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作文题把人逼上梁山——2017广州中考作文题后议

种豆得瓜

<h3>【原创文字 转载注名】</h3><div> 总有一种作文题把人逼上梁山</div><div> ——2017广州中考作文题后议</div><div> 广州市弟十六中学 马君慧</div><div><br></div><div> 2017年的中考早已尘埃落定,考生们无论是庆幸还是失落想必都已经心态平复,无论是欢喜还是忧愁或许都已经各得其所。但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总还是要痛定思痛的。这是天性,也是责任。</div><div> 这一年的作文题(完整题目见图片),给人总的感觉,就一个字——“逼”!</div><div><br></div><div>一、用文体困逼</div><div> 我们对写作能力的判定,向来都是主张百花齐放的。语文课程标准(2015年版) (7~9年级)在文体方面的要求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所以,除了专项习作训练之外,在较为大型一点的考试中,作文要求都会特别注明“文体不限”,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最擅长的本领。因此,在中考题目的命制上,应该赋予它一定的多解性,才利于学生从题目入手,结合自己平日所学,选取最契合的材料,选用最合适的文体来应试。</div><div> 而这个作文题——《总会想起那张照片》,是一个动宾式短语,隐含的主语应该是“我”。这里不存在对事物事理的介绍,也不需要对是非曲直的阐述,更无必要以公文函件来附凿,很明显就是一个叙事的框架。所以,关于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文体写作,在这里就没有了用武之地。虽然题目表达为“请以**为题,写一篇文章”,其实就是“请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而已。对于长于说明议论的考生而言,在如此困顿之下,也只能硬着头皮写记叙文。</div><div>二、用导语诱逼</div><div> 这次作文题不是裸题,命题者给了一段导语,说得也在情在理。是的,我们会拍各种照片,照片会记录点点滴滴。而在这些照片中,“总”有一张照片会让我们印象深刻。没错,这个“总”字,表达的意思是“无论如何,一定如此”,可以理解为“终归”。我为此特意查过词典。</div><div> 再来看看作文正题——《总会想起那张照片》。如果按照思维一贯性的话,我们将导语中对“总”字的理解带入进来试试?有什么事情让我们“终归”会想起那张照片,“无论如何、一定”会想起那张照片呢?这显然有违常理。如果脱离导语独立来看这个正题,这个“总”字,应该表示的是一种持续不变的状态,意思是“一直、一贯”,这里可以解读为“总会、时常”。这个义项词典里面也有。</div><div> 那么问题来了,导语里面的解读和作文正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的时候,考生该何去何从?如果导语不仅无益反而有害,那要它何用?这个坑,挖得可真不小!</div><div>三、用审题追逼</div><div> 假如考生没有被文体的单一性所拘束,没有被导语的误导项所迷惑,那就来看看审题与行文。</div><div> 还是得先说说这个“总”字。</div><div> 既然是“一直、一贯”会想起,就应该写多件事。三者为多。如果只是某一时某一次偶然想起了那张照片,应当视为不合题意。</div><div> 既然多次想起的是同一张照片,那这张照片如果信息量太大内涵太杂,它怎么能够与不同时段不同环境之下的情形产生关联?行文中很容易造成主题模糊结构松散。如果照片中的人物形象、精神风貌会让此后的“我”不断忆起,那“我”就该围绕这个相同的主题去搜集一些不同背景下的经历来验证其影响。这样叠加的剧情,又多少有点换汤不换药的嫌疑。</div><div> 再说说“想起”二字。</div><div> 如果考生把照片中发生的事情当作主体,写的只是那是一张怎样的照片,着眼点不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想起了那张照片,没有表达出现实和照片之间的思想碰撞,这样的作文,近乎离题。</div><div><br></div><div> 综上所述,舞台小了,不能让擅长不同文体的学生各展其长;思维浅了,不能让精准审读文题的学生见微知著;空间窄了,不能让思维视野开阔的学生纵横驰骋。如此逼狭的文题,是兼具毕业试和选拔试合一的中考卷命题之失。</div><div> 中考作文的分量很重,我们应该不负这份沉甸甸的责任!</div><div><br></div><div> 后记:写作此文,决非揭短。作为一个热爱教育且有所思考的一线教师,诚盼中考能够更大程度地合理化。故欢迎此届考试亲历者吐槽,关注者畅议,决策者辩驳。</div> <h3>2017广州中考作文真题</h3>

照片

作文题

导语

中考

文体

作文

想起

总字

考生

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