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梦回故宫(上)

🌾月如影🍇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圆满--心灵的选择</font></h1> <h3><font color="#b04fbb">  </font><font color="#167efb">2016年暑假的北京之行,由于天气、健康、知识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故宫和颐和园匆匆而过,并没有在内心深处留下感悟和震撼。反思旅游的目的是什么?纯粹的看看古迹看看风景,完全可以通过电视和网络等方式,这样更能节省费用,以知名景点为背景拍照留念,证明本人到此一游,以便日后和人谈及时可以以此为证,如此短浅的做法一定不是我想要的。于是2017年大家一拍即合,做好对明清两代历史的基本了解后,决定重游(深度游)紫禁城和皇家园林,圆满是心灵的选择,让自己的内心不再留有遗憾。</font></h3> <h5> 故宫,世界闻名的故宫博物馆的简称,也是昔日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自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乐皇帝朱棣迁都于此,先后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城里统治中国长达五个世纪之久。</h5> <h5>  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它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称为世界五大宫。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群,所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可想而知的,紫禁城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朱棣营建的,整座城池自明永乐四年(1406)开始修建,建成于公元1420年,用了14年的时间才基本建成,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h5> <h3>整个故宫建筑分为二大部分,即“外朝”和“内廷”。</h3><h3></h3><h5> “外朝”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由午门到乾清门之间的部分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两侧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左右对称,形成“外朝”雄伟壮观的格局。</h5> <h5>  “内廷”是皇帝及后妃、未成年的子嗣们居住的地方。乾清门以内为“内廷”,建筑布局也是左右对称。中部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封建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两侧的东、西六宫是嫔妃的住所,东、西一所是皇子的住所。“内廷”还有为皇家游玩的三处花园——御花园、慈宁花园、乾隆花园。除此之外,故宫内还有很多其它各式各样、用途不一的大小宫殿。</h5> <h5>  午门是皇宫的正门,因其位于紫禁城的午位(正南方)故称午门。它建成于公元1420年,位于端门之北,雄伟壮观。</h5> <h5>  午门的平面呈“U”字型,正楼高35.6米,门额上有“午门”二字。两厢尽头为钟、鼓楼,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城墙上耸立着五座崇楼,楼顶飞檐翅起,从上面看就象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午门又称五凤楼。城门正面开三个门洞:中路的正门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东西两门供皇室成员及文武大臣通行,文武大臣按文东武西出入;在东西两门的边上,还开有两个掖门,即侧门,平时不开,唯有举行皇家考试时才开放。</h5><h5> 在明清两朝,午门的地位非常重要,许多重大仪式都是在这里举行的。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皇帝要亲自到这儿来颁布下一年的历书,清代乾隆年间因避乾隆帝“弘历”的名字,故将“颁历”改称“颁朔”。每逢皇帝去太庙祭祖便击鼓,去社稷坛祭土、谷神则鸣钟。如果皇帝去天坛祭天或祈谷便钟鼓齐鸣。清代,皇帝举行朝会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万寿,大婚等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卤簿,仪仗。另外,打完仗,将士得胜回朝后,要在午门前举行隆重的献俘礼。如果皇帝亲征也从午门出驾。午门有时也会作为举行喜庆活动的场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儿要张灯结彩、“放灯”三天,而且允许平民百姓来赏灯游玩,显示皇家于民同乐、普天同庆的太平景象。<br></h5> <h5>  神武门是故宫的北门,明代曾叫玄武门,清代为了避讳康熙皇帝玄烨的“玄”字,改为神武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康熙时重修。门楼建在高10余米的城墙上,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上层檐下有华带匾,书满汉文“神武门”,楼下有石护栏围绕。城墙有三券门,中门可启闭,北向券门上部有“故宫博物院”石匾。神武门是皇家的报时台,当年这门楼上有一支大鼓和一口大钟,每天早晨鸣钟,晚上有专人值班击鼓报更,为在紫禁城居住的帝后们报时。更,是过去人们对夜间的计时方法,一更约为两个小时,一夜分五更。夜里11点到第二天1点,正是三更的时候,所以就有了“三更半夜”或“半夜三更”的说法。每天夜幕降临后,在击鼓报初更之前,先要敲钟108响。楼高夜静,紫禁城里的人们,都能听到这钟鼓声。</h5><h5> 神武门主要供帝后妃嫔、太监、宫女们进进出出,皇帝外出巡幸也出此门。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直捣皇宫,皇帝朱由检出此门到煤山(现名景山)自缢。