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曲线美生活

顽石苍树

<h3>撰文/摄影 北庄慵人</h3> <h3>  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曾说过:“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h3><div> 后人对这句话的理解,窃以为林语堂先生的诠释最为透彻,他在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时说过:“天下生物都是曲的,死物都是直的。自然界好曲,如烟霞,如云锦,如透墙花枝,如大川回澜。人造物好直,如马路,如洋楼,如火车铁轨,如工厂房屋。”</div> <h3>  因为爱好摄影的缘故,我对曲线情有独钟,尤其偏爱S型曲线,每每看到逶迤的小路、蜿蜒的河流、起伏的山峦、袅袅的云烟,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欣赏,但凡有合适的光线,会毫不犹豫地抓拍下来,即使没带相机,也会用手机留住这美妙的影像。</h3><div> 与直线给人以开阔、刚劲、简洁的视觉印象相比,曲线是一种自然的、优美的、温婉的美,给人带来丰满、圆润、柔和的艺术享受。</div> <h3>  现代人在经历了太多直线运动,比如,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越过一道又一道障碍依然痴心不改地勇往向前、精疲力竭后回望乡愁的哀怨目光,等等。无论顺境逆境、抑或欢欣哀愁,无论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接受,我们的生活中都填充满了直线。享受曲线美、过上S型慢生活,似乎成了一种奢望,只有在艺术里才能回味。</h3> <h3>  曾经读过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文中痛斥文人画士“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的审美情趣,对江浙一带斫其直、删其密、锄其正,以夭梅、病梅为业的现象深恶痛绝。既泣之三日后,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辟病梅之馆以贮之。</h3><div> 我个人对龚老先生机械的自然主义审美情趣并不以为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主张,同时,应该包容他人对曲梅的审美。在不影响梅花生长习性的前提下,进行人工曲线培育,提升梅花的审美价值,应该可以算作为两全齐美的事。</div> <h3>  今年七月,我们一行摄影发烧友到霞浦县沙江采风,有幸见识到了一幕震撼人心的曲线美。</h3><div> 当地农民在海边插满竹竿养殖海带,为了方便渔船出海,在密密麻麻的竹竿阵里,留出一条S型航道,一艘艘渔船来回穿梭其间,航道上不时泛起阵阵弧形微澜,在远处辽阔大海、莽莽群山、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呈现出一幅前景曼妙、远景壮阔的画卷。</div> <h3>  身旁的一位影友不禁感慨:“没想到沙江农民有这么高超的艺术修养,竟然用竹竿描绘出这么优美的画面。”</h3><div> 联想起高迪的话,我回过头对他说:“这条S型曲线并非沙江农民的艺术创造,而是上天的绝作。在海潮常年累月的冲刷下,形成了这样一条天然航道,当地农人只不过是沿着航道栽植竹竿,把隐藏在海水下面的S型曲线呈现出来。”</div> <h3>  虽然这美妙的曲线不是当地农民创造的,但是,因此而抹杀他们对艺术的贡献,显然是不公平的。他们整天价在美的环境里劳作,在艺术的氛围里生活,与络绎不绝前来采风的摄影家打交道,想必也沾染了不少艺术气息吧。</h3><div> 沙江农民的劳作和生活场景,为摄影家提供了艺术素材和创作灵感,在讨生活过程中,把隐形的美变成显形的美,印证了美源于生活。</div> <h3>  其实美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生活中一直创造着美。只不过,我们追名逐利的脚步过于匆忙,忽略了身边匆匆掠过的美,过于功利化的直线条生活,撇开了太多的人生享受。</h3><div> 殊不知,洗尽铅华之后,生活还可以过成在上班路上驻足片刻,欣赏一下都市丽人婀娜的身姿;摘下围裙后,透过灶台的窗户,欣赏一副袅袅炊烟与绚丽晚霞交织美景;忙碌过后,可以与相爱的人在公园里牵手走一程曲径通幽路……</div><div> 如其说曲线美是一种视觉享受,不如说是一种人生态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