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贫困家庭,走近脱贫攻坚

喂喂

<h3>实践家简介</h3><div>许弘毅</div><div>重庆一中初2019级渝北校区15班</div><div>班主任 叶凯</div> <h3>目的</h3><div>了解当前脱贫攻坚政策,接触贫困家庭的真实生活,并理解、帮助他们,更好珍惜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div><div>准备</div><div>收集了当地脱贫攻坚政策,贫困户脱贫标志主要体现在“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家庭人均纯收入稳定越过当年扶贫标准线——2017年为3600元,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安全住房有保障、基本医疗 有保障)。出行前一天,在超市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五斤白糖,爸爸出资买了一桶菜油,准备将它们送给一个贫困家庭。</div><div>实践过程<br></div><div>我们一大早从渝东北某区县的城区出发,驱车前往一个小山村。一开始,路况还比较好,是沥青路面,过了一个多小时,路旁的行道树变成了一个个小商铺,到达了一个小镇,出镇后成了水泥路面,并且窄了很多。路上的车辆也从基本都是小轿车变成了大部分是货车和摩托车。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连水泥路也没有了,路面上只有一层泥巴和一些碎石子,并且基本上没有车经过。我们的车子开在上面,就像一艘在大风大浪中行驶的小船一样,摇摇晃晃,还时不时听到底盘与石块刮擦的声响。这条路,凹凸不平,没有护栏,道路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这条小路,是通往此行目的地的唯一道路。</div> <h3>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这个贫困家庭。一下车,就感到一股乡村气息扑面而来。</h3><div>一走近这座房子,主人就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里坐。我们面对面坐着,交谈了起来。</div><div>通过交流了解到,户主张某成,今年50岁,长期患有慢性病,身体一直不好,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其妻马某华,今年也是50岁,在家务农。他们的女儿29岁,已经外嫁到湖北某地,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他们的儿子,张某兵,在外省打工,没有技术专长。他们的孙女,张某亚,2岁,随父母居住。按相关统计口径,贫困家庭按户口登记为准,所以嫁走了未迁出户口的女儿算在户内,儿媳未迁入户口不计算。</div><div>他们家,的确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家庭缺乏长期有效的经济来源,医疗保障有不少隐忧。目前,在农村的老家,只有两位老人居住,非常的孤独。</div> <h3>(圈中肥猪)</h3> <h3>说起脱贫攻坚,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感激。他们目前种植了1.5亩水稻、1亩玉米、0.5亩花生,养猪3头、鸡40只、鸭20只。根据政策,他们可以获得一些补贴,再加上他们的儿子在外打工的七千余元,年收入可以达到一万八千余元。这样,他们一家五口的收入就高于贫困标准了。</h3> <h3>(棚中鸡鸭)</h3> <h3>我们离开时,一走出房门,院坝上金黄的玉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就像他们的心,就算在最贫穷的小山村,却始终追寻着光明、散发出光芒。 </h3> <h3>成果</h3><div>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感受到了贫困家庭的辛酸与无奈,也让我体会到了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我还用我自己的微薄力量,帮助了他们,使我体会到了助人所带来的快乐。</div><div>评价展示</div><div>即便是蜻蜓点水,却也算是走近生活,或许能对爱心、幸福有更深的理解。</div> <h3>(丰收在望)</h3> <h3>总结反思</h3><div>这次实践活动,虽然我也尽到了一份心意,但是时间太短、只能走马观花,没有随他们劳动、体验生活。</div><div>小花絮</div><div>这里虽然还比较贫穷,但是田园风光美丽如画,非常适合亲近大自然。但愿有朝一日这里会成为“世外桃源”。</div>