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謹以此篇、輯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原69軍205師613團衛生隊、衛訓隊的記憶片段。</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圖為文革時期衛生隊於礼堂前的合影,其時,部隊在太原北营駐扎。</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下圖為衛生隊官兵移防到集寧腦包山下東土坑的合影,這裏面有:白、化、任、張、杜、賈等歷任隊長……</h1> <h3><h1><font color="#010101">下圖左自右:白慈坦队长、后勤袁士栓处长、连济民副政委、化广训队长;后勤协理员史瑞庭。其中,白隊長是大別山時期的老戰士。</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戰友 賈盛斌 標註</font></h1></h3> <h1><font color="#010101">下圖為杜隊長 賈隊長在任時期的衛生隊官兵</font></h1> <h1>下圖第一幅照片為太原“支左”時期老隊長等戰友們的合照,時間應為1968年。注意戰友們胸前佩戴的“毛主席像章”和手中的“紅寶書”,它們與65式軍裝一道、成為那個時代軍人的著裝標配。</h1><h1> 注意看第九幅照片:与贾盛斌戰友合影的這位不知名的戰友,上衣左上口袋裏插著兩隻鋼筆,而褲子兩腿的膝蓋部位補了兩塊長方形的補丁……公元2020年7月8日,賈盛斌戰友在“美篇”界面留言說:“和我合影穿双腿补丁裤的那位是当时的炊事班长马二贵,他是六二年入伍的河北邢台人,(当时)我是卫生班长。”</h1><p><br></p> <h1>圖為太原“支左“時期的侯月璋戰友及其在2003年“当年全副武装抗非典”時的留影</h1> <h1><b>“分别留念”</b></h1><h1>下圖第二幅照片“支左留念 68年” 是 崔文砚 贾盛斌 化广训 戰友合照</h1> <h1>我們都背過這樣的“包”!左為白秉清戰友,右為侯月璋戰友。</h1> <h1></h1><h3><h1><font color="#010101" style="">下圖:在駐地的影壁前合影留念,時在賈盛斌隊長任期內。</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style="">——這是衛生隊駐地(集寧腦包山下)最引人注目的一處影壁,上繪白求恩以及以之為榜樣的醫護兵形象。上書題詞:</font></h1></h3><h1><b><font color="#010101">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努力鑽研醫學科學技術</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全心全意為軍民服務。</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華國鋒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font></b></h1> <h1><font color="#010101">下圖為李國榮隊長(中排未戴帽者)在任時期的衛生隊部分官兵</font></h1> <h3><h1><font color="#010101">下圖為衛生隊三位老隊長(左至右):</font></h1><h1><font color="#010101">张宗方 任庆云 贾盛斌</font></h1></h3> <h1><font color="#010101">下圖後排左至右:<br></font><font color="#010101">汪其瑞 余仁艮 王開明 李獻平<br></font><font color="#010101">前排左至右:<br></font><font color="#010101">賈盛斌 崔文硯 杜連風 王存山<br></font><font color="#010101">——此照連同前兩幅照片,可以看到613衛生隊的幾任隊長,他們是:<br></font><font color="#010101">白慈坦 化广訓 任慶雲 張宗方 杜連風<br></font><font color="#010101">賈盛斌 李國榮 </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下圖後排左右兩邊分別為王開明司藥和吳鎖金醫助(後與李國榮隊長搭檔、擔任副隊長)</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任隊長、賈隊長等在山西文水縣雲周西村?</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下圖從右至左分別為戰友汪其瑞 李獻平 賈盛斌 李國榮 崔文硯</font></h1> <h3><h1><font color="#010101">下圖中為戰友衛生隊隊長 賈盛斌</font></h1><h1><font color="#010101">右為戰友衛生班班長【胡賸偉】</font></h1><font color="#010101">——編者於第一個教師節、率隊旅晉途經大同時,曾約之一見。