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窖藏铭瓷版考

陸逢南

<h3> 元青花窖藏铭瓷版考</h3><div> 陸逢南</div><div>关键词:元朝 窖藏铭 青花瓷版 考证</div><div>内容提要:一块元朝至正时期书写有窖藏铭文的青花瓷版,用进口钴料绘青花牌坊一座,以小楷书写青花铭文,记述彭城萧氏定造窖藏瓷器的过程与目的。元代晩期战乱期间,萧氏人家到南方浮梁定制瓷罐瓷瓶,收藏于窖内,以待战事结束后,在萧县的白土窑依样烧造,造福于子孙后代。该瓷版的面世,对探讨和研究元青花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div><div>近期发现一块元青花窖藏铭瓷版,对其形式、属性、年代及其意义,试作肤浅的探讨与分析。</div><div>该块瓷版为竖式,高40.5厘米,宽22.5厘米,45度切角。瓷版以青花绘制牌坊一座,牌坊脊上画莲花,下方中间画6级台阶,左右两侧绘如意云纹和飞凤纹。瓷版上书写51字,(見图1)</div><div>牌坊纹饰与文字均用进口苏麻离青钴料绘制书写,发蓝色,色阶由褐黑色、深蓝色逐渐过渡至浅蓝色、淡蓝色。深浓黑褐色铁锈斑中心深陷,铁锈斑表面迎光可见灰白色金属结晶物。此瓷版采用平置垫烧法,青花没有立烧法那种垂流现象,仔细观察,晕散状也还是比较明显的。(见图2文字近照图;图3、图4铁锈斑微观图)</div><div>瓷版书写的文字为端庄的小楷书体,显华滋遒劲,似赵孟頫之书风。釉面纯净较为透明,釉色白中微泛青,釉面呈波浪状,釉中气泡大小深浅分布有绪,错落有致。整幅瓷版的画风,呈现元瓷风格, 凤凰的构图与画法,完全符合元代瓷器上凤凰的特征。整块瓷版自然老化,釉面普遍有弱腐蚀,部分气泡受汚染。(见图6气泡受污染微观图)瓷版整体平整规则,背面为露胎平式版底,以优质瓷土作胎,胎色白中略带灰色调,胎土颗粒稍粗,存在多处空隙。胎质显得非常干燥,但手感爽滑如肌肤。(见图5版底局部图)瓷版的各种特性与元代至正时期精品青花瓷特征相吻合。瓷版铭文:“彭城郡萧氏人家,家有良田数佰,于战乱间,以南至浮梁,定造罐瓶藏于窖内,待平战乱,于白土窑內,以待复造。福至子孙,代代永记。”(添加了标点,以方便阅读)</div><div>对瓷版铭文内容考证如下:</div><div>1.彭城郡萧氏人家,家有良田数佰</div><div>“彭城郡萧氏人家”的居住地点,经过查找资料,考证分析,在今安徽</div><div>萧县境內.古彭城郡即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彭城郡,或为楚国、楚郡、彭城国,中国古代郡、国名。......隋大业三年废徐州为彭城郡,治彭城县,领十一县:彭城、蕲、谷阳、沛、留、丰、萧、滕、兰陵、符离、方与。)萧县距徐州市30公里,古时属彭城郡,下文提到的白土窑,就位于萧县境內白土寨。(萧邑大夫大心,子姓,是宋国公族子弟,大心因在平乱中有功,受封在萧地建立萧国,称为萧叔,为宋国的附庸国.公元前682年至公元前597年,萧国为楚国所灭。)萧县是古时的萧国所在地,是萧氏的发祥地。萧氏为当地望族。“家有良田数佰”,这里的数佰是指顷还是亩?一顷等于100亩,元代末期土地高度兼并,封建大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元朝早期政府赐给大臣的田,一次不过百顷,之后增至千顷、万顷。估计萧氏当时应该是家有良田数佰顷,或称之为家有良田数万亩。这里为何“漏”掉了计量单位呢?这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愿露富的特质,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孔孟的“中庸之道”,使人们喜欢过不显山、不露水的平静生活,认为一旦过分张扬,必然引起关注,打破平静,甚至引来杀身之祸。所以就含糊地漏掉这“顷”字了。萧氏如果达不到如此富足的程度,是没有能力到千里之外定造瓷器的。</div><div>2.于战乱间</div><div>是指元末战乱---“红巾军起义,红巾军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与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在颍上(今属安徽)发动起义......