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呼和浩特

巴人

<h3>  此次内蒙古之行的最后一天,因航班较晚,我们又空出了几个小时。本打算利用这段时间打的前往公主府游玩,然后再到伊斯兰风情街,最后逛一逛呼和浩特市的民族商场,希望能买到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回去。适逢周一,听说公主府不开放,故取消了去公主府的行程。这样,时间便显得相对充裕,决定改乘公交车前往伊斯兰风情街。</h3><h3> 经“度娘”指引,到附近公交站乘坐“青城1号”公交车前往,上车后,早已准备好的零钱却找不到投币箱,坐定座位后,目光扫视车厢未见有售票员,询问邻座乘客如何购票,被告知这是免费公交,在呼和浩特市,有“青城1号”和“青城2号”两条公交线路是免费乘坐的,惊诧之余忽然有所感悟:原来天上掉陷饼有时候会是真的。</h3><h3> 将当天行程,再加上第一天利用旅行社未安排行程的空档游玩大召寺、五塔寺、昭君墓及夜游伊斯兰风情街所见记录于此,留下对呼和浩特市管中窥豹式的片面印象。</h3> <h3><br></h3><h3>大召寺</h3> <h3>大召寺是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建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公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h3> <h3>大召寺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h3> <h3>转动经简,仿佛听到了诵经中的真言</h3> <h3><br></h3><h3>五塔寺</h3> <h3>位于呼和浩特市区的慈灯寺,因金刚座舍利宝塔上有五座舍利宝塔,故又称“五塔寺”</h3> <h3>慈灯寺为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1727年,1732年清廷赐名“慈灯寺”。1886年之后慈灯寺逐渐荒芜,最后只剩下“金刚座舍利宝塔”。现在的慈灯寺是根据历史资料结合遗址发掘成果进行复原重建的</h3> <h3>金刚舍利宝塔的塔座和塔亭满布佛像雕像,也因此得名“千佛塔”</h3> <h3>寺内陈列着许多唐卡,使我们能有幸一睹芳容</h3> <h3><br></h3><h3>昭君墓</h3> <h3>昭君墓座落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又称“青冢”,始建于公元前西汉时期,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h3> <h3>相传王昭君有“落雁”之美,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h3> <h3>董必武为昭君墓的题诗</h3> <h3>公元前33年,昭君为了汉匈两族的团结友好,自愿充当“和亲使者”,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h3> <h3>“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年墓犹新”。我们前往昭君墓时,正值景区重新修建一新,新建的昭君博物馆尚未对外开放</h3> <h3><br></h3><h3>伊斯兰风情街</h3> <h3>位于回民区通道南路的伊斯兰建筑特色景观街全长1150米,街道两侧以叠涩拱劵、穹窿、彩色琉璃瓦装饰的气势宏伟的高楼,浑厚饱满的球形殿顶,高耸的柱式塔楼,让人领略到浓郁的伊斯兰风情</h3> <h3>伊斯兰风情街上的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经过几次修整,形成了现今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规模。</h3> <h3>阿拉丁何时把神灯遗忘在此</h3> <h3>以沙漠黄为主色调的伊斯兰特色建筑</h3> <h3>伊斯兰风情街上的民族广场</h3> <h3>伊斯兰风情街的夜景霓虹闪烁、流光溢彩,漫步其中,令人流连忘返</h3> <h3><br></h3><h3>呼市随手拍</h3> <h3>第一天在呼和浩特市下榻的酒店</h3> <h3>逛民族商场</h3> <h3>商场一瞥</h3> <h3>2007年正式揭牌成立的内蒙古博物院为国家一级博物院</h3> <h3>镌刻着胡锦涛题词的民族团结宝鼎</h3> <h3>内蒙古科技馆的造型以旭日腾飞为创意,看着有点飘飘欲飞的感觉</h3> <h3>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h3> <h3>别了,呼和浩特</h3> <h3>别了,内蒙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