那次匆匆一見竟成永別!<br></font><h1><font color="#010101">左為衛生班副班長 白秉清</font></h1><h1><font color="#010101">——二零一六年八月, “八•一 集寧聚會‘’的組織者之一。</font></h1></h3> <h1><font color="#010101">下圖為戰友李國榮 王明富 杨瑞林 汪其瑞(左至右)</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205師醫訓隊某期 部分戰友們的合影於師醫院(原器材科)前。</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衛生員培訓留念71.5. ”</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74年,在大東土坑營地伙房前<br></font><font color="#010101">前排:魏指導員(中坐者)與衛生員們合影,右邊的是湯健民、左邊的是汪其瑞;<br></font><font color="#010101">後排:王開明 吳鎖金 楊好明 焦鐵義 <br></font><font color="#010101"> 曹亦瑞 舒儒榮</font></h1> <h1> 戰友郭振海說:“目前为止本人可能是说的比较全面,这张照片拍照于1974年的4月份,主题是欢送吕庆贺医助转业合影,拍摄人是团宣传干事刘瑞生。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一律从左向右介绍<br> 第一排:赵凤华、汪其瑞、焦铁义杨好明、赵建勋、郭振海<br> 第二排:陈凤录医生、魏指导员、吕庆贺医助、任庆云队长、李景云医生<br> 第三排:王增录、杨瑞林、张松海韩会敏、李国荣、李建新、王开明,李少连、舒儒荣、李大斌<br>【注】①李建新73年兵,广元人。后在广元市交通局长位上退休了。② 韩会敏后来改为王会敏。(王開明)<br> 王会敏是改名。73年新乐的兵,我们的付班长。(汪其瑞)</h1> <h1>一門三父子,前後兩代兵!👍😊👍<br> 1973年春,焦氏三父子合照於山西大同。(焦鐵義戰友供稿)<br>後立右側為 焦鐵義 戰友(71年兵),左側為其弟(73年兵);中坐者為焦父——老戰士,四六年兵!</h1><h3><br></h3> <h3><h1><font color="#010101">下圖中為卫生队给养员余恩強(六八年天津兵),左為郑福荣指导员,右為贾盛斌。</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戰友 賈盛斌 標註</font></h1></h3> <h1><font color="#010101">“分別留念”——據說是在1971年、太原,二營衛生員為老班長段龚友送行時所拍。左後為 侯月璋 戰友。</font></h1> <h3><h1><font color="#010101">“戰友留念 75. 2. 19”</font></h1><h1><font color="#010101">李獻平 汪其瑞 胡希軍 李國榮 譚永奎 吳鎖金 湯建民 舒儒榮等</font></h1></h3> <h1>在駐地的營房前合影留念</h1> <h1><font color="#010101">下圖為戰友王開明 楊好明 譚永奎在駐地的營房前</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戰友王存山 王開明</font></h1> <h3><h1><font color="#010101">在團部禮堂前的台階上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戰友李进云 张松海 譚永奎 賈盛斌等</font></h1></h3> <h3><h1><font color="#010101">在團部禮堂前的台階下合影</font></h1><h1><font color="#010101">下圖左至右:韓(王)會敏 郭新民 郭振海 趙小寶 </font></h1></h3><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下圖左至右:李玉山 王曾錄 郭振海 王春常 王保富 郭新民 任武軍</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下圖二排左二的戰友很面熟…</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下圖為613衛生隊護辦室的衛生員們:</font></h1><h1><font color="#010101">岳玉芬 年紅心 侯燕藍 黃立新 申建萍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劉祖梅(李梅)趙紅 劉霞 王慧民 白秉清</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下圖為近四十年後,當年的原班人馬(見上圖)重逢在老營房的故址上——時在公元2016年08月01日。