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穗、白粒是怎么造成的,怎么防治!

<h3>一、发生原因</h3><div>水稻抽穗后,有些田块可能会有许多白穗和白粒儿现象,主要分为病害型白粒白穗、虫害型白粒白穗、障碍性热害引起白粒、障碍性冷害引起白粒、过度干旱和烤田引起白粒、滥用药剂引起白粒白穗。</div> <h3>1、虫害白穗。</h3><div>  水稻孕穗期或抽穗扬花期,由于茎部或节间被害虫(二化螟、三化螟等稻螟)钻蛀茎秆或咬断节间,抽穗前造成枯心株,抽穗后造成白穗。</div><div>2、病害白穗。</div><div>  导致水稻白穗的病害有稻瘟病(茎瘟、穗瘟、粒瘟等)、白叶枯病等。如稻瘟病茎瘟可造成整个穗部不能灌浆形成白穗,穗瘟形成枝梗病变,可使部分穗粒变白,导致空壳秕粒。白叶枯病、窄条叶枯病发病严重时,穗茎部和枝梗产生褐色条斑,造成穗茎枯死,形成秕粒产生白穗。</div><div>3、低温白穗。</div><div>  在拔节孕穗期,连续出现5-6天低温天气,最低温度在15℃ 以下极限时,影响花粉粒的发育,授粉机能减弱,使稻穗部分枝梗小穗形成空壳产生白穗。特别是抽穗扬花期,遇到阶段性低温,产生障碍性冷害。若日平均最低气温低于18℃,日均最高气温低于21℃ 时,开花减少,授粉受阻,形成大量白穗。另外,当抽穗开花期严重干旱缺水,相对湿度低于50%以下时,也可能导致白穗的形成。</div> <h3>二、预防措施</h3><div>防治水稻白粒白穗应在水稻孕穗时,用深水层来调控和稳定温度,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水稻孕穗。在水稻孕穗前后,尽量不使用除草剂。水稻在孕穗时不能过分干旱。及时预防水稻各种病害,尤其是稻瘟病。必须及时做好二化螟防治工作。</div> <h3>1、药剂防治。</h3><div>  ①对二化螟的防治。在幼虫1龄末期(约在7月10--15日)、田间枯鞘率达5% 时,进行药剂防治。防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喷雾防治法。选择具有触杀、胃毒、内吸三种功效的农药。二是颗粒剂法。每公顷用杀虫双颗粒剂20-23公斤,直接撒施,不受器具和天气限制,容易操作,使用方便。但上述药剂均应施用2次以上,间隔7天施用1次。</div><div>②稻瘟病的防治。</div><div>第一,用30%咪鲜嘧菌酯每亩地50毫升,兑水30公斤茎叶喷雾治疗。</div><div>第二,用40%稻瘟灵乳油每亩地100毫升,兑水30公斤茎叶喷雾防治。</div><div>第三,咪铜氟环唑每亩地20毫升,兑水30公斤茎叶喷雾防治。喷洒时间掌握在上午10点前,下午3点后,避开开花授粉时间,喷药后4小时遇降雨重喷。</div><div><br></div> <h3>2、农业防治。</h3><div>①选用抗病品种。</div><div>②控氮、增磷、补钾、硅肥、生物菌肥。</div><div><br></div><div>一般每公顷应施纯氮130-150公斤、纯磷60-70公斤、纯钾50-60公斤。也就是每公顷施尿素氮肥300-320公斤、二铵磷肥130--150公斤,其中二铵硫酸钾和硅肥500公斤在耕前作底肥一次全层施入,尿素可按底、蘖、穗分期施入。其中底肥占50%,每公顷施尿素150-160公斤;蘖肥占30%,每公顷施尿素90--96公斤;穗肥占20%,每公顷施尿素60--64公斤。通过控氮、增磷、补钾,充实硅肥既可壮秆促粒,又可提高水稻抗病虫能力。</div><div>③采取秋翻春耙焚烧秸秆。</div><div>  秋后封冻前进行秋翻,深耕15-18厘米,破坏幼虫越冬寄主场所,早春搂净池埂,田间秸秆就地烧毁,消灭幼虫、虫卵生活栖息地和病菌污染源,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排灌方便的地方可在封冻前进行冬灌,将稻田内害虫蛹、幼虫通过封冻直接低温冻死,降低幼虫越冬基数和羽化率,减轻虫害的发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