</h5> <h5>  东华门是皇宫的东门,与西华门一东一西,遥相对应。东华门与西华门不像午门与神武门那样处于正南正北方为,而是处于靠近东南、西南方位。西华门是紫禁城的西门,门外与东华门一样矗立着一块下马石碑。这个门的职能与东华门相同,是大臣们上朝进宫出入的必经之地,或许因为出入东华门要经过一大片马厩的缘故,大多数朝臣一般进出皇宫都走西华门。清代皇帝和太后平时出宫游玩也多走西华门。</h5> <h5>  在紫禁城高高的城墙上,有四座小巧别致、精美无比的角楼。角楼的建筑十分复杂,它一共有三层檐。它们像四颗明珠,镶嵌在高大的城墙上,它们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建筑精品。</h5> <h5>  紫禁城城垣的外围围绕着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河岸陡直,由条石砌成,俗称筒子河。清代护城河的北、东、西三面内侧建有守卫围房732间,戒备森严。从康熙朝开始在护城河中种莲藕,农历七月,荷花盛开,十分壮观。收获的莲子和莲藕除交给宫中食用外,剩余的拿到市场上卖,所得银子作为小花销。嘉庆以后开始出租给人养荷收取租金。</h5> <h5>  故宫周围有两条金水河,一条是外金水河,一条是内金水河。 外金水河在天安门前,内金水河的水在太和门前广场形成一个优美的拱形渠,整条内金水河在皇宫里绵延2000多米,河上共有大大小小21座桥,还有10多处涵洞。内金水河除有排泄雨水、方便宫中取水、消防等实际功能之外,河上有白玉石桥,沿河两岸有曲折多姿的白玉雕栏杆,形似玉带,增加景致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h5> <h5>  走进故宫第一进院落,首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五座精致的汉白玉石桥,这就是著名的金水桥。五座桥象征孔子所提倡的五德:仁、义、礼、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质为一身的意思。整条金水河外观象支弓,中轴线就是箭,这表明皇帝受命于天,代天帝治理国家。</h5> <h5>  跨过金水桥就来到了太和门广场,这里即是明代皇帝御门听政时百官待驾的地方。太和门为外朝正门,宽七间,占地面积1371.4平方米,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一座宫门。太和门,是明朝“御门听证”的地方。何谓“御门听政”呢?这“御门”即指太和门,“听政”是指听取政事。御门听证就是上早朝,由皇帝和大臣们讨论、处理国家大事。 在永乐皇帝自南京迁都北京以后,不到一百天,崭新的三大殿就着了一把无名火,望着三大殿的一片焦土,永乐皇帝想,是不是我迁都劳民伤财,上天要惩罚我?怎么办?只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动上苍。因为三大殿被烧毁,无处可去,又要对上天表现出“勤政”,故每天黎明,在太和门办公,也真是够辛苦的。到了清朝,虽然也有御门听政的做法,但听政处自康熙以后改在了乾清门。自清朝咸丰皇帝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御门听政了。但同治皇帝上台后,又有了听政,不过不再是“御门听政”,而是变成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了。</h5> <h5>  门前有一对青铜狮子,威严,凶悍,成了门前桥头的守卫者;古人为什么要在门口摆狮子呢?把狮子放在门口有避邪之意,同时象征着权力与尊严。皇帝贵为天子,门前的狮子自然最精美,最高大了。雄狮脚下的球象征寰宇,即皇帝掌握着天下的命脉;雌狮脚下的小狮子象征皇帝子嗣兴旺,皇权永存,千秋万代。</h5> <h5>  在太和门两侧,还有昭德、贞度两座门。三门并列地起,主次分明,气势不凡。</h5> <h5>  太和殿及其广场,是皇家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广场基本呈正方形,整个院落平坦宽阔,气势非凡。北有太和殿,南为太和门,东为体仁阁,西为弘义阁,面积达3万平方米,是整座紫禁城面积的1/24;整个广场可容纳近7万人。这么大的广场呢是为了让人们感觉到太和殿的雄伟壮观,显示皇家的威严。皇帝怕有人从地下挖洞进来刺杀,故下令将广场地面上横七层、竖八层地铺了十五层方砖。周围有一些大缸;整个广场无一花一木,空旷宁静,给人以森严肃穆的感觉。第一,如果植树、种花,虽然景色美好,但失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第二,皇帝怕在大典中有刺客藏在树上或花丛中对自己下黑手,所以在整个广场周围不植树,不种花。</h5> <h5>  在宽阔的太和殿广场中间有一条青白石铺成的御道,这条御道当年只有皇帝才能走。</h5> <h5>  铜缸是做什么用的呢?故宫内的殿宇楼阁均为砖木结构,很容易着火,一旦发生火灾,如果不能及时扑救,火势就会迅速蔓延,把这座价值连城的辉煌建筑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为此,在宫殿前设置了这些吉祥缸,缸内必须长年储满水以备不虞。北京的冬天很冷,户外的水很容易结冰,入冬以后,专门有太监来管理这些缸。在缸的外面套上棉套,上面盖上缸盖,低下烧上炭火,一直烧到惊蛰时节气温回升了才撤火,缸底的石基都留有一个方口,就是烧炭的炭口。</h5><h5> 故宫里现在总共有308大缸,分散在各个宫殿附近。按其质量分类三种,即鎏金铜缸、烧古铜缸和铁缸。大部分都是用青铜铸成的,其中最珍贵的是鎏金铜缸,缸外面是镏金的,一口缸要用黄金约3公斤,故宫有锍金铜缸18口。金灿灿的镏金铜缸衬着红墙,十分华贵气派。可是,这些鎏金铜缸没有逃脱侵略者刺刀刮体的厄运,如果我们走到前朝宫殿旁边,会发现那里的缸表面只留下了斑斑的黄迹。公元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后,烧、杀、抢、掠,对宫廷物品进行了大肆劫掠,抢走了数不清的玉器、玛瑙、佛像,许多珍贵图书、档案也被破坏;贪婪的侵略者用刺刀把缸表面的镏金一点点刮去,留下横七竖八的刀痕,引起我们痛苦的回忆,提醒我们要勿忘国耻,自强不息!</h5><h5><br></h5> <h5>  从太和门广场北望,太和殿建在三层高达8米的重叠的“工”字型汉白玉基座之上,修建这么高的台基,为的就是造成大殿的雄壮感;中国古建筑的主体是木结构,而木材本身又不可能很高大,于是聪明的工匠采用高大的石台基将大殿托起,以增强气势。