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合上最后一页,想给这次阅读留下点什么,算是小感,也算是作为一个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朋友们的一个理由吧。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位哥伦比亚外国作家,这个名字和他的《百年孤独》,是从大学起才开始听说,但仅限于听说,有人说看《百年孤独》会震撼,会惊讶;有人认为它诡异、魔幻;有人说它影响了中国作家的写作方向甚至《白鹿原》、《红高粱》、《丰乳肥臀》都有模仿马尔克斯的影子,还有人高呼看不懂……而我只是惊呼神奇,我竟然能读的很流畅无障碍不费力,这大概是我读过的最酣畅的一本外国文学小说了,其他就只有《呼啸山庄》、《茶花女》、《简爱》、《追风筝的人》寥寥无几。</h3><h3> 这次决定读《百年孤独》是因为姐姐的极力推荐,勾出了我的兴趣,不知是因为范晔翻译的语言风格很喜欢,还是他只是更好的遵照了原著的语感,即使是这样,他也应该是找到了马尔克斯语言的调调吧,我喜欢这个调调,很特别的长句,即使不断句也依然给人明快简洁酣畅淋漓的感觉,读起来毫不费力,可以不用顾及外国名著晦涩难懂,不用担心压抑自己任务性读完,如同一个跨世纪老者很自然的娓娓道来一个家族故事,魔幻和现实,融合的那么真实让人深信不疑,认为那就是一个老人亲眼目睹的一个家族七代人甚至是一个种族的百年兴衰。</h3> <h3>读《百年孤独》的动力各有不同,有人因为它是诺贝尔文学奖硬生生列为必读;有人好奇小说竟然可以这样写并从中吸取怎样写小说神力;我没有那样的高度,只是喜欢这个题目,百年,孤独。也许每个人都逃不开孤独的宿命,而孤独又是永恒的,远远超过百年!马尔克斯虚构的布恩迪亚家族在加勒比海沿岸小镇建造的马孔多的百年兴衰,不仅展现了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更诅咒般的将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愚昧和麻木的孤独根源直接写到了现实,这种怪力乱神的写实,不仅没有让我觉得是传说,是神话,相反让我深信是那种需要连连点头称道这就是真的,事实就是这样的。</h3> <h3>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祖母乌尔苏拉,她是这个家族至始至终最富有爱的能力也是最坚毅的一个,更是从头到尾最孤独的一个,而她的子孙后代少有人继承她的性格,却在不断传承她不断担心又无力改变的那且造且毁的恶习。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困在栗树下世世代代开始;从布恩迪亚上校开始制作小金鱼开始;从阿玛兰妲织了拆拆了又织的毛衣开始;从雷梅黛丝·乌尔苏拉反复收拾的家园、奥雷里亚诺第二天翻地覆寻找金子、奥雷里亚诺关在屋里反复研究的羊皮卷、不孤独的人看不见的那位反复出现在行军床上的吉卜赛人梅尔基德斯的鬼魂、丽贝卡吃土吮吸大母手指、美人儿雷梅黛丝长达创造一副画作般慢吞细致的洗澡习惯等开始,我理解这所有的画面都是对孤独的诠释,把孤独写的那么透,深入骨髓,仿佛每个布恩迪亚家族的人都有独特的不为人知的超能力去消遣时间抵抗孤独却无人幸免,从他们开始闭门幽居无任何交流,不再出门而自认为需要孤独的空间做些必须做又无意义的事开始,包括夫妻之间、母女之间、父子兄妹之间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隔阂,最终各自孤独到死。</h3> <h3>我在想,看了《百年孤独》并非就可以任凭我们的孤独肆意横流,加西亚·马尔克斯式的幽默把孤独从睁大眼睛不恐惧世界而来写到疯了一样反复做一件且毁且造的事而不厌弃这世界甚至预知死亡,是让我们赤裸裸的看见极致孤独并学会批判而不是推崇孤独。</h3><h3>老梁曾说:孤独是什么?是一种不合理的处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当我无法接受或者憎恶的时候,我选择离群索居,我选择逃避,我选择去追求梦想中的世外桃源,但这其实根本改变不了现实。当你回避的时候,不等于你就能躲开它,丑陋会一步一步侵蚀完别人之后,再侵蚀到你。所以马尔克斯认为孤独是一种不合理的处事方式,他事实上是在鼓励我们不光在物质上还要在精神上排斥孤独拒绝孤独,而我们该怎么解释孤独,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