</font></h1> <h3><h1><font color="#010101">下圖為戰友劉霞 李富 申建萍等女兵們</font></h1><h1><font color="#010101">——卫生队女兵、别看她们年纪小,战斗力可不弱!那一年,卫生队在军人服务社门前开垦了片菜地。要种菜了,才發現还没有肥料呢!经过周密策划,女兵们利用中午部队午休时间,突击把后勤机关三个厕所掏了个精光,解决了肥料问题。那年种的圓白菜,个个像脸盆大小,秋收时一个人都抱不动!(賈盛斌 語)</font></h1></h3> <h1><font color="#010101">下圖為衛生班 【胡賸偉】班長、</font><font color="#010101">白秉清 何樹彪副班長和衛生員王慧民 【李建军】等</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下圖前排從左至右:</font></h1><h1><font color="#010101">杨跃根 王慧民 白秉清 胡胜伟 何樹彪</font></h1><h1><font color="#010101">贾志远 【李建军】 范卫平</font></h1><h1><font color="#010101">后排从左至右:</font></h1><h1><font color="#010101">黄立新 李梅 华爱玲 候燕兰 刘霞 赵红 岳玉芬 梁秀荣 年红欣 申建萍</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戰友王慧民 注</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老照片把我的思路又带回到了那个时代,顿时回到了年轻神气的时光。那时,我们女兵熱情單純,日常工作是在賈隊長、李医生,献平医助的指导下,打针、输液、发药,精心地护理病人。我们非常认真,护理技术也得到飞快的提高,圓滿得完成了很多护理工作。記得 1979年初, 我们卫生班护办室、在班长白秉清的率領下,护理了一位瀕臨垂危的东土坑村七、八十岁的老鄉親……經过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老鄉親終於痊愈出院了。那时,我們共同的心愿就是看到患者能夠一天天地好转起來!<br></font><font color="#010101">這張照片記錄了我们卫生班護辦室集体荣立三等功的喜悅!<br></font><font color="#010101"> 记得贾队长为我们卫生班可没少操心啊!那时我们都还小,不懂事,贾队长就像一个大哥哥关心帮助我们。郭班长也很关心我们,饭做的可好吃了!女兵个个都胖乎乎的……每当想起当兵的时候,心里見總是有一種暖暖的美!🙏<br></font><font color="#010101"> ——摘錄戰友岳玉芬 話語</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女兵與男兵 </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下圖為戰友范衛平 賈志遠 王慧民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李建軍 秦/管一平 許建寶 楊耀根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管一平】在“613”服役期間,姓名為“秦一平”。1985年於重慶醫科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宜賓市,在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工作。2019年4月14日病逝前,擔任心內二科主任多年。</span>在他的带领下,心内二科在抢救危重病患者、疑难病例等方面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心脏介入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科室。2011年,心内二科(原南区综合科)获得了国家卫生部(现国家卫计委)授予的全国优质护理服务优秀示范病房的荣誉。目前,心内二科的医疗护理技术已获得了4项国家专利。</h1><h1> 下圖前排左二就是 管一平 戰友。</h1><h1> 2019年6月28日早晨,李建軍戰友次女李亚在群中發佈訃告:</h1><h1> “<b>讣 告</b></h1><h1> 原卫生队李建军同志,因病经抢救无效,于2019年6月28日凌晨一点十分去世。享年57岁</h1><h1> 愿李建军一路走好[流泪][流泪][流泪]</h1><h1> 讣告人:李亚(二女)</h1><h1> 13934622272(此手机号保留)”</h1><h1> </h1><h1> </h1><h1> <b>管一平戰友千古!