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美丽的青海湖快乐出发(六)

慧心

<h3>从青海湖鸟岛出发到茶卡镇路程107公里,我们沿315国道行驶两个小时,下午6点钟左右,到达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茶卡海拔3100,昼夜温差大。</h3> <h3>一路走来,我们每到一地都选择酒店住宿,进入茶卡镇,公路两侧多见举着牌子招揽生意的农家院主,我们停车询问几家后决定住一次农家院。于是,由院主带路前往。</h3> <h3>小院不错,四方院落,房间很多,新装修不久,干净整洁,24小时热水,免费提供Wi-Fi,我们选择了五间客房入住</h3> <h3>安排完毕,我们便一起来到镇上吃晚饭,转了半个小时也没找到一家大一点的饭店,无奈只好在一家四川人开的小面馆吃晚饭了。店老板服务态度很好,我们旅途劳顿,都希望喝点绿豆粥,小店里没有,老板说我给你们煮,我们想吃馒头,老板说我给你们买,如此这样,我们点了几个凉菜,大家想吃小葱蘸酱,店主上了三根小葱一小碟酱,居然要收25元?店主解释说这里蔬菜稀少,都要去300公里以外的西宁运菜,我们听后很是理解,一顿晚饭大家吃的很舒服,很高兴,并和店主约定了明天的早饭。</h3> <h3>7月6日(第八天)早上我们如约来到小面馆,老板也是刚刚打开门,一顿晚饭我们就和老板像老熟人一样了。我们也到后厨帮忙做饭,做饭中发现了一个特殊现象,煮面时水开的哗哗,面条就是不熟,老板说这样不行,这里海拔高,水温80℃就沸腾。老板很娴熟把面条倒进高压锅里煮,同样煮粥,煮鸡蛋都要放入高压锅里煮才能做熟。这让我们也获得了高寒地区的生活常识。</h3><h3>我们在等待吃早餐。</h3> <h3>驱车10分钟到达茶卡盐湖景区</h3> <h3>在景区门前照相留念</h3> <h3>茶卡盐湖景区游人比较多,但景区的管理比较好,各种提示路牌醒目,游人井然有序。特别是超大的停车场,让车主都能各有其位。</h3> <h3>高耸的盐湖观景塔,顶上为120平米露天观景台,站在上面整个盐湖尽收眼底。</h3> <h3>坐上通往盐湖的摆渡车。</h3> <h3>来到盐湖就好似来到了一望无际的茫茫雪原</h3> <h3>我们就像这冰雪世界里的白雪公主</h3> <h3>近看如镜的湖面,倒影清晰</h3> <h3>与其它盐湖不同的是,茶卡盐湖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因为湖水中含盐的成分高,加上高原干旱水分蒸发比较快,湖水的表面很容易结晶,因此,湖水表面看不到涟漪波纹,非常的平静平稳,所以,被人们称为中国的“天空之镜”</h3> <h3>一座座巨型盐雕,恢宏大气,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记录着中国盐业的发展历史,这些盐雕在荒凉的盐湖里尤其显的沧桑。</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在户外创作大型盐雕艺术品,盐湖恐怕在国内尚属首例,实现了盐和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而且创了世界最大的户外盐雕艺术群世界纪录。</h3> <h3>起初看到盐雕以为是沙雕,细看晶莹洁白的盐粒合着卤水,在匠人手下雕琢成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h3> <h3>盐雕是继沙雕、冰雕后的一种雕塑艺术,工艺与沙雕工艺基本类似,用堆、挖、雕、掏等手法,只是沙雕用沙和水,盐雕用盐和卤水。它的魅力在于以纯自然的原盐和卤水为原材料,经过创新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出的艺术奇观。</h3><div><br></div> <h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长50米、宽30米、高8米,耗盐4800吨。</h3> <h3>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茶卡盐湖极易开采,人们只要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挖取天然结晶盐。</h3> <h3>  景区的地面都是这大青盐粒,盐湖水域宽广,总面积105平方公里。古往今来,茶卡盐湖就因盛产“大青盐”而久负盛名。现已探明盐储量达4.48亿吨,氯化钠含量高达95%,据说可供全国人民使用约85年。</h3><h3><br></h3><h3> </h3> <h3>躺卧在厚厚的盐堆上</h3> <h3>就像躺卧在沙漠上</h3> <h3>在早期的茶卡盐湖开发中,小火车在盐湖铁轨上行驶,用来运输盐和采盐工人进出盐湖,后茶卡盐湖使用大型采盐船采盐后,盐湖铁轨和小火车一起退出盐湖工业历史舞台。如今在茶卡盐湖旅游中,乘坐小火车进入盐湖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旅游体验项目,乘坐小火车进入湖内,可以眺望美丽的湖景。</h3> <h3>碧蓝碧蓝的天空</h3> <h3>毫不夸张的,名符其实的中国蓝</h3> <h3>还是中国蓝</h3> <h3>我们与蓝天同在</h3> <h3>在我们进入青海省境内,随处可见挂在山顶山口、江畔河边、道旁以及寺庙等各处的各色彩旗。开始不知道这叫什么,以为是一种用来装饰的彩旗,后来才明白它叫五彩经幡,属宗教用品。