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旧弄堂里的萨克斯 .一个上海人的眼光………………………………记田子坊

王野

<h3>苍旧的印迹深深的被高楼大厦所环抱,那是一片外貌不起眼的屋舍,怎奈却另有乾坤……</h3> <h3>这是由上海的历史建筑石库门改建了而来的休闲生活地。隐藏在泰康路瑞金路之中。<br></h3> <h3>临街而步,丝毫感觉不到他的气息,只有一块小小的指示牌告诉你:田子坊。<br></h3> <h3>当沿着弄堂走入,他的色彩与韵味就似芬芳扑鼻的茉莉般的向我袭来。连尘埃中都尽情弥漫着……<br></h3> <h3>琳琅满目的小店充斥着无数的创意与灵感,从装修到布置,哪怕是一角的石台流水。穿梭其间往往不由自主地迷失。<br></h3> <h3>申城的人被称为“海派”,这就给这座城市一个“海派”的定义。海派有多种含义。<br></h3> <h3>第一种指发生于上个十九世纪中叶至廿世纪初期时,活跃于申城地区的一群画家,所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h3> <h3>第二种指以申城为代表的京剧表演风格,第三种指主要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文学流派,也是鸳鸯蝴蝶派的拥有“现代质”的海派。</h3> <h3>第四种指那些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而申城的海外人士应该居国内之首,各个地域的文化都汇在一起,是个多元化的文化。</h3> <h3>申城的“海派”应该是这四种因素的集合,最早是以早城的京剧表演风格,也是指文化艺术的流派,起源于清末民初的申城画派,以后扩展到建筑、家具、服饰、作风等,形成以商业、开放、多元、大众、新颖和海纳百川为特色的海派文化。</h3> <h3>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时申城的田子坊还只是一个马路集市,政府实施马路集市入室后,把泰康路的路面进行重新铺设,使原来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尘的马路焕然一新,并实施创意小商品特色街。</h3> <h3>二十世纪实由首家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进驻泰康路而引来陈逸飞、尔科强、王劼音、王家俊、李守白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h3> <h3>尔冬强工作室每月一 次的歌剧演唱会高朋满座。坐落在泰康路220弄的乐天陶社艺展吸引国际陶艺家前来参展,交流,在世界的陶艺界享誉盛名。上海自在工艺品公司的缕青竹刻在沪上的竹刻中独树一帜,畅销港台。</h3> <h3>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大多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折扇或是中国的文字。</h3><div>来此休闲的很多是外国友人,所以广告的招牌都写有国际通用语。</div> <h3>田子坊展现给人们的更多的是上海亲切、温暖和嘈杂的一面。只要你在这条如今上海滩最有味道的弄堂里走一走,就不难体会田子坊与众不同的个性了。<br></h3> <h3>走在田子坊,迂回穿行在迷宫般的弄堂里,一家家特色小店和艺术作坊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跳入你的视线。</h3> <h3>从茶馆、露天餐厅、露天咖啡座、画廊、家居摆设到手工艺品,以及众多沪上知名的创意工作室,可谓应有尽有。"</h3> <h3>早已经习惯了淮海路上的熙熙攘攘,习惯了黄浦江畔的车水马龙,习惯了新天地的灯红酒绿。</h3> <h3>而田子坊,却可以让人感受到一个别样的上海故事。</h3> <h3>酒吧、咖啡屋鳞次栉比的弄堂里人影攒动,蓝眼睛高鼻子的游客不时从身边擦肩而过,不起眼的老石库门建筑群里不知为何释放着如此无穷的魅力与能量。</h3> <h3>田子坊,凌乱却不张扬,猖狂却略显高雅,小资而又不乏舒适。上个世纪30年代,这里居住的曾经是上海最早的外企白领——洋工厂的打工者。</h3> <h3>如今,这个古老的弄堂里已经布满了各色商店,咖啡店、艺术品店、画廊、陶艺店、唐装店、家居店……处处弥漫着艺术的芬芳,往往让人在不经意间总能有惊喜。</h3> <h3>田子坊,如隐藏在居民区中的桃花源,上海的老式里弄两侧,开着不同的创意小店,别有风情。</h3> <h3>街景很整洁,在一条条巷弄之间穿梭,每条巷弄都别有洞天,都是餐厅和露天咖啡座,大家挖心思利用空间展现创意,令人悄然步入了某个欧洲小镇。</h3> <h3>一家家可爱的咖啡馆很西方,却和中式的红砖瓦很协调,也充分融合了古代与现代,相比新天地,这里多了些随意与自在。</h3> <h3>小店里面很浓郁的怀旧风格,墙壁上挂满了摄影佳作,这些作品都是出自Pure land 青阑工舍,大多都是西藏、中甸以及香格里拉的风景和人文。配合上木质的墙壁背景,别有一番滋味。</h3> <h3>走着走着,不由地让人很想找一处露天酒吧坐下,拿上一杯法国白兰地,举杯独饮,慵懒地聆听着隐隐飘来的音乐。</h3> <h3>尽情地享受虚度光阴的快感的冲动,有时候浪费生命也是一种很奢侈的幸福,不是吗?</h3> <h3>不得不承认,田子坊是个精彩的地方,如果你热爱艺术,这是个能遇见很多意外的地方。