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5年9月27日,中秋,我们依旧在路上。</h3><h3>下午时分,抵达札达土林县城,这个只拥有一条主干道的小县城,旅馆却是炙手可热,一房难求。 </h3><h3><br></h3> <h3>幸好司机格桑早已预定好十公里处的扎不让村,一个隐秘在古格王朝遗址下的小山村,硕大的庭院,高空的厕所,超出了我们所有的想象。</h3> <h3>事实证明,这家农家旅馆是继南方大酒店后另一个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旅馆,无拘无束,天马行空。</h3> <h3>赶在落日之前赶赴古格王朝遗址,落日的余辉洒在遗址上,散发出金色的光芒。</h3><h3></h3> <h3>凝视着眼前这片道尽沧桑,写尽荒凉的废墟,“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悲壮之情油然而起。</h3><h3></h3> <h3>古格王朝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上是走阿里的游人必到之处。</h3> <h3>出札达县城向西行10多公里,在象泉河畔一座约300米高的土山上,会看到耸立着的雄伟城垣和零星的庙宇,山坡密布着洞窟,就是著名的古格王朝遗址。</h3> <h3>遗址占地18万平方米,相对高差175米。依山就势,规模庞大。</h3> <h3>遗址现存300余座房屋、300余孔洞窟和3座10余米高的佛塔、4座寺庙、2间殿堂及2条地下通道,现存建筑中尤以红庙、白庙、轮回庙、王宫殿、护法神殿最为壮观。</h3><h3></h3> <h3>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上溯到象雄国。</h3><h3></h3> <h3>公元十世纪前后,由曾经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的后代创立。</h3><h3></h3> <h3>创立者为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吐蕃王朝崩溃后,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h3><h3></h3> <h3>自十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古格王国,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h3><h3></h3> <h3>古格王国在长达七百年间,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h3><h3></h3> <h3>古格王朝败落于一次宗教战争。</h3><h3>当时的古格国王试图依托刚刚进入阿里的天主教,抵抗佛教僧侣势力,于是扶持天主教压制藏传佛教。</h3><h3><br></h3> <h3>僧侣们发动叛乱,并引入拉达克的军队,国王被俘,古格王国陷入几十年的战乱,于是人民离散王国灭亡。</h3><h3></h3> <h3></h3><h3>实际上类似的故事并非第一次,更早时候的吐蕃赞普为了抵御苯教势力,引入了藏传佛教,只不过那次国王和新宗教赢了。</h3><h3><br></h3> <h3>据说古格日出的时间大约为早上八点左右(相当于内地的六点不到),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赶紧起床洗漱,冰冷的水一下子赶跑了朦朦胧胧的睡意,七点半,我们已经在去往古格遗址的路上,环顾四周,群山如黛,天青色冷,这早已策划好的等待日出该不会又是一场无功而返的游戏吧?十分钟后,抵达古格王朝遗址,令人吃惊的是,广场上早就停满了形形色色的越野车,灰暗的天空下,更是人影浮动,长枪短炮齐刷刷地逐一亮相,或许,能够深入阿里,拍摄古格王朝遗址已成为许多摄影发烧友此生追求的目标之一。</h3> <h3>混杂在携带长枪短炮的人群当中,凝视着这片神奇、苍茫、悲壮的废墟,心潮起伏。 </h3><h3></h3> <h3>当曾经的繁华隆隆而去的时候,当失落的王国重新被发现的时候,又有谁知道,这里曾经书写了多少的神话?这里又曾经埋葬了多少的秘密?