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川黔线部分老线的运营能力已不能适应需要。同时为了利于遵义市的规划和发展,川黔线李家湾至阁老坝段向東迁移。其中南宫山铁路地区也就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机务段也完成了她的历史史命。</h3><div> 川黔线1965年开通,遵义机务段也隨之开始运营。当时机务段正线上使用的是东风1型内燃机車,调机为东风2型,担当的机车交路为南宫山至贵阳;南宫山至赶水,中间增加凉风垭至蒙渡补机区段。追溯这段历史,我们不由自主的想起,在铁路运输动力进程中,我们遵义机务段正是全国新建的第二个内燃机务段(继北京内燃段之后),每当提及,凡是参与了遵义机务段建设的新老干部职工都会为之感到娇傲自豪。建段初期,铁道部从全国81个蒸汽机务段挑选35岁以下的政治觉悟高,技术水平好的人员来到大西南这边远的山区,司机到北京内燃段学习内燃机车的驾驶枝术,从事检修的人员到大連机车厂培训学习内燃机车的相关知识和检修技能。在此同时,全国各铁路院校和上海交大及铁路中专学校分来了大批大中专毕业生,70年代又增加了一批复员转业军人和知青入段。机务段的人才达到了空前规模。川黔线在一代代遵机人的努力下,为大西南的三线建设和开发做出巨大贡献,为我国的铁路建设和运营留下了光辉篇章。至今第一代遵机人己年过八旬,70年代进段参加工作的人员也已退休。</div><div> 改革开放后,铁路运量大幅增加,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1991年底川黔线全线电气化开通,机车使用韶山型电力机車。遵义机务段由一个内燃机车轮(小)修段(后来也做架修),变成电力机车折返段,后又改为贵阳机务段遵义运用车间。这次川黔线部分线路东迁,遵义机务段也就走到她的终点。</div><div> 追惜过往的岁月,怀念几代遵机人贡献青春为之奋斗的地方,至此做了美篇,奉献给所有曾在遵义机务段工作生活过的同事朋友们,为了忘却的纪念!</div> <h3>遵义机务段所在站</h3> <h3>机车到达南宫山站</h3> <h3>机车经过单身楼前道口</h3> <h3>眺看机务段大门及砂塔</h3> 建段时没有段大门,电气化后建了大门,后来又加上《贵阳机务段遵义运用车间》几个大字,为了对机务段的怀念,不少遵机人到此照像留念<h3></h3> <h3>运转车间</h3> <h3>建段时出入段闸楼</h3> <h3>上图中的搬道房</h3> <h3>机车进入整备场</h3> <h3>机车上砂塔及砂房</h3> <h3>自动停车装置捡修组</h3> <h3>整备场俯视</h3> <h3>遥看整备场</h3> <h3>整备棚,为了机车整备时免遭风吹日晒,提供作业方便,后加整备棚</h3> <h3>原内燃机车上油设备</h3> <h3>内燃机车整备设备</h3> <h3>内燃机车整备设备</h3> <h3>油库设在后山上,这是大门</h3> <h3>机务段运用机车油库,安全重点防范部位,24小时油库值班人值守。</h3> <h3>内燃机车只有一端设司机室,机车回段后转头才能完成下一次出车任务,电力机车不需转头,因此往日繁忙的转盘也就失去了作用</h3> <h3>运转车间办公室</h3> <h3>司机出退勤必到这里。建段时这里是干打垒平房,值班员手绘机车运行图,由值班员发出命令,哪位司机接哪趟车,並通知各固定点的叫班员,提前两小时到司机宿舍或家中送达司机。无论是值班员、叫班员还是司机,一年都没有假期,不分春夏秋冬和白天黑夜,不管烈曰炎炎还是刮风下雨冰天雪地,随叫隨到,按时出车。内燃机车的司机很长时间是包乘制,出车就是一身油包(工作服),出车前要全部检查机车各个部位,回来后又要把机车从里到外直到走行部全擦一遍,退勤时带着满身的油汚,提着装着手帐、检点锤、手电筒和饭盒的藤筐,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若是行车半途发生故障,尤其是故障发生在机器间,他们冒着高温和废气去处理事故就更困难了。电气化后,电力机车开始运用,实行轮乘制,工作条件大改观,满身的油污不见了,劳动强度有所缓解,另原来的老司机羡慕不已。遵机的司机们驾驶着机车,拉着客运列车和货物列车,穿过崇山峻领,跨过大桥飞驰在川黔线上,为三线建设和大西南的建设奉献着青春和人生。</h3> <h3>这是内燃东风1型1222号机车包乘组,1222号机车是遵义机务段的第一台机车,在司机长马启龙的带领下,完成各项专包任务,为中央首长的出行提供服务,这是遵义机务段的光荣和骄傲。</h3> <h3>七十年代驾驶内然机车的司机</h3> <h3>驾驶电力机车新一代的司机</h3> <h3>第一代遵机部分老司机聚会</h3> <h3>百趟竟赛先进个人还放在展示栏中,仿佛向人们诉说往日的辉煌</h3> <h3>百趟竟赛成绩公示</h3> <h3>派班室在原干打垒教育室处重建</h3> <h3>电气化后山上新建的待班室,原待班室在段门口小二楼上,只有几间房,过分拥挤,为保证乘务员休息扩大了面积。</h3> <h3>六、七十年代住元宝山的乘务员走过田间小路,爬上路基,越过正线到运转出勤,现在已可驾自家小车来上班</h3> <h3>停在南宫山站上的救援列车</h3> <h3>检修</h3> <h3>电气化后新建检修车间办公室</h3> <h3>检修车间办公室侧面</h3> <h3>检修楼、检修库和库前中检棚</h3> <h3> 检修车间六十年代设有四个包修组和各相应配套班组。