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马六甲

胡司令

<h3>马来西亚,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位于亚洲东南部,国土分东、西两部分,海岸线绵长,属热带雨林气候,人口约三千万。其中马来人占了将近70%,华人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印度人和其他种族占了8%。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元化的国家,马来语为国语,华语使用也相对广泛。伊斯兰教为国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宪法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国家元首是国王,被称为最高元首。</h3><div>我们此行打算在西马一带看看,以后会有很多机会再去东马。因为我们的国外旅行很多以吉隆坡为中转站,对吉隆坡机场的熟悉程度甚至胜过了家乡的机场,但之前来都是转机,稍作停留就飞走了,而真正意义的踏上马来西亚国土这是第一次。就按着计划走吧,先去第一站----马六甲</div> <h3>马六甲这个名字最早是从中学地理课本上知道的,因其地处马六甲海峡而闻名于世。当时觉得太遥远,与我没啥关系,所以对她的人文历史一无所知,更不会想到有一天会站在她的土地上。</h3> <h3>按我的惯例,去一个国家旅行要先熟悉它的货币。我是学设计出身,对一切和设计沾边的东西都感兴趣,而货币往往是一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设计之一,这也正是我喜欢收藏各国货币的原因,并且它还关乎着每个人的衣食住行。</h3> <h3>大家不妨留意一下,设计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h3> <h3>出了机场没做停留,转乘大巴直奔马六甲。这是我们在马六甲的住处,一个叫“鸿”的华人酒店,网上人气指数棒棒的。</h3> <h3>我们房间的窗外风景无限,鸟儿在枝头蹦来跳去,炫耀着它们动听的歌喉。伸手可及的芒果树上,果实累累,令人垂涎欲滴。</h3> <h3>酒店门口有一座清真寺,早晚能清晰地听到他们在高音喇叭里诵经,像闹钟一样一大早把你吵醒。我对伊斯兰教和教徒不太了解,没敢轻易涉足,出门在外还是注意些为好。</h3> <h3>酒店后面的一条小街道,华人居多,庙宇和店铺林立。</h3> <h3>短短三四百米的小街道就集中了三座中式庙宇和两座伊斯兰清真寺。</h3> <h3>这座中式庙宇规模很大,早上人比较少,等到我们中午回来的时候就人头闪动、香火旺盛了。</h3> <h3>屋檐上雕梁画栋,不惜工本。民族的东西最具代表性,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h3> <h3>跟国内南方的庙宇、祠堂没什么两样,好像这些祖辈传下来的东西在这里保存的更好,习俗和文献得到了更细致的传承,据说有很多连国内都见不到了。</h3> <h3>福建闽南一带庙宇里燃的盘香,青烟缭绕,闷热的空气好像一下子清凉了许多,再花上八毛钱喝一碗他们自制的凉茶,顿时神清气爽、心静如水。</h3> <h3>供案前,莲花灯跳动的火焰永不熄灭。</h3> <h3>白色的清真寺,还是有些规模的,塔的造型与中国的佛塔有较明显的区别。</h3> <h3>转到另一个街角,换个角度观赏。其实我很想进去看看,他们也不见得不让进,不过毕竟语言不通,而且总觉得他们看人的眼神不太友好,还是算了吧,我一个人还好说,带着老婆孩子,不想找麻烦。</h3> <h3>一座大房子被妆点的五颜六色,甚是好看。</h3> <h3>来马六甲旅游,鸡场街是必去的。这条街名字很多,仅中文名就有:鸡场街、球场街、古董街、会馆街、文化街、荷兰贵族街等等。而鸡场街名字的真正由来,其实是源自福建话“街场街”。在福建话中,一般以“街场”来形容繁忙的街道,而福建话的“街场”与“鸡场”同音,因此慢慢演变为鸡场街。其实当地华裔更愿意称之为文化街,因为这条街是中华文化、当地土著文化、西方文化的交融之地,也是华人的主要聚居区之一。</h3> <h3>鸡场街是马六甲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街道两侧会馆林立,商铺一家挨着一家,所需物资应有尽有,建筑大多在百年以上,历史文化气息浓厚,令游人流连忘返。