</b></h1><h1><b> 李建軍戰友千古!</b></h1><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2016年8月“613医护官兵集宁大聚会”后,因为需要把潘志亮医生及其诊疗仪器、还有新明、健民等车载回呼市,建军把他的车留给了我.....两三天之后,我们在科尔沁快速路口交接车辆、握手话别,“希望我们在太原再相会!”建军说。谁知、那一別竟成永别!——2020年6月28日,写于李建军战友逝世一周年之际。</span></p><p><br></p> <h1><font color="#010101">下圖為【胡賸偉】 譚永奎 白秉清 王慧民 楊跃根 </font>許<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建寶</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秦/管一平</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等</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戰友</span></h1><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h3> <h3><h1><font color="#010101">戰友 白 继 賈盛斌 王开明</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梁秀荣 化爰玲 李兰英</font></h1></h3> <h1><font color="#010101">戰友舒儒榮與李獻平</font></h1> <h1>下圖為戰友王春常(前排中)等</h1> <h1>王春常戰友時隔近四十年、在重返613後,寫下了記錄心聲的詩篇:<br> 记 忆<br>窑洞像珍珠一样撒落,<br>那就是营房,<br>我们向往的地方。<br>白云依旧在蓝天徜徉,<br>霸王河水不见流淌。<br>一代代军人从这里走过,<br>凝聚着卫国戌边的力量。<br>营房古老的窑洞,<br>叙述着70年代的沧桑;<br>它陪伴我学习训练,<br>曾经的辉煌……<br>礼堂不再雄伟壮观,<br>阅兵操场也不是当年的模样……<br>忆过去慷慨激扬,<br>看眼前泪水流淌。<br>1704.3米身高的脑包山啊<br>依然屹立!<br>伟大的乌兰察布啊<br>是我们的第二故乡!<br>我作为613的一名老兵,<br>时刻感到幸福荣光!<br>思念亲爱的战友,<br>更思念培养我的首长。<br>没有过多的奢望,<br>只愿在一起奋斗过的战友们啊<br>把613的精神在大地上唱响!</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颯爽英姿五尺槍<br></font><font color="#010101">曙光初照演兵場<br></font><font color="#010101">中華兒女多奇志<br></font><font color="#010101">不愛紅妝愛武裝<br></font><font color="#010101">——戰友潘劍怡 高雅玲</font></h1> <h1>献平军医武装照</h1> <h1><font color="#010101"> 看看我們的冬季著裝——舒儒榮戰友 他來自魚米之鄉的湖北,他把青春奉獻在了冰天雪地的塞北高原。其實,我的好多戰友們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湖北、四川、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北京、天津……他們、她們來到內蒙古,來到祖國的北疆,把自己的青春歲月奉獻在這永生難忘的土地上。(編者)</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雪壓青松——徐之明戰友</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鎖金軍醫與譚永奎合照於613衛生隊營房窗外(東土坑)</font></h1> <h3><h1>下圖合影於王榮富(中坐者)復員離隊時</h1><h1>前排:王開明 賈勝斌 王榮富 杜連鳳 李國榮 </h1><h1>後排:楊耀根 鄭旭東 王立民 張德明 </h1><h1> 【胡勝偉】 王幸偉(從左至右)</h1></h3><h1><br></h1> <h1>衛生隊“五王”——王開明 王慧民 王榮富 王立民 王幸偉(從左至右)</h1> <h1>戰友楊耀根與王開明</h1> <h1><font color="#010101">誕生在613的孩子——獻平軍醫一家</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胡司務長(左) 汪醫助 與軍犬(編者在隊期間曾負責飼養過它)</font></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613衛生隊勝利的保障,後勤三傑:司務長胡希军、給養員刘富彪、炊事班長李玉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3年1月初,戰友毕义昌(山東沾化)發來此照。