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土家割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土家割漆是一种传统获取生漆的方法。用漆制作器具,是中国人的古老创造,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已经能用生漆制造出朱色髹漆木碗了。</h3><h3>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种代替品的出现,土家割漆这种技艺也面临着消失,生漆的使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在湖北省宣恩县龙潭坪村有幸偶遇土家割漆工汪吉山师傅,他有30多年的土家割漆经验。汪师傅告诉我:"土家割漆是个苦活。"每年夏至到寒露这段时间,是最忙的时候。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进山割漆,山高林密,路远难行,十分辛苦。"生漆这东西,粘上一点,皮肤立刻就会奇痒不止,还可能发生感染,有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汪师傅说这话时语气平淡,似乎已经习以为常。</h3><h3> 俗话说:"百里千刀一斤漆。"割漆人在大山里穿梭,用时间和汗水换来漆器的温润光泽。</h3><h3>摄影:田宗利(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h3> <h3> 每年的夏至到寒露之间,在每次进山之前汪师傅都要细致的做好准备工作,如:摘叶(一般是楠木叶较多,为了割漆时叶子不破夜间还要把叶子煮沸),磨刀,自备干粮等各种细活。</h3> <h3>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到山巅的时候,割漆人汪吉山早已出发,爬上了一颗又一颗的漆树,将长约10厘米的硬叶,对折再对折后后,插进刀口切成斜形口子的下方,让生漆在阳光的调和下,慢慢地流淌进树叶中,耐心地等待着傍晚时分的收漆。</h3> <h3> 割漆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其基本工序是,一是先砍割漆的路,把山上的漆树连接起来;二是再抛漆树的粗皮,这是为了日后割漆防止往漆里掉树皮渣,提高生漆的质量做准备;三是给漆树打木钉,为了日后上漆树割漆,这些基础工作做完了,最后就正式割漆。先是在漆树上间隔一定的距离开"V"型刀口,再用各种叶子做成的漆茧接在口子下面,每天要割500多个口子,每个树年产量大约500克且会每年越来越低。</h3> <h3>说起漆树,很多人都敬而远之,从小就听老辈说只要触碰漆树就会过敏脱皮,十分难受。而汪师傅为了能增加一点经济收入,必须忍受奇痒之苦,并早已习惯了过敏、脱敏的反复,一双手沾满生漆也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模样。<br /></h3> <h3> 汪师傅说:前些年割漆的年收入在一万元以上,现在越来越低,五口之家光靠割漆来养家糊口简单是不可能的了。而且两个女儿都在外打工,这门手艺也无传承人,在他们当地会的师傅也都出门打工去了,汪师傅很无奈自言自语:能做一天就做一天呗。。。。。。</h3> <h3> 担忧这具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生漆技艺会慢慢消失,作为一种涂料的优异性能,漆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记录功能,我们是不是要保护呢?这是历史的回归,也是文化的回归。</h3> <h3>本组图片为作者原创作品 谢绝自媒体使用 盗图必究 特聘请湖北齐达新律师事务所谢龙斌律师维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