太和殿也称金銮殿,是故宫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殿,也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大殿的杰出典范之作。为什么叫金銮殿呢?因殿内为金砖墁地而得名。金砖墁地平整如镜,光滑细腻,像是洒了一层水,发着幽暗的光。金砖真的含金吗?其实这是一种用特殊方法烧制的砖,这种砖是在今天苏州附近的御窑村烧制的。因为是专门为京城烧制的,所以叫“京砖”。可是南方人发“京”这个字音时,听起来像是黄金的“金”字。久而久之,这京砖被叫成金砖了。虽说这砖不是用黄金制成,可是由于它的制作方法独特,工艺复杂,它的质地更像大理石一样细密、坚固,尽管经历了几百年的摩擦,依然光亮如镜,再加上烧制、铺墁这种砖的费用也是很高的,所以,冠以“金砖”的美名,也是名副其实。</h5> <h5>  太和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太和”的意思是:宇宙间的一切关系都可以得到协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皇帝登基后,重修三大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将皇极殿改为太和殿。后来在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又经二次重修,才有今天的太和殿的规模。太和殿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东西长64米,南北宽33米,面积为2377平方米;正面有12根圆红柱,面阔十一间,进深5间,台基四周矗立成排云龙云凤望柱,前后各有三座石阶,基座下层台阶21级,中、上层各9级;中间石阶以巨大的石料雕刻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h5> <h5>  太和殿殿顶形式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就连大殿正脊上的吻兽(高3.40m、重约4300kɡ)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四个屋檐角上各有一排仙人走兽,用来固定瓦片的,数量越多,表明建筑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个,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h5> <h5>  在每一层基座的边缘都伸出很多小龙头,那些小龙的名字叫“螭”,是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它们是大殿的排水系统。每个龙头的嘴里都有一个小孔,即喷水孔,三层基座之上共设小龙头1142个,每当下大雨的时候,雨水便从1142个龙头嘴里的小孔内排出,非常壮观,为宫中一景,被称为“千龙吐水”。</h5> <h5>  在太和殿的汉白玉台基上,有许多青铜鼎,其实那是香炉,因为它们是模仿周朝的鼎造的,所以叫鼎式炉。三层石台上共有18个香炉,象征着清朝的18个行省。每当大典时,就在香炉腹部装上香料,然后将香料点燃,18个香炉就一起散出缕缕青烟,使太和殿显得更加神秘庄严。</h5> <h5>  太和殿外面两边平台的两个角落,各有一件汉白玉雕凿的器具。东侧是一个石头做成的器具叫日晷,在一块圆石板上,中间插一根铁针,周围刻有刻度。当太阳升起时,铁针的投影指向哪个时刻,就表示是什么时辰了,它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与日晷对称的位置,西侧是一座石头亭子,它叫嘉量,在嘉量的里面有石斛、斗、升、合、龠五种计量器具。在中国古代,时间和度量衡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上天的旨意和国家的统一。在世间,只有天子才能代表上天,行使规定时间和计量的权力,它们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h5> <h5>  铜制仙鹤和龟,其背有盖,可燃檀香,烟从嘴逸,是举行大典时熏香用的。龟、鹤是长寿的动物,在太和殿的两边摆放上龟、鹤,它们取龟鹤延年之意,象征着国运永昌,象征江山社稷万代相传。 </h5> <h5>  大殿内的陈设简单而又富丽堂皇,皇帝的紫檀木金漆雕龙九龙宝座(金銮宝座)位于二米高的朱漆楠木高台上,宝座的宽度大大超过高度,给人一种非常稳定的感觉,象征着皇权安稳、江山永固,背后是金漆雕龙围屏。宝座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对称的宝象、角端、仙鹤、香筒等陈列品;象驮宝瓶,内装五谷,象征太平景象、五谷丰登;角端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都取其美好的寓意。</h5> <h5>  大殿里靠近金銮宝座的是6根金黄色的柱子,表面贴的是金箔,6根蟠龙金柱,直通殿顶,每根大柱上盘绕着一条矫健的金龙,沥粉贴金,围绕着宝座周围;把皇帝衬托得更加尊贵、庄严。此外还有66根朱红色的柱子。这些柱子都是用才子东北长白山的红松制成的,每根高12米,直径1米多,两个人都抱不过来。当年没有现代的大型运输工具,要采伐、运输这么的木材,实在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h5> <h5>  在太和殿的天花板上,有一个蟠龙藻井。藻井是指天花板中间镂孔雕刻的一块,太和殿的藻井是一条蟠龙。蟠龙口衔一个亮晶晶的银白色圆球,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金銮宝座;它叫“轩辕镜”。皇上在宝座的正上方悬挂一个轩辕镜,表示自己三正统黄帝,倘若是冒牌货,据说轩辕镜就会掉下来砸他的脑袋。袁世凯登基时为了防止被砸,故意把宝座往后移动了。天花板上遍绘玉玺彩画,良枋间彩画绚丽,鲜艳夺目。<br>  在紫禁城所有宫殿中,以这座金銮殿最受尊崇,只有皇帝举行盛大典礼时才使用(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在发生战争时派将出征,元旦、冬至和万寿节),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太和殿登基,宣布即位诏书。