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8月20日,安微苏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旌德东坡文化园董事长苏国武先生在黄山太平苏媛宗妹的引领下,前往太平岭下村,探访皖南苏氏族人分布情况。</h3> <h3>图为苏国武副会长与岭下村苏诚义宗长等家人前去苏氏宗祠</h3> <h3>岭下村苏氏宗祠。苏氏宗祠又称显荣公祠。苏氏宗祠是苏氏子孙为祭祀自己的祖先而建的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途径岭下将祠堂烧毁,后由苏式敬和堂弟苏成美于清同治年间重新建造。该祠有三进,总建筑面积550平方米,进深38米,宽15.3米。前进门厅为五凤楼式,檐下木构件雕有人物山水、楼台亭阁等图案,雕饰精美;第二进两边墙上绘有山水壁画两幅和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忠、孝、节、义”四个黑漆大字,教育族人对皇帝要忠、对父母长辈要孝,做人要讲节操;为人要有义气。第三进寝殿台基前立石栏与两边台阶相接,有青石浮雕七块和六根石狮望柱。</h3><div>苏氏宗祠和其他祠堂有两个不一样的地方:一般祠堂没有大门朝北,更没有门上方顶端一堵云中龙的马头墙,但我们苏氏宗祠有。据苏氏宗谱记载,这里面是有很深的风水讲究的。因为这里的正北方向有座山叫龙头山,山下有瀑布、深潭,环境清幽、风水极佳,这堵马头墙是风水墙,专门与龙头山相呼应,墙上画有云中龙,象征着苏氏后裔为龙子龙孙,龙的传人。</div><div>摆放在宗祠里面的摄影作品,是在2008年秋天永丰乡举办的黄山区首届摄影艺术节上,黄山市和黄山区摄影协会会员以及摄影爱好者的部分作品。他们用手中的镜头将永丰的大美定格在了永恒的瞬间。其中有一幅作品是永丰乡民俗表演队在表演民俗节目五福神会的盛况。“五福神会”一直以五福庙为载体,通过这一形式将五福庙的神话流传下来。五福神会是永丰岭上苏家和岭下苏家两个村合办的祭祀五福神活动,相传元末明初,朱元璋刚当皇帝,苏氏苏显荣之父在南京参加建造京城之大工程,因连天大雨,延误了工期,被打入大牢。苏显荣得知父亲死罪的消息后,急忙赶往南京替父亲辩冤,要求以身代父坐牢。苏显荣的孝心感动了洪武皇帝,遂将其父释放。苏显荣与其父一道坐船回岭下,船到</div><div>芜湖江心,见江中有一木匣,捞起观之,内藏五尊面具和蟒袍,遂带之。挑之必吉岭头,扁担断了,苏显荣认为五福神看中了此地,事后约族人在此兴建五福庙,供奉五福菩萨。</div><div>苏氏一族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二,都举办祭祀五福神活动。当时五福神会影响很大,毗邻的青阳、泾县等地老百姓都前来观看,祈求福佑。庙会活动一直延续到1952年,在解放初期,五福神会祭祀活动中断,2004年乡文化站通过民间老艺人苏诚义的口述,收集挖掘整理而成现在的民俗节目,2010年,五福神会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div><div>这里是新建的苏氏宗祠广场,我们将原来的柴火棚、猪栏、余房等杂物间进行了拆除,并铺设了与环境相协调的麻石路面,同时沿河道开辟了一条石板路,一可以方便农户下河洗涮,二可以打通与另一个景点海宁学舍的连接通道。这户(齐治国户)也是改徽户,同时也是“五好家庭”户,我们对其原有杂乱无章的院落进行了改徽,与苏氏宗祠古建筑相呼应,增添了美感</div> <h3>副会长苏国武在苏氏宗祠前听取苏诚义宗长介绍情况</h3> <h3>宗祠内部保护完好</h3> <h3>苏国武副会长与苏诚义宗长等宗亲在宗祠内留影</h3> <h3>岭下村苏诚义宗长带副会长一行参观苏雪林故居、海宁学舍。</h3> <h3>苏雪林故居</h3> <h3>苏国武副会长在苏雪林塑像前留影。</h3><h3> 苏雪林(1897年2月24日-1999年4月21日),本名苏小梅,1919年秋天,将“小”字省去,改名苏梅;字雪林,以字行,笔名瑞奴、瑞庐、小妹、绿漪、灵芬、老梅等。生于浙江瑞安,祖籍安徽太平,现代著名作家、学者,乃北宋文豪苏辙之后。天主教徒。1897年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自嘲为半个浙江人,原籍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岭下村。一生跨越两个世纪,杏坛执教50载,创作生涯70年,出版著作40部。她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沪江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后到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任教。她笔耕不辍,被喻为文坛的常青树。她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戏剧、文艺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成绩卓著。</h3><div><br></div><div>中文名</div><div>苏雪林</div><div>出生地</div><div>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div><div>出生日期</div><div>1897年2月24日</div><div>逝世日期</div><div>1999年4月21日</div><div>职 业</div><div>作家</div><div>毕业院校</div><div>北京高等女子师范</div><div>主要成就</div><div>屈赋研究</div><div>代表作品</div><div>《蝉蜕集》</div><div>表 哥</div><div>冯友兰</div><div>丈 夫</div><div>张宝龄</div><div><br></div><div>人生经历</div><div>苏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当过县令,父亲受过高等教育,母亲出身于士宦之家,素以贤慧著称,给苏雪林以较大影响。