戰友胡希軍在群裡說:這是李玉山、刘福彪和我的合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都沒有這張照片呢!”胡、刘説。</span></p> <h1><font color="#010101">下圖為戰友焦铁义 贾盛斌 王春常 郭振海 李献平 汪琪瑞 萧磊等</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戰友郭振海夫婦</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戰友王幸偉 【李建军】 張德明</font></h1> <h1>下圖為戰友李英俊,在【胡勝偉】、白秉清、何樹彪等戰友之後、曾經擔任衛生班班長。(編者對他的一個記憶是,他午覺總是睡不醒……曾經問俺咋能快點兒清醒起來😁)</h1> <h1>戰友李永歡 李英俊 張林虎</h1> <h1><font color="#010101">不知名的戰友…</font></h1> <h1>戰友楊耀根 蕭磊 范江</h1> <h1><font color="#010101">戰友劉同德 王慧民 杜志輝(左至右)</font></h1> <h1>下圖為戰友侯燕蘭在2017.07.31“八• 一建軍節”前提供的照片。</h1> <h1></h1><h1>以下為“業務篇”:</h1><h1>图为任<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慶雲隊長在指導</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鑽研</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醫學技術</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李进云医生(左)、贾盛斌医生(右)、汪其瑞麻醉師(中),在东土坑卫生队自已搭建的简易手术室内,为当地妇女做输卵管結扎手术。當年,贾盛斌、汪其瑞、汤建民三人曾組成小分隊,攜带手术设备赴三岔口卫生院,昼夜工作十余天,为當地群众免费做计生手术一百余例,使一个计生最落后的公社成为前旗计生先进单位,受到当地政府和部队领导的表揚。</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手術室裏為鄉親做手術</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为东士坑村赤脚医生传授防病知识</font></h1> <h1>戰友李獻平、王開明等在化验室</h1> <h1><font color="#010101">戰友【秦(管)一平】 張隨記 王慧民 在出診路上(左至右)</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女衛生員練習靜脈推注</font></h1> <h1>戰友王開明等在業務學習中……</h1> <h1><font color="#010101">戰友楊耀根在為戰友【秦(管)一平】量血壓</font></h1> <h3><h1><font color="#010101">戰友 王幸偉(右)在出診的山路上</font></h1><h1><font color="#010101">左邊的看著像何樹彪副班長</font></h1></h3> <h1>戰友張林虎學習醫護業務中</h1> <h1><font color="#010101">豐收的喜悅</font><font color="#010101">——白秉清與楊耀根在蔬菜大棚裏。 这张照片當年曾經在《戰友報》刊登過,當年,在北京军区開展的生产连队大比武中,衛生隊被評為先进單位,白秉清荣立三等功。</font></h1><h3><font color="#010101"></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这不是一根普通的黄瓜,它是战友們汗水的结晶! 卫生队在院内開墾修建了温室大棚,種植黃瓜等蔬菜作物。那年的一天中午,正值黄瓜生长期,天气突变,核桃大的冰包倾盆砸下,眼看整个温室就要毁于一旦;在这关健时刻,白秉清、胡胜伟率卫生班全体战友把自己的棉被盖在大棚上……大棚保住了,才有了这丰收的黄瓜!<br></font><font color="#010101"> ——戰友賈盛斌 圖說</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換裝過渡期的戰友們<br></h1> <h1><font color="#010101">1965年前後的換裝——崔文硯戰友</font></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圖為田敏戰友分别與任武军白秉清等戰友的合照。田敏戰友繼王九东戰友之後,通過本“美篇”聯繫到了戰友們。公元2021年3月17日,田敏戰友加入《情系613》微信群并发来這兩幅老照片。