<br><br></h5> <h5>  太和殿后面有一座四四方方、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象亭子一样的建筑,是故宫三大殿之一的中和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华盖殿,嘉靖时改名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中和殿。“中和”的意思是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各方面的关系得到协调发展。</h5> <h5>  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之前的休息室。每次大典前,皇帝从后宫出来,在中和殿稍作停留。当太和殿所有的仪式都准备好后,有专门的人来导引着皇帝,沿中间的御道,从太和殿的后门走进去。当皇帝一落座,就要焚香、奏乐、响鞭,整个大典便开始了。在后来逐渐成为举行各种祭祀、典礼时的准备场所。在各种祭祀活动中,有一项很特殊,那就是每年春天的祭农。每年春分,皇帝要到先农坛,那里有一块皇帝的“自留地”,就是咱们俗称的“一亩三分地”。平常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但到了春分那天,皇帝要亲自到这块田地上,扶扶犁,锄锄地,这叫行“亲耕礼”,祈求五谷丰登。皇帝在去先农坛之前,要在中和殿举行一个仪式,看一看他要用的农具,这也反映皇帝对农业的重视。当然,中和殿还有其他用途。比如皇帝要在这里阅视家谱,皇帝的家谱叫“玉牒”。另一个用途,是皇帝表示孝道,要在寿庆和节日在这里为皇太后上徽号。</h5> <h5>  中和殿陈列有乾隆年间的两面三刀顶的肩舆,肩舆俗称轿子,即八抬大轿,它是清代皇帝在宫内使用的交通工具之一。</h5> <h5>  保和殿在中和殿后,平面长方形,黄琉璃筒瓦四角攒尖顶,故宫三大殿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谨身殿,明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保和殿。乾隆时重修。<br>“保和”的意思是“要保持事物间的协调关系”。</h5> <h5>  保和殿在明清两朝,是皇家的高级宴会厅。每逢重大节日和帝后生日,皇帝都要在这里宴请文武百官,以示庆贺。一些少数民俗的领袖,像西藏的高僧,蒙古王公来皇宫,皇帝也要在这里设宴款待,以示笼络。公主出嫁,皇帝也要在这里宴请亲家,表示对他们的尊重。<br>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保和殿拥有了一项更加重要的职能,成为中国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殿试的考场,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皇帝亲自主考,从早上考到晚上,整整一天。阅卷工作全部结束,皇帝要在太和殿进行一个隆重的发榜仪式,称之为“金殿传胪”。所有参加殿试的贡生们都云集在太和广场,皇帝亲自在大典上宣读前三名的名字。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第二,第三名称为榜眼和探花。这三个人可以很荣耀的从午门正中的门洞走出紫禁城,这是皇帝对他们的恩宠。</h5> <h5> 故宫中,在许多宫殿的前台都有石雕,用浮雕的手法刻出游龙、翔凤等图案。这些石雕主要为了装饰,显示皇家的威严和气派。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石雕中,保和殿后台阶中间的云龙石雕是最大的一块。这块石雕的图案,从上到下,刻着九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游龙,嬉戏于云海之中,非常生动、精美;这块石雕是用一块完整的大青石雕成的,长16.57米,宽3.07米,平均厚度1.70米,重量达200多吨;这块石料是采自北京房山区的大石窝村,距离紫禁城有100多华里。在没有任何现代化运输工具的情况下,是如何从百里之外将这么巨大的石头完整的运来的呢?简单地说,就是借助冰,是用拉旱船的办法拖过来的。工匠们从紫禁城到大石窝村,每隔一里地打一口井。到了严冬季节,从井里把水提上来,泼在路面上形成冰道。我们知道,冰面上的摩擦力小的多。就是这种能够情况下,仍然动用了两万多名民工、几千匹骡马,用了近一个月时间,耗银11万两,才把这块大石头拉进紫禁城里,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每个人站在它面前,都不得不从心底叹服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h5> <h5>  在保和殿和乾清门之间有条狭长的广场,是紫禁城内的一条分界线,称“横街”,又叫乾清门广场。横街以南是外朝,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横街以北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紫禁城的“内廷”,是皇帝后妃们及其未成年子女生活居住的地方。</h5> <h5>  整个“内廷”分为五大部分,即中路、东路、西路、外东路及外西路。<br>  中路上分布着最主要的建筑,依次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乾清宫皇帝住,交泰殿存放玉玺,坤宁宫皇后住;称为后三宫,再往北是御花园。</h5><h5> 东路、西路是皇帝的妃嫔们居住居住的地方,各有六座规制相同的院落,对称而建,就是的东六宫和西六宫。西六宫指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启祥宫;东六宫指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h5><h5> 外东路是为退休的皇帝修建、用以颐养天年的地方。有乾隆打算养老的宁寿全宫。</h5><h5> 外西路俗称寡妇院,是已故皇帝的后妃们养老的地方。有供太后、太妃们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h5> <h5>  </h5> <h5> 在乾清门西的高墙边,有一排又矮又小的房子,这几间小房子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军机处”;建筑虽不起眼,但地位显赫,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兼中央军委;清朝的很多重要决策都出自军机处,皇帝在此与军机大臣共商国事。