</h3><h3></h3> <h3>当一抹绯红掠过山丘,掠过土林,掠过脚下这片大地的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砰砰”的心跳之声,这一刻是神圣的,这一刻又是令人心潮澎湃的,整个世界安静了下来,耳边只有“咔擦、咔擦”的声响,在摄影家的翘首期盼中,一帧帧关日出与古格的大片就这样悄然诞生……</h3> <h3>眨眼之间,苍白的群山被阳光悄悄蚕食, 温暖而又神圣,慢慢地,阳光向古格遗址逼近,只分秒之间,便占据了门前的广场,众人屏气凝神,不敢大意,唯恐一个转身,便错过日照金山的盛宴!</h3> <h3>阳光像个调皮的孩子,任性地用金色的涂料在苍白的画面上涂抹,所到之处,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地上的石头,低矮的灌木,一下子被赋予了再生的力量!远处的土林,近处的群山,披上了金色的霞光。再以后覆盖住附近的碉楼、围墙,再慢慢的拾级而上,从古堡的最底层的洞穴,到第二层的残垣,到最后,一个鲤鱼打挺,一下子牢牢占据了古堡的最顶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令人叹为观止!</h3> <h3>所有在寒夜中的等待只是见证这一伟大时刻的铺垫,所有的千山万水随心远行得到了最满意的答案,等待一场蓄谋已久的日出,等待一个尘埃落定的结局,此刻,这里才是最安心的回复。语言在这里失去了诠释的作用,这金色的光芒直抵心间,温暖全身。</h3><h3></h3> <h3>当阳光普照,这座高达300多米,接近80层楼高的古格王朝遗址,在一片黄土之中,尤其显得雄伟庄严。</h3><h3></h3><h3>经过近四百年的风雨侵蚀,我们仍能从那巍峨的雄姿中,看到这个西部王朝往日的威严。</h3><h3><br></h3> <h3>古格王国遗址区的主要建筑为红殿、白殿、坛城殿、大威德殿、度母殿、王宫遗址(包括聚会议事的大殿,进行佛事活动的经堂和王室成员居住的冬宫、夏宫等)。</h3><h3></h3><h3>城堡建筑巧妙,坐落在朗钦藏布南岸二层台地上一座突兀的土山上,土山南端为狭窄的马鞍形山腰,东边为那布沟,西边为努日笼沟。遗址背山面水视野开阔,建筑群依山而建,层层上收,密如蜂巢,易守难攻。从北侧看呈金字塔形,有坚实稳固之感。</h3><h3><br></h3> <h3>推开古格王朝遗址斑驳的大门,沿着王朝城堡的废墟拾级而上,风很大,静静聆听,仿佛还隐约夹杂着金戈铁马之声。</h3><h3></h3> <h3>赭红的屋顶,明黄的墙体,将这个古老的兴佛的传说叙述得更加的具体生动,为了保护寺庙内的壁画,防止风吹日蚀,古格遗址的寺庙一般不对外开放,只有在游客需要时,才由当地导游拿着一大串晃荡晃荡的钥匙开门,简短的介绍之后,便又轰然关上,或许,这关上的不仅是一扇门,还有更多的尚未发现的秘密。</h3><h3></h3> <h3>从山脚的入口沿着小径走,首先经过的是度母殿, 里面供奉的是白度母。殿内四壁遍布壁画,上层主要绘形体高大的佛、金刚、高僧等像。下层绘连环长卷式佛传故事和众生像,其中有宗喀巴、仁钦桑布、阿底峡等。</h3><h3></h3> <h3>沿着阶梯继续前行,走过一座座不知名屋室的残垣断壁,迎面而来的建筑是庄重肃穆的庙宇-白殿。(图为红白殿) </h3><h3></h3> <h3>白殿外墙为一层白色建筑,占地面积大约400平方米,殿堂呈规则四方形,由三十六根梁柱支撑而成,殿中摆放巨大的主供佛造像,四周摆放各式罗汉、度母及菩萨的造像,可惜如今只剩下佛像碎片洒落一地,游人只能驻足流连,从残存的断指残臂揣测佛像的气势宏大和精美绝伦。</h3><h3></h3> <h3>红殿毗邻白殿,大小与白殿相仿。</h3><h3></h3><h3>红殿的大门为两扇雕刻精美的原木雕花木制门,历经千年战火而完好无损,令人惊叹。西藏地区只有古格还较多地保留了吐蕃木雕的传统,如各个殿堂的门框、门楣、柱头、托木等属于建筑装饰木雕,雕刻技法有浮雕、圆雕等,刻工精细、技艺娴熟。</h3><h3>大殿呈四方形,由数十根梁柱支撑顶部,亦为中供主供释迦牟尼,四周围绕各式罗汉、金刚、度母造像。</h3><h3></h3><h3>位于红殿南壁下层的壁画,真实地记录了当年古格庆典的热烈场面。画面中敲锣打鼓、舞狮耍猴、跑马吹号,一派热闹景象,反映古格当日宗教和世俗生活的场景,堪称古格的“清明上河图”,从中可见当时王室、贵族、僧侣朝拜佛像、高僧说法讲经、喇嘛辩论、庆典乐舞、杂技表演、商旅运输、外邦贡物等一系列生动的场面。