说:“任武军 这是的1975年春天在霸王河卫训队拍的。咱们是一区队一班,胡胜伟是班长,付班长姓刘、叫什么我不记得了,他是石家庄人。”後幾幅老照片是他在參加了“陽高訪古戰友行”活動兩天後,又飛赴雲南參加清明祭祀越戰英烈時分享來的老照片……</span></p> <h1><font color="#010101">以下為不同年代的“聚會”合影片段:</font></h1><h1></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下圖為1994年12月10日,在大同工人文化宮門前合影。<br></font><font color="#010101">前排为何术彪 王慧民 李献平 李国荣 藏宽(团部小灶) 黄建新(团通信连) 胡胜伟 刘同德 <br></font><font color="#010101">后排从右为胡民 张丽君 刘献云 黄立新 刘霞 候燕兰 申建萍 王淑兰 陈惠欣 杨君立<br></font><font color="#010101"> ——戰友王慧民 註</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下圖為衛生隊隨師團遷入集寧市區後,部分老戰友回老部隊探望——時在1995年夏天,李國榮隊長任內。</font></h1> <h1><br></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戰友情深</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獻平軍醫墨寶)</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部分老戰友乙未年春(2015)大同聚會照</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向青春致敬!重返613 再續戰友情!</h1><h1>——圖為公元2016年08月01日,集寧,衛生隊、衛訓隊戰友首次大型聚會合影。(蕭磊 拍攝)</h1> <h1> 下圖為2016“八• 一集寧聚會”期間,戰友李獻平(夫婦)、王開明、劉霞、蕭磊、楊耀根、張建強等 在脑包山下、613衛生隊老營房的断垣上合影。</h1><p class="ql-block"><br></p> <h1> 下圖為2017.08.03,黃立新 潘劍怡 申建萍 何樹彪 王慧民 楊耀根 唐耀和 劉同德等戰友在大同聚會,共慶“八• 一”建軍節!</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圖爲2023年七八月之交,部分戰友在内蒙古草原舉行</span><b style="font-size: 20px;">“慶八一·草原行”</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活動時的部分照片——</span></p> <h1><br></h1><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613團團歌</b></p><h1><br></h1><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诞生于泰山脚下,</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成长在战火之中,</b></h1><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大江南北留下足迹,</b></h1><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中华民族传颂着我们的美名!</b></h1><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攻如猛虎,守如泰山,</b></h1><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所向无敌是我们的特征,</b></h1><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英勇善战是我们的传统,</b></h1><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们无上光荣!</b></h1><p class="ql-block"><br></p> <h1>附錄:613團簡史<br> 1938年3月,泰安老十区武装改编为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13、14、15大队。<br> 1938年10月,合编为泰安(西)独立团。<br> 1938年11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泰安(西)独立团。<br> 1939年春,编为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686团泰安(西)独立营。