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中所看到的“军机大臣”,就在这里值班。 </h5> <h5>  清朝为什么要把军机处那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放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呢?因为这排房子的一墙之隔就是皇帝居住的养心殿。雍正初年,西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军情紧急,雍正皇帝经常在养心殿昼夜不停的和大臣们商量如何评定叛乱。为了随时召见这些大臣,雍正便将养心殿外这排平房作为大臣们休息和等候的地方。这样一来,既节省了时间,又有利于保密。于是,军机处成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国家的军政大事都在这里决断,而本来掌握朝政大权的内阁变成空架子。<br></h5> <h5>  乾清门是后三宫(内廷)的正门,东西两侧的日精门与月华门,象征着日月争辉。乾清门和南面的太和门有异曲同工之处。太和门是明朝“御门听证”的场所,清朝则改在这里。听政时,皇帝坐在临时安设在门中间的宝座上,由内阁官员奏事,皇帝降旨抉择。一些国家大事都是御门听政时决定的。清代的许多重大国事比如平定吴三桂等人的叛乱、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出兵收复台湾等,都是在这里讨论决策的。</h5> <h5>  乾清门内是一个不大的院子,周围有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长廊式房屋,历史上康熙智擒鳌拜的一幕,就发生在乾清门西侧的叫南书房的屋子里。<br></h5> <h5>  景运门在明朝时期可是戒备森严,没有皇帝的诏令,就是王公大臣也不能进入。因为,这是进入皇宫内院的必经之门。在景运门西面,有一个和它正对着的门,叫隆宗门,隆宗门的作用及管理办法,和景运门完全一样的。</h5> <h5>  乾清宫位于乾清门内,为内廷第一座宫殿,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建于明永乐初年,曾几度失火后重建,到清朝嘉庆年间才有了今天的规模。明朝的14位皇帝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位皇帝都曾在这里居住、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从清朝第五代皇帝雍正开始,将寝宫移到了养心殿。</h5> <h5>  乾清宫两层檐间挂蓝底大匾,上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乾清宫三个字,象征清朝统治者希望满汉一家。“乾”是“天”的意思,“清”是“透彻”的意思,一是象征透彻的天空,不浑不浊,象征国家安定;二是象征皇帝的所作所为象清澈的天空一样坦荡,没有干任何见不得人的事。</h5> <h5>  在乾清宫外的露台上陈列着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它们的象征意义与太和殿一样,这里又多了两件陈设,在乾清宫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江山社稷金亭,象征皇帝掌握着皇家的江山、社稷。乾清宫分为中殿、东暖阁及西暖阁三个部分。正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临时按见大臣的地方。殿中设皇帝宝座及御案。东、西暖阁是皇帝晚上住宿的地方。</h5> <h5>  乾清宫内景正中为宝座,整体贴金并镶嵌若干红、绿宝石的金椅,其扶手和靠背均由金龙缠绕面而成;座后为金漆屏风,屏风正中钤镌刻着“惟天、惟圣、惟臣、惟民”八个金字,为皇帝的律已格言。宝座的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正大光明”四个大字。这块匾是康熙皇帝临摹顺治皇帝的笔迹写成的,它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一块匾。“正大光明”是清朝皇帝的祖训,作为治国、修身、平天下的基本准则。匾的后面是清朝自雍正皇帝后秘密藏储的地方。在位皇帝将选出的接班人的名字写成两份,一份封在匣内,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存在养心殿匾额后,当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分别打开两个匣子,两个匣内的人名一致,这就是新皇帝。清朝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位皇帝都是按密秘藏储制度登上皇帝宝座的。</h5> <h5>  交泰殿是一座四方的亭式建筑,是宫内专门为皇后准备的正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嘉庆时重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玺收存于此,遂成为储印场所。</h5> <h5>  在皇宫中,皇后的地位也是非常尊贵的。每年的一些重要节日,如元旦,还有千秋节,也就是皇后的生日,皇后就会端坐在交泰殿内的宝座上,接受宫内嫔妃以及一些高级官员夫人的朝拜。这座宫殿上的彩画图案和其他宫殿的是有区别的。所绘彩画是一对对飞翔凤凰,而其他宫殿基本上都是一对对游龙。在封建社会,龙是皇帝的象征,而凤凰是皇后的象征。交泰殿虽然不大,里面的陈设却非常丰富。宝座两旁有一些蒙着布的方架子颇引人注目。当年这些架子上放置着象征皇权的大印,一共有25方,习惯上称为二十五宝,这些都是乾隆皇帝亲自选出来的。在殿的后墙匾额上有“无为”二字,那里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意思是希望后代能够以德制国,施以仁政,以图国家长治久安。</h5> <h5>  在殿的两侧,还有两件大型计时器,东边的叫“铜壶滴漏”,西边的叫“大自鸣钟”。铜壶滴漏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计时器,</h5> <h5>  大自鸣钟是吸收西方近代科学仿造的钟表。</h5> <h5>  坤宁宫又叫中宫,是后三宫的最后一宫。坤宁的意思是说,皇后是后宫之主,母仪天下,应该有大地一样安忍不动的胸怀。明朝,除了个别失宠的皇后外,其他皇后都住在这座宫殿内。清朝,顺治和康熙时期,皇后依然住在坤宁宫里。