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崖石棉矿——追青春步伐,寻昔日脚印,青海新疆万里行之七

阿炳

<p class="ql-block">&nbsp; 第九天 &nbsp;7月18日晴</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 早上从花土沟出发,前往茫崖石棉矿, 这里是我们寻找昔日脚印的重点地界之一。这里是我们人生的新起点,是文革后我们这批知青上山下乡之路的告别点。</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 茫崖石棉矿位于中国青海省北部。西、北接新疆自治区。面积0.2万平方公里。辖区内无村、居委会。驻有茫崖石棉矿为主的有关企事业单位。1956年设茫崖工作委员会(县级行政区),1964 年改设茫崖镇。直辖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nbsp;</p><p class="ql-block">  茫崖镇地处柴达木盆地最东缘,海拔3188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度0~2℃,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气候极端干燥,水资源贫乏,自然条件恶劣,但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锌、盐、石膏等,尤其盛产石棉,是中国重要的石棉生产基地。&nbsp;</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为打通青海至新疆的陆路通道,原交通部公路二局三处机关、修理厂、汽车队就驻扎在这里。当年我们住的是地窝子和棉帐篷,喝的是雪山融化的水,吃的是粘牙的馒头,蔬菜极少吃到。从陕北招来的近400名北京、陕北知青与老桥工队及一批转业退伍战士一起,以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逢山放炮,遇水架桥,硬是在阿尔金山、米兰河畔凿开一条路,一条通往新疆的路,尽管这段路已经废弃多年了,但以当年的技术、施工水平、财政能力和战略意义,也称得上是重点国防工程。也就是当年的苦,当年的住,当年的一锅饭,当年的那种情,那种义,把我们这批人紧紧联系在一起,至今难以忘舍。</p> <h3>阿尔金山、米兰河畔三处三营、工地医院驻地</h3> <h3>交通部公路二局三处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合影</h3> <h3>交通部公路二局三处首届职代会第五代表团合影</h3> <h3>七十年代三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全体人员合影</h3> <h3> 舞蹈</h3> <h3> 三处二营六连木工班合影</h3> <h3> 手握风钻打炮洞</h3> <h3>  阿尔金山、米兰河畔部分职工合影</h3> <p class="ql-block">  11点到达茫崖石棉矿。这里已到处是便道,均可以到达堆矿渣的空场,天空弥漫着矿尘,这里已全部变为石棉矿的作业区了。在一位司机的指点下,我们终于找到了当年镇中心——石棉矿中心广场。昔日的粮站、气象站已成为过去时,被拆除并和原三处机关、修理厂、车队的遗址建设成石棉矿物资供应公司机关和采矿作业现场。留下的只有当年商品匮乏的供销社、邮电局、镇政府办公房、石棉矿职工医院和矿区办公楼,这还真得感谢石棉矿领导高瞻远瞩,将这些遗址保留下来,并进行了挂牌标注。也为47年后的5位筑路工人追步伐、寻脚印创造了条件。否则,我们真难以找到当年的脚印,只能千里迢迢,无功而返。</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 就在我们拍照、回顾当年的记忆时,途径此地的石棉矿马经理和李师傅,也在质疑这几位石棉矿的不速之客时,主动停车与我们打招呼,当得知我们就是当年开山筑路的交通部公路二局三处工人时,甚是欣慰,并感谢我们这些把青春献给雪域高原的建设者。那位从小在石棉矿长大的李师傅还询问起当年在矿上读书时,后招工到三处的同学姓名(我们中谁无法为他提供同学的去处)。当说到我们脚踏之地就是石棉矿篮球场时,当年第一次拿到工资(100多元的高工资)的兴奋劲儿、阿尔金山大会战、手握风钻开山、急送工伤战友、严寒炉火彤彤、大垭口翻山背菜、翻山寻找失联战友、与石棉矿赛排球、职工宣传队演出等场景的记忆就像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重现。</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 交流是愉快的,沟通加深了记忆。马矿长还邀请我们去参观现在矿工及家属的生活区,因时间关系只能婉言谢绝,并合影留念,握手道别。按照他们指引的线路驱车上315国道,前往若羌。寻找下一个青春的脚印--若羌瓦石峡。</p> <h3>  当年的石棉矿中心已成为矿区作业区</h3> <h3> 当年的矿区一条街依然存在</h3> <h3>  当年茫崖镇镇委、镇政府的办公地点</h3> <h3> 比镇政府还要气派的矿区办公楼</h3> <h3>气象站、粮站已拆除,如今小卖部、邮电局、水泵房、职工医院依然矗立在那条街上</h3> <h3> 水泵房</h3> <h3> 他曾经在这里因病住院</h3> <h3>  与矿长和李师傅交谈石棉矿的今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