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个浮躁的暑假,有一种想背上行囊出去行摄的冲动,川西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报了游侠客的团,开始了8天的旅行……</h3> <h3>D1成都——四姑娘山镇(都江堰、映秀、双桥沟)</h3> <h3>第一看见雪山和漫山遍野的野花有些小激动,一溜烟儿跑下车用手机拍几张,没想到车内外温度差别这么大,冷得发抖。在路边的"歌厅"里莫名感觉地动山摇,心想该不会四川又震了,接着心跳加快!这时候才缓过神来,也许就是传说中的高原反应吧!对于我这个零海拔居民来说半天上升到三千多米,有点适应不了。</h3> <h3>路过四姑娘山,但是四个姑娘披上神秘的面纱没有露面,只好等到下午再过来。</h3> <h3>下午我们坐着观光车往上走进入双桥沟景区,这里天空湛蓝无比,空气清新,四周的高山巨人般矗立,数千万年来,就这样傲视着这片大地。</h3> <h3>这里一切生物都是那么慢,感觉被谁按了慢放键,我己经把步代放到很慢了,还是感觉呼吸困难,心悸,头晕,前面五十米有一群牦牛,想去拍,但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开始担心后面的几天该怎么办?</h3> <h3>雨下得快,停也快,等到雨停风静才能拍到对称的倒影。山上的雨很冰,风一下吹直哆嗦,一直担心感冒复发。参加这个摄影团我是最后一个报名,但不幸的是在发团的前几天得了流感,经过几天的吃药和喝大量的开水,三天后终于有了好转。如果在高原上感冒真的是在玩命!</h3> <h3>一天经历四季的温差,平时一百步的路要走几百步,日照、云雾、打雷闪电、彩虹都经历了,天气预报根本不管用。前方泥石流,道路塌崩,车子都停在路边观察路况。</h3> <h3>雨过天晴,猫鼻梁观景台彩虹当空挂,让摄友们兴奋不已,也让而凭经验断定下午没戏不出来的大师们捶胸顿足。</h3> <h3>拍摄风光天气可遇不可求眼看太阳落山了,四姑娘山依旧没露脸。我们只好打道回府,入住的宾馆是这镇上唯一有电梯的一家。回到宾馆天色已晚,温度骤降。吃过晚饭,感觉高反愈发严重,心悸伴随着头疼,之前了解到高反不能洗热水澡,因为热水会使人体血管扩张,血液流动速度加快导致缺氧,所以第一天不敢洗澡。高海拔地区空气格外干燥,嘴唇干裂,鼻涕留了又干,干了有流,一晚上起来喝好几次水,根本没有睡好。高反恐惧仿佛笼罩在身旁的黑暗就要将我吞噬,我有点发慌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之前有队友介绍我吃高反的药,有队友告诉我要调整好自己心态,我觉得后者比较有道理,这是一条不归路,除了勇往直前,我别无选择。如果自己连短短七八天的未可知,都充满了焦虑,那这一辈子,岂不是都要活在不安中。我开始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我是来体验高反的"这是我在车上自我介绍时当着大家的面大声说出的话。其实旅行就是一种身心体验,体验当地的美景美食,风土人情,包括这可恶的高反。"我是来体验高反的,我是来体验高反的,我是来体验高反的……"迷迷糊糊中,五点的闹钟已响起。</h3> <h3>D2,心有不甘,第二天早晨继续赶到四姑娘山,早上山上七八度,冻得双手发麻,四位姑娘终于在晨曦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从左到右依次是四姑娘、三姑娘、二姑娘、大姑娘,我还是比较喜欢四姑娘,别说我只喜欢年轻的。</h3> <h3>坐了半天的盘山公路,加上海拔的高度,一下车就有压力。蹲在地上用手机给队友拍一张,这时候想的不是怎么摄影好看,而是怎么样让自己不吐出来,泰国青草油一路上帮了不少忙。</h3> <h3>唐克镇,全镇在修路,车走得缓慢,路边的建筑都被覆盖上一层厚厚的灰尘。</h3> <h3>路边的佛教建筑"万"字形排开,这里面也许有特殊的寓意。</h3> <h3>长城似的栈道,何处是个头,背着将近20斤设备,走到一半就气喘吁吁!体力已经消耗殆尽,剩下的只有意念。</h3> <h3>等到没光线从九曲黄河第一湾回到镇上,酒店已经没饭菜了,一包快食面加一条火腿肠晚饭就解决了,水根本不能用,还好洗澡的时候没看,这也是旅程中最差的一站。</h3> <h3>D3,唐克——扎尕那(花湖)</h3><h3>由于昨天走了四百多公里的盘山公路,一整天都在车上度过,大家都疲惫不堪,所以团队没有组织大家起床拍日出,但晨雾还是有看头的,起来晚了,只能在窗口上拍一张留念。今天感觉高反有了好转,头已经不疼了,也许身体开始慢慢适应了过来。</h3> <h3>花湖的花已调谢,但是还有很多游客前来观光,栈道在花湖中蜿蜒盘旋,成群结队的野鸭在水中觅食嬉戏。