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双抢”---抢收

常青藤

<h3><br /></h3><h3> 说起"双抢",现今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没这个概念了。我们南方的水稻为一年二季,7月底到8月初必须要完成收和种,错过时间就影响收成了,这就要抢时间了-----抢收和抢种,所以称之为"双抢"。在整个双抢期间,无不体现着速度和力量,协作和拼搏,快点再快点,使劲再使劲。</h3><h3> 我一个六十年代初在农村出生的人,由于家道贫寒,为了挣钱,很小-----大概75年就参与了热火朝天的"双抢"前线,一直到81年高考录取,共参加了6个半"双抢"。那时生产队男劳力最高级别为10级;女劳力最高级别为6级。我从开始的1.6级,到最高的6级,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最高级的,现在想想我也是蛮厉害的,是劳动的一把好手。</h3><h3> 先说说抢收</h3><h3>"双抢"开战前,生产队队委会将队员分成几个组,每组配置男女劳力若干,各级别劳力数量要平衡。另外还要对每位队员的劳力级别进行评估确认,象我这样的新人,队委会根据上年劳动表现来确定你今年的级别,象成年人基本不会调整,因为其劳动能力已固定在这个水平了。</h3><h3> 收割时基本按分组形式进行,每组一台打稻机,最初打稻机还是脚踏的,后来为电动的了。</h3><h3> 至于收割哪块地,头天下工,队委会决定要收割的地,大小基本平衡,由队长分派决定。</h3><h3> 一大早,大概1点半,公社的广播会响起来,一天紧张的劳动就要开始了。不用说现在1点多钟起床不乐意,那时人还小,是睡得正香的时候,父母一喊你就得马上起床,赖床,是想都不敢想的。揉揉眼,穿上长袖长裤,带上蒲帽,光着脚,一蹩一蹩的赶到晒场去,那是队员们集合的地方,如果还早,就倒地上再眯上一会儿也好。</h3><h3> 男劳力会先下地,拉好电缆,准备好电灯。而打稻机俗话称之为稻桶,头一天已拖就位。女人们一字排开,每人的收割株数不一,按自己的能力,在确保跟上6级的速度,来确定自己一排要收割的株数,一般6级的会达到12-13株,一组也就6、7个女的。</h3><h3> 收割的工具是带有锯齿的镰刀,俗称舍计。割稻不仅仅是一项力气活,也是一项技术活。根据收割株数的宽度双脚分开站立,弯腰,可不是蹲着,因为蹲着会影响身体移动的速度。一般都是左手收稻右手割稻,双手要协调配合好,否则会伤到自己手或脚。为提高速度一般每下会割竖向二到三株,并为减少转身放稻的次数,左手不仅仅是虎口收稻,且除小指外其他指缝都要收稻,最后一下是用右手的刀压着稻杆一起收。然后放到身后,码成一垛。一般放二次整好够一垛,每垛大小最好是男人们一把抓的大小,目的就是提高速度。</h3><h3> 长袖长裤不仅仅是为防烈日曝晒,还有防虫叮和稻叶划伤,要知道那稻叶边象小锉刀一样,加上收割时速度又快,很容易划出一道道红红的细痕。割稻时既要看别人的速度,更要看身后的稻垛。稻垛少了,稻桶就近了。那隆隆的轰鸣声催着你,手上的刀要快点使劲的挥舞。</h3><h3> 蚂蝗,对城里人来说,不说害怕,恐怕连见都没见过。割稻时都无暇顾及脚脖子上它的存在,等你伸伸腰或稍作休息时才会去看一下,有时没看见叮着的只看见流血了,那是它已吸饱滚落了,更多的时候是紧紧叮着,且不只一条,你可用手中的刀,将其刮下去,再将其扔远些。</h3><h3> 男人们不停地在稻垛与稻桶之间奔跑,有手大的,二手合起来牢牢抓起一垛,更多的是拧几根稻草,两手各抓一头,捆住稻垛。那一垛稻本就很重,还得在打稻机上脱粒,上下左右,需要的就是力量,同时要有提的力量、拉的力量和压的力量。而且非常有节奏,先是平的几下,再左转几下,再右转几下,最后非常潇洒的将稻草往地上一抛,那一抛,看似随意,其实也是相对整齐放的。</h3><h3> 为了减少奔跑的距离,他们总是将稻桶拖到稻垛跟前,拖完稻桶不忘戏谑的吼一声:"稻桶弹屁股叻,快眼,快眼,快眼"。有时看稻垛跟不上,他们也不会闲着,傻等在那儿,或是拿起工具收割,或是收拾稻草。抓十来根稻草,在大约离草头20公分的地方围绕一圈,一头压进,另一头使劲一抽,一节稻草就扎好了,简称一二三扎法。</h3><h3> 稻桶里脱粒下来的夹杂着稻草的稻子,不时的要用簸箕搬到竹箩里,一箩满一些的估计重达150多斤,扁担两头各一箩,男人们挑起三百多斤的负重,要跋涉泥泞的田地,将其挑到晒场上,路远的要走上二百多米。在我印象里就没听到过男人们喊累过,总有使不完的劲。且有时他们之间还要来个小小的比武。说是比武,其实也是劳动中追寻的快乐,有人起哄,有人想展现,就这样简单。两人同时起步挑担,看谁先到晒场。当然,不管是否在比武,男人们挑着担可不是慢步在田埂上,而是象竟走一样的跑着,实在跑不动了,就放下担子稍微歇息。这个活无论如何是女人们无法替代的,所以可想而知在当时的农村,男人是何等的重要啊!不要怪农村人重男轻女,很多活确实要靠男人。</h3><h3> 晒场上有几个年龄较大的,负责将稻子翻晒、扬筛。一般上午收割的任务到9、10点钟就完成了,大部分人随后就到晒场干活。有筛的、有轧的、有搬的大家团结协作,边干边聊的也热闹。等晒好了,就装到竹箩里,男人们将其挑到仓库里。六月天,天气多变,会突然下雨,那怕是在田里干活的大部分人都会快速跑来,赶来抢收,以免稻子淋湿后,稻子品质下降,更严重的会长芽,粮站不收,或收了稻子等级降低,收成就减了。</h3><h3> 不要以为将稻子收了就好了,还有田里的稻草等着分配。那个年代,稻草是重要的生活资源之一,烧火做饭就靠它。所以不是谁想要就能拿的。收割完后,队长会按每家的口粮指标,大概的进行分配。接下去的活,就是各家私活了,如果一块地二家人分,就数一下草总节数,再抽签决定。稻草是否要立即拖走,要看生产队的生产安排,是否下午要放水进来,进行犁地。当然最希望是稻草晒上一下午,稍干些拖起来轻松些,且可以晚上凉快些干。否则就得一手抓二三个,深一脚,浅一脚的将稻草往田埂或更远的地方拖,并将其尽可能的撒开,充分光照,以便晒干,很累很累,我是宁愿割稻也不愿干这活。一段时间后,还要进行翻晒,就是将里面的翻到外面,再晒,如果碰到下雨,得将已快晒干的赶紧收起来,天睛了,马上再一一晒开,直到干透后收到家里或直接在空地上码草蓬。码草蓬,这又是一项技术活,码得不好,草蓬会倒的。</h3><h3> 为确保稻谷粮食财产的安全,生产队还会安排人员晚上值班。在晒场上用二条长凳一块门板,就解决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