻江县下司古镇。运气好的是今日始试营业,门票半价55元(前一天还是免费的),不过身份证是黔东南地区的民众属自己人、原住民,依旧免费。进入镇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街口一座新建的牌坊,做工十分精细古朴。</h3><h3></h3> <h3> 下司古镇原来是麻江县与凯里市襟水相邻的一个乡镇。据了解,现在已经划拨给凯里市经济开发区管辖。下司古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国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比赛基地、贵州龙舟训练基地、是中国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世界名犬下司犬之乡。</h3><h3></h3> <h3> 下司为清水江上游,时值盛夏,当地气温高达36度,基本与火炉上海也接近了。不过赤日炎炎挡不住牌友、棋迷们心中的热情,长廊下休闲的民众玩的纸牌不同于扑克牌,仿佛是俺当年作为知青下乡时,当地村民们偷偷摸摸赌钱时的纸牌,好像叫作:自摸八对。当然,今天俺目睹的牌迷们只是小来来。</h3><h3></h3> <h3> 河边的一条街道已经成为了步行街,其中有一栋书院,建筑风格与众不同,是货真价实的古建筑,不知是一直保存下来的还是新修复的。</h3><h3></h3> <h3> 下司为清水江上游的商埠重镇,淸雍正七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和贵州巡抚张广泗令民工疏浚河道,后又经多次整治下司逐渐发展成为重要水码头及物资集散地。清末民初时期最为繁盛,设有川滇会馆、江西会馆、两湖会馆、福建会馆等。民国23年公路通至下司,镇中商户自购汽车十辆运送货物,可见其经贸是何等繁茂。</h3><h3></h3> <h3> 铜鼓村苗族农民画,120多农户从事现代民间绘画,数百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有的被选送博物馆收藏,麻江县因此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h3><h3></h3> <h3> 为了把下司打造成黔东南新的旅游重镇,当地政府把鼓楼这类侗族地区独有建筑也移植到这里,并招聘了一些年青的苗、侗男女,在各个景点处点缀站岗,人为的制造少数民族景观,来吸引观光客的眼球。</h3><h3></h3> <h3> 下司古镇虽变化较大,但旧容新貌兼容,古巷新街并存,形成了下司古镇饶有生趣的历史文化景观。</h3><h3></h3><h3> 三十多年前,俺曾经多次来过下司。那时的下司并不起眼,也比较原生态,而今现在眼目下,旧貌换新颜,时代进步了,下司与凯里一样,享受了改革开放的红利,镇容街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h3><h3> 不过,从镇内稀稀拉拉的游客来看,高价收费政策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会不会产生如同几年前,湖南凤凰古城引起全国反响,最终失败的收费政策一样的结果呢?</h3><h3> 因为急功近利而造成游客减少的直接受害者就是镇内商铺经营者和当地政府。</h3> <h3> 记得上世纪的九一年五月,人到中年的俺夫妇俩离开凯里回沪定居时,凯里还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城镇,市区最高的大楼是六层的州邮电大厦。如今的凯里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完全是一个中小规模的现代化城市。看看这路边的候车厅、市区的体育场,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特色。</h3><h3> 这里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与上海差不多,但是物价比上海低不少。至于房价更令人吃惊,只有上海的十几分之一。可以说凯里人的幸福指数一定是高于魔都上海的。</h3><h3></h3> <h3><br></h3><h3></h3> <h3> 俺在凯里工作时的老同事、老朋友、工作上的接班人在凯里市五月花酒店聚会。</h3> <h3>俺在贵州回炉学堂的老同学在凯里市极具民族特色的盘古寨聚会。</h3> <h3> 俺当年下乡当知青时的农村小伙伴为俺举办家庭式接风,因为时间的关系,老妻被她的老同事接去聚会了。难得一天的分头行动!</h3><h3></h3> <h3> 48年前(1969年)的三月初,作为老三届中的小字辈,刚从15周岁跨进16岁门槛的我迫于无奈,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背井离乡奔赴遥远的第二故乡---贵州省三穗县插队落户。绿皮车从上海彭浦火车站开出绕过广西经过二天三夜才到达贵州省谷陇车站,再转乘解放牌卡车在山路上绕来绕去又是二天才抵达最后的目的地-----台烈公社。后来读书毕业分配在凯里工作时,基本上每年都要回上海探亲,乘火车走后建的湘黔线也得要近40个小时。8月3号回沪是高铁,上午九点半发车,下午6点多点就到上海了,不到九个小时。时代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感谢改革开放为神州华夏带来翻天覆地的梦幻式变化!</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