</h3> <h3>因为我们来时正值春节前夕,当地华人们把街道装扮的喜庆而热烈。另外,两广人春节喜欢舞狮子,各会馆把祖上传下来的狮头擦拭一新、跃跃欲试,我觉得马来西亚的年味反比国内要浓得多。</h3> <h3>火红的灯笼和条幅挂满整个街道,到处充满了年的味道,好像我们不是在国外,而是身处南方的某个小城市,浪漫而温馨。</h3> <h3>专营饮品的小店铺,凉茶、奶茶、冰红茶、菊花茶、酸梅汤、绿豆汤,凡是解暑止渴的应有尽有而且价格便宜,我先来三大碗。</h3> <h3>这座很漂亮的建筑有点欧式风格。</h3> <h3>街边小景</h3> <h3>这条街好像叫荷兰街</h3> <h3>这些门窗就有闽南味道了</h3> <h3>这些房子才有点马来西亚特色</h3> <h3>民居上的壁画,描绘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h3> <h3>当年郑和下西洋时多次途经此地,当地人像神一样崇拜、供奉着他,以郑和命名的商家不计其数。</h3> <h3>在这里,福建、闽南、两广等地方的会馆比比皆是,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h3> <h3>娘惹,闽南的一种叫法,最终也没完全弄明白什么意思,现在好像是指某种传统商品,以前总以为是种称谓。</h3> <h3>这就是娘惹鞋,地方特色商品,还有娘惹糕,很好吃。</h3> <h3>沙爹,好像也是指某种商品,总觉得叫法很奇怪,和爹娘有什么关系。</h3> <h3>有的时候还是要问问路的</h3> <h3>来到了马六甲运河边</h3> <h3>我认为这是典型的闽南民居式建筑。我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不知说的对不对,还要请大家指教。</h3> <h3>美丽的马六甲运河,千百年来静静流淌,蜿蜒曲折,直奔大海。</h3> <h3>她养育了两岸勤劳淳朴的人民,让他们得以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h3> <h3>运河穿城入海,像条大动脉。游船穿梭在运河上,使马六甲充满生机。</h3> <h3>风格独特的跨河廊桥</h3> <h3>马六甲为数不多的高层建筑,不是人家盖不起,而是不愿意破坏原有的生态格局。</h3> <h3>饭后闲逛小印度的商店。小印度是一个街区的统称,是印度人的聚居地。在马来西亚,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分区居住,相对独立,和平共处,互不干预。几种文化交融在一起,虽互有影响但各具特色,这是马来西亚独有的风景。</h3> <h3>印度人的商品装饰华丽、颜色鲜艳,造型夸张,就像印度人的长相,大鼻子大眼的。这也是一种文化,人家喜欢那样,谁也管不着。</h3> <h3>一座西方基督教堂</h3> <h3>马六甲河道纵横,好像主要分为马六甲运河和荷兰运河。我们不知不觉又走到河边,河边的民居构成一道朴实无华的风景,给人一种安逸祥和的感觉。</h3> <h3>沿着河道慢慢散步,把自己沉淀下来,趋于一种慢节奏。平时的频率太快,到头来想想,也不知自己忙什么,兴许是大环境的原因所致。</h3> <h3>看着游船远去,我的心也随着船驶向远方。</h3> <h3>听说沿着河道一直走,就能到达马六甲海峡。既然来了,我就一定要徒步走一趟,苦行能磨练人的意志,而且肯定与飞机上看的感受不同。</h3> <h3>河边有个冷饮店,先歇歇脚吧,此情此景是美好的一刻,在家里永远感受不到。</h3> <h3>马来西亚国旗。这么兴师动众的挂在门口,难不成又是他们的国庆节?真晕。</h3> <h3>一座很古老的城堡,在红屋对面。看上面架起的大炮就知道是个坚固的防御工事,历经几百年风雨,仍昂首屹立。</h3> <h3>荷兰红屋建于17世纪,是东南亚地区现存最古老的荷兰式建筑物。300多年来,它一直是政府机关所在地,直至1980年才改为马六甲博物馆。红屋有厚厚的红砖墙、笨重的木门、宽阔的门前石级,馆内保留了马六甲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物。荷兰红屋在18世纪前是白色的,1820年以后才被改成红色,直到现在。</h3> <h3>古老的欧式建筑跟花式人力车构成了红屋广场独特的风景。</h3> <h3>红屋旁边的天主教堂建于1753年,是荷兰殖民时期的典型建筑,也是由红砖建成。教堂内有手工制造的长凳,黄铜圣经和绘在釉彩瓷砖上的“最后的晚餐”像等。</h3> <h3>这是具有浓郁欧洲古建筑风格的维多利亚女皇喷水池。喷水池雕刻玲珑别致,喷泉上有维多利亚女皇的磁像。