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顶记忆

彩雲遠去

<h1>  武当山是道教圣山、仙山,位于大巴山东部。又名太和山、仙室山等,有太岳、玄岳之称。明代被尊为皇室家庙,地位显赫。因真武大帝在金顶“办公”,更是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而闻名于世。</h1> <h1>  我们老家的人特别是年龄大的都称真武大帝为祖师爷,因其赐雨,叫民五谷丰登;赐福,叫民安居乐业;赐子,叫民后嗣兴旺;成愿,叫民心想事就;除灾,叫民避祸趋吉等等而倍受老百姓的推崇和爱戴。在没有马列主义的年代,人们极度信仰祖师爷,所以武当山的香火也非常旺盛,经久不衰。</h1> <h1>  记得听祖父说他的父辈讲,民国以前,每遇大旱,县太爷都组织具有官方性质的祈雨活动。人们头戴柳枝编的帽子,带着贡品香表,敲锣打鼓,前往大顶山向祖师爷求雨。说来也怪,每每是祈雨的队伍还没有到家,家乡已是大雨滂沱。此时,县太爷便焚香跪拜,面南叩首,感谢祖师爷的厚爱。由此,祖师爷的灵验更是家喻户晓。</h1> <h1>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春风强劲吹荡,人们从全面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单位开始组织公费旅游。我第一次朝顶,就是参加集体旅游而去的,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当时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尽管听说的很多,但毕竟对祖师爷没有深刻的认识,更多的把心思放在了游玩观光上面。后来才慢慢知道,祖师爷不但在河南的南阳、驻马店、漯河、许昌、周口、信阳,在湖北的襄阳、十堰、随州、枣阳、孝感、荆州,陕西的商洛、汉中等地享有盛誉,而且在湖南、江浙、岭南甚至海外都有大批的信众。人应该有敬畏。敬畏天地神明、道义规则,总比无法无天要好。有时候我想,祖师爷为什么灵验,因为他老人家崇尚的是真善美,鞭挞的是假恶丑。</h1> <h1>  九十年代初,和同事多次朝顶。说实话,鄙人没有更多的奢求,无非是渴望家人老幼平安、诸事顺意。人啊,当现实与期望有差距的时候,总是寻求另外的一种寄托而求得灵魂的安慰和信心。这个与信仰没有关系,追求善良、和谐、公正、诚信、富裕、健康应该是人类共性的祈愿。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信仰,是人善良本性的选择。没有这样的基本心智,一切都是可怕的,一切都是不堪设想的。</h1><p><br></p> <h1>  记得有一年,同去朝顶的一位老兄,跪在祖师爷面前,虔诚地禀告道:爷呀!这几年农村包产到户,有点时间得回家种地,也没顾上来看您;有些具体的事务,都找乡政府了了,也没给您汇报,不想劳您挂牵,您就好好养养神吧!旁观者一阵大笑。庄重中的诙谐,何尝不是对神明的歉疚、敬畏和对生活的包容与善待呢!一会儿,见一个老者神色严肃,跪拜祖师爷。她眼神专注,面容慈祥,动作娴熟,跪姿端庄,一看就是一个位资深香客。问及才知,老奶奶是老汝州的,已经八十二了,几乎年年来朝顶。像老奶奶那样来自四面八方的老人很多。朝顶是他们的精神寄托、生活希望和自觉使命,他们的心灵、身体与祖师爷,还有这美丽的大巴山形成了真诚的互动,使他们感到愉悦、安静和轻松。所以,他们的身体才更加硬朗,才更加相信爷热爱爷,才更加向往这高耸的金顶。</h1><p><br></p> <h1>  世事巨变,日新月异,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也左右了人们思维的宽度和高度。在一切为了钱、为了物,为了让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满足的追求中,凡是理性思考生命的人,都在考虑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我的精神家园到底在那里?把自己已经很疲惫心放在什么地方?生命有限,钱财无边。尔虞我诈,鲜容正善。权横富冷,肆无忌惮。芸芸众生,仰天长叹。如果你认为是这样的环境,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触,那么,你就理解甚至向往朝顶了。朝顶,奉上的是希望和期盼,诉说的是人性和良善,安慰的是灵魂和心态,释放的是痛苦和负担。当你拜别金顶,鸟瞰群峰,远眺丹湖,手抚闲云,你会有别样的感觉从心底升腾。山下,山下,熙熙攘攘如画;山上,山上,我心依旧飞扬。</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