自清朝雍正皇帝开始,皇帝从乾清宫搬到养心殿居住,皇后也从坤宁宫搬到了体顺堂伴驾。于是对坤宁宫作了改建,将西暖阁改为祭神的场所,经常在此举行朝祭、夕祭、春秋大祭等;东暖阁则作为皇帝新婚的洞房,清朝的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帝都在此举行过大婚。</h5> <h5>  萨满教是满足的民族宗教,在东北地区非常流行,它是一个多神教,佛教中的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汉族民间祭拜的关云长,以及山里的虎、鹿、猪、熊,路边的石头、树林等都是萨满教的祭祀对象。</h5> <h5>  大殿的东部改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在清朝,凡是在未成年就即位的皇帝,按照礼仪,帝、后新婚,要在这里住满三天;三天之后,皇帝搬到养心殿,而皇后在东西六宫中中选择一宫居住。洞房中陈列有末代皇帝溥仪和他的“皇后”婉容大婚的原状;洞房的墙上涂着红漆,地上铺着红地毯,到处都是红色,在洞房的门口和东侧过道的木影壁上,各有一个大红底金色双喜字,寓意着“开门见喜”;靠窗户的大炕,是皇帝和皇后因交杯酒、唱交祝歌的地方;屋内靠西北墙的地方摆有皇帝和皇后的龙凤喜床。</h5> <h5>  养心殿及西六宫</h5> <h5>  养心殿是故宫乾清宫墙外西南的一组宫殿,取“养心以育德”之意,就是要通过深入思索,修到美好的品德,以德治天下;建于明代,清雍正时重修。</h5> <h5>  明朝的皇帝及清初的皇帝都住在乾清宫,后来康熙大帝死后,雍正皇帝为了给他守孝就搬到了养心殿,从此以后清代帝王都住在这里,成为皇帝居住和进行日常政务活动的地方,于是这座大殿便是“有龙则灵”,名气就大起来了。</h5> <h5>  为什么雍正皇帝要选养心殿而不选其它地方居住呢?首先生活方面方便:第一, 这里相对独立而且又封闭,屋内设很多密室,比乾清宫更安全;第二, 这里离御膳房很近,便于用膳;第三, 养心殿位于西六宫之前,便于皇帝召见嫔妃。其次处理朝政也很方便:第一, 这里离乾清门不远,不会影响御门听政;第二, 这里离军机处很近,便于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第三, 从这里去乾清宫及太和殿都很方便。所以由于位置理想,故成为清朝众多皇帝的居住之所。</h5> <h5>  养心殿分为前、后殿。前殿是处理朝政的地方,后殿为帝后休息的地方。养心殿前殿又分为正厅,西套间及东暖阁。</h5> <h5>  养心殿前殿正厅设有宝座、御案,屋顶上有蟠龙、藻井及轩辕镜,皇帝每天在那张桌子上阅览奏折、批阅奏章、保和殿考试后判卷子,与官员共商军政大计。</h5> <h5>  养心殿前殿西边是西暖阁。</h5> <h5>  养心殿前殿最西边的一间,是皇帝读书和休息的书房。在书房的东墙上挂着一块匾,写着“三希堂”三个字。为什么要挂这么一块匾呢?原来乾隆皇帝在这里存放了三件非常珍贵的稀世墨宝,它们分别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限制以及侄子王洵的书法作品即三件书法珍宝:王旬的《伯远贴》、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王献之的《中秋贴》。乾隆皇帝文采很高,而且书法水平也不一般,于是对名人手迹的热衷胜过于对金银财宝的喜爱。当他得到王羲之等人的这三件作品时,特别高兴,就把这里改名为三希堂。同时,他还经常临摹这些书帖,以增加自己的书法功力。</h5> <h5>  东暖阁是养心殿最东边的屋子,这里的陈设有点特别,屋子的中部有个宝座,在它后面又有一张比较宽的坐椅,能坐下两个人。两个宝座上都铺有黄垫子,在这两个座位之间挂着一面黄布帘子。这就是在同治、光绪年间有名的慈禧垂帘听政的地方。当年小皇帝坐在前面的宝座上,两位皇太后坐在后面,中间有黄布帘子将皇帝及太后们隔开。参加的人也很少,只有军机大臣等高级官员,大臣们奏事时跪在小皇帝面前,奏毕,两位太后决定如何办理,写好诏书再盖上皇帝的御玺,虽然皇帝一句话没说,只是个摆设,但既然盖了皇帝的章,就成了皇帝的圣旨。</h5> <h5>  养心殿的后院正殿为皇帝居住的地方,正殿东西又各设五间房,东侧名为体顺堂,是皇后居住的地方,西侧为燕喜堂,是其它嫔妃陪伴皇帝制临时住所。</h5> <h5>  在体顺堂院子中间有一块没有经过打磨的天然水晶石,水晶具有纯洁、透明的自然品质,人们就赋予水晶许多美好的象征,例如冰清玉洁,光明磊落等等;在这儿摆上水晶石,既是皇帝对身边女子的一种美好祝愿,也具有警示、告诫作用;可见,水晶石的摆放也是颇费心思的。</h5> <h5>  储秀宫在故宫西六宫内,与翊坤宫、体和殿组成一个院落,是明清两代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宫外东为大成右门,西为长泰门。储秀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建。康熙年间公元1682年拆去原来的储秀门,改建为体和殿。在储秀宫居住过的皇后和嫔妃中,最著名的就是慈禧太后。慈禧在储秀宫的后殿丽景轩为咸丰皇帝生下了他唯一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h5> <h5>  光绪十年,为庆贺慈禧50岁生日,耗银63万两,对储秀宫大加修整,现在保留的就是那时候的原状。由于慈禧晚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储秀宫正宫,所以今天里面的摆设,就是按照慈禧生活的情景布置的。正中的堂屋相当于今天的客厅,最西边的一间是慈禧睡觉的寝室,里面的一些器具是慈禧曾经使用过的,最东边的这间屋子是慈禧拜佛和静思的地方。慈禧晚年很信佛,希望别人叫她“老佛爷”。</h5> <h5>  慈禧住储秀宫时在体和殿用膳。</h5> <h5>  除慈禧太后以外,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也住过这里,她将大殿内东侧改为卧室,西侧改为浴室,后殿改为西餐厅,已经出现了“西化”的苗头。1924年冯玉祥将军“逼宫”后,婉容等人搬出储秀宫,这里便成为宫中最后一位皇后曾经居住的地方。</h5> <h5>  丽景轩是储秀宫的后殿,慈禧22岁时,在这里生下了咸丰唯一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生下皇子后,母以子贵,她就升为懿贵妃。</h5> <h5>  每逢年节,慈禧太后都要在翊坤宫正殿接受皇帝和后妃的朝拜。最后一位在翊坤宫生活的女性,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她活泼好动,非常喜欢荡秋千。