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萂村 (图/文 陈克平)

青山不老

<h3> 萂(音窝)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被云南省列为首批非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到了大理宾川,不到萂村走一遭,便是枉费此行。</h3><h3> 当我来到宾川,拜会了几十年未见的几位部队老战友,当把酒畅饮余兴之际,战友真诚推荐陪我到久付盛名的萂村摄影采风,我饶有兴趣地接受了战友之约。</h3><h3> 那天下午,战友用摩托车这一交通工具,陪我一路前行。</h3><h3> 萂村位于大理宾川西部大营境内,距大理市三十多公里。我和战友同乘的摩托车在曲折的公里急速地奔驰着,那一路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那一路风驰电骋也真是个爽!</h3> <h3> 车在一路前行,战友以浓浓的兴志向我不时地介绍着莉村的历史文化:</h3><h3> 萂村的历史悠久,是金沙江沿岸及川西进入滇藏茶马古道的古老食宿站。远在西汉前,萂村己有白族先民居住,并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h3> <h3>萂村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是一个家家有藏书、户户有种花的村庄。历史上出过不少的名人。</h3> <h3>萂村还是大理南诏国大义宁国国王杨干贞的故里。而一年一度的“接天子、接本主”的活动,从古到今代代相传,沿续不断。</h3> <h3>你看这个古戏台,正是世世代代的白族人,每逢正月十一至正月十五永久性传统节日“天子节”出演节目的地方。绕三灵、霸王鞭、大本曲弹唱、白族对歌、洞经音乐等民间文化活动发挥的淋漓尽致,便得萂村民族文化的氛围更加浓郁。</h3> <h3>这座小古庙,每当在“天子节”传统节日的时日,白族后人们为缅怀杨干贞的功德,小庙便燃起缭绕不断的香烟,回村寨的各路香客更是敬香祷祈,虔诚无比。</h3> <h3>萂村传统建筑群主要是张、赵、杨三大姓305户组成,名姓片区叫“墩”。各墩之间由大巷道分开,各家庭之间由小巷道相连。街道由青石板铺就。各主巷道有不同形式的门楼。三墩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组成一个大村落。萂村建筑群是宾川白族地区最古老、最完整、最能体现建筑艺术的典型。</h3> <h3>萂村的巷道间,脚下的青石板路,仿佛使人们走近久远的历史。古井台上,有着深深的井绳勒痕。古井附近人家墙壁上还遗留着直接通往厨房的引水槽。</h3> <h3>一座古朴的白族大院,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岁月风霜使它早以变的陈旧,而里面居住着的都是寻常百姓人家。当我走进一座惨破的白族人家的院落,一位白族的老者迎接了我,并将我引进昏暗的老屋,老人家在这老屋的一角,接受了善意的拍照。当我看到老人与这间破败的小屋,直有一种无法言状的蒼凉、凄楚之感油然而生。俱说,这位老者在过去的时候,还做过村书记,我不知道当他老的时候,应当有种幸福的晚年生活,而眼下这一幕着实让人不得其解……</h3> <h3> 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变迁,萂村的白族村民的生活起居也发生的巨变。很多白族人家都建起新的风格百族院落,温饱问题也变得无忧起来。但萂村里那些纯朴、善良白族村民是否习惯了那种农耕文化的漫节奏,习惯了那块朴素无华的乡野田原,他们仍是坚守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无怨无悔、生生不息。</h3> <h3>在战友的一路陪同下,我走近了萂村,看到了萂村的今昔,更让我越发变得感慨万千:萂村这座久付盛名的古村落,它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底蕴,值得人们去探究,而时代的变化,又让这座古村落朽枝发芽。我想,在政府的扶持下、在全社会的关注下,这座有代表意义白族古村落将会唤发出时代的新春!萂村——当我有幸再度造访你的时候,你将像婷婷玉立白族美少女一般,给人们留下的是无尽思念与遐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