</h3><h3>壁画上部人物全部双手合十,身着袈裟,蹲坐的另一组群像,中部人物头缠高髻,穿花纹点缀的各色长袍、束腰,肤色明显,有的留络腮胡,坐式有的结跏趺坐,有的采用半蹲式,有的席地而坐,自然随意。下部壁画绘制驮运供品的马、驴、牛、运夫,还有身着长袍、束腰、手持木棍的香客,他们有的身背箩筐,象是远道而来,神情疲惫;而他们上方所绘贵妇却悠然自得地张望着驮队。</h3><h3>红殿庆典图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佛教信徒、使者、商人的群像,真实地记录了历史上古格王朝同邻近克什米尔、印度、于阗、尼泊尔等国密切的文化关系。</h3><h3>红殿壁画中还绘有许多精美绝伦的菩萨造像,其画像风格、服饰、背光、佛座,既不同于其它藏区,也不同于敦煌、新疆壁画中的菩萨,在佛教美术史上当属一种新类型。</h3><h3>这类菩萨均宝冠高髻,上身裸露,身披天衣,每位菩萨色泽不同,手持法器与造型也各异,令人惊叹叫绝,叹为观止。</h3><h3>这些菩萨、度母像被安排在装饰华丽、不同形状的背光之中,这种艺术造型在中国壁画艺术近乎独一无二,甚为罕见。特别是菩萨和度母头顶三角形的宝冠装饰,略似西方天主教教宗的皇冠,从风格上看有可能受了中亚甚至西亚装饰的影响。</h3><h3>古格壁画中的的装饰图案极为丰富多彩,种类之多、数量之大、造型之美,在整个藏区寺院中都十分罕见。</h3><h3>据考古学者们统计,古格壁画图案和天花板彩绘图案就多达620余种,足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古代建筑的装饰图案相媲美。即便是在我国装饰图案最为丰富的敦煌石窟中,也很难找到同一窟中数百种风格各异的图案来,这不能不说是古格佛教艺术的一大奇迹。</h3><h3>以忍冬花卉和单颈荷花根茎组成的连续旋转的花卉菩萨装饰造型,构图巧妙,别具风格。但是这一装饰主题并非源于西藏本土,而是来自古代中亚、西亚的传统装饰。据说这类花卉装饰风格最早出现在拜占廷的建筑和器皿上,后来这种图案通过中亚民族于佛教兴起后传播到了喜马拉雅地区的藏文化当中。</h3><h3>(图为大门六字真言,其间壁画得各们亲们自行探秘,恕不拍传)</h3><h3><br></h3> <h3>大威德殿坐落在与红殿同一个台地的东南15米处,大威德是西藏佛教中最重要的护法神之一。大威德殿原来主供的就是这位大威德护法神,遗憾的是塑像全部已经毁掉了,成为一座空殿。</h3><h3><br></h3> <h3>古格王的宫殿座落在山顶,必须要通过一条狭长的山顶通道才能够抵达。王宫建在山顶上,一方面是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守。</h3><h3></h3> <h3>古格的住宿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山坡上是达官贵族的住宿,山下是奴隶居住。从山脚一步步走来,仿佛正接近曾经的古格王那无上的权力。</h3><h3></h3> <h3></h3> <h3>爬过通道,眼前豁然开朗的王宫是一座200平米见方的建筑,王宫中为大厅,旁边分布着王及王后的寝宫,整个王宫布局简约空旷。 </h3><h3></h3> <h3>在王宫狭长的阳台上眺望远方,想象古德尼玛衮指点江山的慷慨激昂;俯瞰城池,忆起墀扎西查巴德被围城时的落寞悲伤。</h3><h3></h3> <h3>王宫旁的坛城殿,只有25平方米大小,殿堂外墙呈红色,殿檐是斗角飞檐藻井式木架搭设而成,几片残存的铁质印度神鸟迦楼罗镂空吊檐随风飘动,发出吱呀之声,在寂静空旷的城堡山巅发出阵阵回响。</h3><h3></h3> <h3>出了坛城殿继续前行,沿途可见当年议政厅、各式宫殿等遗迹,但大多毁于战火。 </h3><h3></h3> <h3>在空无一人的通道中穿行,废墟残垣不断跃入眼帘,当年的盛大繁华仿佛就在眼前徐徐展开,万千繁华竞现,流光异彩。却又分明是幻象,转瞬即逝,令人怅然若失。</h3><h3></h3> <h3>立于山顶,纵览全城,东西两侧的山沟、北部开阔地带以及象泉河谷地全都尽收眼底。</h3><h3></h3> <h3></h3> <h3></h3> <h3>山顶经幡猎猎作响,风中仿佛传来声声吟唱,在废墟上空婉转飘扬。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h3><h3><br></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