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河南省的最东端,是疆土相连的兰考县和民权县。地方史志皆有记载,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一带繁衍生息。</h3><h3> 查阅历史资料可知,不同时期指称这一带的地名有: 户牗、仪邑、东昏、东明、戴国、谷县、济阳、甾县、考城、仪封、兰阳、兰封、兰仪等等。地名繁杂的背后,除了历史的悠久以外,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带是黄河的"龙腰",常常翻滚改道。截止到1949年,有文字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发生在这里的就达143次。其中大的改道8次。这中间,兰阳(现在的兰考县城)淹了2次,仪封淹了三次,离民权20多公里的考城(县治在现在的兰考县张君墓镇),竟然被淹了6次。</h3><h3> 兰考县和民权县,原来都隶属于商丘专区(现在叫商丘市)。1956年兰考县划归开封市。因为焦裕禄在这里工作过,它早已名扬四海。可是"兰考"这个县名是怎么来的,恐怕好多人並不清楚。</h3><h3> 清朝时候,这里有兰阳、仪封两县。后来两县合并称为兰仪。到了清末,为避讳皇帝溥仪的"仪"字,又改为"兰封"。1954年,兰封考城两县合并,"兰考"这个只有数十年历史的新县名,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h3><h3> 兰考这个"考"字,是因为"兰封"、"考城"合并而得。考城作为县名,其实比兰封、兰仪都早。1954年与兰封合并的,並非考城县的全部,只有堌阳、红庙、仪封、张君墓四个乡镇。因堌阳、张君墓都先后做过考城县的县治所在地,所以合并后的县名就取定为"兰考"了。</h3><h3> 然而,说"兰考"县名新,"民权"这个县名的历史也不长。</h3><h3> 民权县的建制,始于冯玉祥将军主予的民国17年(1928)。辖域土地由睢县杞县各割出一部分,加上没合并给兰考的考城剰余部分组合而成。具体来说,杞县割出的是北五社(西肥、新兴、人和、巴河、双塔),睢县割出的北七里(黄村、归堌、希单、归厚、子惠、遵道、梨岗)。"社"和"里"都是当时基层行政单位名称。到了1956年5月,又从兰考县划入北关、褚庙、程庄三个中心乡镇,辖域面积扩大到1222平方公里。这以后,民权县的四至疆界就再也没有变动过。据《睢州志》、《杞县志》和《考城县志》记载,今民权县境内,陇海铁路以北,原来为考城属地,分别为王桥、北关、程庄、胡集、孙六、王庄寨、颜集、顺河、禇庙等乡镇;陇海铁路以南的伯党、花园、龙塘、野鸡岗、尹店等乡镇,原为睢县属地;现民权西部的人和、双塔两乡镇,原为杞县属地。</h3><h3> 民权县城不像兰考,千百年前那里就是县治所在地。1928年民权建县时,现在的民权县城只是黄河滩上一个小村庄,叫李坝集。首任县长孙巍莅任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民伕挖壕筑城。当年只有一纵一横两条街道、四周满是沼泽荒草的土围子,如今已变成平原上远近闻名的县级城市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