今天天气欠佳,蓝天白云倒映水中,野花开满湖的情景只能靠想象。</h3> <h3>扎尕那村,这里早在近百年前就被洛克誉为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这个世外桃园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蛙乡,扎尕那村海拔3000-3300米,周围最高山峰海拔4500米, 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扎尕那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h3> <h3>D4,扎尕那——郎木寺</h3><h3>早上五点钟的闹钟准时响起,我们背上器材沿着狭窄湿滑的小道爬上村子的制高点,在白塔边上喘了好久。这时天已经微亮,大雾笼罩着整个村庄,勤劳的藏民家里已经亮起了灯,暖暖的灯光在冰冷的清晨里让人感觉格外舒服。</h3> <h3>寺庙的周围遍地野花,虔诚的喇嘛早早就到此转经祈福。</h3> <h3>周围的大山被大雾笼罩着,许久都没有露脸。我在想,如果用飞机向上飞冲出云雾也许能看见云海,结果飞了500米还是白茫茫的一片,在下降的过程中拍了这张片,好像用了柔光镜的效果,其实飞机像洗了个澡,全身都是水,还好没有短路。</h3> <h3>人品大爆发,随着太阳升起,大雾渐渐退去,露出了些许的蓝天。我想机会来了,启动飞机一条直线飞到昨天下午踩好的点上,当我把镜头摇向村庄时我惊呆了,层层叠叠的高山云雾缭绕,一束光透过云层撒向村庄,这就是我想要的画面。没等我拍几张,信号就开始卡顿,黑屏,自动返航,天时地利人和好不容易聚到一起怎能轻易放弃。取消返航,再飞回原点,一次起降就这样重复了几次。连续飞完三节电池,才拍到了这比较满意的云彩和光线。想想都后怕,如果飞机失联,连个渣都不可能找到。还是那句话,飞机玩的是心跳。</h3> <h3>郎木寺其实不是一座寺庙,而是一个地名,准确地说,它叫郎木寺镇,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交界处。</h3> <h3>郎木寺镇全貌,前方的红石崖有点像魔鬼微笑时露出的牙齿。</h3> <h3>四川境内的寺庙称作“格尔底寺”,格尔底寺有经历了300多年仍栩栩如生的五世格尔登活佛的肉身灵体,可以近距离瞻仰。四川格尔底寺大多则为银顶,比较简朴,因地势低几乎与镇上民居混为一体,寺后是纳摩峡谷,白龙江源头就在峡谷里。</h3> <h3>很高兴在这小山坡上偶遇格尔底寺的八麻活佛,活佛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非常热情,还抱出一个宁夏大西瓜切了给我们吃。看了活佛手机拍的几张作品,感觉他并不缺少美感,只是身边缺少熟用单反的老司机罢了。</h3> <h3> "不喝酥油茶,您不知藏家生活的温馨;不饮青稞酒,您难晓藏家情的浓烈。"这是藏族民歌中唱的。到了藏区,您不尝一尝酥油茶和青稞酒实在是一种遗憾。酥油茶能驱寒、提神,是藏家一天也离不了的。当然,对于我们只是吃一种新感受,吃一种新快乐。用没有污染的高山泉水酿制成青稞洒,其色纯净,清香扑鼻,绵软柔长,我只是点到为止。这是在藏区吃到最具特色的一餐,在大众点评上找到的,五星好评!👍</h3> <h3>D5,郎木寺——年保玉则</h3><h3>今早的晨光出乎意料的美,金色的屋顶被映得闪闪发亮。</h3> <h3>甘肃郎木寺的建筑都在山坡上,大多是金顶,高大有气魄,较之格尔底寺更为庄严漂亮一些。寺后方有天葬台,这是甘南地区唯一允许参观的天葬台。拍完日出,许多游客都纷纷赶往天葬台观看天葬,摄友也邀请我一同前去,可是我还想吃肉。</h3> <h3>转经祈福是藏民们每天的必修课。</h3> <h3>草滩之间,石堆星罗棋布。片石大小不等,石堆高低不一,每块片石的光滑面上,都刻有字迹工整的古印度文佛经经文,这就是玛尼石堆。这里的每颗石子都凝结着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h3> <h3>一路穿行在高原绿草如茵的湿地间,旅途劳顿下车撒个野。</h3> <h3>D6,久治——阿坝</h3> <h3>年宝玉则,天神的后花园。 位于青海省久治县索呼日麻乡、白玉乡境内。年保主峰终年织雪,有面积约8平方公里的高原冰川,主峰海拨为5369米,壮观的冰体与鬼斧神工般陡峭的山岩和180个湖泊使年保披上了神密的面纱。</h3> <h3>这些单瓣的、簇团的、椭圆的、不规则的花儿,或一丛丛一簇簇,或如点点繁星点缀,你拥我挤赶趟儿似的烂漫绽放。</h3> <h3>这里的水传说是由当年进藏时经过这里的文成公主流下的思乡之泪汇聚而成的,传说可以不信,但是美景就这么实在地存在着,让你不得不信。