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 (一)

潤宇

<p><b>在今年的教师节到来之际, 谨以此文纪念已故去的我的大学班主任方青老师, 同时也感谢在我成长历程中给予我教育和帮助的所有亲爱的老师们。</b></p><p><br></p><p><b>老师您是我最美的榜样 摄影/Lala女士</b></p> <p><b>都说这世界需要舍己的爱,老师就是付出这样爱的人,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老师们的爱: 教师的生命就如蜡烛, 燃尽了自己, 照亮了学生。老师是每个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他/她对于我们的影响堪比家庭中的父母, 甚至胜过父母。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之说。在我到目前为止的人生经历中, 就有若干位好老师, 他/她们对我影响深远, 使我受益终身,是我一生珍视的良师益友。</b></p><p><br></p><p><b>让我寻着岁月的痕迹, 翻开过往的篇章...... 首先出现在我面前的是钱凤英和方青两位老师,他们分别是我幼时的老师和大学时代的班主任。</b></p> <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上世纪六十年代, 因为家庭出身的问题,妈妈在就学就业方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从无锡卫校助产士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苏北海安墩头医院。这所医院虽然地处边远,却有着许多从省里甚至是北京各大医院和医学院下放来的专家教授,妈妈明白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氛围下, 自己绝不可能有进一步进修深造的可能,只有抓住机会拜那些专家教授们为师, 跟着他们学习和实践,以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提高, 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妈妈忙碌在各科室间, 拼命地学习和工作, 几年之后她终于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成为医院妇产科的业务骨干,主任, 因此也承担了更加繁重的职责。妈妈和爸爸结婚后一直分居两地, 我出生后绝大部分时间是随妈妈外婆生活, 而妈妈工作繁忙, 不能专心照顾我。好在墩头医院里的人际关系非常和谐,整个医院就象一个大家庭, 大家彼此帮衬扶持, 对我妈妈非常照顾。 那年我5岁, 是医院的"宝贝宠儿" ---- 早晨内科主任徐筑叔叔会抱着我去街上吃肉包子,然后幼儿园的钱老师接我去幼儿园,放学后再把我送回医院,口腔科教授贺士超老伯伯会在手术准备的空隙抱着我给我讲故事,食堂老杨叔叔会把我爱吃的菜专门为我留着, 谁要都不给,他会对人们说: 这是留给"毛丫头"的…… </b></p> <p class="ql-block"><b>感谢我的老师们 摄影/润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那时较少能得到妈妈的呵护, 只记得有时半夜醒来看到妈妈抚摸着我的脸庞流泪, 这时我才略微体会到一些被关爱的安全感。然而我又是幸运的, 因为我在进入幼儿园时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我童年所缺乏的母爱从钱凤英老师那里得到了满足。</b></p> <p class="ql-block"><b>温哥华春天 摄影/润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的老师碰巧和我妈妈一样也姓钱, 因为我刚从无锡去海安,说的是无锡方言, 听不懂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的苏北话, 加上对新环境的陌生, 所以入园第一天死死抓着妈妈的手不放,在教室里嚎啕大哭, 钱老师和其它小朋友拿来许多玩具给我玩, 我却把所有的玩具统统都扔到了地上, 钱老师见状把我揽在她怀里, 抱着我哄我, 直到我安静下来,妈妈后来告诉我那天我整整闹腾了半天直到我哭累了睡着在钱老师的怀里。从此, 她每天都接送我上下学, 走在路上她总是牵着我的手,刮风下雨时就把我背在背上。温暖的手, 柔软的背, 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温暖的所在。童年时期的我活泼好动而且伶牙俐齿, 上下学路上我会象个麻雀似的跟钱老师叽叽喳喳说个不停,钱老师总是笑咪咪地听着我说,从来不打断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钱老师就是这样接送我, 风雨无阻, 不管是她身体不适还是自己的孩子生病, 也没有耽搁。直到今天, 我还能记得她牵着我的手, 冲我微笑的样子……前几年,妈妈专程去海安探望老朋友们,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钱老师。钱老师,您在哪里?您还好吗?您知道我一直很想念您吗?</b></p> <p><b>与妈妈相聚枫叶国 摄影/陈蔚</b></p><p><br></p><p><b>离开童年生活的海安, 随着母亲辗转数地, 我的学生生活很不稳定, 这给我造成许多的困难和烦恼; 但庆幸的是, 我身边总是有亲爱如父母的老师们关怀和鼓励着我, 他们不仅交给我知识, 也慰藉我因不断迁徙而缺少安全感的心灵。</b></p><p><br></p> <p><b>云想......花想...... 