许多人民纷纷加入,在安徽、河南(徐州是重点地区)一带势盛......直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红巾军起义才基本平定。”之后的军阀混战对该地区影响不是很大。萧家南至浮梁定造瓷器的时间,大概在徐州地区红巾军起义战争期间:1351年(至正十一年)-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之间。</div><div>3.南至浮梁,定造罐瓶藏于窖内</div><div>浮梁:江西省浮梁县(州),元代浮梁是生产优质瓷器的重要地区。元朝内务府把中央掌管瓷器的机构设在江西浮梁县,称“浮梁磁局”。依据此瓷版实物可以证实,元代至正时期,浮梁在批量生产精品青花瓷。至目前在景德镇尚未发现烧造大型精品元青花瓷的窑址,但在整个浮梁县境内,应该会有烧造此类器物的窑场。</div><div>另外,萧氏定造瓷罐瓷瓶,是一种商品交易行为,精品元青花的属性归类问题,由此可视为商品瓷,而不应该是官窑属性。</div><div>罐瓶这两种器物,在当时是大宗产品,属畅销商品,从目前存世品观察,可以得到印证,所以萧氏定造的是罐瓶,预期制造的主产品也应是罐瓶。</div><div>由于此时还是战乱未平,为保证购买来的罐瓶安全,窖藏起来方是上策。</div><div>4.待平战乱,于白土窑內,以待复造,福至子孙,代代永记</div><div>由于战乱,扰乱了一切平静的生活,也阻滞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萧家希望早日和平,恢复正常的生活,以便实现在家乡白土窑制造青花瓷的愿望。白土窑亦称萧窑,在萧县的白土寨,在寨的东、西、北三面都有古代窑址。在这个有生产瓷器基础的窑场,生产青花罐瓶,应该是可行的。因此可以认为,萧氏是有眼光,有经济头脑,能发现商机之人。1960年安徽省博物館组织调查白土窑窑址,未报导白土窑元明时期烧造过青花瓷。(见宋伯胤:《萧窑调查记略》,《考古》1962年3期)。 后来萧氏未能实施复造,是事主的变故,还是更朝換代的原因,有待更多资料的发现。至于能否“福至子孙,代代永记”,更是不得而知了。</div><div>意义</div><div>这件收藏铭瓷版,从青花用料,胎质特征,绘画风格等方面分析考察,通过对瓷版的出土痕迹,和微观痕迹的详细观察,</div><h3>确认此瓷版为元代产物,且是元末至正时期精美的青花瓷。青花瓷版确切地记载了该宗元青花的产地为浮梁,对于寻找精品元青花烧造窑址,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元瓷窖藏的目的有各种各样,有作为宝物、财富留给子孙后代的; 有出于避兵祸而埋藏的;也有以地下室作为收储库,因变故,而成为长久地下留存物的;也许还有许多其他目的之窖藏,从多年来出土窖藏的报导看,大多数不明窖藏原由。而作为样本收储的窖藏元瓷,从未見到报导,此件为第一宗。该瓷版揭示了该窖藏丰富的信息,有事主、有地点、有较明确的时间段,有事情的经过,示明窖藏品产地和品名,有明确之目的,也就是待平战后作为样本,进行依样烧造。该瓷版是填补相关史料不足的极其重要的文物,它的信息资源,对元青花瓷的研究,对元末明初时期的社会经济、手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商品贸易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2年10月完稿。为“上海国际元青花研讨会”参会论文。)</h3>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陆逢南,1945出生,铁道工程高级工程师,前某设计所所长。曾任广西柳州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古玩分会会长。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艺术品鉴定师》、《艺术品经纪人》资格证。(微信号:llz789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