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同学,是一种缘分,我不得不信奉这一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九月一号到了,这是个举国开学的日子。对于我来说,"开学"已经是一个遥远的回忆了,学生时代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不过,不再开学了,但"同学"的情义永在,这在我回忆的内存里占的满满的。要说老同学情缘,最长最深的,可能就要算我和王宝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本来就是一个院子前后楼的邻居,父母都在西安阎良航空城的国家飞行试验研究院工作。上中学的时候,我从北京转学到了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当时叫红安公司)的子弟中学(当时叫红安中学)。这以后我们就成了同班同学。那时我们是学校的初6906班。如今,这个学校好像叫“西飞一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当时的全班初中毕业照的局部。二排的左一是王保伦,而右一就是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70年的8月22日,一个难忘的日子,刚刚初中毕业的我们,一起走上了三线铁路建设的征途,作为铁道兵11师学兵连的学生兵,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半军事化生活和工程施工生涯 …… 当然,这就不算同学了,是战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担负的是铁11师整个工程的后勤物资转运任务,装卸水泥、炸药、红松、毛竹、钢轨、设备 …… …… 一切一切。凡是铁路工程建设所需要的物资,我们都要卸火车、装汽车……要知道,那时的我们才刚满十七岁啊……可以说我们用血肉和汗水构筑了三线铁路建设一个路段施工需求的钢铁运输线…… 这本是应该在校读书的年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两年零八个月艰苦而辛劳的生活,算是顽强挺过来了。工程结束,我们很幸运地被分配到了西安的兵器骨干企业——秦川机械厂当了一名生产工人。要知道,两万多参加三线铁路建设的学生兵,能够回到西安的也就是一万多人啊!亲友们都感到很满意,但对此我们并不满足,不满足才是前行的动力啊!凭借着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一点可怜的知识,以及在铁路工地的后期大学刚毕业的副连长给补的一些数理化知识课。我们一进厂就及时参加了工厂夜校的高中课程学习。那时参加夜校学习的还有同是红安中学和三线学兵连的"双料"老同学李新、李春良、朱建国、陆永良等不少人,可见我们这个六九级群体当时浓郁的学习气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七七年七月,在全国恢复高考之前,陕西兵器职工大学率先在本系统内实施了面对工人的新生招生入学考试,虽然当时题目很简单,但对于那时适龄的初中生来说,那就基本是"天书"了。考试不及格的不在少数。但我们还是以不错的成绩上了大学,一同分到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除了我俩,还有红安中学同来的"双料"老同学老战友朱建国、陆永良,而同学加战友加同事李新,则在稍后进了西北大学攻读,李春良则应征入伍,当了一名人民警察。对于我们,离开车间生产一线,重进课堂学习,重过学生生活,都感到说不出的兴奋和激动,虽然那只是兵器工业内部专科水平的职工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样,在走出中学校门七年之后,我俩第二次成了同专业的同班同学……看,认出来了吗?都在第二排…… 那时就有人打趣地说,你俩的同学缘分不浅啊!哪知,缘分还在继续延伸着……</span></p> <h1> 学习,自然是孜孜不倦、夜以继日了!我们班三个学习组,我俩分别担任了两个组长。毕竟,我们失去的时间太多了!……</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学习,课余我俩还一同成为了学校足球队的主力成员,参加工厂职工联赛。要知道,我们可是万人大厂的冠军队啊……而且不吹牛,我们是两连冠!在校也就是三年 ……</span></p> <h1> 更重要的是,我俩又是学校篮球队的成员,这同样也是工厂的冠军队,也是两连冠!那可是那年头篮球运动最火最热门的东郊大厂啊!不过那宝仑同学可是球队绝对主力,在厂队都是主力嘛!我嘛!仅仅也就是个看饮水机的……,啊不,那时还没有饮水机,也没有矿泉水。我只是倒开水的,偶然也上上场…… 不过,要说在课堂的高等数学和理论力学领域,我还是所向无敌的,稳居前三 ……</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零年毕业后,我俩都如愿以偿地分到了工厂的技术岗位,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我们从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一直干到了高级工程师。