<br> 1939年10月,和泰肥独立营合编为新的泰安(西)独立营。<br> 1940年春,编为泰西军分区独立1营。<br> 1941年春,改为泰西军分区基干营。<br> 1942年6月,以泰西军分区基干营为基础,成立冀鲁豫军区第1军分区基干团,辖6个连,600余人。<br> 1942年12月,改编为冀鲁豫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br> 1945年9月7日,改称冀南纵队第1团。<br> 1945年11月4日,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4旅10团。<br> 1948年5月9日,改称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4旅10团。<br> 1949年2月,改编为10军28师82团。<br> 1951年7月,抽出9个连的2排组成1个营补入15军入朝作战,著名烈士邱少云就出自82团。<br> 1952年5月,在河北省定县改编为华北军区第23兵团28师82团。<br> 1952年12月,改称陆军第69军28师82团。<br> 1963年8月8日,三营炮兵连战士谢臣在抗洪抢险中英勇牺牲。<br> 1964年1月,国防部追授谢臣“爱民模范”荣誉称号,命名生前所在班为“谢臣班”。<br> 1969年10月,改称陆军第69 军205师613团。 <br> 1985年8月,整编为陆军第28集团军步兵第205师613团。<br> 1998年9月,缩编为步兵第205旅1营,改属内蒙古军区,驻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br> 2003 年11月,205旅撤消建制,1营炮兵连编入2营,改编为82旅4营炮兵连,移防山西大同。</h1><h1></h1><h3><br></h3> <h1> 本篇完成次年,中央軍委進行各大軍區的整改——取消“軍區”,改為各大“戰區”。軍改後,部隊原屬之內蒙古軍區隨之取消。随着部队陆续移交,其後将按新的编制运行。<br>附錄:內蒙古軍區簡史<br> 1966年前,内蒙古军区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13个大军区(4个一级,北京、沈阳、广州、南京,9个二级,福州、兰州、武汉、济南、成都、内蒙、昆明、新疆、西藏)之一,内蒙古自治区辖区118万平方公里(比法国加德国还大),有4000多公里的边防线,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br> 包头的一机厂、二机厂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坦克生产工厂,当时内蒙古军区驻军不多,除了边防线上的数个边防团外,只有骑兵第五师和独立第二师。1969年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建国以后最大规模的调防和扩编,相当侧重地加强了北京军区(包括内蒙军区)的防务,扩编后的解放军达到35个野战军,有8个野战军在北京军区的指挥下,38军(保定)、27军(石家庄)、24军(承德)、66军(天津)、69军(大同)、63军(太原)、28军(临汾)、65军(张家口);同年北京军区组建了6个守备师,分别配属给一线的野战军,守备一师属69军指挥,守备二师属内蒙军区指挥,守备三、四师属65军指挥,守备五、六师属24军指挥,以使野战军全部达到四个师或三个师的临战满员状态,扩编后的装甲兵达10个坦克师,有3个在北京军区的指挥下,有坦克一师(河北蓟县)、坦克六师(北京南口)、坦克七师(山西大同),加上北京卫戍区和天津警备区和在唐山的空六军和在大同的空十军及4个预备队炮兵师和3个预备队高炮师、大量特种兵和各省军区的独立师、各军分区的独立团、独立营,北京军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军区,掌控雄兵百万。.<br> 1969年3月,内蒙、天津、山西独立师三角换防,山西军区独立师调防内蒙,改称内蒙独立师,代号1769部队,该师下辖的5个步兵团的第二团(1771部队)进驻和林格尔,接替了工程兵那个团的防务和对战时指挥基地的警戒和后续配套工程,和林格尔东部大山里周围几十里都是被覆好的带三防措施的战时指挥部,内蒙古军区的、内蒙古自治区的、独立师的、通讯总站的、自治区邮电局(当时军管)的载波、微波站。<br>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内蒙古自治区和内蒙古军区遇到了最大的辖区和级别变更,1967年5月,内蒙古军区从二级军区降格为省军区,属北京军区指挥,1969年7月,内蒙自治区辖区变更,将内蒙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将巴盟西部的三个旗划归了宁夏和甘肃。