她幼时富有男性特点,好动、爱玩,凡男孩所爱的一些玩艺儿,抡刀、舞棒、扳弓射箭,以至去郊外捉蟋蟀、放风筝、钓鱼、捕鸟等她都爱玩,整日和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小叔叔、大哥哥们厮打在一起,玩得很开心。而同样年龄女孩子所喜欢的--擦脂抹粉、穿针引线之类的事情,却毫无兴趣,偶尔做一两件这样的事也是笨手笨脚,不像样。人们都说:苏雪林是一个男性化的女孩,被称之为“野丫头”。</div><div><br></div><div>童年经历</div><div>由于祖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世俗偏见,苏雪林不能像男孩子一样读书,她七岁开始,才跟着叔叔及兄弟们“名不正、言不顺”地在祖父衙署所设的私塾里跟读,只是不解其意,囫囵吞枣地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女四书》《幼学琼林》等。在私塾里只跟读一二年,男孩子们都纷纷去学校读书了,她不得不辍学。跟读辍学后,闲着无聊,便利用在私塾里学得的一二千汉字,从叔叔和哥哥那里借一些通俗小说当作课本自读。久而久之,她不仅能读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等,也能粗读文言的《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之类的书,整日埋头于书海,自得其乐。从此,一颗寂寞的心找到了新的寄托。后来,苏雪林的叔叔、哥哥们都先后进入上海新式中学或大学,每年寒暑假回家都要带回一些新旧图书和当时流行的报刊,苏雪林便借机有挑选地阅读起来。《史记》《汉书》,她读过一些选本;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以及历代名家的专集也都涉猎个大概,连当时流行的译作《天演论》《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十字军英雄记》等,也都读得着迷。这一段童年和少女时代的苦读史,为她后来的创作及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div><div><br></div><div>1914年,父亲为工作方便而迁居安庆。一位叔叔曾留学日本,思想比较开明,对他父亲进行劝说,苏雪林才得以进入当地一个基督教办的小学读书。其间模仿写作古典诗词,仅半年,便又随母亲迁回岭下村,停止学业。不久,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登报恢复招生,苏雪林得知消息后,“费了无数眼泪、哭泣、哀求、吵闹”,终于说服了祖母和乡里顽固长辈。苏雪林回忆说:愈遭压抑,我求学的热心更炽盛燃烧起来。当燃烧到白热点时,竟弄得不茶不饭,如醉如痴,独自跑到一个离家半里,名为“水上”的树林里徘徊来去,几回都想跳下林中深涧自杀,若非母亲因对女儿的慈爱,战胜了对尊长的服从,携带我和堂妹至省城投考,则我这一条小命也许早已结束于水中了。</div><div><br></div><div>女子师范</div><div>1915年苏雪林考入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在校期间能诗善画,很引人注目。1919年毕业后即留在母校附小教书。在这段极短的教书生涯中与庐隐女士相识。苏雪林不甘于做一辈子小学教师。于是,再一次向家长提出继续升学的要求,祖母以婚嫁为由进行阻挠,后因苏雪林大病而停止逼婚,还满足了她的升学愿望。这一年,她与庐隐结伴同行,离开安庆,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在系主任陈钟凡先生的帮助下,很快从旁听生转为正科生。苏雪林在北京高等女子师范读书期间,正值“五四”运动发生不久。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一股蓬勃、新鲜的空气,弥漫北京;加之苏雪林受教于胡适、李大钊、周作人、陈衡哲等知名教授、学者,同学中又有庐隐、冯沅君、石评梅等追求女性解放的才女,在师友的影响下。她的思想也深受震动,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如她在《已酉自述--从儿时到现在》(1969年4月15日《国语日报》)中所说:“……我便全盘接受了这个新文化,而变成一个新人了。”同时,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用白话文写作,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国风日报》副刊“学汇”及《晨报》“副镌”等处发表政论性文章,参加社会问题的论争。</div><div><br></div><div><br></div> <h3>岭下村部分民居房</h3> <h3>此次岭下村之行,初步了解了苏辙公后裔在皖南的分部及生活情况,同时了解到岭下村藏有安徽苏氏家族目前最完整也较全面的一套苏氏宗谱。苏国武副会长与苏诚义宗长约定了时间,届时请对安徽苏氏宗谱有研究的安徽苏氏宗亲会副会长苏昌友前来考阅。此次岭下村之行,承蒙苏诚义宗长及苏媛宗亲的热情款待!在此表示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