</h3> <h3>圣女湖全貌</h3> <h3>圣女湖前方白云飘浮的地方叫妖女湖,当时能见度相当高,目测只有八百米的点,我用飞机贴着湖面直飞了2500米还没到达彼岸,电池剩下一半就要求返航,一点都不敢怠慢,果断按下返航键,因为不想飞机喂鱼,高海拔再加上低温电池消耗特别快。</h3> <h3>各地藏民都会来到圣女湖撒隆达挂经幡。</h3> <h3>喇嘛举手示意让鱼儿向他靠拢</h3> <h3>我也许是被这里的美景陶醉了,连钱包丢了都没有察觉,幸亏身份证在领队那里,手机还在。不然麻大烦了。全身剩下3块钱,没有💰在身边的时光突然感觉好不习惯,严重缺乏安全感。后来想想,也许有另一个声音在呼唤,让我早点回家。</h3> <h3>格尔登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阿坝县城西北角,具有120多年的历史,是阿坝县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现占地面积为18000平方米,有僧人1000余人,大小活佛14人。该寺建于同治9年(1870年),其前身为洞沟寺,在工农红军长征时曾为红军领导机关所在地。</h3> <h3>今天各地的喇嘛云集在此,听说是在此交流学习。</h3> <h3>老阿妈在溪边不断地冲洗经文和佛像。</h3> <h3>一群可爱的小喇嘛从小山坡上下来,看到我在拍片,都纷纷围过来看照片,年纪较大的那位从包里掏出一个手机示意让我加他微信,给他发照片。虽然语音不通,但是还是能够领会他的意思。</h3> <h3>D7,阿坝——桃坪羌寨(汶川)<h3>大巴车换成小面包,一大早把我们送到城外的小山坡。晨曦刚刚露头,阿坝县城周围的山沟里上飘浮起的一层薄雾,如牛奶倒灌般向寺庙这边涌来。摄友们欢呼雀跃,大片的条件即将具备,相机上架,调整好光圈快门参数,反光镜预升,手里紧握着快门线的遥控开关,就像在前方埋好了地雷,等着敌人进入雷区,没有想到晨雾好像察觉到了什么,没有流到县城就停了下来,呼呼!!!</h3><h3>“今天能拍到晨雾,你们已经很幸运了”站在旁边摄影的一位喇嘛微笑着对我们说,经领队介绍他是格尔登寺的首席摄影师,在当地很有名气。是啊,知足常乐!</h3></h3> <h3>桃坪羌寨,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有着上千年历史、古朴神秘的羌族古民居。建筑全部由石头垒成,依山势而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民居多为两至三层,一般楼上住人,楼下存放农具或圈养牛羊。羌寨内部建有地道,彼此相连可四通八达,将整个寨子连为一体,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羌寨最高大的建筑是碉楼,雄浑挺拔,屹立于村寨之中。</h3> <h3>每一层都有一个楼梯,越往上空间越窄。就在这个地方,坠落领队的名字变成了动词,我们的一个队友从楼梯上滚了下来,摔断了几根骨头,一位快要退休的队友没有听到他一声呻吟,这也只有老战士才具有的风度,祝福他早日康复。</h3> <h3>我们匆匆离开桃坪羌寨,赶往汶川县。没有想到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前方道路出现了塌崩,在路上堵了3个小时的车,又冷又饿,晚上九点才达到汶川县。</h3> <h3>D8,中午车子开进成都市区,大家恋恋不舍,含泪挥别!我是晚八点的飞机,趁着这个空挡,在机场寄存好行李,我和几个队友滴滴到了彭镇观音阁老茶馆。</h3><h3><br /></h3> <h3>房屋的来由已无从考证,但茶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观音阁之名也由老辈们口口相传而得以延续至今——因茶馆里供奉的观音菩萨的保佑而得以在百年前的一场大火中仅存。伙计们在这工作久了,都变成了专业的模特,对各类的单反相机操作娴熟,耳闻目染还能拍出一些好片。茶客们估计都是老街坊,每天早早的就会来这里悠闲的品茶、聊天、散心、玩耍,也有看电视、看报纸、打牌或闭目养神打着小盹。</h3> <h3>听说这是容易出大片的地方,看到那么多在那里摆拍,我有点恶心。此刻只想三五人一桌随乡入俗光着膀子,轻轻的呷茶,在烟草缭绕的熏味中,在竹椅的吱吱声中,在闲谈的细语声中,在纯朴的老茶客的身影中,收获着宁静、快乐、悠闲和情谊,把这种淳朴平淡自然的生活方式传承着。</h3> <h3>回家的第二天,阿坝县九寨沟发生地震了,灾难离我们仅有一天之遥。祝愿受灾的人们能够早日重建家园! "扎西德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