<br> 1969年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作为北京军区指挥下的正军级单位在呼和浩特市正式成立,兵团总部占用内蒙自治区党校办公大楼及大院,兵团驻呼市的单位有兵团警卫连、工程团、兵团战友报社及印刷厂和兵团化纤厂,6个师的13万各地知青陆续来到内蒙古、加入屯垦戍边的战斗行列,分成东西两大集团填补内蒙军区防务的薄弱地区,西集团是一、二、三师,约8万人,分布在包头以西的广阔地区,屏障着交通动脉包兰铁路,东集团是四、五、六师,约5万人,分布在集宁至二连铁路线以东锡林格勒盟的广大地区。同时,内蒙古军区也扩充了兵力编制,组建了陆军第30师,将骑兵第五师改编为北京军区守备第二师,独立二师调往天津后,山西省独立师从太原调往呼和浩特,改称内蒙独立师,随着全军骑兵部队从5个师减为“3师2团”,这3个师分别在新疆军区两个师,在兰州军区一个师(在宁夏),这两个团就是内蒙军区的骑兵一团和骑兵二团,又从张家口给内蒙军区调来了独立坦克第三团,因隶属关系又称内蒙古军区坦克团,这96辆59式坦克是整个内蒙军区唯一的装甲兵力量。<br> 1969年12月19日,因战备形势需要,中央宣布内蒙军管,北京军区司令员郑维山、第二十七军军长尤太忠同志先后任内蒙前敌总指挥,第二十七军、第六十三军、第六十五军、第六十九军都有部队进入内蒙,分别担任呼市、伊盟、巴盟、包头、锡盟、乌盟的军管任务,各盟市都成立了以军人为总指挥的前敌指挥部,内蒙兵团也派出相当数量的干部参与各旗县的军管会。内蒙的军管进行的比较顺利,很快确立了尤太忠同志担任内蒙自治区革委会主任、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内蒙军区司令员的三位一体的领导地位,军管体制至1971年5月撤消,各盟市旗县党委及革委会恢复工作,进入内蒙辖区的各野战军部队撤回原防,但第六十九军及其指挥下的北京军区守备一师和归属其他野战军指挥的守备部队奉令继续担任内蒙集宁市及集宁至二连浩特铁路线和铁路线以东大部分地区南部的防务。至1971年,内蒙古军区的兵力是这样分布的,在中蒙边境线上自西向东担任巡逻值勤任务的是内蒙古军区边防一团、边防二团、边防三团,在他们的身后200余公里处,是内蒙军区骑兵一团(五原县)、骑兵二团(锡盟),在骑兵一、二团的背后就是依托京包、包兰铁路线严密设防的军区主力的3个师,陆军第30师(3个步兵团1个炮团)在呼市以北的大青山区及武川县一线设防,北京军区守备二师(3个守备团)在包头以北的固阳县一线设防,内蒙独立师(5个步兵团)担负呼、包两市自治区重点目标的警卫任务及集宁至乌达铁路线桥梁、隧道的警戒任务和保障呼市通往和林格尔及山西道路的通畅,保障自治区党政军机关顺利就位战时指挥基地的任务,内蒙军区坦克团作为军区的总预备队在凉城县的崞县窑随时待命。<br> 1974年北京军区又扩编组建北京军区独立守备第一至第六团,其中独立守备第一团、第二团组建后在内蒙军区的指挥下,1974年秋,北京军区独立守备第一团(1921部队)在内蒙卓资山正式组建,该团由内蒙军区独立师第二团第二营、内蒙军区工兵营、内蒙军区乌兰察布军分区独立营三支部队组建而成。1975年,邓小平同志曾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整顿军队,内蒙军区独立师再次加强火力,改4个步兵团为3个步兵团加一个炮兵团,<br>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中后期,内蒙古军区是全国兵力最雄厚的省军区,内蒙古军区(51133部队)指挥着三个整师加八个整团的带军旗的作战部队,即陆军第30师(51131部队)(辖第88团(51139部队)、第89团(51134部队)、第90团(51141部队)和炮团(51149部队))、北京军区守备第二师(51135部队)(辖守备第五团(51152部队)、第六团(51160部队)、第七团(51129部队))、内蒙军区独立师(51130部队)(辖第一团(51151部队)、第二团(51132部队)、第三团(51140部队)、第四团(51147部队),内蒙古军区边防一团(51142部队)、边防二团(51144部队)、边防三团(51146部队)、骑兵一团(51155部队)、骑兵二团(51159部队)及内蒙古军区坦克团(51162部队)、北京军区独立守备第一团(51138部队)、独立守备第二团(51148部队),内蒙古军区指挥的团以上军事单位还有军区通信总站(51161部队)、军区独立通信营(51156部队)、军区汽车28团、(51153部队)、赛汗物资补给站(51143部队)、751仓库(51150部队)、754仓库(51136部队)、755仓库(51157部队)、839仓库(51154部队)、853仓库(51137部队)、854仓库(51145部队)和253医院(呼市)、356医院(呼市)、291医院(包头)、280医院(集宁)、279医院(临河)等,还有各军分区、警备区的独立团、独立营,内蒙军区兵力至少有8万人,再加上内蒙建设兵团10余万兵团战士,俨然就是保卫祖国北部边疆的钢铁长城。<br> 再见了内 蒙 古 军 区!<br> 公元2017.07.30上午,在原屬內蒙古軍區轄區內的“朱日和”演兵场,隆重舉行了沙場閱兵,以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h1><h1></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