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视频来源: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Ontario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3> <h3>张缙,1930年9月4日生,辽宁省黑山县人,国内外著名针灸专家、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h3><h3>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h3><h3><br /></h3><h3>全国针法灸法学科带头人、</h3><h3>曾任中国针灸学会资深常务理事、</h3><h3>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主任委员、</h3><h3>中国东北针灸经络研究会会长、</h3><h3>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h3><h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h3><h3>辽宁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特邀研究员、</h3><h3>福建泉州华侨大学教授、</h3><h3>甘肃中医学院顾问、</h3><h3>光明中医学院针灸学院院长、</h3><h3>曾任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h3><h3>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h3><h3>卫生部针灸针麻专题委员会委员、</h3><h3>于1998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h3><h3><br /></h3><h3><br /></h3><h3>先后被德国、瑞士、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日本、美国等国的针灸学术组织和团体授予名誉教授称号。先后七次被收入美、英的《世界名人录》,并被聘为终身理事。</h3><h3><br /></h3><h3><br /></h3> <h3>视频1</h3> <h3>视频2</h3> <h1><b>我的美篇:</b></h1> <h3>张缙研究员穷其毕生精力致力于运用针刺手法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研究,从医五十余年,从实践到理论,完善了针灸技术的基本功训练、单式手法、复式手法、针刺得气和针刺补泻等理论,并通过实验反复验证,在针刺手法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h3><h3><br /></h3><h3>张缙教授1951年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在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第26后方医院工作,于1955至1956年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针灸师资班学习。1956年调入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前身),担任建所筹备组成员兼秘书,并负责针灸经络研究室工作。正当他励精图业之时,却于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全家下放到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乡,被"监督劳动"。在这样的逆境中,他仍钻研针灸医术,开始了《针灸大成》的研究工作,并完成了控制针感性质和传导方位的研究。1962年他戴着右派帽子,被调回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又协助当时领导,打开了针灸研究的新局面,使祖研成为当时全省的针灸研究中心。1966年文革开始后,他再次被下放到黑龙江省阿城县亚沟药材种植场当农工及药工。1968年被"揪回"本单位反省室,他利用写反省材料的机会,总结了针灸研究和经络研究的思路及心得,为后来经络研究打下了基础。1971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针麻研究,抓住这个机遇,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全省组织了大规模的科研协作,开展了针麻原理循经感传规律性研究,取得了循经感传的第一批成果。</h3><h3> </h3><h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获得了新生,在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先后任主治医师、副研究员、主任医师、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在他的努力下,原祖国医药研究所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于1985年扩建为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任首任院长。在任期间,使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同级学术机构中,占有领先地位。研究院被卫生部订为国家针灸经络进修教育基地和中药剂型改革基地,并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机构建立了联系,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往来。</h3><h3><br /></h3><h3>张缙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针灸学家,从事针灸工作四十多年来,编著校释了针灸专著6部,撰写学术论文87篇,有12项科研工作获得了国家、部、省、省医药卫生等各级科研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h3><h3>在经络研究方面,张缙教授结合自己针刺手法的专长,从控制针感传导发展为控制感传,把方法学与临床密切结合。