在翊坤宫殿外的横梁上,有一对锈迹斑斑的铁环,就是婉容当年用来拴秋千架用的。</h5> <h5>  翊坤宫前有一道木制的影壁门,上面写着“明盛”两个字,“明”字左面多了一横,“盛”字右边又少了一点。这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艺术特点,讲究对称美,所以写字有时要增一笔,有时要删一笔。影壁,也叫照壁、萧墙。在正门内设有一道影壁或影壁门,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独特风格。古代讲究含蓄美,如果一进大门,庭院、房间一览无余,就显得非常不雅。于是,古人在大门内安放一座影壁或影壁门,是外面来人的视线受到阻碍,才能显出主人家高宅深院大气派。</h5> <h5>  长春宫是一处非常优雅舒适的院落。长春宫南面有座叫“体元殿”的建筑,它和别的宫殿有些不同,它的整体形状为凸字形,突出的部分是一座小戏台,叫长春宫戏台。慈禧太后过五十大寿的时候,为了表示庆贺,在这里一连演了半个多月的戏。戏台对面的建筑是长春宫正殿,乾隆的第一位皇后是富察氏,不仅美丽端庄,而且生活简朴、待人谦和,对皇太后也非常孝顺,是一位贤内助。乾隆和这位结发之妻非常恩爱。然后,可惜的是,富察氏在跟随乾隆皇帝东巡时,得了重病,在山东德州不幸病逝,年仅37岁。乾隆悲痛万分,他不仅亲自操办隆重的丧礼,还按皇后生前的愿望,封她为“孝贤”皇后。不仅如此,乾隆还下令长春宫不许别人再住,里面的一切陈设都要保持孝贤皇后生活的原样。乾隆有时候想念妻子,就到这里走走,坐坐,睹物思人。每逢孝贤皇后的生日或忌日,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直到乾隆自己行将就木时,才下令后世妃嫔也可以入住。在古代帝王中,乾隆皇帝和孝贤皇后这种深厚的感情是很少有的。即使是平常老百姓,这种真挚的感情也是值得称道的。</h5> <h5>  在长春宫回廊的墙壁上有十几幅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都是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等人物在画中栩栩如生。</h5> <h5>  明朝时候,在看上去很普通太极殿里,发生了近乎传奇的故事,有一位根本没有做过皇帝的人成了皇帝。明朝的第九位皇帝宪宗有一位姓邵的妃子,就住在这个宫殿里,她既美貌又有文采,生育皇子朱佑杬后,被封为贵妃。可是好景不长,宪宗皇帝去世后,由长子即位,同时,邵贵妃的儿子,11岁的朱佑杬被封为兴王,这么小的孩子就要告别母亲,到湖北的属地去,邵贵妃的心里非常难过。更伤心的是,兴王43岁便在湖北不幸病故,白发人送黑发人,邵贵妃万分悲痛,天天以泪洗面,最后导致双目失明。本以为邵贵妃就这样凄惨的度过余生,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兴王去世仅一年,他的侄子,明武宗也因病死去。明武宗既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皇位由谁继承呢?经过大臣们商议,决定由兴王的儿子,也就是邵贵妃的亲孙子朱厚熜继承皇位,他就是历史上的嘉靖皇帝。嘉靖即位后,将奶奶封为太皇太后,还要把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兴王追封为皇帝。但是,根据封建的礼制,众多大臣极力主张:嘉靖皇帝只能将死去的孝宗也就是他的伯父称为父皇,而他的亲父亲成了皇叔,而且历史上汉朝、宋朝确实都有过这种先例。然而嘉靖皇帝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坚持将亲生父亲追尊为恭睿献皇帝,于是那位一天皇帝也没有做过的兴王,死后却有了皇帝的名号,他在湖北的坟墓也按皇帝的待遇被称作陵,就是明显陵。兴旺的显陵不仅至今保存完好,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那些在太和门外长跪不起、坚决反对嘉靖皇帝的官员,全都被嘉靖皇帝拉到午门外用木棍打屁股,17人被活活打死。</h5> <h5>  慈宁宫在故宫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在仁寿宫的故址上,并撤除大善殿而建成。万历年间因灾重建。清沿明制,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均加以修葺,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h5> <h5>  漱芳斋在故宫重华宫东侧,原为乾西五所之头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清乾隆帝即位后,改乾西二所为重华宫,遂将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作为皇帝和后妃们看戏的场所。紫禁城内共有5个戏台,淑芳斋里就有两个,梅兰芳、杨小楼等人都在这里演过戏。</h5> <h5>  宁寿宫和乾隆花园</h5> <h5>箭亭是清朝乾隆时期建造的,并且在亭内的左侧立了一块碑,告诫他的子孙们不要忘记祖宗的起家之本,要“操练技勇,时时练习骑射”。这座建筑有些特殊,从位置上看,他同其他宫殿互不相连,像一座独立的殿堂,周围比较开阔、空旷;从建筑式样看与众不同,它没有窗户,只有门,共有32扇大门。每当要射箭时,就在亭前的空地上摆上箭靶,然后将32扇大门全部打开,射箭者立于亭内,拉弓射箭。亭外的武士们摇旗擂鼓、呐喊助威,情景十分壮观。</h5> <h5>  奉先殿是清朝顺治年间建的。“奉”是供奉,“先”指先辈,这组宫殿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奉先殿分为前后两个殿,原来的陈设情况是:前殿摆放着清朝已去世的历任皇帝和皇后的神位,以及各种祭祀用的物品。后殿分割成一个个小房间,每个房间作为一对皇帝夫妇的寝室,摆上大床和他们生前用过多衣服。由专人负责每天的清扫、烧香、上供等事项。每到自己父母的忌日和元旦、冬至等重大节日时,皇帝要亲自来行礼祭拜。每个月新成熟的瓜果蔬菜和皇帝狩猎的野味,也要送一份到这里给祖先们尝一尝鲜,在这祭祀上“荐新”。清代统治者重视奉先祭典,既是对祖先的怀念、追思,也是借此培养孝道,培养恭敬、虔诚的精神。<br>现在的奉先殿被辟为钟表馆,展出了18世纪以来清朝宫廷使用的机械钟表中的200多件精品。</h5> <h5>  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是故宫一处著名的景观。