经幡所在即意味着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祈求所在。经幡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h3><div><br></div> <h3>经幡的各种颜色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变。其次每块颜色的排列顺序是严格规定的,也不能有任何差错。因为经幡的意义很明确,不是为了美化环境,而是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h3> <h3>这五块幡条的颜色排列及它们所象征的意义是这样的,最顶端为蓝色幡条,它象征蓝天;蓝色幡条下面是白色幡条,象征白云;白色幡条下面是红色幡条,象征火焰;红色幡条下面是绿色幡条象征绿水;最下面的幡条是黄色,象征黄土,或者大地。</h3><div><br></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 <h3>五种颜色的排列形式正是客观大自然物质存在的立体排列形式。因此,就象大自然中天和地不容颠倒一样,这五种颜色也不容错位。</h3> <h3>人们都企盼人间太平幸福。首先,希望大自然无灾无祸,于是用经幡上五种不同颜色的幡条来表示这种心理依托,真是绝妙无比。</h3> <h3>接近中午时分,我们沿京藏高速驱车320公里,历时4个半小时,到达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塔尔寺</h3> <h3>塔尔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塔尔寺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的圣地,主要建筑9300余间(座),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h3> <h3>整个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建筑群。</h3> <h3>塔尔寺不仅是中国的喇嘛教圣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之一。</h3> <h3>号称塔尔寺艺术三绝的是“壁画、酥油花、堆绣”</h3> <h3>塔尔寺的壁画精湛古朴,线条细腻明快。形象生动而略有夸张。</h3> <h3>壁画是在各大殿墙壁上的绘画。大多绘画于布幔上,也有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壁画颜料采用石质矿物,色彩鲜艳,经久不变。</h3> <h3>酥油花就是用酥油(手工制成的黄油)各色颜料而制成的油塑艺术品。成为塔尔寺独有的一种高超的油塑艺术。</h3> <h3>我们以为是类似面做的花,为了考证是面还是油,在没有被人看到的情况下,迅速用手指轻轻摸了一下,酥油花上马上就留下了指痕,就像是用手指摸了冰淇淋一样,放到舌头上尝一下是油腻腻的感觉,哇!真是用酥油做的。听旁边导游讲酥油花只有在这里摆放才能保持形态不变,因为这里大殿四面通风,阴凉而不见阳光,只要一见阳光酥油花就化了。</h3><h3> 酥油花的制作工艺实在令人赞叹不已!</h3> <h3>堆绣艺术是以绣佛像为主。</h3> <h3>它是用精湛的手工技艺,将各种绸缎剪成所需的各种形状,然后塞上羊毛或棉花之类的填充物,在精心地绣在布幔上,按照人物不同形象、姿态、动作,堆绣成高低起伏,富有立体感、真实感的画面。</h3> <h3>八宝如意塔,位于寺前广场。据说,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h3> <h3>这些磕头的虔诚信徒,大多数都是远道而来的藏族牧民。这种全面匍匐的磕头方式叫做“五体投地”,又叫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中对佛表达虔诚的最高参拜形式。</h3><h3>据说信徒若在佛前许过愿,还愿时就要用十万个长磕头来报答。远道来的人都是自带干粮,白天到这里还愿,夜间就近住宿,一天天不停地拜下去,一直拜到规定的数目为止,而且每次长磕之前的间隔不能超过24小时,否则前面的累积长磕数都无效,还要重头再来。</h3> <h3>僧人在藏语中叫喇嘛,他们也一样在这里长磕,祈求佛主的关怀和护佑</h3> <h3>这叫嘛呢经筒,在藏传佛教寺庙里是最常见的,筒用木头或金属做成,中间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经书。筒的侧面雕有文字,是“掩嘛呢叭咪哞”,即观世音菩萨的6字真言。对这6个字有很多种解释,从字面上来讲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含义。但藏传佛教徒普遍认为常念这6个字,平时则可以消灾免祸,死后即可以升入天堂,免下地狱。</h3> <h3>塔尔寺每一座建筑都很庄严大气。</h3> <h3>各个建筑殿堂相互辉映,形成了气势恢宏而又庄严肃穆,依地势而建的雄伟辉煌,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典范。</h3> <h3>傍晚时分,我们就结束了塔尔寺的游览,驱车30公里左右到达西宁,入住回民区如家酒店。</h3>

盐湖

茶卡盐湖

塔尔寺

经幡

酥油花

盐雕

我们

沙雕

艺术

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