小,却充满精致与创意,浪漫与幻想。</h3> <h3>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听到N种语言,看到N种思想的浸润。</h3> <h3>你可以尽情追忆,记忆里那个年代的上海,石库门总是带着老上海的记忆色彩,让人意犹未尽,感慨万千。</h3> <h3>  高扬,早在1980年就前往美国求学,随后在美国从事电脑、餐饮业,但他与上海泰康路210弄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由于独特的人生机缘,高扬作为一个“海归”,发现了商机,创造性地让尘封已久的上海老弄堂变成了年轻人怀旧的最佳去处。 </h3> <h3>  上海泰康路210弄,原名志成坊,现在的名字叫田子坊。它是画家黄永玉取《战国策》记载的艺术家“田子方”之音,寓意艺术人士集聚之地。说起田子坊的由来,还要从高扬的身世说起。 <br></h3> <h3>  高扬出身名门,其祖父高仁山是民国初期留学美日的知识分子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教育系主任,然而却在34岁时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 <br></h3> <h3>  高扬的祖母陶曾谷后来改嫁祖父的好友、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而蒋梦麟与陶曾谷的婚姻一直维系到1958年,陶曾谷因乳腺癌去世。 <br></h3> <h3>除了祖父、祖母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之外,高扬的外公、外婆也是名人。外公汪亚尘是画家,所画的金鱼与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并称为当代艺术精品,其作品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高扬的外婆荣君立为无锡荣家的后代,20世纪30年代汪亚尘在志成坊对面开办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荣君立赞助了1500块大洋,其家庭财力之雄厚可见一斑。 <br></h3> <h3>  高扬从小就徜徉在文学、艺术的海洋里,长大后结交的朋友中不乏画家、书法家、音乐家,陈逸飞便是其中之一,两人是莫逆之交。 <br></h3> <h3>朋友对高扬说:“这个地方好啊,有27种不同风格的房子,是1927年法国人建造的,是当时法国警察局的所在地。这里的墙面没有100年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历史文化都在里面,你花100万美元都造不出来,这个地方是不可再造的。” </h3> <h3>高扬改造老弄堂就从这300多套房子开始。高扬改造老弄堂的核心理念就是维持其原有的格局,修旧如旧,不做大幅改建。他认为:“改造上海老建筑,如果看不到上海过去的历史,并不能算成功。” <br></h3> <h3>高扬有一套理论:来这里开店的商户一定要有“特色”,甚至“稀有”,靠他们诠释什么是田子坊。高扬说:“一个人能不能赚钱,首先方向要选对。” <br></h3> <h3>“很多东西不是单纯想象出来的。欧洲人喜欢在马路上喝咖啡、吃东西,而中国所有的马路是不能摆桌子吃东西的,一方面是因为脏,另一方面是人太多,走路都不够用。但我发现把桌子摆放在弄堂里很好,外国人很喜欢,他们终于在田子坊找到在马路上吃东西的感觉了。”高扬说。 <br></h3> <h3>“田子坊餐厅的老板67%是外国人,他们有自己的客源,人气自然就被聚集起来了。有一家意大利餐厅开业当天就来了300多个外国人。” <br></h3> <h3>走进田子坊里的餐厅,人们仿佛置身于国外。“我就要这样的效果,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有一样我是不参与的,那就是设计,你设计好了,我帮你装修。<br></h3> <h3>如今,外国人和时髦的中国小资、白领混在一起坐在田子坊弄堂里喝咖啡,这里俨然是上海的一块时尚高地。 <br></h3> <h3>从长远来看,田子坊要有生命力,就必须有文化作支撑。 <br></h3><div> 虽说音乐、艺术是很个人化、很情绪化的东西,不同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但是高扬认为,通过创新,仍然可以为不一样的体验创造条件。 </div> <h3>如今,上海人说田子坊是“去一次不够,去十次也绝不会腻味的地方”,是“上海最隐、最瘾的弄堂”。相继进驻田子坊的艺术家除陈逸飞、尔东强、王劫音、王家俊外,还有中国香港陶艺家郑祎、美国陶艺家吉米、法国设计家卡洛琳、南斯拉夫摄影家龙·费伯等。 <br></h3> <h3>  田子坊的风格是很小资的,可能是因为上海是个时尚之都。而每天,田子坊充斥了香浓的咖啡香气,有着古老而又有特色的建筑,时不时的还能听到优美的音乐声。简直是视觉听觉嗅觉的享受。</h3> <h3>田子坊的并不是一个故事情节,它是每一天都在书写故事。</h3><h3>它是上海特色的艺术文化体现,具有美感,具有小资情调,具有极具吸引人的魅力。</h3><h3><br></h3><h3>他,就是上海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