摄影/ 润宇</b></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其中,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远赴青岛读大学时遇到的一位老师。她姓方, 是我的班主任, 是位性情温和说话柔软的上海老太太, 说话时脸上总是带着殷殷的笑容, 使人感觉如沐春风。对待学生, 她就像一位细心的母亲, 关心着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开学的第一个周末就带领全班同学游览了青岛,并安排在青岛栈桥合影让同学们寄给父母;中秋之夜安排歌咏比赛…毕业离校时方老师把同学们一个个送到车站码头;最后一天是方老师陪着我班最小的女同学李晓燕,俩人挤在晓燕的单人床铺上说了一晚的悄悄话;毕业后无论哪位同学有什么思想问题给她写信,她都认认真真的一一回复……</b></p> <p><b>进大学第一个周末方老师带我们班全体同学在青岛栈桥合影</b></p><p><br></p><p><b>1986年青岛的物质还不很充裕, 学生一个月只供应二斤大米, 其余都是面食粗粮, 这对像我这样来自江南鱼米之乡, 吃惯米饭的学生来说十分不习惯。不知是因为水土不服还是营养缺乏, 我有两次突然晕倒,经诊断是得了美尼尔氏综合症,医生嘱咐要我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方老师知道我的病情之后便把我接到她家里,跟她女儿同住,为我熬粥煲鸡汤,悉心地照料我; 为我找了一位太极拳老师让我学太极拳增强体质;她还做了滿满一桌子南方家乡菜把8位来自南方的同学都叫到她家里会餐,当时年少不经事的我们竟风卷残云般地把那一桌子饭菜扫个精光……</b></p><p><br></p><p><b>我们的方青老师,照片由方青老师女儿方咸晶提供</b></p> <p><b>初进大学, 情窦初开, 我们这些同学少年常常有许多情感和思想方面的困扰和问题,方老师总是和我们促膝谈心, 答疑解惑, 以她丰富的人生阅历, 做母亲和老师的经验, 以及长者的智慧启发, 开导和安慰我们。方老师的家就象办公室一样, 我们随时可以去敲门。每逢节假日, 方老师担心学生们想家, 总是放弃她自己家庭团聚的机会, 而和我们一起度过。她用真诚质朴的话语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教导我们, 鼓励我们建立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她指导我们谱写自己的班歌;设计自己的班服; 在紧张的专业学习之外,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在方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暖通86级1班风清气正, 同学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成为被冶金部和教育部表彰的先进班级,方老师也被评为先进班主任。</b></p><p><br></p><p><b>绒花 摄影/润宇</b></p> <p><b>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教师, 学生心目中的妈妈, 在被评上全国优秀班主任后却受到同事诸般的嫉妒排挤, 郁郁寡欢得了重病,不得不早早退休,几年后故去。她女儿遵照她的遗嘱, 没有通知她的学生来参加她的葬礼。</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亲爱的方老师,我想对您说: 虽然时光荏苒, 您已不在这世上, 但我们这群您教过的学生没有忘记您, 每当我们聚会, 都要提起您, 含着泪水感怀您, 您的音容笑貌一直活在您学生们的记忆中, 永不消褪!</b></p><p><br></p><p><b>翻开几十年前的记忆,想起岁月的过往,依然让我热泪盈眶……</b></p><p><br></p><p><b>日出 摄影/润宇</b></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润宇, 笔名蔚宇,夫妻二人略称, CCTV全球爱华诗歌枫叶春晚执行主席。2023CCTV全球爱华诗歌枫叶春晚总策划、总导演、总制片。视觉中国500摄影师, 加拿大摄影师协会会员。现居加拿大温哥华。诗、词、散文、时事评论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华报》、《华报总汇》、《环球华报》、《世界诗坛》、《山风》和《橄榄叶》等报刊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网)、《欧震艺术馆》、《全球诗人艺术家月刊》和《雅诗总汇》等网络平台。曾应邀参加CCTV全球爱华诗歌春晚及CCTV全球爱华端午诗会、中秋诗会和全球华人迎新春、中秋诗艺音乐会、新加坡国际华语诗歌艺术节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等演出及活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薰衣草花园 </b></p><p class="ql-block"><b>摄影/佟少璞先生和马玉杰女士夫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音乐:《感恩》,钟丽燕演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2018年1月17日刊发在北登文化刊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谢谢您点赞评论和鼓励,有感动就转发吧!</b></p>

老师

妈妈

润宇

摄影

学生

我们

爱华

班主任

医院

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