九十年代初,我们一同成为了厂里两个部门的处级领导。要知道,工厂当年也是产值利税在西安市军工企业的龙头老大啊!到了九十年代后期,中央党校的陕西领导干部班在陕招生,主要是招收省市政府机关各级领导和在陕国有大型骨干企业里中高层管理人员入学。入学有任职门槛要求及政治身份审查,因为这个班是大专文化起步,有基本学历要求,并需经考试过关。所以条件还是比较苛刻。我们一同报的名,又一同通过了严格的审查和考试,最终录取,学习经济管理专业,这样,我们再一次有幸成为了同专业同班的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课在小寨的陕西省委党校进行,实行半脱产。需要隔天开车往返,记得那时边工作边学习边处理工厂现场问题。每天不但作业不少,每门课程还都要通过考试过关,很是紧张,毕竟都已是快五十岁的人了!精力有限啊,好在家庭负担不重,学习的内容需要死记硬背的不多,而不间断的学习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对我们的工作帮助不小,也使我们的同学情缘持续了近三十年!说到学习,也是工作的逼迫和发展的需要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这样,上个世纪的七零年走出校门的一对老同学,在三十年后的新世纪第一年,又一起照了毕业照。没办法,本该读书的年纪,去从事了重体力劳动,只有成年工作后再拼命的读回来吧!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样的在无奈中本末倒置!也就是这样的在无奈中奋斗终身!毕业后,我们再次得到了工厂的任用。那时的秦川机械厂已经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兼并了几个小的兵工企业之后,成立了万人的秦川发展集团总公司,十来个独立经营的分厂,我俩先后担任了两个分厂的正处级厂长,虽然是在军工厂,但由于正赶上“军转民军民结合”,我们都在军工企业的民用产品生产领域。宝仑是三分厂(光学非标设备制造)厂长,而我则是六分厂(微型汽车制造)厂长,同时也都兼任了分厂的党委书记,"党政一肩挑"。有道是"三六九,朝上走"啊!记得有一次厂里下發任免令,前两个就是我们俩,那次他就任总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我则是兼任了总公司汽车项目指挥部副总指挥。俩老同学同时上文件头榜,也一时传为了一段佳话,真是三十年不断的同学情缘啊!…… 最后的一次上学成为同学的机会是在上世纪末,西北兵工管理局举办中青年干部学习提高班,我们俩又一同入选,可惜的是临行前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去成,这一世同学姻缘才算最终了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市场经济的大潮滚滚而来,我俩和我们的分厂也先后席卷到了这蓝色的大海,下海!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得以在市场经济波澜壮阔的大海中畅游而没有被淹没,甚至没有呛水。这得益于我们多年持续不断、与时俱进的不懈努力学习。学习,不断学习进取,就会有同学,就会有多年的老同学。三十年聚聚合合的老同学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我们都已退休了,赋闲在家,颐享天年。回顾这段同学情缘,觉得很感慨!我的感受是,同学就是缘分。你想,全世界几十亿人,你们恰恰就是同窗共读的同学,这概率有多高?跟中彩票差不多吧!很值得珍惜啊!也值得久久回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事还没有结束。因为年龄相近、又同上工厂学校,不但我们有同学情缘,更奇特的是我的女儿和宝伦的儿子也是小学和初中的同班同学,一度甚至还是同桌、班干部。合作的还不错!由他们延续了这段几十年漫长的情缘。不得不说这是一幕同学奇缘的连续剧 …… 当然,孩子们现在都已成家立业 …… 这都是后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提起这段跨越三十年的同学奇缘,我想跟年轻的下一代说的是:学无止境。学然后知不足。当今社会,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变化,日新月异的变化。要适应新的变化,就要坚持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肯学习才会不断有新同学。但假如你是一个肯学习的人,又恰好遇到一个也是肯学习的人,那么,极有可能也会生成一对真正的"老"同学…… ……</span></p> <h1><b><i> 完</i></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2017.08 于西安高新</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大禹2468】</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