他的研究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提出声电鍉针激发感传的方法,使感传阳性率由20%提高到70%以上,在特定病种上提高到98%。他首次提出隐性感传及隐性显性循经感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理论。隐性感传和其转化规律的提出,是循经感传研究的一个突破。他倡导的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研究,至今仍是全国经络临床研究的中心课题。他提出了循经感传八个方面的规律性,升华为一个理论体系,对认识经络的全貌,指导针刺手法的临床,研究经络理论均有很高的价值。"循经感传的规律性研究"这一"七五"攻关课题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他1976年提出的"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效果、阐明本质"的经络研究工作程序,被第二届合肥经络感传经验交流会所采纳,作为全国经络研究的指导思想。</h3><h3><br /></h3><h3>在针刺手法的研究方面,张氏早在五十年代末提出了一套有关控制针感性质和传导方位的方法,它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张氏从古代手法中分类按音韵厘定出二十四式单式手法,又予以定性、定序和术式流程,并拟定了各法之操作标准。举凡针刺补泻,行针得气,复式手法等均有系统之阐发,他与当代各家共肇针刺手法发展之新高峰。张氏驾驭手法之功力,已到相当之境界,在针刺手法研究的领域达到了权威高度,受到国内外针灸界的重视。他多次应邀去亚、欧、美各国讲学,均获得极大成功。每次讲学他都在现场演示各种手法,他的成功演示,博得了热烈欢迎,为我国针灸学术争得了荣誉。</h3><h3><br /></h3><h3>在针灸文献的研究方面,他是《针灸大成校释》的主编和主要执笔人。这项研究1963年被定为国家医学科学研究十年规划课题,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努力,这部百万字的巨著于1984年出版。这部书是我国建国后在针灸古典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成果。该书校勘610处,注释2999处,于1989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出版总署1992年全国古籍整理研究三等奖。他的另一部针灸古典医籍《针方六集(校点本)》也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他还主编了《中国针灸荟萃·刺灸学分卷》以及其它多篇著作。</h3><h3> </h3><h3>张氏多年来致力于针灸教育事业,早在1956年他就办了黑龙江省第一期针灸师资班,1979年以后以他为首的省针灸学会和省中医研究院举办了多期针灸专科班、师资班,由于他的努力,在省中医研究院建立了卫生部针灸经络进修教育基地,举办了全国首届二年制的针灸研究班。又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办了第一、二、三期攻读硕士学位的针灸研究班。他又各方奔走将省中医研究院研究生招生名额由3名扩大到15名,由本院自筹资金办教育,连续三年共招收针灸、中医、中药三个专业的40多名硕士研究生,以为本院培养后继人才。张氏还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培养了13名博士研究生。</h3><h3><br /></h3><h3>张氏在软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在1977年首次提出新的学术分科方案,把现在通用的一本《针灸学》分为《中国针灸医学史》、《经络学》、《腧穴学》、《腧穴配方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针刺麻醉学》、《各家针灸学说》和《古典针灸医籍选讲》等十个分支学科。他还编写了内容大纲,在针灸研究班中成功地进行了试讲。这一针灸学术分科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针灸学术发展的一个历史里程碑。他于1984年提出了把中医药学向世界全面地传播,即中医世界化的建议,以使世界医学呈现中医和西医双峰并翠,二水分源的局面。</h3><h3><br /></h3><h3>张氏还致力于我国的北药开发事业,黑龙江省具有极其丰富的药材资源,他认为应当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他联合朱有昌研究员提出了七千言的北药开发建议书,在这里他首次提出"北药"的新概念,他认为药材是黑龙江省煤、粮、木、油之外的另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支柱产业。通过省内和全国专家的论证,认为这个建议是正确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为此省政府成立了省北药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张氏任领导小组成员兼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h3><h3><br /></h3><h3>此间他还进行了另两项软科学研究,一是提出了:生物社会心理自然,四因素医学模式,以补充和区别于当代国际上通行的美国恩格尔的三因素医学模式,即:生物社会心理,和四因素医学模式指导下的第四医学(预防医学为第一医学,临床医学为第二医学,康复医学为第三医学)即长寿保健医学;二是与欧洲国家和独联体国家中医药合作的研究,这项研究是把中医药向全世界传播的一项具体措施,是为在欧亚大陆桥上布局这一战略性筹码进行的先头准备的研究。</h3><h3><br /></h3><h3>张老五十多年来从事中医研究工作,可谓历尽艰辛坎坷。他具有百折不挠的奋进向上的精神,非凡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识,他既是一位精于科学技术研究的学者又是一位中医药宏观战略方面的专家。这使他在循经感传、针刺手法、古典针灸文献及中医软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为我国的针灸事业和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