包修组内有柴油机、电气、辅助装置和走行部几个专业的检修人员。车间配套班组为:电机电器组、油泵组(包括油咀)、制动组(压缩空气泵、制动系统)、电焊组、备品组、车工组、仪表组、镀铬组、充电组。</h3><h3> 检修库是按内燃机车轮(小)修设计的,库高满足不了架修需要,各配套班组的规摸、设备、工艺也相差很多。但隨着运量的增长,机车的走行里程隨之急剧增加,到外段架修已不现实。师付们想尽办法,自力更生,在不吊出柴油机的情况下,在各班组的配合下,完成架修任务,由此四包也改为架修组。</h3> <h3>入检修库道岔</h3> <h3>检修车间和设备车间的大部分班组都建在三面环山的山窝窝里,受地形限制,检修库建成二座各长54m宽27m的库房。</h3> <h3>两个车库,每个车库都是三条线</h3> <h3>车库之一,库的后半部分</h3> <h3>库内吊机</h3> <h3>车库前门</h3> <h3>库内吊机,lOT,5T各一台</h3> <h3>车库右侧内燃机车检修用水阻台</h3> <h3>后建的水阻槽</h3> <h3>九十年代拍摄的检修辅助库,右侧是电机电器组大窗,入库门</h3> <h3>检修辅助库现在的样子</h3> <h3>九十年代与六、七十年代库内没有太大变化,2T的吊机,机床组:C630、C620、C617车床各一台,牛头刨、铣床、钻床、磨床各一台,库的前面是备品组作业场地,库的右侧分别是电机电器组、工具发放室、油泵组(里屋为油咀)、制动组(制动系统)、电焊组、制动组(压缩机)、备品组。</h3> <h3>通向原检修办公室(后为中检室)的通道</h3> <h3>进门左拐是原检修办公室,右拐是一、二、三包休息室,再往前通向大库;楼上是仪表组和四包(架修组)休息室;出后门可到镀铬组、充电组。</h3> <h3>内燃检修时电机间使用的手推车,从大库内运送辅助电机等物品</h3> <h3>后来电机组使用的专车</h3> <h3>面临即将拆除的库房</h3> <h3>库内班组休息间</h3> <h3>镀铬组原址,电力机车无轴瓦需要镀络,此间撤消</h3> <h3>楼上是仪表组,楼下是中检办公室,原为检修办公室,右侧蓝门内为原备品组所用</h3> <h3>由原机床组改为电力机车备品库</h3> <h3>同事们与即将调离的小郭纪春师付合影</h3> <h3>老工程师刘培芝和其丈夫王工培训刚入段的青年工人</h3> <h3>设备车间</h3> <h3>设备车间负责全段机床、天车等大型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全段电器设备、电气线路和管道的保养和维修。另外配备有工具室负责工具的发放及维修,计量室也附属于工具室;还设有锻间、打风房以及利材组。设备车间楼为后盖的,改善了工作场地及休息环境。</h3> <h3>几个房间在原来建筑基础上贴了磁砖,改善了环境</h3> <h3>九十年代时的设备车间门口</h3> <h3>锻工房</h3> <h3>打风房</h3> <h3>工具室(包括计量室)送调出的刘师付合影留念</h3> <h3>检修和设备用厕所</h3> <h3>远处是配电室,建段时房屋紧缺,这里曾住过单身和双职工。近处是补建的材料库、计量室等房间</h3> <h3>段办工及生活设施</h3> <h3>九十年代建的段办公大楼</h3> <h3>段办公楼大门</h3> <h3>各种牌匾显示着遵义机务段过去的辉煌</h3> <h3>后建的材料室、技术室、验收室大楼</h3> <h3>段篮球场。人说: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在段内找块平地实在难。在那艰苦的年代,被戏称土专家的欧师付带领刚入段的大学生,竟利用地形创造性地修了一个下沉式并带有看台的篮球场,在没有娱乐条件的大山里,给几代遵机人带来欢乐。如今篮球场地面已由水泥地面換成塑胶地面,掩映在树丛中显得格外显眼。</h3> <h3>1974年段里组织职工去红军烈士墓</h3> <h3>电气化后建的食堂,一直在用。老食堂早已不存在</h3> <h3>建段时的老机关大楼</h3> <h3>这座澡堂也是后建的,改善了职工的生活条件,原澡堂早已不见踪影</h3> <h3>最早的四十户家属楼</h3> <h3>从元宝山来段里上班的小路还在,元宝山的小二楼和干打垒平房已不存在</h3> <h3>遗留的建段时干打垒的平房</h3> <h3>还记得地区的一些单位吗?</h3> <h3>地区铁道对面的家属楼</h3> <h3>2012年由孟祥雯儿子孟令国邀请离开南宫山多年的部分老同事在济南聚会</h3> <h3>建段五十周年部分职工聚会庆祝</h3> <h3>得知机务段即将拆除,贵阳遵义两地部分机务段职工回段追忆过往的岁月</h3> <h3>2017年8月16日原遵义机务段在贵阳职工的聚会</h3> <h3>后记</h3><h3> 得知遵义机务段即将拆除的消息,我们度过青春为之奋斗、流过汗水,魂牵梦绕的地方将要消失。为了给大家留下难忘的回忆,联系了原来的同事、朋友,大家热情地提供大量的照片、信息使美篇得以制作完成。尤其是马利民专程冒着烈日回段拍照,在此表示感谢!同时还要感谢马程光、杨荣霞、周乙凡、陈炳海等同事的大力支持。</h3> <h3>为了忘却的纪念一一邹路篆刻作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