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一个山坳里的几近原始神秘的苗族部落

赵晋威

<h3>岜沙苗寨坐落在黔东南九万大山的支脉月亮山腹地,是一个纯苗族村寨,全寨有300余户人家。因地处偏远,至今仍保留了古老而原始的生活方式,堪称苗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其鲜为人知的枪手文化、镰刀剃头、鸣枪迎宾、树葬习俗、树木崇拜更为独特神秘。 </h3><div> 22号中午我们离开肇兴桐寨,来到从江县,安排好住处后,下午我们就赶到了——距离从江县城约七公里的岜沙苗寨。</div> <h3>远看岜沙苗寨山中的梯田,梯田前还有房屋。岜沙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纯原生态的日子。</h3> <h3>这是岜沙风景区大门,在这儿买好门票,要等待苗寨主人来接客才能进寨。</h3> <h3>还没进寨就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参天的古树。</h3> <h3>树下牌子写着:从江县古树名木保护牌 编号:00001 </h3> <h3>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h3> <h3>在岜沙一棵树就是一个灵魂,越是古老的树越有神性。岜沙人敬畏这些魂灵,这些魂灵也庇护着岜沙。</h3> <h3>岜沙苗语的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h3> <h3>生命树是岜沙人命的象征。“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实行树葬,每一个岜沙人出身后父母就会为他种下一颗树,寓意他生命的开始。当这个人死后,寨子中人会把这颗陪伴他一起长大的树砍下来,做成棺材将他埋在深山密林处,再在上面种上一棵小树,没有坟头墓碑。只有一棵常青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h3> <h3>这颗木荷树就是滚拉往的生命树(滚拉往应该是人名)</h3> <h3>迎客的主人们来了</h3> <h3>岜沙男子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芒筒欢迎宾客。</h3> <h3>鸣枪迎宾仪式</h3><h3>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客入内。</h3> <h3>岜沙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抢手部落,站在路旁的男孩子都扛着枪。</h3> <h3>岜沙苗族村民,衣着传统,发饰奇特。被称为:秦时发式汉时装。</h3><h3>女性穿着自制的亮布衣裙,习惯佩戴银饰。</h3> <h3>部落的姑娘们给我们展示苗族特色的服饰和手工技艺。</h3> <h3>这位苗家女带领游客走进寨子,去看民族风情习俗表演。</h3> <h3>演出场地建在林中空地,游客们围坐在外圈。</h3> <h3>岜沙人崇拜太阳神,每次集会男女列队面向太阳跳起芦笙舞。<br></h3> <h3>岜沙男人随身佩戴火枪和腰刀,身着自织自染自制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青布裤,裤管肥大,让人想起远古时代的武士。</h3> <h3>看刚放完枪空中弥漫着烟雾</h3> <h3>这两张是与游客互动,要与苗寨姑娘结亲。</h3> <h3>展示怎样用镰刀剃头,这个寨子里视乎都用镰刀剃头。</h3> <h3>岜沙最具特色的是男子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间部分盘发为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h3> <h3>演出结束后我们沿林中石板小道走进寨子</h3> <h3>岜沙苗寨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置身其中往往难辨方向。</h3> <h3>村寨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则为密林环绕,环境幽静,是一个溶于大自然中的部落。</h3> <h3>岜沙以稻作为主,秋天禾稻收成时村中一排排高耸着的禾晾架很是醒目。</h3> <h3>房屋皆为古老的吊脚楼,有的屋顶还以杉树皮覆盖,保持了古老苗寨的原汁原味。</h3> <h3>岜沙女人在染布、晒布,制作传统的苗族“亮布”。</h3> <h3>这里人们穿的衣服,都是岜沙妇女自织、自染的亮布制成的。</h3> <h3>1976年毛主席逝世,岜沙人毅然决定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了毛主席纪念堂。</h3> <h3>在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敬献毛主席纪念堂 香樟纪念亭”,又称“神树亭”。</h3> <h3>岜沙是纯朴奇异而具有丰富内涵的,深入其间,会感知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