九龙壁被誉为古代建筑中的艺术珍品,我国现存的古代大型九龙壁只有三座:一座在山西大同,一座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一座就是北京故宫的这座。三座九龙壁中,紫禁城的这座是最精美的。这座九龙壁高3.5米、长29.4米,厚0.45m,由270块琉璃塑块拼接而成。主体图案是9条颜色不同,形态各异的巨龙,它们翻腾在海水山石之间,身姿矫健,活灵活现。这么大的九龙壁,不仅很难烧制,拼接起来也非常不容易,它分为巨龙、山石、云气、海水四层,拼接时要逐块衔接,层层吻合,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技艺的结晶。<br></h5> <h5>  东筒子是一条狭长的街道,长将近400米,两边为高高的红墙。因为位于紫禁城的东边,而且街道又长又直,像一个筒子,所以叫东筒子。在这条街的东边,乾隆修建了一组建筑叫宁寿宫,是为自己退位后养老用的,但却没有真正使用过。</h5> <h5>  乾隆非常敬重他的爷爷康熙皇帝。康熙皇帝8岁继位,69岁病死,在位61年。在他以前,中国还没有哪一个人能当这么长时间的皇帝。乾隆即位后,出于对康熙帝的尊敬,就对大臣们宣布,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超过爷爷的在位时间,一旦做满60年皇帝,就退出皇位。乾隆继位的时候已经25岁,若做60年皇帝,就要活到85岁。中国封建帝王还没有这么长寿的。所以,人们以为这只是乾隆对爷爷的一种感念之情。由于乾隆身体健壮,又懂得养生之道,不但日常生活中讲究饮食滋补,80多岁了还能到塞外狩猎,于是真的坐满了60年皇帝。为了履行诺言,乾隆便把皇位让给了儿子嘉庆,自己做了太上皇。按理说乾隆作了太上皇,就应该搬到这宁寿宫来住了。然而,乾隆虽然传位却不想放权,嘉庆名义上是皇帝,得到的却只是祭祀、礼仪方面的一些烦琐事务,而国家的军政大权依然控制在乾隆的手里。所以,他仍旧住在养心殿。直到三年后,乾隆以89岁的高龄去世,嘉庆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帝。</h5> <h5>  宁寿全宫内的第一座大殿是皇极殿。按当时的设计,这里是太上皇接受群臣朝贺的礼堂,它的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都同皇帝举行大典的太和殿相同。大殿建成后,虽然没有成为乾隆养老的场所,但清朝的一些重要活动则是这里举行的。乾隆做太上皇的第一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在这个大殿里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盛大宴会——千叟宴。这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参加人数也最多的宴会。什么叫“千叟宴”呢?中国古代把年老的男人成为“叟”,参加这次宴会的老人有3000多人,所以叫这个名字,其实清代历史上一共举行过四次“千叟宴”,都是在康乾盛世时期,康熙和乾隆皇帝各有两次。这次宴会是在冬天举行的,天气很冷,而参加宴会年岁最大的老人已经106岁了,乾隆怕把老人们冻坏了,一直发愁吃什么好。这时候,和绅提出吃火锅吧,又暖和又热闹。于是这史上最后一次“千叟宴”吃的就是火锅,这些老人们一边饮酒一边作诗,场面非常热烈壮观。</h5> <h5>  宁寿宫位于皇极殿后,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为宁寿全宫后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将前殿建为皇极殿,原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宁寿宫仿照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坤宁宫建造,是摆放萨满教神位的地方。现在这里是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过去帝后们的一些珍宝,作为文物在这里展出。</h5> <h5>  养性殿是取“修身养性”的意思。乾隆皇帝原本打算退位养老后在这里接见臣工,所以整个建筑格局和式样,都仿照了西路的养心殿。实际上,它和前面的皇极殿、宁寿宫一样,乾隆皇帝并没有真正使用过,倒是后来的光绪皇帝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并接见过外国的驻华公使和夫人。</h5> <h5>  养性殿内有组金编钟和碧玉编磬。它们是在太和殿举行朝会大典,演奏乐曲时的两种乐器,称之为“金钟玉磬”。金编钟共16件,总重850多斤,从外观看形状大小都一直,但是由于每口钟的钟壁厚薄不同,所以每口钟的重量不等,有的重达900多两,有的仅重300多两。因为编钟的音阶就是靠钟壁的厚薄控制的,这样,编钟才能奏出清脆悦耳的音乐来。金编钟的旁边是碧玉编磬,共有12枚,全部用新疆和田开采的碧玉制成,上面还刻有乾隆皇帝书写的铭文。</h5> <h5>  乐寿堂是乾隆原来打算交出皇帝大权后住的地方,实际上上他一天也没有住过,倒是慈禧过六十大寿时,曾经在这儿住过。</h5> <h5>  在殿的正中安放的两块玉雕,有一座雕成一座山的形状,叫“青玉丹台春晓玉山”。</h5> <h5>  对面的是“青玉云龙瓮”,象征着大海。然而大海的形状是很难表现出来的,工匠们就用玉石雕出了一个盛水的大瓮,周围刻出翻腾的海水、漂浮的云彩,还有蛟龙出没其间,这样表示出大海的形象。这两块玉雕都有三四千斤重,都是从新疆和田开采出来的青玉,运到扬州雕刻完成的。慈禧过寿的时候,奉承她的人就把这两座玉雕称为“寿山”、“福海”,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意。</h5> <h5>  乐寿堂的后殿有一座大玉雕,为古代世界上最大的玉雕,即“大禹治水”玉山。玉石从新疆起运,摆到乐寿堂,前后一共花了10年时间。雕刻这件玉石耗费的人力、物力,所遇到的艰难可能都不亚于当年大禹治水的艰辛。所以说,“大禹治水”玉山是故宫中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h5> <h5>  畅音阁是紫禁城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戏台。戏台像一座三层楼,分为上、中、下三个层面,上层叫“福台”,中层叫“禄台”,下层叫“寿台”,合起来就是福禄寿,寓意大吉大利。寿台是主要的演出场地。</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