喷泉所用石料,全部是从英国本土运来。喷水池建于1904年,是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皇登基六十年修建的 。</h3> <h3>花圃后面就是大钟楼,是一座三层带瓦顶建筑,四面有钟。该楼始建于1883年,现在已成为马六甲著名古迹之一。</h3> <h3>红屋附近的房屋也被刷成红色,一眼望去,使红屋的规模显得更加庞大,但总有点滥竽充数的感觉。</h3> <h3>红屋后面的房子,也是老建筑,一律刷成红色</h3> <h3>圣保罗教堂位于马六甲河口的升旗山上,于1521年由葡萄牙人所建,是欧洲在东南亚修建的最古老教堂了。</h3> <h3>著名传教士圣方济埋葬于此,教堂前竖有圣芳济神父塑像,塑像全身为白色,雕得非常逼真,但唯独没有右手。</h3> <h3>相传荷兰人入侵时不相信这位葡萄牙传教士死后肉身不败,所以将他的尸体挖出后斩断其右手, 结果血流如注。惊恐的荷兰人因此将他视为神圣,在教堂前为他立像。每到周末,马六甲的荷兰后裔都会来此拜祭他。</h3> <h3>1670年荷兰人武力赶走了葡萄牙人,占领了马六甲,所以教堂外墙上至今仍可见到不少子弹孔。</h3> <h3>1753年,荷兰人在红屋旁另建教堂,而圣保罗教堂则成了荷兰贵族的墓地。</h3> <h3>现在仍可见到许多很有特色的墓碑</h3> <h3>站在升旗山上,可以俯瞰马六甲整座城市。</h3> <h3>下得山来,沿着大路往英雄广场方向进发,路边有许多粗壮的大树,环境保护的比较到位。</h3> <h3>很像是政府机构所在地</h3> <h3>英雄广场一角</h3> <h3>古城门(圣地亚哥古城门 Porta de Santiago)。葡萄牙人在1511年占领马六甲后,开始建设城堡,古城门是其中一部分,这是典型的十六世纪初葡式建筑物,当时可谓是东南亚最大、最坚固的欧洲城堡。</h3> <h3>1641年荷兰人围攻葡萄牙人时,这座城堡遭到了严重破坏。1670年荷兰人重建城堡,以纪念他们取得的军事胜利。</h3> <h3>1807年英军攻占马六甲后,为防止荷兰人卷土重来,下令拆毁这座城堡。但英国的一个爵士说服政府保留了这座城门。</h3> <h3>根据荷兰人的记录,城门内有个地洞。这条地下通道可以直达圣约翰山顶的古堡。这条通道至今还没有发掘。</h3> <h3>皇宫博物馆是马六甲王朝的旧时行宫,位于圣保罗教堂的山下。王宫外庭种满了郁郁葱葱的热带植物,还有喷泉装饰。王宫分为三层,全部为木质结构,虽然简单了些,但里面的家具和装饰却奢华至极。宫内各厅各室都有一个主题,系统地介绍了马六甲王朝的历史起源、政治宗教、生活及涉外交流等,此外还展出一些王朝时期留下的文物。</h3> <h3>武装警察严阵以待,防患于未然。</h3> <h3>英雄广场上的船型建筑</h3> <h3>马六甲的城市建设也有现代的一面</h3> <h3>五星级酒店</h3> <h3>巨型古老水车</h3> <h3>马六甲海事博物馆是根据一艘真正的葡萄牙大型远洋船建造而成,其船的外形首先就会吸引游客的目光。</h3> <h3>由于船舱里收藏着许多马六甲的无价之宝,海事博物馆被认为是马六甲遗产的最重要象征之一。</h3> <h3>立下了豪言壮志就要兑现,徒步往马六甲运河的入海口进发,那里就是著名的马六甲海峡,一路上景色很美。</h3> <h3>在这种环境下,疲劳和炎热都不在话下,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继续前进。</h3> <h3>这段河道里停满了各种船只,我感觉目的地就要到了。</h3> <h3>我看到了,这就是马六甲运河的入海口。</h3> <h3>白色的灯塔好像也在给我指引方向,它告诉我马六甲海峡就在眼前。只是我太渺小,它太辽阔,不能像在飞机上一样更直观地领略它的壮美。</h3> <h3>这里游人罕至,以至于野草都接近一人高,看来像我这样有意志的不多,给自己赞一个。</h3> <h3>马六甲的行程转眼就结束了,再见马六甲,也许我还会再来,我喜欢这种有历史、有文化、有特色的地方。所谓行万里路,不是为了告诉别人我来过这,而是要从中品味其独特的魅力,增长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那种“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景点拍照,回来一问啥也不知道”的旅行模式是对旅行的亵渎,不是我的菜。</h3> <h3>下一站--槟城。再一次在空中领略马六甲海峡的风姿。这一趟,值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